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观念与世界:洛克与贝克莱的分歧与回应 摘 要: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是实体实在论与经验主义表征认识论的合成体。一方面世界是由实体性的物构成的外在于我们观念的世界,而实体性的物本身又包括物的“质”和“物质”两重本体实在,后者支撑前者,因而在本体上更加根本。另一方面我们的观念是由实体的物所引起,观念通过与实体物的“相像”而对它加以表征。出于对洛克哲学隐含的怀疑主义的担忧,贝克莱从形而上学意义上对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作了尖锐的批评,依靠纯粹的哲学思辨驳斥了洛克的诸多概念,并提出了其唯心主义立场。然而,贝克莱的诸多论证却存在严重的缺陷,为自身的哲学体系蒙上了一层
2、阴影。 关键词:观念;世界;洛克;表征实在主义;贝克莱 中图分类号:B56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4013106 作者简介:亓学太,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江苏 南京 210046) 我们的观念与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西方近代经验主义哲学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同属于经验主义阵营,但洛克与贝克莱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刻分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他们与理性主义阵营的理论差异,这从贝克莱对洛克哲学全方位的批判中可以得到佐证。贝克莱对洛克的批判以及对自己哲学体系的辩护都完全建立于纯粹的思辨分析层面,以至于密尔称赞贝克莱“在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对形而上
3、学进行追索的哲学家当中,他是最伟大的哲学天才之一”。但不幸的是,贝克莱的哲学思辨却最终得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这一怪诞的结论阻碍了后人对贝克莱哲学进行严肃的研究。本文将探查洛克与贝克莱如何在这一核心哲学问题上发生分歧,贝克莱的批判的具体论证,并对贝克莱的这些论证给予批判性的分析和回应。 一、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 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发端于对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不满。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试图为17世纪兴起的“新科学”提供认识论之根基。其基本方法是,从少数绝对确定的知识命题中演绎推理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全部知识。通过彻底消除感觉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笛卡尔认为理性主义方法彻底保证了知识的可靠性
4、与确定性。然而,纯粹的理性主义方法使笛卡尔的认识论发生于一个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黑箱”里面,使得我们的认识最终由彼岸世界中的某种先在通过某种神秘的路径“注入”到这个“黑箱”之中而生成。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则致力于打开这一“黑箱”,把认识发生过程从理性主义的神秘面罩中拖曳到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中。通过对认知进行自然主义的分析,而不是纯粹的先验式探查,洛克的方法是在我们(认识主体)和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此充当我们知识获取的途径。 然而,这一看似简单明了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原则却是一系列哲学命题的浓缩。这背后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就是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Representative Realis
5、m)。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是实在主义本体论和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一个综合,目的在于解释我们如何并且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从外在的客观世界中获取知识。洛克认为,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只能以观念(ideas)作为中介,即我们只能直接感知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却不能直接感知外在的世界。但洛克并不因此而否认外在世界的实在性,认为外在世界的实在性体现于实体性(corporeality)。这一思想主要来自于当时物理科学实体论的影响,认为所有的物都是由不可见的微粒子实体构成的。但这提出了一个本体论问题,到底是不可见的微粒子本身还是微粒子构成的实体物是实在的。作为回应,洛克提出并区分了实在本质与名义本质概念,由此构成了他的物理
