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统测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同步公布。该黑洞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该黑洞所处星系Messier 87

2、( )A. 属于银河系B. 属于河外星系C. 位于银河系中心D. 是人类观察到的最远天体2. 黑洞照片发布时( )A. 华盛顿(西五区)夜幕深沉B. 圣地亚哥(西四区)太阳初升C. 布鲁塞尔(零时区)中午刚过D. 东京(东九区)华灯初上【答案】1. B 2. C【解析】【分析】【1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河系的直径为10万光年,由材料信息可知该黑洞所处星系Messier87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可知该星系所处的范围已经超出了银河系,可知该星系属于河外星系,当下可以观测的最远天体接近可观测宇宙的边缘,距离大约是133亿光年,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故选B。【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

3、间属于东八区,可知西五区位于东八区的西侧的,可知华盛顿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了13个小时,当黑洞照片发布时华盛顿时间为8:00,可知当黑洞照片发布时华盛顿处于早晨,故A错误;黑洞照片发布时圣地亚哥(西四区)为9:00,太阳早已升起,故B错误;布鲁塞尔位于零时区,其比北京时间晚了8个小时,当黑洞照片发布时,布鲁塞尔当地时间为13:00,此时刚过正午,故C正确;东京时间比北京时间快了1个小时,当黑洞照片发布时东京时间为22:00,此时东京并非华灯初上,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

4、称。读太阳内部和外部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3. 太阳外部大气层不包括( )A. 日核层B. 光球层C. 色球层D. 日冕层4. 光球层和色球层出现的主要太阳活动现象分别是( )A. 耀斑、黑子B. 黑子、耀斑C. 黑子、黑子D. 耀斑、耀斑5. 太阳风出现于( )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核层D. 日冕层【答案】3. A 4. B 5. D【解析】【分析】【3题详解】太阳外部大气层由里向外包括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不包括日核层,故选A。【4题详解】光球层出现的主要太阳活动现象是黑子,色球层出现的主要太阳活动现象是耀斑,故选B。【5题详解】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

5、日冕层,日核层的太阳活动尚未了解,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及太阳活动熟悉并掌握。下图示意以极点为中心的地球局部地区,大圆为赤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若图中阴影区和空白区分别为东半球和西半球,OM线地方时为0时,OL线地方时为6时,则( )A. PO线经度为70°WB. O为南极点C. QO线经度20°WD. LO线经度为160°E7. 若图中O为北极点,阴影区为9月6日,空白区为9月5日,则( )A. QO时间是18时B. MO时间是0时C. PO时间是6时D. LO时间是12时8. 若图中O为南极点,图中阴影区为夜半球,空白区为昼

6、半球,则( )A. 此时MO线为晨线B. Q在M的正北方C. 此时QO线为昏线D. L在O的正北方【答案】6. C 7. C 8. D【解析】【分析】【6题详解】OM线地方时为0时,表明OM为夜半球中央经线,OL线地方时为6时,且大圆为赤道,所以L点应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由此可知OL线为晨线,PML位于夜半球,LQP位于昼半球。由于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过渡到白天的为晨线,所以可确定地球自转呈逆时针,图中中心点应为北极点。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且图中阴影区和空白区分别为东半球和西半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所以QO为20

7、°W,PO为70°E,MO为160°E,LO为110°W。综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故选C。【7题详解】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若图中O为北极点,则地球自转呈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阴影区为9月6日(“新的一天”),空白区为9月5日(“旧的一天”),所以QO地方时为0点,MO为180°经线,地方时为12点。由此可知,PO时间是6时,LO时间是18时.。综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故选C。【8题详解】若图中O为南极点,地球自转呈顺时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过渡

8、到白天的为晨线,由白天过渡到黑夜的为昏线。所以MO线为昏线,QO线为晨线,AC错;Q与M纬度相同,不存在“Q在M的正北方”这一说法,B错;O为南极点,所以L在O的正北方,D正确,故选D。【点睛】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与180° 重合),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当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如下图:下图示意某日在某地拍摄制作的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中白实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图中多颗恒星围绕北极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恒星系统相互吸引B. 地球

9、的自转运动C. 恒星在作公转运动D. 太阳的吸力作用10. 图中多颗恒星围绕北极星运动的周期为( )1个太阳日 1个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24时A. B. C. D. 【答案】9. B 10. D【解析】【分析】【9题详解】北极星位于地球北极地轴的延长线上,投影于北天极(附近),北极星附近恒星都围绕北极星旋转是恒星视运动轨迹,是地球上的观测到天空上的恒星的视运动状态,是地球自转的反映,B正确;恒星系统不会相互吸引,恒星位置相对固定,不会公转,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图中多颗恒星围绕北极星运动的周期是地球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为1个恒

