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_第1页
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_第2页
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_第3页
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_第4页
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建县域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全省59县市中城镇化水平在40%以上的只有18个(表1),其中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上的17个县上40%的只有8个(2) 福建各地市2007年的人口数,gdp和财政收入2007年福建各地市上半年GDP经济总量排名.! 泉州 泉州上半年GDP突破千亿 今年上半年,泉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7.21亿元(第一名) (包括晋江GDP完成202.49亿元,继续位居全省县市第一) 福州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801.6亿元 厦门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5.7亿 漳州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5.1亿元 莆田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9.38亿元 三明市

2、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8亿元 龙岩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7.97亿元 宁德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4.8亿元 南平 暂无数据 2004年末福建人口:4200万 2004年末福建省人口估算4200万 1. 政府公布人口概况 200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5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占19.3%,15-64岁的人口占7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5%。全省人口出生率11.58,死亡率5.62,自然增长率5.96。全省城镇化水平为46%。 2. 2004年末福建省人口估算:4200万 笔者运用人口估算方法对福建省2004年末各市人口估算如下

3、: 福州市 面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鼓楼区 37 49 70 台江区 18 31 50 仓山区 139 37 60 马尾区 254 15 50 晋安区567 25 70 福清市1932 120 180 长乐市 718 67 100 闽候县(甘蔗镇) 2133 61 70 连江县(凤城镇) 1191 62 80 罗源县(凤山镇) 1081 25 30 闽清县(梅城镇) 1469 30 30 永泰县(樟城镇) 2243 36 40 平潭县(潭城镇) 371 39 50 小计 12153 597 880 福州地区人口再估算(通过卫星图像分析):2005-06-29 福州市 面

4、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鼓楼区 37 49 75 台江区 18 31 35 仓山区 139 37 70 马尾区 254 15 50 晋安区 567 25 60 福清市 1932 120 150 长乐市 718 67 100 闽候县(甘蔗镇) 2133 61 60 连江县(凤城镇) 1191 62 70 罗源县(凤山镇) 1081 25 30 闽清县(梅城镇) 1469 30 30 永泰县(樟城镇) 2243 36 40 平潭县(潭城镇) 371 39 40 小计 12153 597 810 厦门市 面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思明区 75 44 80

5、海沧区 155 135 0 湖里区 61 13 50 集美区 268 29 60 同安区 658 33 60 翔安区 352 25 50 小计 1569 157 350 厦门地区人口再估算(通过卫星图像分析):2005-06-29 厦门市 面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思明区 75 44 90 海沧区 155 13 30 湖里区 61 13 70 集美区 268 29 160 同安区 658 33 40 翔安区 352 25 40 小计 1569 157 430 福建省人口报告 地区 面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南平市 26278 305 280 三明市

6、22930 268 250 莆田市 3928 300 360 泉州市 10903 658 850 漳州市 12874 453 650 龙岩市 19027 287 260 宁德市 13452 324 400 合计 12311433 494 280 由上可知福建省共有外来人口较多,约700万左右。 3. 人口估算结论: 2004年末,福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053亿元,因全国各省级上报GDP为160601亿元,即比国家公布的136515多出24086亿元。因此福建占160601亿元的3.77%,而福建实际总人口即估算人口4200万占全国130000万的3.23%。此次较详细的估计人口比原先笔者粗略估

7、计的4400万减少200万。 4. 福建与长三角GDP及广东实际人口比较: 项目 上海 浙江 江苏 广东 山东 福建 GDP 7,450 11,243 15,512 16039 15490 6053 占全国比例 4.64% 7.00% 9.66% 9.99% 9.65% 3.77% 实际人口 2,200 6,200 8,600 12700 9300 4200 占全国比例 1.69% 4.77% 6.62% 9.77% 7.15% 3.23% 实际人均GDP 3.39 1.81 1.80 1.26 1.67 1.44 说明:上述全国GDP按各省上报的总和为基础来计算,计总和为160601亿元人民

8、币,而不是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36515亿元人民币来计算。而人口基础以13亿人口来计算。 如果统一台湾,则福建人口10年内有可能增加至5000万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一、城镇化发展历程通常将城镇化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

