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扩散到淋巴怎么办_第1页
胃癌扩散到淋巴怎么办_第2页
胃癌扩散到淋巴怎么办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胃癌最为常见的扩散方式便是通过淋巴途径,即使病症初期,其发生淋巴转移率也可达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五,因此,胃癌手术治疗原则是切除原发灶和清扫淋巴结。淋巴结清扫能清除经淋巴转移的癌肿,但同时也增加手术带来的创伤及其并发症,使手术死亡率升高,这就要求外科医生除掌握胃的一般解剖知识外,还要深刻地了解胃及其周围器官,尤其是胃周淋巴结的构成分布解剖,唯有这样才能将胃癌根治术建立在合理的科学基础上,使手术将癌彻底切除,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根治效果。 胃癌的扩散与转移! 1.直接蔓延当胃教膜某一处或几处发生癌变之后,癌细胞就不断增殖生长扩大,与此同时,癌细胞可连续不断地沿着胃壁组织的组织间隙、淋巴管

2、、血管或神经束依次侵入并破坏癌灶周围的组织,使癌灶在胃壁组织内逐渐增大,严重者可穿透胃壁向毗邻器官内侵入,使癌灶与相邻器官粘连融合在一起。 据统计,侵犯周围脏器者占60.7%,以大网膜最常见,其次是肝、膜及横结肠等。直接蔓延与癌瘤的发生部位有关,贲门胃底癌侵犯食管、肝及膜为主,但胃窦癌侵犯十二指肠较其他部位明显为高。(1)胃壁内癌组织扩散的方向和范围:胃癌细胞在胃壁内的直接扩散具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可沿水平与垂直方向或两者同时进行向胃壁各层扩散。癌水平扩散使胃壁内的癌灶逐渐增大,其范围又与癌的生长方式有关,一般弥漫浸润生长的癌范围最广,如革囊胃。癌向胃壁深部的垂直方向扩散要比水平扩散显得重要。

3、大量实践证明,胃癌的预后的好坏不是取决于癌的面积,而是取决于癌的浸润深度,不同浸润深度的胃癌的预后、淋巴结转移等特性都不同,癌组织浸润越深,其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器官转移越多,预后越差。有学者把溃殇型胃癌向深部浸润的形式分为四型:I型是和勃膜内癌相比,向深部浸润的范围狭窄,呈倒三角形;型是站膜层癌和向深层浸润几乎相等,呈矩形;型是和教膜层癌相比,越向深层浸润范围越宽,呈正三角形或梯形;目型是与蒙古膜层癌的大小无关,在深层呈广泛浸润。其中,以型多见。(2)胃壁内癌组织的生长方式:主要看癌组织向胃壁浸润的前沿状态,根据癌细胞排列的结构形态与间质的关系,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张荫昌将肿瘤的生长

4、方式分为三类:即团块状浸润、弥漫性浸润和巢状浸润,这种分型不但能反映出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的特点,而且有利于临床治疗。2.淋巴转移胃壁各层均存在淋巴管网,特别是蒙自膜下及浆膜下层的淋巴管网尤为丰富,这为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条件,经对胃癌切除标本及转移淋巴结的研究结果证实,胃癌淋巴道转移的具体过程为:癌细胞侵入淋巴管:从癌组织中释出的癌细胞通过一定的方式侵入癌灶附近的毛细淋巴管。癌细胞在淋巴管内运行:癌细胞进入淋巴管后,随流动着的淋巴液运行,运行的方式有两种,即癌细胞在淋巴管内呈连续性增殖和蔓延的连续性癌栓和癌细胞以分散的漂浮的栓子形式转移的漂浮性癌栓。所以呈现不同的癌栓,可能与癌细胞本身的特

5、性有关,即前者的癌细胞间藉着性较强,而后者的站着性较弱,易于分离,也易于转移,癌细胞的不同形式的淋巴管癌栓形成也与胃癌癌肿本身的生长浸润方式有关,连续性癌栓主要见于巢生型及团生型胃癌,而漂浮性癌栓主要见于弥生型胃癌,即印戒细胞癌及分化较低的腺癌。癌细胞在淋巴结内形成转移灶:在淋巴管内运行的癌栓到达局部淋巴结,先聚集于边缘窦,然后生长繁殖并破坏淋巴结结构,形成淋巴结内转移癌灶,胃癌的淋巴道转移,多按淋巴引流顺序,由近及远,由浅及深,有时可因淋巴道受阻出现逆行转移,有时还可以出现跳跃式转移,即近处淋巴结尚未出现转移灶时,远处淋巴结已发现有转移,因此临床医师在手术时加强对淋巴结的检查和确定清除的范围

