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启示摘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劳动力转移的道路、 方向、 模式也不尽相同。 应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道 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城市化,经验,启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各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现 象,也是每个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1. 美国。 工业化启动前, 美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在 70%以上, 而到 19世纪末,该比重已降至 40%以下。美国的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伴
2、而生、 相互促进, 机械化导致农村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生产成本不断降 低,竞争力不断提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重要条件。2。英国。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加快了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使整个 19世纪成为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时期。 19世纪初, 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力中所占的比重为 35%, 到 19世纪末, 这一比重已降至 10%以下。 与此同时, 城市人口比重则由 30%左右上升到 75%以 上。 这一时期,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部门。 进入 20世纪,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步入了缓慢转移的阶段。到 20世纪 70年
3、代末,英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进一步降到 2.5%以下,城市人口比重已超过 90%。 这一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城市服务业和农村非农产业。3. 日本。其一,受国内资源匮乏的限制,日本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 移,主要是通过兼业过渡的方式实现的。兼业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从 1955年 的 65%上升到 1985年的 86%,其中,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第二类兼业农户比重 增加 41个百分点。其二,工业化促进了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 19世纪 80年代, 日本启动工业化进程。 当时日本的农村劳动力比率高达 80%以上。 随着工业化的 启动,日本用不到 40年的时间,将农村劳动力份额由 80%
4、以上降到 54%。 20世 纪 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历史上最快时 期。 1980年与 1950年相比,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 2/3,比重下降了 37.4个百 分点。其三,第三产业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第 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一直高于第二产业。二、相邻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和经验1. 韩国。韩国是亚洲国家当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农 村劳动力的份额已降至 20%以下, 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相比, 下降 50%多, 基本上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 从韩国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战略和政策上看, 主要特点有:一是资金较为
5、雄厚, 为经济腾飞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资 金保证; 二是韩国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曾实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 战略。2. 印度。印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最慢的国家之一,目前农村劳动力份额 占 70%左右。几十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应该说, 20世 纪 60年代以来,印度的工业化进程比较快,但并没有相应地推动本国农村劳动 力向非农产业快速转移。 主要原因:一是农业过于落后, 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一直 徘徊在 3%左右,这种落后的农业状况根本无法支撑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二是偏重于资本、 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而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占的比重很 小, 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工
6、业部门的转移。 三是人口迅速膨胀, 农村劳动力大量 增加。据统计,目前印度每年新增人口 1500万的 90%集中在农村,农村劳动力 每年新增数量超过转移数量。 印度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上, 与韩国极为相 似, 都直接转向大城市, 只不过印度人口在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更高。 有关资料表 明,印度的大城市集中了全国 20%左右的人口,而其城市化水平尚不足 30%。大 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 在这些大城市中形成大量的失业人口, 并伴随着严重的城 市住房、交通、公共设施不足和城市贫困问题。三、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经验给我们的启示1. 工业化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关键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 的产
