印尼黄仲涵财团崛起之探源与反思_第1页
印尼黄仲涵财团崛起之探源与反思_第2页
印尼黄仲涵财团崛起之探源与反思_第3页
印尼黄仲涵财团崛起之探源与反思_第4页
印尼黄仲涵财团崛起之探源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侨华人史既是中国史研究的范畴,又属于世界史的范畴。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中著名华侨传记数量最多(据赫伯特S伊的统计,在八十年代,这类文章占中国东南亚研究文章总数的20%),著名华侨领袖、实业家和文化人士是研究中的热门人物,但是对于曾经有“亚洲糖王 ”之称的印尼华侨黄仲涵及其建源公司,中国学者却鲜有专著研究。或许,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有密切联系的陈嘉庚等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在研究华侨经济史、东南亚近代史中黄仲涵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试从其兴起背景、经营战略等方面对它进行分析,并就若干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一、xx财团崛起之背景分析1 、 xx 的殖民统治:政治经济政策

2、的变动荷兰殖民当局从1830年到 20世纪初严格实施了限制华人自由的居住区制度(Wijkenstelsel)和通行证制度(Passenstelsel , 1870年颁布实施了土地法,这些法令制度限制了华人的自由,对华人商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但另一方面,殖民当局也意识到作为联系殖民经济和土著经济的中介的华人经济的重要性,实施了税收承包制。尽管中西学者对于承包制在华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作用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成为少数华侨(主要是作为承包人的华人官员、华侨秘密社会的首领、华侨高利贷者等)进行资本积累的手段,黄仲涵就是这少数获利者之一,在有了足够的资金之后,他购买了三宝垄、日惹、梭罗、泗水的鸦

3、片包卖证,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借此获利达1800 万荷盾之巨。2、爪哇土生华人(Perana Kar)社会和新客(Totak)社会相继形成中国向东南亚移民古已有之,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殖民地时代的华人社会。据统计,鸦片战争之前爪哇的闽人占华侨总数的80%以上,当时清政府禁止华人离境,故而大批华人移居爪哇的现象尚未出现。鸦片战争后以粤籍为主体的契约华工大批进入印尼,便成了粤籍华侨主体。原先迁入这里的闽人的后裔便是土生华人,占少数;以“契约华工 ”为主体的 “新客 ”占多数。而志信并非契约华工,比较容易地融入了当地以闽籍为主体的土生华人社会。新客社会比土生华人社会的形成要晚,他们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4、纪初来到印尼的契约华工,他们占华人世界的大多数,但命运非常悲惨。在殖民地,华工的劳动不仅为殖民者创造了巨额财富,也是华侨资本形成的重要条件。“华侨经营的矿山、种植园、工厂、商店和运输业,使用的几乎全是华侨劳工。”或许可以这么说:在仲涵逐渐成长为一名成年土生华人的同时,未来黄仲涵财团的廉价劳动力正在爪哇、在整个东南亚源源不断地集结。二、xx财团自身发展之路的思考1 、殖民地时期制糖业在印尼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二战以前,由于长期遭受荷兰殖民者统治,印尼的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呈现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特征。糖的生产和出口在印尼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早在十八世纪,华侨就几乎经营了爪哇所有的糖厂。华侨的糖业不断发

5、展,但1870 年荷印政府颁布了糖业法,为西方资本大量涌入印尼洞开了大门,就如同中国的民族资本在国内的遭遇一样,华侨经营的糖业在西方资本的冲击下渐趋萎缩。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建源公司经营的糖业却一枝独秀逆风飞扬,分外引人注目。2、xx两代领军人物的个性特点之比较黄志信,参加过福建同安的小刀会起义,失败后远渡南洋谋生。黄惠兰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她祖父开始创业时的状况:“他用极少的存款购买了廉价的瓷盘和瓷碗, 挨家挨户地兜售。, 然后,他用这个蝇头小利进行再投资,购买更多的瓷盘和瓷碗以及小袋装大米。”可见,黄氏和大多数华侨企业家一样,是通过小型商业活动积累起原始资本的。仲涵出生于1866 年,这时他父