9、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以及高度城镇化以后区域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统筹、地区协调发展的后期阶段。分析福建城镇化发展进程,在经历了初期阶段后正处在中期加速阶段。(一)发展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是福建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是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体,行政手段渗透于城镇规模的确定、城乡人口的流动及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一度出现工业化所引起的快速城镇化现象,但很快受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工业发展停滞,政府大力精简城市人口,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同时,“文革”期间大量的知识青年和干部下放农村。此外,由于福建地处台湾海峡的特

10、殊位置,国家对福建没有进行大的投资,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三线”建设中,内地鹰厦铁路沿线的三明、永安、南平、邵武等工业城镇得到一些缓慢发展,而沿海一线城镇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城镇化进程受到抑制,城镇化水平一直在13%左右徘徊。(二)发展中期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自那时起,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福建的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城乡集市贸易更加开放和迅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的城镇暂住人口。与此同时,一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进一

11、步推动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成为福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1996年,福建省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搞好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由此,城镇化成为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福建在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发展速度、动力机制、产业布局、城镇经营、发展定位等各方面进行摸索,并得出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配合实施城镇化战略,福建取消了进城控制指标和“农转非”计划指标,率先打破建国以来的人口户籍二元化

12、管理制度,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限制,同时,实行土地流转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了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长期困扰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根本性突破,户籍、土地、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为福建城镇化水平建设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表1:福建城乡人口规模发展历程年份全省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1950197819972007118824533282358118233610701744100621172212183713.913.732.648.7纵观福建城乡人口规模发展历程(见表1),城镇化建设发展经历

13、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徘徊不前,在改革开放后快速推进。近30年间,全省城镇人口从336万人迅猛增加到1744万人,增加了1408万人,城镇人口规模翻了4番多;城镇化水平由13.7%提高到48.7%,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9%)4.2个百分点,提高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9%)3.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1位,城镇化建设由进入发展中期加速阶段到中期加速、城镇体系构建完善阶段。 二、城镇体系逐步完善目前,福建城镇职能已由地方中心型向专业型转化,出现了一大批以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闽东南沿海城镇数量多(建制镇344个),分布密集,形成城镇密集区,内地山区城镇密度较低(建制镇247个),沿交通干线

14、成带状“链珠状”式分布。全省形成了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区域城市为次中心,县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第一级为省会城市福州和经济特区厦门;第二级为泉州、莆田、漳州、龙岩、南平、三明和宁德7个地级设区市;第三级为14个县级市和45个县城;第四级为546个小城镇。四级城镇区域的分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构建了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福建城镇体系。(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以及先天弱质性的原因,福建存在着城镇规模偏小,大中城镇缺乏,小城镇散而乱的特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各种产业、人力等要素不断向大中城镇聚集,福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200

15、7年,福建有城市建成区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4个,分别是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莆田市;50100万人的大城市2个,分别是漳州市、龙岩市;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5个,分别是南平市、宁德市、三明市、晋江市、南安市;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12个,分别是福清市、长乐市、永安市、石狮市、龙海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漳平市、福安市、福鼎市。2007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3942平方公里,分别比1978年的1492平方公里、1997年的10122平方公里增加了许多;从19782007年全省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变化情况(见表2)看,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建制镇数量也不断增多,城市和镇的规模不

16、断扩大,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大大增强。表2:福建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变化情况 单位:个年份城镇数量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197819972007756236140240122854121269600591(二)中心城市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显著近年来福建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快实现沿海城市带为脊梁的城镇体系空间发展布局,形成了以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地区建设为支撑,三大省域中心城市、六大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三)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福建在积极发挥城市社会经济骨干作用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公用

17、事业、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仅“十五”期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达380亿元,是“九五”近30年来,全省社区物业管理逐步完善,实施物业管理的覆盖面达68%,累计共有49个物业管理项目获得全国示范(优秀)住宅小区(大厦)称号,145个住宅小区(大厦)获得全省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大厦)称号。厦门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龙岩、永安、邵武、晋江、石狮、惠安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闽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和泉州市名城保护与建设等9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泉州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泰宁被评为全国十佳魅力名镇。泉州市区排洪排涝整治工程获“联合国