7、物, 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通过发展工业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按照多数国 家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工业化应走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业的发展 道路。 我国建国初期, 由于历史发展所处的特殊环境, 不得不采取直接发展重工 业的战略, 而跨越了发展轻工业、 基础工业的阶段, 而这两个阶段正是农村劳动 力向城市积聚并逐步完成转移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 发展时期,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需求数量相对减少, 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较多的情 况, 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较多的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同时, 在
8、农村, 要发展能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新型农村工业; 继续支持乡镇企 业发展, 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使之成为今后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 要方向。2.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当前,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 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例如,生产效率低下问题、资源浪费 问题、就业问题、人口增长过快问题、需求不足问题、 “三农”问题等,这些问 题在原有城乡结构的框架下不能得到解决。 今后应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发展城 镇二、三产业,通过发展城市和城镇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应多样化。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迁 移, 是大部分发
9、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这种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的 地区是可行的。 例如,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可通过农村城市化的方式 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完全脱离与农业的经济联系,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 民。 我国和日本的情况比较类似, 有大量分散的农户, 人们因为生活习惯等原因不愿意离开家乡和土地。 所以, 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农村引入城市的 生活方式, 既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又可在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与 此同时,继续重视农业发展,持续增加财政投入,调整农业产业政策,大力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 充分挖掘农 业内部
10、的就业潜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作用。4. 制定积极的就业措施。要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立起来,促使兼业农 民最终放弃和农业的经济联系, 真正转移到城市里去。 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政策, 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 通过教育和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拓展农民生存和 就业空间。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实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土地政策, 使转移出去的农民无后顾之忧, 这是当前保持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 条件。作者:张磊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来源:经济纵横 2007年第 2期摘自国研网一、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概述(一 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发展状况十九世纪初,
11、美国农业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占四分之三。 随着农业现代 化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到城市非农部门 就业, 加之部分城市人口向农村非农部门倒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农村人 口占到全国人口的 28%。法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减少了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需求, 农村 劳动力出现剩余。但是随着农村的农、工、商一体化体系的加深,各种设在农村 的加工合作社等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最终使得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得到 较好的解决。日本国土狭小, 人口众多, 日本政府采取灵活弹性政策, 依据工农业发展的 特殊需求, 引导劳动力向不同产业领域进行转移。 针对农村劳动
12、力, 政府将政策 重点放在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另外, 在进行大城市发展战略的同时, 有 计划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使得农村的产业发展以及容纳劳动力的能力, 不断 顺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得到调整。(二 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分析美国农村劳动力遵循了两种模式进行转移就业:一是从地域上, 向农业边疆 (或称农业边地 转移就业,或者向城市转移就业。二是从部门上,首先在农业部 门内部,向种植业以外的其他部门转移;其次,向城市的非农部门转移就业,例 如城市制造业或服务行业; 最后是向乡村的非农部门转移就业, 例如农产品加工 工业等等。日本城市化与工业化齐头并进、 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过程中, 选择的是大
13、城市 发展战略,形成“大都市圈” ,即以某个大城市为人口聚集中心,周围发展卫星 城,再向外辐射与扩展。同时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鼓励小农户脱离农业, 转向非农产业。 并且通过法案促进工农业、 城乡化协调发 展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 小结综观国外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实践,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 决, 主要扎根于城乡一体、 同步发展思路引导, 配以合理的就业政策指导以及灵 活就业措施等内容的综合实施。首先肯定城乡劳动力在就业中的平等地位和机 会, 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权利的限制。 其次, 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进行不断 推