6、亲刚刚创立了建源不久,事业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出生于家境良好的土生华人上流社会,仲涵既不满于父亲节俭的生活习惯,同时又对父亲的保守僵化思想产生了强烈抵触。两者的矛盾,也正是第一代华人和第二代华人的分歧,前者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后者则生于海外长于海外,在殖民地环境中具备了更多的近代意识,在语言、文化、思想上已经与其父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3、建源公司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志信创立建源之初,从中国贩运咸鱼、茶叶、丝绸和药材等到印尼,然后把印尼的糖与烟草等转贩中国;以后,他又把业务扩展到典当业、邮信业、林业及鸦片等生意,公司规模逐步扩大。志信并没有任人唯亲,而是敢于聘用专门人才进行管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

7、,这和新来者家族不够强大也有关。1885 年,仲涵开始协助父亲经营建源公司,才干逐渐显露出来。1890年他接管经营建源,到1903 年间,仲涵利用鸦片生意赚取了1800 万荷盾。1901 年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开始将大量资金投入糖业经营。在专业管理的现代化方面,仲涵比父亲走得更远。一方面,他注意设备的更新,1894年购进了 “巴基斯糖厂”机器,进行机械化制糖。后来又兴建和购进了另外四家糖厂,分别是“里约阿贡 ”、 “丹古郎经 ”、“本奈 ”以及 “克莱贝 ”,这五个糖厂及甘蔗种植园共占地17500英亩(约7082公顷),各厂年产量如下表:里约阿贡丹古郎经本奈克莱贝巴基斯35000 吨 2050

8、0 吨 12000 吨 21000 吨13000 吨机械化制糖和规模化经营增强了建源公司的竞争力,在荷兰糖业法令的打击下,大量的华侨糖厂纷纷倒闭,而建源公司却继续大赚其利。另一方面,他继续突破华人家族经营的模式,对有能力的华人工作人员和荷兰专业人员兼收并蓄平等对待,组成了“专业管理 ”,在更大的程度上克服了家族经营的思想。随着糖业经营业务不断扩大,黄仲涵又向银行业和航运业进军。1906 年,他在三宝垄和泗水两地成立了黄仲涵银行,这是印尼华侨创办的第一家银行。1912 年,仲涵又承顶了三宝垄轮船公司的全部业务改组为协荣茂轮船公司,起初购置了三千吨左右的航轮五艘,川行于印尼、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后

9、来又创立了顺美船务局,添置九艘轮船,来往于荷属东印度群岛之间,一时间黄仲涵成为印尼航运业的巨子。在黄仲涵的经营下,一个涉足制糖业、银行业、航运业等诸多产业,资本总额达到四亿荷盾的黄仲涵财团终于在20 世纪初形成。三、辉煌背后的反思黄仲涵财团作为近代殖民地时期东南亚华侨资本的典型代表,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举其要者有以下两端:1 、并未在根本上变革家族经营模式。正如众多的华侨企业一样,黄氏财团本身也是家族企业,尽管它的家族化色彩相对较淡,但是在交托遗产的问题上,黄仲涵还是考虑把企业交给一个有能力的儿子来继承。家族企业是近代史上华侨们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这与当地华人社会的特点密切相关。这个社会

10、是以同乡、同族、同业等关系为纽带而组织起来的,这种社会关系对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严重的制约。2、经营决策投机性强,“知识的局限性”难以弥补。黄志信本人就是个“善于钻营 ”的生意人,对市场很敏感,敢于冒风险,黄仲涵继承了父亲身上的冒险家气质,这在创业初期阶段是有利于资本积累的。但对于近代企业而言,科学合理的贸易机制实际上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五十年代继承父兄事业的黄宗才(仲涵之子)就曾对赌徒式的冒险经营表示不满。四、xx财团在xx的经济地位和作用由于黄仲涵采取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在印尼地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遂有人认为黄仲涵是“荷属东印度经济发展的先驱和企业现代化的先驱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所谓“先驱 ”者, “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也,虽不完善,却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作为土生华人,黄仲涵家族虽然保留着中国人的某些个性特点,但作为土生华人早已成为印尼社会的一员,与荷兰殖民者在印尼开办的殖民企业不同,黄仲涵财团是不折不扣的印尼企业,故而称其为“荷属东印度经济发展的先驱和企业现代化的先驱”并不过分。对于近代东南亚“疆理恢辟,民物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