6、世界二重化实在主义本体论观。 名义本质是实体性的物的外在的特征,既包括第一性的质(primary qualities),又包含第二性的质(secondary qualities)。第一性的质是指“无法彻底与物相分割的物的特征”,比如物的坚实性、伸张性、运动或静止性。第二性的质指“在我们身上产生各种感觉的能力”,比如颜色、气味、滋味、温度等。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性的质是物本身的、内在的特征或属性,属于物理世界本来的存在方式;而第二性的质则指因为我们具有如此这般的感官才感觉到的物的特征或属性。尽管第二性的质看上去比第一性的质更具有主观性,但洛克否认第二性的质就是完全主观性的,因此就与洛克之前的哲学
7、家比如德谟克利特、伽利略和笛卡尔的思想区分开来。对洛克而言,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都是物的实在特征,但第二性的质是物“借助于它第一性的质而在我们身上产生各种感觉的能力”。所以,第二性的质确实存在于物之中,但存在形式却是物的一种“能力”(power)。如果第二性的质具有主观性的意蕴,那么这个主观性仅仅体现在第二性的质能够在处于不同境况中的知觉者那里产生有差别性的感觉。换句话说,第二性的质的主观性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非本体论层面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洛克的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并非真正指两种不同类型的质,更好地说应当是质与能力之间的一个划分。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洛克究竟是否是一个功能主义者,但功能
8、主义的理论确实对理解洛克第二性的质很有帮助。我们可以把第二性的质视为物的功能,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功能完全是物的特有的物理性结构与特征所决定的。洛克为什么要作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的划分?其动机也许可以借助当代心灵哲学中的“感受特质”(qualia)概念加以解释。洛克认识论哲学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观念(与知识)的生成机制,这就必然涉及到观念的本质与特征。洛克清楚地意识到观念所特有的“感受特质”以及这种“感受特质”无法化约为科学机理加以解释的事实。于是,洛克用了第二性的质概念来试图捕捉“感受特质”现象的存在。 物的实在本质洛克称其为“物质”(matter),是使物所有外在特征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即物本
9、身)的机理。这个机理就是不可见的微观粒子构成物的外在特征的方式。所以,实在本质与物的质(包括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是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原因,不仅是诠释意义上的原因,更是本体意义上的原因。由于物的实在本质是不可经历的,洛克认为我们对它的认识充其量是“类比性的”(analogical)、概率性的知识。由此他推论,我们对外在物理世界的知识是有限度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洛克的认识论沾上了怀疑主义的印迹。 既然洛克的实在主义承认外在的物理世界是实在性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又认为我们所能够直接感知的仅仅是我们头脑中的观念,而且否认我们对实在世界拥有任何
10、的先验知识,这就为怀疑主义的涉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怀疑主义的挑战是,按照洛克的哲学图式,我们根本无从知晓我们对实在世界的知识究竟是不是对它本来面目的认识。洛克的表征理论正是对怀疑主义这一挑战的预料与回应。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外在的物本身,而仅仅是通过经历获得的观念,但观念恰恰是对外在的物的准确的表征,这是因为正是外在的物导致了观念的产生以及具有什么样的内容。所以,建立起观念和外在世界之间表征与被表征关系的是二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是一个自然性质的关系,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与外在的客体发生物理性交互的过程,其机理可以为物理科学所揭示。但问题是,什么是表征?洛克的解释是,观念对物的表征是观