10、星日,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某日在某地拍摄制作的恒星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的平均半径为1740km,根据月震波波速的变化把月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即月壳、月慢、月核。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km;月面向下1000km深处月震波速度很快衰减。从月面向下约1000km到月球中心的区域被称为月核,温度可达800。下表示意月球与地球大小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对比项月球相当于地球的倍数体积1/49质量1/81重力1/6赤道半径1/3.6711. 据月面向下1000km深处月震波速度迅速衰减,可推测该处物质( )A

11、. 由岩石组成B. 为固态C. 为气态D. 为熔融状12. 月球重力远小于地球,是因( )A. 月球距离太阳近B. 月球质量远小于地球C. 月表没有大气的压力D. 月表平坦,引力均衡【答案】11. D 12. B【解析】【分析】【11题详解】结合地震波的知识,月面向下1000km深处月震波速度迅速衰减,但并没有消失,应为熔融状,排除气态和固态,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质量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引力越大,月球质量远小于地球,月球重力远小于地球,B正确;与距太阳远近、大气、地形无关,排除ACD;故选B。【点睛】地震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波的性质不一样,纵波的传播速

12、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太阳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读地球相关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 甲、乙、丙表示的圈层分别是( )A.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B.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C. 生物圈、大气圈、水圈D.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4. 地球圈层之间( )彼此渗透 界线明显 相互影响 各自独立A. B. C. D. 【答案】13. D 14. C【解析】【分析】【13题详解】甲有空气的迁移,为大气圈,乙有水过程,为水圈,丙有生物过程为生物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题详解】地球圈层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相互

13、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正确;界线不明显,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地球相关圈层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下图示意地壳物质(乙类岩石一般含有化石)循环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岩石类型是( )A.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B.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C.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D. 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16. 图中的地质作用是( )A. 变质作用B. 侵蚀作用C. 重熔再生作用D. 搬运作用17. 甲、丙两类岩石转变成乙类岩石需要( )A.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B. 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

14、作用C. 地壳运动,岩层抬升D. 裸露地表,长期经受外力作用【答案】15. A 16. C 17. D【解析】【分析】【15题详解】乙类岩石一般含有化石,乙为沉积岩;根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关系,图中甲由岩浆转化而成,甲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故选A。【16题详解】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为冷却凝固;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为外力作用;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为变质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为重熔再生;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

15、题详解】据以上分析可知,沉积岩是由风化的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甲、丙两类岩石转变成乙类岩石需要通过外力作用,即裸露地表,长期经受外力作用,D正确,岩浆侵入,冷却凝固 形成岩浆岩,A错误;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B错误;地壳运动,岩层抬升为内力作用,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山东沂蒙县岱崮镇发育了一种特殊地貌岱崮地貌(如下图)。山顶形成平坦的“桌山”,桌山下部才是正常的锥体山。据地质考证,桌山顶部的崮属于石灰岩,下部的山体属于页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

16、岱崮地貌是受( )A. 内力作用隆起形成的B. 流水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C. 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D. 冰川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19. 岱崮地貌的上部岩层与下部岩层相比较( )A. 下部岩层遭受侵蚀更严重B. 下部岩层变质程度较深C. 上部岩层遭受侵蚀更严重D. 上部岩层变质程度较深20. 岱崮山顶层岩石形成时的环境特征是( )A. 温暖广阔的浅海B. 干旱寒冷的大陆C. 封闭的高原山地D. 开阔的内陆盆地【答案】18. C 19. C 20. A【解析】【分析】【18题详解】由题中“桌山顶部的崮属于石灰岩,下部的山体属于页岩”可知,形成岱崮地貌的岩石为沉积岩,说明在地质时期该地地势较低,沉积物堆

17、积固结形成沉积岩。后随地壳抬升形成台地,后台地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桌状山地,所以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C正确。故选C。【19题详解】岱崮地貌的上部岩层为石灰岩,与下部页岩岩层相比较,下部岩层保留的体积大、面积大,上部面积小,上部遭受侵蚀更严重,A错误,C正确。 上下部岩层都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B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岱崮山顶层岩石为石灰岩,石灰岩多在海洋环境碳酸钙沉淀形成,一般形成在温暖广阔的浅海,A正确。故选A。 【点睛】沉积物固结成岩和侵蚀为外力作用,地壳上升为内力作用。读某地区局部岩层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21. 图示岩石主要为A. 喷出岩B. 变质岩C. 侵入岩D. 沉积岩

18、22. 该地区岩层多形成大规模的金属矿藏 具有层理构造 可能含有化石 由岩浆活动形成A. B. C. D. 【答案】21. D 22. C【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形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及各类岩石的主要类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岩石类型判断,图中构成岩层的岩石主要有砂岩、砾岩、页岩和煤层军事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属于沉积岩,故选D。而喷出岩和侵入岩属岩浆岩,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总成的,如大理岩等。据此分析本题选择D。【22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构成该岩层的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因此其主要岩石具有沉积岩共有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可能含有化石,因此正确。大规模的金属矿藏主要

