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论审美前理解资料 辩证地看,脚丫论文代写语言本身也具有特殊和一般两重属性,作为一般性的语言是历史意义积累的成果职称论文代写无数的当下意义,通过时间沉淀与现实情境、情感剥离,而带着它们的影子入语言系统(前理解),以便时机成熟时,重新浮出水面,给主体以刺激并接受主体的意向指令。而作为具体当下语言的言语,则是汲自一般,回归一般的。汲自一般,是说具体语言的意义都是一般语言所能产生的,而不是硬行扯入的。比如一种语言的使用者不可能对他所不知道的语言另一种语言的词汇产生具体的意义认知。回归一般,则是指特殊作为一般的一次具体展开,随着当下性过去
2、,具体的意义将作为印象储存回语言中。B前理解作为历史与现实矛盾的承担者加达默尔把正确的理解的基础归于传统,归于传统与当下的一致性。但他所用的传统概念却是模糊的。是指文化?风俗?制度?伦理?道德?加达默尔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事实上,加达默尔所说的传统只不过是海德格尔语言的一个翻版,新瓶旧酒而已。传统在与当下取得一致的能力方面与语言是半斤对八两,而在达成新义方面,也同样的无能为力。加达默尔的进步之处在于,他把解释的可能性从抽象的语言转到稍形象一点的历史上来了。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加达默尔眼中,传统是理解发生的潜在基础,一致性是在当下的传统与传统的当下之间的一个接合点。一切可能的理解都是这样一个汇合
3、点。但我们的困惑仍然是:传统之为传统,本身就是与当下相对存在的。传统由当下来定,当下由传统来定,这不又成为循环了吗?传统特性是历史性的存在:它是历史的,那么它的鲜活的“当下一刻”已成为过去,不再鲜活地存在于当下;它又是存在的,作为习惯、规矩、律令、道德、风俗等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它们也许都与具体的事件、事物相联系,但事件的个体意义在传统中已经退居二线了,相对抽象的东西成为传统的主要内容,成为当下可以随时汲取的意义资源。而当下则以挑剔的眼光审视着历史,尽管它的大部分(仅仅是大部分)都是由传统决定的,但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成为当下的主人。传统不是当下的目标,当下不必对传统负责。事实上,传统只是当下的
4、阶梯尽管离开这个阶梯当下什么也不是当下只利用传统来形成新的意义判断,形成新的情感预期,这种判断与预期都是为我的(我的特质不在于我存在于传统中传统只是我存在的记录而在于主体当下的体验),是向着新的方向展开的。如果说传统这个词强调对于当下的决定意义,它看重平稳与一致,那么当下则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倾向,它更喜欢新鲜的活生生的体验。一系列具体的事件中的内在因素合理地或合需要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某些较为稳定的、抽象的沉积物,这就是历史、传统。但传统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加达默尔重视历史的一致性,这使我们往往忽略了他的观点的另一半:传统是更新的。加达默尔在他的小论集中说:“我们不能使自己脱离历史
5、过程,加大我们和历史的距离,以致过去对于我们竟成为一种客体我们总是处在历史中我是说,我们的意识由真正的历史过程所决定,我们不能随自己与过去并列。我们所能经验的过去的一切都促使我们完全了解它们,并以某种方式假定其为真。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行动的意识,使行动能够运用于我们。”历史控制着事件的方向,使它不至于完全异于历史(完全异于历史是根本不可能的),使即将发生的事件在内涵上合乎历史;同时,事件也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因素不断发现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令我们兴奋、感动,它所具有的新义可能只是少而又少的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对于传统而言,是新的,这种新的内涵在刷新着传统,使传统不断地向前发展
6、。只看重当下,历史当然仿佛是不变的,但如果我们历史地看待当下,就会发现,所谓当下与历史的一致性,绝对是有所突破的一致,有所一致的突破。而不是简单的一模一样翻版。 事实证明,关于循环的论争,关于作者原意的论争并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但这种论争是有意义的,它提示我们,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应该忽视人的本质力量,忽视现实要求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如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中说的,存在并不是我们理解到的东西,而就是理解本身。理解活动并不是以它取得了什么结果而有意义的,不管它取得了结果还是没取得结果,主体都因为理解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在