14、进, 逐步实现农村的产业发展链条, 形成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局面, 保证农村 劳动力有充分的就业机会。 最后, 国外政府对于国家的整体劳动力市场进行合理 引导, 在扩充农村就业市场的基础上, 吸引城市劳动力向农村市场进行倒流, 使 得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形成了健康、平行发展的势态。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的启迪(一 制订合理的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1户籍制度的消除农村劳动力由于农村户籍而丧失许多就业机会、 遭遇就业歧视、 没有就业保 障, 户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就业的障碍。 甚至对城市劳动力而言, 同样会遭遇到 “本地户口” 的就业机会限制。 户籍制度之所以难以取消, 在于其附带的福利待 遇难
15、以统一。 “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 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 不研究解决好相关的社 会经济政策问题,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难以稳步推进。 ”因此,国家对于依附于 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政策的改革, 成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 更是 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关键。2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的建立2008年开始实施的就业促进法第 31条规定:“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 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 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 城乡劳动力的一体化就业形式,是国家社会就业发展政策中大力倡导的就业方 针。 为达成平等就业, 对于农村劳动
16、力在专业的就业培训技能的提高、 规范的农 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准确的就业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措 施的配套等方面,需要政府着重进行强化。3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尽快建立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 尤其是服务型的第三产业, 开发充足的就 业岗位, 增加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应该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政 策方向。 “在中国劳动力就业构成中,主要是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并大 大偏离于其他国家的普遍情况。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 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 第三产业就业一般高于其产值比。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 在很 大程度上, 是导致中国非农就业结构偏差的重要原因。
17、 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第三 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二 建立合理的就业选择模式1完善内向型就业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国内就业, 尤其是向本土就业。 本土 就业具有身兼两职的优势:进可进行非农就业, 退则可继续务农。 此模式造成就 业岗位分布不均, 就业人员分布过于集中。 完善内向型就业模式, 要考虑以下问 题:首先, 就业的地域要从全国的资源和就业岗位情况进行配置, 不要趋于一隅, 充分发挥不同城市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其次, 内向型就业模式, 应该使得就业岗位适合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 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适宜就业技能不足的农村劳动 力就业,因此,各地依据实际条件,应积
18、极吸引企业在本地选址、用工,与当地 农村劳动力就业配套推进。最后,鼓励农民创业。 “农民创业的过程是社会总资 源的重新配置过程, 是对传统的农民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否定, 是对原 有的城乡二元化体制的挑战和创新。 ”既增加就业岗位,也开拓农村劳动力就业 新思路。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政府应帮扶农民进行前期调研,技术、资金、市 场等方面的分析。2继续发展外向型就业模式国际劳务市场对于劳动密集型劳动力的需求, 恰好成为我国解决农村劳动力 就业的一个全新途径。人世之后,国内市场逐步国际化,外国资本、劳务和技术 不断地涌入国内, 增加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压力, 也迫使国内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在国际市场的
19、竞争力及主动意识, 迫使国内管理部门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的管 理,建立运作灵活、管理有序、上下联动的劳动力国际转移新机制。既要鼓励劳 动力的外向型就业, 还需要政府及相关的行业协会、 劳务输出组织进行合理指导。 第一, 政府的指导责任。 政府应该适时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政策, 对于农村劳动力 外向输出就业进行管理、监督。第二,及时立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外向就业进 行一定的规范和就业保障。 第三, 形成初具规模的外向型就业基地。 适应国际市 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数量与 质量。借鉴美国经验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_【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
20、窗口】2008年 01月 22日 16:16摘要:农业人口的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结果。 只有农民摆脱 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农业成为现代产业, 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社会经济的 “二 元化” ,才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立足于本国实 际, 更要借鉴国外农业人口转移的经验, 尤其美国的经验, 对加快我国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农业人口;美国经验;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所谓农业人口的转移, 就是指农业人口向农业内部各系统的转移, 如种植业 转向养殖业; 同时也是指向农业系统外的其他部门和行业的转移。 它与工业、 城 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紧密相联