19、存在变质岩带,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而该岩层属于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行程的,据此判断错误。故选C。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3. 图中甲、乙、丙、丁四岩层的年龄从老到新排列是( )A. 丁>丙>甲=乙B. 乙>丁>丙>甲C 丁>丙>乙>甲D. 丙>丁>甲>乙24. 两个断层之间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两个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上图中( )a为地垒 b为地堑 c为地垒 d为地堑A. B. C. D. 25. d处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A. 岩层因断裂而下陷B. 向斜槽部受外侵蚀C. 岩层断裂后遭受侵蚀D. 背斜顶部受外力

20、侵蚀【答案】23. B 24. A 25. D【解析】【分析】【23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虽然岩层发生断裂,但岩层上下位置关系依然明朗,图中乙岩层位于丁岩层下部,乙岩层年龄较丁岩层更老;丙岩层位于丁岩层上部,丁岩层年龄较丙岩层更老;甲岩层位于丙岩层上部,丙岩层年龄较甲岩层更老。所以甲、乙、丙、丁四岩层的年龄从老到新排列是乙>丁>丙>甲,故选B。【24题详解】两个断层之间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两个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由此可知,a为两个断层之间上升的岩块,属于地垒;b为两个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属于地堑,正确;c、d所在岩层并没有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无断层构造,图

21、中c为向斜,d为背斜,错。故选A。【25题详解】d处岩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遭受外力侵蚀,从而形成谷地,D正确,B错;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并未发生断裂,AC错。故选D。【点睛】地形倒置是是指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常见的有“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岩层发生褶曲隆起时,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但由于背斜轴部往往张节理比较发育,侵蚀作用进行较快,背斜山可能逐渐演变成背斜谷,而两侧的向斜谷则变成了向斜山。这种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 读太阳大气结构和地球圈层构造示

22、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左图a代表的太阳大气层为_;b、c层中发生的太阳活动分别是_、_;我们用眼睛直接可以看到的太阳大气层是_(填图中字母)。(2)右图A代表的地球圈层为_,C层主要由各种_组成,D代表的地球圈层为_;B圈层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是_。(3)简要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答案】(1)日冕层;耀斑;黑子; c。(2)大气圈;岩石;地幔; 连续但不规则。(3)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引发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引发极光;影响地球气候;可能引发地球的自然灾害。【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大气结构和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

23、)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成:光球层(c)、色球层(b)和日冕层(a);a代表太阳大气层为日冕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c),耀斑出现在色球层(b);我们用眼睛直接可以看到的太阳大气层是光球层(c),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食的时候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2)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据此判断,A代表最上层的大气圈,C为岩石圈,由各种岩石组成,D位于古登堡界面之上,为地幔;B为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是连续但不规则的。(3)太阳活动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dao磁场,产生“磁暴”现

24、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点睛】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中阴影区为夜半球,为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是地轴与晨昏圈平面的夹角,夹角的大小随大小的变化而变化。(1)若夹角为1°,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夹角是_;北半球的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到北纬_,9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当天89°N纬线上最大太阳高度是_。(2)若夹角是23.5°,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_,夹角是_。北半球的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到北纬_。(3)若夹角目前为2

25、0°,且该日过后夹角继续缩小。指出目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并说明此时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答案】(1)1°N ;1° ;89°; 1°; 2°。(2)23.5°N ; 23.5°; 66.5°。(3)移动方向:向南移动。差异:此时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解析】【分析】题目通过太阳光照侧视图,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详解】(1)根据纬度是地球上某点与地心连线和赤道面夹角的几何意义,若夹角为1°,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1°N。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夹角与夹角相等是1

26、6;。北半球的极昼范围与直射点纬度互余,由北极点到北纬89°,正午太阳高度角=90°-太阳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9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1°,当天89°N纬线上最大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 2°。(2)由上题规律可知,若夹角是23.5°,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23.5°N,夹角是23.5°。北半球的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到北纬66.5°。(3)若夹角目前为20°,则夹角是20°,太阳直射 20°N,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该日过后夹角继续缩小,夹角减小,则直射点向南移动

27、。【点睛】28. 下列左图为某地地层结构分布图(图中A为石灰岩),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左图地层AD中,形成时间最晚的是_,最早的是_。(2)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_、_、_、_。(3)右图序号表示的地质作用:为_,_,为_。(4)图中E处在_条件下,最可能形成的岩石是_。【答案】 (1). D (2). A (3). 沉积岩 (4). 变质岩 (5). 岩浆岩 (6). 岩浆 (7). 重熔再生 (8). 变质作用 (9). (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10). 高温高压 (11). 大理岩【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详解】(1)本替考地质作用形成的顺序判断,图中岩层自下而上依次为ABCD, D属于岩浆喷出形成的岩浆岩,且破坏了ABC三个岩层的完整性,因此D是最晚形成的,而ABC三个岩层中,按照岩层的新老关系,A位于最底下, A形成最早。(2)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丁位于上地幔应为岩浆;甲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甲为沉积岩;丙是由上地幔的产物经过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