18、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称号。福建建立和完善了风景名胜区体系。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5处,总面积达2200多平方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泉州市中山路、漳州市香港路台湾路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通过城镇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迅猛提高。通过启动生态省份建设,使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水平大大提高,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城镇体系逐步完善。三、区域城镇发展特点在福建各区域城镇化水平中见表3,厦门城镇化水平高达

19、81.2%,为全省之最,率先进入了城镇化水平高度发展的后期阶段;福州、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和宁德等8个设区市的城镇化水平也进入了中期加速、城镇体系构建完善阶段;分布于沿海、内地山区等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对于加快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表3:2007年福建各区域城镇化水平 单位:万人、%区域全省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宁德城镇人口1744378197111130375191133110119城镇化率48.755.981.246.142.348.540.446.139.739.1(一)闽东南城镇密集区建设发展闽东南指福州、厦门、莆田、泉州和漳州所辖区域。

2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人口流动的逐步加快,福建积极调整闽东南区域的行政区划总体布局,体现中心集聚、轴线推进,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为依托,沿交通运输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了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江口城镇密集区、以厦门市为中心的厦门湾城镇密集区和泉州市为中心的泉州湾“半小时”城市群。闽东南城镇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适时打破行政区划束缚,促进区域城镇发展。19782007年,经过多次的行政区划调整(见表4、表5),闽东南区域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巨大变化。福州市现辖5个区、2个县级市和6个县,所辖区域面积扩大了数倍,厦门市辖区全面改为建制区,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晋江地

21、区改为泉州市,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各地所辖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合理,适应了区域城镇的发展,整合了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市场、生态、旅游及其他功能区,优化区域用地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了区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统一规划和建设区的基础设施、大中型社会事业项目,合理安排城镇间港口、高速公路、信息网络、能源供应系统和污染治理设施,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管。表4:1978年闽东南区域行政区划福州市厦门市莆田地区晋江地区龙溪地区鼓楼区鼓浪屿区闽清县泉州市漳州市台江区思明区永泰县惠安县龙海县仓山区开元区长乐县晋江县云霄县环城区杏林区福清县南安县漳浦县郊区郊区平潭县安溪县

22、诏安县闽候县同安县莆田县永春县长泰县仙游县德化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表5:2007年闽东南区域行政区划福州市厦门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鼓楼区思明区城厢区鲤城区芗城区台江区海沧区涵江区丰泽区龙文区仓山区湖里区荔城区洛江区云霄县马尾区集美区秀屿区泉港区漳浦县晋安区同安区仙游县惠安县诏安县闽候县翔安区安溪县长泰县连江县永春县东山县罗源县德化县南靖县闽清县石狮市平和县永泰县晋江市华安县平潭县南安市龙海市福清市长乐市2、闽东南区域城镇人口迅速增长,成为全省的龙头。19782007年,闽东南区域市辖区由10个增加到21个,增加了11个;县级市由2个增加到6个,增加了4个。区域城镇人口从193万人,占全省

23、城镇人口57.4%,迅速增加到1271万人,占全省的72.9%,区域城镇人口规模比同期全省城镇人口规模多翻了近2番。同时,闽东南区域生产总值也从1978年的38.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8.3%,增加到2007年的7012.7亿元,占全省的78.1%,比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高出1.3倍多。3、由于闽东南区域内各城镇密集区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文化内涵等差异,改革开放后,各地城镇化发展有着各自的目标和重点。福州适时大幅调整行政区划,强化闽江口城镇密集区建设,建成了以福州城市为中心,福清、罗源为副中心,沿海高速公路、国道干线和闽江为轴线的闽江口“T”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筑成了城镇群体内部结构较现