6、有重要意义。3.血管转移胃癌的血管转移较淋巴管转移为少,而且大多发生在胃癌晚期。据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360例胃癌尸检材料统计,器官转移率为62.4%(其中淋巴转移率86.7%),以肝脏(38.1%),肺脏(32.2%)最多,其次为膜、肾上腺、骨、肾等部位。胃癌的血道转移过程与淋巴转移相类似,即胃癌细胞首先从癌瘤上脱落下来,浸润和破坏癌瘤旁的小血管(通常是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并侵入血管,癌细胞侵入血管后或则被血流带到别处,或者留在所浸润的血管部位增殖并不断释出微小的癌栓至循环中,进入循环中的癌细胞并非都能存活,因此在血循环中出现癌细胞并不意味着一定有转移发生,但血液中循环着的癌细胞栓当达到一定的部

7、位可在血管内停滞、浸润至血管外,癌细胞继续增殖生长形成转移灶。癌细胞进入血循环中的运行途径与一般血栓栓子运行途径一样,侵入体循环静脉的癌细胞经右心到达肺的毛细血管,于肺内被阻塞而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灶,侵入门静脉系统的癌细胞,首先到达肝脏的毛细血管,于肝内继续增殖形成肝转移灶;侵入肺静脉的癌细胞或肺内转移癌通过肺毛细胞血管而进入肺静脉的癌细胞,可经左心随主动脉血流到达全身各器官,如到脑、骨、肾等处。胃癌的血道转移之所以肝、肺最多的原因就是癌细胞易于侵入门静脉系统和体循环静脉系统。癌的血道转移中,常常见到肝转移同时也有肺转移,肺转移也多伴有肝转移。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统计,胃癌肺转移伴肝转移者为70.

8、6%,不伴肝转移者仅29.4%。4.种植性转移当胃癌组织侵出浆膜或浸润相连的腹膜或转移淋巴结破裂时,由于胃肠的不断蠕动以及与其他脏器的互相摩擦,使癌细胞脱落至腹腔或在腹膜或在胃下方的腹腔脏器浆膜形成种植性转移癌灶,常见有以下几种:腹膜种植性转移:也称腹膜播种,其发生频率国外文献报道为30.5%_409如癌在腹腔内广泛播散,临床上则称之为癌性腹膜炎,常伴有大量血性腹水。卵巢种植性转移:在女性胃癌患者中,发生卵巢转移较多见,据我国统计,其发生率为15.6%,占女性胃癌病人的43.6%,临床表现多为两侧卵巢同时受累,镜下多为印戒细胞癌,也称Krukenbery瘤,关于胃癌转移至卵巢的途径尚不完全清楚

9、。盆腔种植性转移:在胃癌组织浸出浆膜或有腹膜播种时,由于重力的原因,腹膜腔的癌细胞易下沉到盆腔内,于直肠膀脱陷窝内或直肠子宫陷窝内发生种植性转移,我国统计,胃癌的盆腔种植性转移发生率为8.6%(31/360),由此,临床医生对可疑胃癌患者进行旺诊是非常必要的。上述的胃癌扩散转移方式,互相之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是对每一病例可能以某一种方式为主。5.影响扩散与转移的因素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基本因素是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机体抗肿瘤的防御机能.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它不仅影响胃癌扩散与转移的发生发展,也直接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2)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与扩散转移:据全国冒癌病理协作

10、组6505例进展中晚期胃癌统计,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相关,淋巴结转移率以下顺序递增,管状腺癌61.1%,乳状状腺癌60.8%,未分化癌67.7%,硬癌69%,低分化腺癌70.6%黏液腺癌72.3%和教液细胞癌72.6%,从效正残差看,管状腺癌的转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型;在360例胃癌尸检材料中,肝转移以乳头状腺癌最多(66.7%),印戒细胞癌最少(17.0%);而腹膜种植见于印戒细胞癌(39.6%),蒙古液腺癌(36.4%),未分化癌(33.3%)及硬癌(30.0%)。(3)胃癌的浸润深度与扩散转移:在国内一组327例胃癌尸检材料中,癌浸至浆膜外及浆膜层的淋巴结转移(各为88.7

11、%,87.5%)及腹膜种植(各为26.2%,35.5%)均高于其他各层,说明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与腹膜种植有显著相关,即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腹膜种植越高(4)腺管癌栓与扩散转移:在360例胃癌尸检材料中,淋巴管有癌栓组其淋巴结转移(91.4%)及器管转移(70.9%)均比无癌栓组(各为80.0%,54.7%)显著为高,血管有癌栓组器官转移(77.2%)比无癌栓组(57.4%)显著为高,说明有淋巴管癌栓时,其淋巴结转移与器官转移都比无癌栓时为高,也反映了癌栓与淋巴结、器官转移的密切关系。(5)胃癌的生长方式与扩散转移:据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90例进展期胃癌资料,胃癌的生长方式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团块状浸润生长者淋巴结转移较少(47.6%),而弥漫性或巢状浸润生长者淋;移率较高(分别为95.5%,93.1%),说明胃癌的不同生长方式,其淋巴结转移有关。(6)机体免疫状态与扩散转移:机体抗肿瘤的防;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