11、念与物的相像(resemblance)。具体来说,是观念与物的质的相像。不幸的是,洛克对相像概念没有作进一步的阐释,也就为后来贝克莱的批判留下了空间。 洛克提出的因果、表征与相像概念充当了观念与外在物之间的桥梁,也就为观念找到了最原始的发端。然而,这一经验主义图景似乎太过简单,一个显而易见的质疑是:既然头脑中的观念必然对应于外在的某个被表征物,那么我们头脑中的诸多观念比如共相(universals)和不存在物(比如“龙”)也是因为后者实在性的存在从而为我们的观念加以表征与相像么?洛克的自然主义本体论当然不会承认共相和不存在物的实在性,而是从认识论层
12、面对这些观念的来源提供了解释,这种解释构成了他的二层次知觉理论。洛克对观念作了两个层面的区分:一个是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之分;另外一个是具体观念与一般观念之分。简单观念来源于我们经验性的感知,又包括感觉(sensation)和省思(reflection)。感觉是外在性的感知,其诱因是外在的实在物;而省思是内在的感知,是我们对自身大脑思维活动过程的感知,尤其是对外在性感知观念进行加工过程的感知。简单观念的发生是消极的,是大脑自发性的受动过程。复杂观念是大脑对简单观念进行比较、合并或抽象之后所获得的观念,是大脑经历积极建构过程之后的结果。复杂观念的产生过程代表了我们能够突破仅仅凭借感觉经历而获得观念
13、(即简单观念)的局限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认知能力。洛克的复杂观念解决了不存在物观念的来源问题。 在大脑对简单观念积极加工的各种程序中,洛克特别强调抽象,因为一般观念(比如共相)正是在具体观念基础上经过抽象而生成的。比如,我们昨天获得了“白的雪花”具体观念,今天获得了“白的牛奶”具体观念。我们的大脑对这两个具体观念进行比较,认知到它们的共同点是“白”,即它是所有关于白的具体观念的共同特征。于是大脑从这些具体观念中舍弃掉非共同的特征,抽象出独立的“白”的观念。所以,作为共相的“白”并不是外在的世界中存在着“白”,而是我们从世界中具体的白的物所引致的简单观念中加工出来的。理解这一点对理解下文贝克莱对
14、洛克抽象理论批判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贝克莱对洛克表征实在主义的批判:疏解和回应 贝克莱对洛克表征实在主义的批判主要来自于两个怀疑主义的担忧:认识论的怀疑主义与神学的怀疑主义。他认为,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假定了一个外在于观念的物理性世界的存在,永久性地在我们的观念与外在世界之间设置了一个不可弥合的鸿沟,从而为认识论的怀疑主义打开了一扇大门。另一方面,物理性世界的存在也威胁到“上帝”存在并支配世界的信仰:在一个物理主义的本体论框架下,很难想象“上帝”是怎样存在着的。所以,贝克莱对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给予了一系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唯心主义,试图终结洛克等所坚持的观念与世界相隔离的“二
15、元主义”,从而从根本上拒斥两个怀疑主义。 贝克莱开篇批判的矛头直指洛克的抽象观念。根据贝克莱对洛克抽象理论的解读,洛克抽象观念的生成过程包含两个步骤:一是大脑对物本来融合为一体的多种质加以分离、从而“能够考虑单独的一种质,或者把它从与自身相混合的其它的质中抽象出来”;第二个步骤是把分离出的质加以普遍化,使其成为不同个体物所共同具有的、一般性的质,从而获得共相的观念。贝克莱对这两个步骤分别作了批评。对第一个步骤的批评常常被称作“不可分离论证”。他认为:(1)我们要在观念层次上把物体的不同质相分离开来,取决于这些不同的质彼此能够独立性的存在;(2)但一个物体的任何一个质都不可能脱离其他质而独立存在
16、。比如,一个红色的、有体积的、圆形的、硬的苹果。这个苹果的红色不能够脱离它的体积性、圆形、硬等质而独立存在,因为所有的质组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这个苹果的存在。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质的存在恰恰取决于和其他质的结合。脱离了与其他的质相结合,它就不可能存在;(3)所以在观念上把不同的质加以分离是不可能的。 毫无疑问贝克莱的论证是一个有效论证,但不是一个完满论证。前提(2)是正确的,问题出在前提(1)。前提(1)折射出贝克莱彻底的经验主义思想,即观念不可能从另外的观念中抽象出来,而只能来自于外在的对应物。如果我们把这里的“观念”仅仅理解为头脑中的对物的“镜像”(images)、是对物外在表象的一个“摄影”或
17、“复制”,那么贝克莱的前提(1)是有说服力的。但问题是“观念”不仅仅指这样的狭隘意义,而更重要的还包括“概念”。概念的来源或者有意义并非取决于它指称的物的实在性,在我们的语言体系中,非实在物的概念(比如美猴王、七仙女)完全是有意义的。事实上,洛克也意识到了物的质的彼此不可分离性,但认为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对它的每一种质加以抽象化。他强调,“人们可以不去注意物体的伸张性而只去考虑物体的运动,但并不认为二者是分离的”。 这句话表明洛克赞同贝克莱的前提(2),但否认前提(1)。通过承认人的思维具有抽象能力,洛克摆脱了经验主义可能给人的认识视野带来的限制性,把鲜活的能动性赋予了人的认知。