24、代化的交通网络。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福州市作为省会城市,不仅参与全国省际中心城市的竞争,做大做强,成为在全国竞争格局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中心城市,并以建设园林经贸港口省会城市和省域核心城市为目标,依托空港、海港,实施“东扩南进”发展战略,加强外围卫星城镇的建设,抓紧罗源湾深水港区、福州金山青口特色工业园区和大学城建设,做大福州城市体量,集聚了城镇人口,使福州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城镇化水平进入中期发展的加速阶段。厦门作为改革开放的特区,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为目标,以精品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扩大城市规模,强化经济特区功能和在厦门湾城镇密集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推进现代化、城镇化进

25、程。布局上以厦门本岛为中心,重点沿环厦门湾、同集路和环同安湾三个发展轴,加快向岛外拓展,集聚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基本实现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转变,城镇化水平率先进入高度发展的后期阶段。泉州作为省域中心城市,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主要以福厦交通走廊、漳泉肖铁路及305、306省道为城镇发展布局,致力于沿海繁荣大道建设,形成了以泉州为中心,晋江、石狮、南安、惠安为副中心的“半小时”城市群。实施“东进、北拓、南下”的大泉州城市发展战略,扩大城市规模,初步形成了工贸港口城市。副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进入中期发展的加速阶段。漳州调整行政区划,以建成闽东南地区重要的商贸生态城市为目标

26、,漳州市区为基础,沿九龙江西溪两岸进行开发、拓展,积极推进战略性东移,城镇重点沿厦门湾和漳诏高速公路发展布局,形成了以漳州市区为中心,龙海、东山为副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积极创建海峡西岸漳州南太武经贸协作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已进入发展中期的加速起步阶段。莆田全面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特别是在本世纪初,以突出妈祖文化特色,建成新兴旅游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一城三府不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突出抓好湄洲湾北岸中心区和西天尾新区的规划与开发,重点以城涵两城区为中心,沿海国道干线、城涵第二通道和笏石公路为发展轴线,辐射和培育了周边城镇的快速

27、发展。城市建设水平、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进入中期发展的加速起步阶段。(二)内地山区城镇建设发展内地山区指三明、南平、龙岩和宁德所辖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内地山区城镇发展重点以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小城市、县城、中心小城镇为集聚的发展,实行点轴、“链珠状”式的城镇化网络发展模式。行政区划调整变化较闽东南区域小(见表6、表7),区域内市辖区从无增加到5个;县级市由2个增加到7个,增加了5个。区域城镇人口从143万人增加到473万人,增长330.8%。表6:1978年内地山区区域行政区划三明地区建阳地区宁德地区龙岩地区三明市南平市宁德县龙岩县永安县邵武县连江县长汀县明溪县建阳县罗源县永定县清

28、流县顺昌县福鼎县上杭县宁化县建瓯县霞浦县武平县大田县浦城县福安县漳平县尤溪县崇安县古田县连城县沙县光泽县屏南县将乐县松溪县寿宁县泰宁县政和县周宁县建宁县柘荣县表7:2007年内地山区区域行政区划三明市南平市宁德市龙岩市梅列区延平区蕉城区新罗区三元区顺昌县霞浦县长汀县明溪县浦城县古田县永定县清流县光泽县屏南县上杭县宁化县松溪县寿宁县武平县大田县政和县周宁县连城县尤溪县邵武县柘荣县漳平市沙县武夷山市福安市将乐县建瓯市福鼎市泰宁县建阳市建宁县永安市目前,内地山区基本上形成了位于横南铁鹰厦铁路中段梅坎铁路沿线城镇带、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沿线城镇带、厦漳龙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带和双福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带,“四带

29、”节点上的重要城市龙岩、三明、南平和宁德,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较繁荣,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增强,区域内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合理布局。内地山区四地市的城镇化发展特点如下:三明设区建市,以建成福建内陆工业城市为目标,逐步向沙县方向拓展,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有效地转移部分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集聚功能。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永安为副中心,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省道三郊线、国道205线、鹰厦铁路为发展轴线的城镇发展布局形态,城镇化水平进入中期发展的加速起步阶段。南平调整行政区划,以建成福建沿海至内地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及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市为目标,加强市区外围若干个卫星城镇的建设。形成了以南平城市为中心,邵武市和武夷山市为副中心,鹰厦外福铁路、横南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316国道为发展轴线的“一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