21、。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实质上就是从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 只有农民摆脱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农业成为现代产业,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化” ,才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 现代化。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人口的转移是其关键的一环。 美国农业人口转 移的经验,对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借鉴意义。1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的经验美国农业人口的转移开始于独立战争后,完成于 20世纪中期,持续近 2个 世纪。 在这一过程中, 虽然存在许多农民破产, 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去做工的 这一悲惨的历史事实, 但更重要的是, 它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也为城市工 业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
22、的劳动力, 加速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美国农业人口 转移的历史事实,展示出许多成功的历史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美国农业人口的转移形式灵活多样,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美国农业人口的转移, 一般说来, 在地域上有两种转移:一是向 “农业边疆” 的转移; 另一种向城市转移。 在部门上有三种转移:一是农业内部系统向种植业 以外的农业部门转移, 如早期美国南部从烟草业向植棉业的转移; 二是向城市的 非农业系统转移, 如向城市制造业或服务性行业的转移; 三是向乡村的非农业系 统的转移, 如向农产品加工工业等转移。 以上地域性转移的 2种情况和部门性转 移的 3种情况, 构成了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的
23、 5种基本形式, 且有的是相互交错的, 如向城市的非农业部门转移, 既是一种地域转移, 也是一种部门转移。 在农业系 统内部, 农业人口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 既有地域性转移, 如向西部大草原转 移, 也有纯属农业系统内部的转移, 如把原有的种植园变为牧场。 所以美国农业 人口的转移,既包括地域转移,也包括部门转移,既包括广度上的转移,也包括 深度上的转移。其次,抓住“西部边疆”的扩展和开发的有利时机,加速农业人口的转移。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不久,开始向西部扩张。历史上称之为“西进运动” 。 “西进运 动” 同美国农业人口的西移是同步进行的。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西部逐步形成了 农业三大专业化地
24、区,即“小麦王国” “棉花王国” “畜牧业王国” ,这三大“农 业王国” 的产业, 标志着美国农业帝国的崛起, 而这个农业帝国还是现代美国得 以发展的基础。随着西部农业的兴起,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也都兴起,最后 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并驾齐驱, 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 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全面 发展的局面,这一切都加速了农业人口的转移。再次, 把握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契机, 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业系统的转移。 长期以来,美国大多数人口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 1790年美国 8000以上人口 的城市只有 6个,占全国人口的 3.3%,农业人口占 96.7%。到 19世纪 40年代, 美国工业化开始不久,
25、 90%以上的人仍住在农村。到了 1860年,尽管美国农业 半机械化已普遍开展,并有了相当的基础,但农村人口尚有 83.9%。不过从就业 劳动来看,从事与从事非农业劳动力已逐步接近。 1860年农业劳动力 620万人, 占全国劳动力的 58.9%, 而非农业劳动力 433万, 约占 41.1%。 我国市镇人口 2004年为 41.8%,农村人口为 58.2%。这同我国现在的从业人员结构相差不大。美国南北战争后,随着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 1900年农业劳动人口下降为 35.9%,非农业劳动人口的比重上升为 61.4%。同时,农 村人口的比重也下降为 60%,城市人口则上升为
26、40%。到 1910年美国城市人口 有 4262万人,占总人口的 46.3%。由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业系统转移,主要有 两个原因:一是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城市工资高,文化生活好,吸 引着大批农业人口流向城市;二是美国在 19世纪中晚期,已完成了近代农业机 械化,到 20世纪初,已向蒸汽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过渡。近代农业 机械化,节省农业劳动力,如 1850年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 4.7个人,到 1910年就可供养 8.1个人,农业需要劳动力减少,为工业提供劳动力成为可能。由此 可见, 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业人口系统转移, 是有条件的, 它是在城市工业迅速 发展和农业机械化逐步实现
27、的过程中进行。 如果农业劳动力得不到解放, 它不可 能为工业提供劳动力,由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也不可能。1.2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农业人口加速转移的催化剂美国农业人口的各种形式的转移之所以较快实现, 是和联邦政府采取的有力 政策和措施密切相关。(1着手解决西部土地问题,加速向西部移民。 1781年联邦政府制定“西北 准州条例” ,担保移民的生命安全和人身财产的自由,奠定了移民的基本权利。 从而鼓励人们向西迁移。 1790年联邦政府修改土地政策,规定最低出售土地数 量为 640英亩, 每亩 2美元, 一次付出 640美元, 一年后付清另外 640美元。 1860年联邦政府土地法令 (称赫尔
28、逊法令 改为最低出售土地数量为 320英亩, 售价 640美元, 同时规定允许赊购, 在 4年之内偿还。 这些法令在一定程度上鼓励较为富 裕的农民西移。182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新的土地法令,废除了 1800年土地法令的赊购政 策, 改为每英亩售价 1.25美元, 最低出售亩数为 80英亩。 1832年的土地法令又 进一步规定,每英亩价格不变,最低出售亩数为 40英亩, 1830年国会又通过一 项“占地”农民有先买权的法令。 1841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先买权的法令,规 定非法占地移民可优先按每亩 1.25美元的价格买进, 最低出售亩数力 160英亩。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宅地法 。它规定