7、语言与存在、历史与现实的争论中,这一点仿佛被忽略了。我们认为,前面的问题的本质可以归结为对主体的态度与看法。“理解是什么”与“理解到什么”是有区别的,通过区分,我们可以看到,现实存在的人的灵活性与能动性在理解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a现实中的主体能动性现代解释学大家都强调历史、传统、语言的决定性作用,而本文则认为,在对于传统、语言的讨论中,主体的能动性是不应被忽略的。即使我们把一切可能性都归于语言与传统,其中也还必然有“我”的存在。海德格尔、加达默尔强调语言、传统对于主体的“家园”性质,我们则要指出,“我”对于家园的主体性。能动之我是理解的出发点,动力与目的。一切理解活动都对这个我而有意义。能动性
8、的根本在于实践活动中主体本质力量与对象的本元性的契合。即我与对象本来是统一的,能动性的表象是在这种统一中根据主体的需要而开掘对象的意义,而其实质就是本质力量的形式化。能动性本身具有两重属性:第一是一贯性与稳定性,它使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历史地联系起来;第二是开拓性与创新性,它在现实中赋予语言与历史以鲜活的意义。理解活动本身,就是主体我在开拓与创新寻求自我印证的活动,理解的结果是作为历史与语言的相对稳定的东西的形成。而理解活动的最终目的却不在此,而在于主体本质力量的自我印证要求的完全实现。据海德格尔、加达默尔等人论证,主体以历史、语言等形式存在。而我们的看法是,主体存在的本质不是语言与形式。在某种意
9、义上,历史、传统、语言只是我的本质力量、我的能动性活动的轨迹,只是我的理解力活动的记录而已。海德格尔承认语言的开放性,但把这种开放性归于语言本身;加达默尔承认历史的发展,但把这种发展归于历史本身。这能说得通吗?难道不是我们创造了语言,而是语言创造了我们并把我们当成它的代言人?难道不是我们创造了历史,而是历史创造了我们并且凭藉着我们的能动性来展示自身?现代解释学家们在扭转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地突出了语言、历史的作用,过分地强调了语言、历史对于主体的影响。而在主体对于语言、历史的能动作用方面则没有给予注意。当然,我们承认语言与历史对于“我”的反作用,或是制约,或促进,影响着我们的现实。很
10、多时候,我们提到“发扬传统”,其实不是因为传统本身因其历时久远,而是因为传统中精炼地沉积着有助于我们实现当下理解的东西。在此意义上,传统确实是强大的,它有意无意地对我们施加影响,标志着存在的某种特征。然而,这种标志只是在它与我们的当下一致的时候才存在。与我们的理解情况相似,传统、语言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我们根本注意不到那些已经跟我们的存在没有关系了的传统和语言,这既说明,传统与语言具有当下性,也说明,我们总是处于“现实的传统”与现实、“存在的语言”与存在的界面上,所有的关系都是当下的关系。主体的存在性的理解取自语言与历史的仓库,但随着能动性的开拓,我们的仓库也是不断地经受检查和修补的。主体
11、能动性与有限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考察语言、历史与理解的关系时应该注意到的。这一矛盾的有效调和使语言与历史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环境、背景之现实限制主体欲求与期待,也限制对象的展开。就历时而言,理解与我的前理解的历史积累有关,理解是历史与现实达成的一致;就共时而言,我的理解又与我看对象的态度、角度、方法有关,理解是主体与对象在现实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共鸣。 在与对象接触之前,主体已经是具有理解能力和相应知识的主体,他向着可能的方向来筹划自己的理解。理解能力通过后退与开拓,确定对象。我必须有所寻问,对象才会有所诉说。如果说寻问是一种自我敞开,那它首先
12、应该是一种自我肯定。不是前理解确立了对象,也不是对象确立了前理解,两者是意识作用下的相互确定的。艺术的理解并不以理解到的内容为目的,而是以理解的自由为目的,以主体境界的豁然开朗为目的。审美前理解也是由传统、语言、符号、经验等等沉积而成;由能动的心灵根据现实环境的要求来决定突显哪一部分。但艺术的前理解结构仿佛更加纯粹,它尽管也对对象提出要求,但这种要求只是形式的,而且主体从来不希望在形式中得到什么,因而不被对象所迷惑、束缚。主体在理解中也有情感期待,但这种期待却是清净的,主体不会随着情感的升起而迷失了自我。对于作者原意的看法其实涉及到对于前理解的看法。如果读者要在作品中搜寻某种意义的话,他的前理