18、160; 贝克莱对抽象的第二个步骤即一般化、普遍化的指责是:它本身是内在矛盾的。贝克莱援引了洛克自己对三角形一般观念的论述,指出它是自我不一致的。洛克提出,“难道形成一个三角形的一般观念不需要痛苦和技巧么?因为它既不是斜角也不是直角,既不是普通三角形也不是等腰或等边,而是同时性的既是又都不是它们”。贝克莱对“既是又都不是”指出质疑,认为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解读洛克的话,那么贝克莱的批判不无道理。我们在外在的世界中确实找不到一个既不是直角又不是斜角,或者既是直角又是斜角的三角形,以便让我们对它进行摄影以形成一般三角形的观念。但是,洛克抽象观念提出的目的恰
19、恰是为了超越于镜像观念的局限性,所以就不应当在镜像主义的框架当中去理解洛克的抽象观念。按照这一逻辑,洛克的三角形一般观念的叙述真正想表达的是,三角形这一抽象观念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三角形,所以洛克说它“是”所有的三角形;但另一方面,它又不等同于任何一种具体类型三角形的观念,即“又不是”。所以,洛克的论述没有内在不一致。 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在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关乎他的实在论本体立场,又支撑了他的表征概念。所以,贝克莱也着重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评,其批评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之区分是不可能的。为此他提出了“相对性论证”。按照贝克莱对洛克的解读,第一性的质是完全独
20、立于感知主体之外的、物的本来的质,但第二性的质却具有主体相对性,取决于感知主体感知物时所处的具体条件。比如,冷或热是物的第二性的质,原因是它会相对于感知者手的状况而发生改变。当一个人把他刚刚被灼伤过的右手和没有灼伤的左手同时放入一盆室温水中时,右手感到水很热,但左手却没有对它这么热的感觉。贝克莱的批判是,第一性的质也是主体相对的,在这一点上与第二性的质没有区别,所以不存在洛克所言的两种质之分。贝克莱的事例之一是尺寸。当我们走近观察一块两米高的岩石时,我们感觉它尺寸很大;但当我们远离再去观察它时,它尺寸变得很小。但同一块岩石的尺寸不可能既大又小,所以尺寸不可能是物内在的、不随人的感官而改变的第一
21、性的质。既然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都取决于感知主体,由此贝克莱得出结论,它们之间没有区别,都是主体依赖性的。 贝克莱以上批判的根本动机在于否认存在一个感知之外的物理性世界,体现于他的唯心主义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第一性的质不可能独立于感知而存在于“物”之中,因为“物”本身的存在就归因于主体的感知。他认为,只有在理论上否认实体性物质世界的本原存在,才能彻底走出认识论怀疑主义的阴霾。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承认一个外在于观念的物质世界,我们关于世界的观念正是这一世界的实在存在通过感官在我们头脑中引起的结果,而这一因果链接也保证了观念与世界的相像。为了拒绝洛克的这一理论图景,捍卫自己的唯心主义,贝
22、克莱抓住了它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即观念和物的相像。他提出,为了能够说A和B是相像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认识论意义上,我们(言谈者)必须事前认知到A和B各是什么,才能对它们作出比较,继而判断是否相像。但由于洛克的实在主义导致了对物的本原的不可知论,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观念与其所表征的物究竟是否相像。二是本体意义上,如果A和B是相像的,那么A和B至少应当属于同一类的物。但观念与实体性的物或物的质属于不同类,“观念只能与观念相像”。贝克莱这里的批判并非要承认实体性物质作为与观念不同类的物是独立性存在的,而是要强调实体性物如果存在的话,它必然以观念的形式存在,没有不被感知的存在。所以,物的存在归
23、结于观念的存在。 物的存在在认识论意上有三种可能:为我们直接感知、为我们间接感知、不为我们感知。贝克莱基于他的“观念只能与观念相像”原则分别对这三种情况作了分析,由此形成了他对唯心主义的支持论证。其一,如果存在着的物是直接为我们所感知的,但我们所直接感知的只能是我们头脑中的观念,所以存在着的物就是观念。这也根本保证了观念与物(作为一种观念)的相像。其二,既然我们直接感知的只能是观念,但如果存在着的物仅仅为我们所间接性的感知,那么存在着的物可以不必是观念。这就为实在主义的合理性留下了空间。但贝克莱的观念与观念相像原则仍然论证了间接感知物的观念性本质。
24、其论证逻辑是,由于我们所直接感知的只能是观念,如果我们对存在的物能够加以间接感知,那么这种感知必然是表征物的观念。按照洛克的表征理论,观念对物的表征意味着观念与物的相像。但贝克莱的相像原则是观念只能同观念相像,所以,处于这个表征关系两端的仍然是观念和作为观念的物。我们间接感知的物仍然是观念,而非独立于观念的一个客观实在。其三,物的不被感知。洛克的实在主义提出了不被感知的实体物质概念。洛克认为支撑起物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是它们背后的一种实体称为物质。物质是由不可观察到的微粒子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系统,虽然它无法直接为我们所感知,但它却支撑起了能够为我们所感知的第一性的质与第