29、年满 21岁的美国公民,不 反对政府或不与政府敌对者,可以取得 1/4平方英里的土地,即 160英亩,交纳 10美元手续费,耕种 5年,归其所有。之后又于 1873年颁布“木材种植法” , 1877年颁布“荒地土地法” , 1878年颁市“木材石料法” 。上述这些法令的颁布, 吸引了大批移民, 加速了西部开发,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发明和应 用,加速了农业人口的转移。(2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潜助农业机械化代替农业劳动,排挤农业人口。 列宁指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在全国农业完全按资本主义方式组 织起来,并且在各种农业中都普遍采用机器时,农业雇佣工人 (与工业工人不同 的绝对
30、数量就一定会减少” 。美国农业的发展正是如此。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实现 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从 19世纪 20年代到 1850年开始实现了以畜力为动力的半机械化, 继而于 1850 1910年完成了近代农业机械化, 并从 1910年开始向以蒸 汽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机械化过渡。南北战争后,非常重视农具的改良。 1862年 7月林肯总统签署了 对设立学院以促进农业和机械工艺的各州和准州授予公 有土地法令 , 1877年联邦政府颁布哈奇试验站法 , 1914年建立农业技术推 广协会等。 这一切都迫使农民离开土地, 到城里去谋生。 马克思指出, 农场主 “大 量采用蒸汽机发动机和新机器” 的结果 “也就把农
31、业短工游离出来, 造成一个人 为的过剩人口” 。这些过剩的农业人口有的被城市各种部门吸收,有的加入城市 产业后备军,这就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2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五普”数据表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15%,其中 6亿 在农村。按现有的生产条件,农村只需 1.5亿劳动力,剩余的 4.5亿需要转移, 任务相当艰巨。 要解决这一问题, 应借鉴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的经验, 结合我国实 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农业人口的转移就美国经验而言, 政府是加速农业人口转移的催化剂。 农业人口的转移必须
32、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我认为, 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措施的近期目标应是:支持 和鼓励农业人口在农业系统内部向种植业以外部门转移, 以及向乡村非农业系统 转移, 这是解决农业人口转移的最现实的途径。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关键要解决 农业的低效益问题。 资料显示, “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 2.1%(如果 包括产前、产后部门则为 2.5%,他们创造的增加值占整个 GDP 的 2%,农业劳 动力的比重与其创造的经济值基本一致。而我国,农业实际从业人员达 3.5亿, 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 50%,而农业增加值仅占整个 GDP 的 1.7%;农业劳动均经 济增加值为 3600元, 非农业劳动均经济
33、增加值为 21000元” 。 要改变农业的低效 益, 除了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外, 更重要的是推行惠农的政策。 惠农政策必须围绕 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必须有利于吸引资金和技术人员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推动农业产业化; 二是必须有利于吸引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支农, 尽快提高 农业的科技含量, 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是必须有利于在保持所有权和承包权 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从而降低农业 生产成本, 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四是必须有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以促 进家庭农业的合作与联合,如“公司 +农户”模式、 “订单农业”和“拍卖农业” 所依托的中介组织
34、、 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等。 只有实行这样的政策, 才能搞好农 业人口的转移。2.2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以生产发展为主题,大力开 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为了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国家正在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无论就全国范围而言, 还是就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 期而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都是生产发展问题, 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要解决好生产发展问题,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1适时调整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或院系的办学思路,为农村培养急需的 紧缺的人才。 目前, 我国与农业有关的高校或院系在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上基本 相同,培养的人才缺乏针对性,且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差,很难适应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一方面高校应改变现有的办学思路,调整专业设置, 尽可能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急需的紧缺的人才。 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的 资源优势, 从高考落榜的学生中, 挑选一批成绩较好、 且出身于农村或愿意去农 村工作的人, 进行中短期的实用技术培训, 使他们成为农村的科技带头人和致富 能手,尽快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2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形成多层次的培训网络。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 源,教育培训是关键,这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