25、二性的质。贝克莱批判这个“支撑”概念的荒诞性。我们不难理解墙壁如何支撑起了天花板,但我们无法理解不可见的微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是如何“支撑”起了物的硬度、运动以及颜色和气味。所以,洛克意义上的实体物质是不存在的,它仅仅是我们主观建构起来的一个观念。如果坚持使用“物质”术语的话,那么物质仅仅是“观念性的物质”,而非实体性的物质,它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贝克莱进一步论证,“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对立命题本身是逻辑矛盾的、不成立的,从而反证了其唯心主义命题的正确性。这一对立命题可以表述为,物(用X来表示)的存在可以不被感知。但是,每当我们思量不被我们感知而存在的X时,我们事实上就已经在感知它,它已经存在于我
26、们的意识之中。所以,没有不被感知的物存在,物的存在只能存在于意识观念之中。 然而,贝克莱以上的论证存在重大的缺陷。当我们思量不被我们感知而存在的X时,对这句话的理解至少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存在着一个我们正在思量着的X,但X的这种存在不被我们所感知;其二,存在着一个X,我们正在思量它不被我们感知而存在。第一种阐释是内在矛盾的,正如贝克莱所言的那样。这是因为,当我们思量存在的X时,X的存在就已经在我们感知之中了,所以其存在不可能不为我们所感知。但第二种理解却没有任何内在的逻辑矛盾。它所强调的是,存在着不为我们所感知的X,我们可以去思量它的存在不被我们所感知。我们思量的并不是X本身,而是X的存在不为
27、我们所感知。贝克莱论证的缺陷就在于仅仅注意到了第一种可能性,但第二种可能性并不为唯心主义提供论证支持。 洛克在本体论上将我们的观念与外在的实体性世界予以分割开来,在认识论上以因果和表征关系将二者相联系,从而为经验主义奠定了理论之根基。为进一步充实该哲学框架,洛克又分别提出了物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物质、抽象观念与具体观念等概念,由此构成了其表征实在主义的全部内容。然而,出于对怀疑主义的担忧,贝克莱对洛克的这一理论给予了猛烈的批评。他主要在形而上学层面反驳了洛克以上的诸多概念,并为唯心主义作辩护。他提出唯心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抹去洛克在观念与外
28、在世界之间创造的一个鸿沟,以观念为基础构造一个本体论的一元主义。虽然贝克莱的系列论证展现出了他令人敬畏的纯粹哲学的思辨能力,但我们的分析展示出他的很多论证是不完满的。总结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洛克的理论给予了偏颇的理解,所以很多时候,贝克莱批判的对象并非洛克本人,而是贝克莱眼中的洛克;二是贝克莱的很多具体论证自身存在着问题,这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所实际面临的最大困境。 (责任编辑:周小玲) Ideas and the World:Disagreements between Locke and Berkeley and A Response Qi Xuetai Abstract:Lock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保护知识产权》说课稿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1
- 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15篇
- 2024年度临时工就业协议3篇
- 4 昆虫备忘录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机械伤害应急预案
- 《包生绦虫》课件
- 《珍珠鸟教学》课件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违约责任判定
- 2024年度广告代理合同代理费用及支付方式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物业委托管理合同
- 一年级口算题卡10000道(100以内加减法)
- 歌剧魅影(全英文)课件
- 辉石矿选采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样本
- 服装材料考试试卷(含答案)
- 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一)课件
- 集团领导调研计划方案
- 机加工成本分析表标准模板
- 台球厅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 王者荣耀赛事策划案
- 口腔技工职业分析
- 无人机器人配送项目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