13、解一定是有所指的活动的。而在我们看来,前理解的对于意义的执著将严重地妨碍心灵自由的实现。这是因为,艺术的理解是在对于对象整体的观照下,前理解自身的整体展开,而一般的理解则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展开。这其实是功利与非功利的差别。禅与艺术相通之处在于,都从有限的形式中达至无限的意味。严羽以禅喻诗,为我们打开了诗论的新天地。此时,我们看到前理解在审美理解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加达默尔式的,完美的理解要求与传统达成一致(能不能真正达成,如何保证都是问题)。另一种是毫不拘滞,在有限中发现无限的自由,这是禅的方式。人的本质力量是审美的最初动因和最终目的。我们认为,一切艺术理解,都是由人做出的并且是为人的。
14、而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对于其他社会现象,比如道德,传统,语言,艺术等等,人的生存实践具有绝对的优先性,一切文明必须作为人的存在的记录才有意义。因此,我们突出强调人在现实条件下的生存要求,强调心灵能动性对于审美理解的决定作用。引言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意义,读者的阅读接受就是这个意义的重现。因此,研究者或从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出发,或从作品本文出发,对审美理解进行探讨。新批评、结构主义、心理主义等理论批评流派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文艺的审美现象进行诠释,对这个领域的拓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然而,直到海德格尔提出整套“先在结构说”,加达默尔把交流对象看作另一个主体,提出
15、了著名的“效果历史”,文学理解与接受的研究才真正把历史意识与交流意识纳入思考的范围。在解释学看来,没有孤立的、静止的本文及意义,也不可能有超乎历史、现实之外的读者及其视域。任何理解活动都不仅是在主体与对象的交融之中达成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观念突破了传统审美研究的视域与方法。这一突破是历史性的,它不仅为审美理解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主要的是,文学解释学由此一步步地建立、完善起来,它打开了一个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审美研究的新领域。在解释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前理解。前理解概念肇自海德格尔,系统化于加达默尔,并由姚斯引入文学史研究。可以说这是解释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这不仅是因为一切理解活
16、动都必须在前理解的前提下作出,更是因为广义的前理解本身也非常复杂:它包含了文化、历史、经验、情绪等等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同理解活动一样,标示人的存在,诠释审美规律。在解释学几位代表人物那里,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宽泛。依不同文化层次,可以划分为“历史的”、“经验的”和“当下的”;依不同心理层次,可以划分为“潜意识的”、“前意识”的和“意识的”;依主体的态度,又可以划分为“严肃的真前见”与“轻率的假前见”等等。在经典的解释学家那里,在对前理解进行描述时,以上概念层次都是时而区分、时而不区分的。这给对前理解的论述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方便起见,我们采取金元浦先生的观
17、点,把前理解作为一个大的、包容性的概念:“前理解状态先于主体与客体区分的自觉意识,任何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只能从这种前理解状态开始,而不是由主体开始。语言、经验、记忆、动机、意向,包括情感、直觉、潜意识等构成了前理解的本体性因素。” 就纯粹的前理解而言(理论上的),它几乎是全息的。从前理解的层次与结构上来看,最根本的,是能动性力量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实践要求,其上层是本质力量在历史文化中被赋予的传统、习俗;再向上是个人经历赋予的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最上层是对于对象的意义期待与情感期待。本质力量要求对象化,要求实现自身,证明自身。在一般理解中,本质力
18、量通过思维的手段展开,它不断地对对象提出要求进行试探,得出结论,再否定它,继续试探,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对于一个对象,可能摄入它使它呈现的是一部分层次、结构,描绘它、显现它的是另一部分层次、结构,锁定它、开掘它的又是一部分层次结构。在由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中,各层次部分发挥作用的时间作用大小,彰显还是隐含也都是不同的。其中各层次之间可能还会有反复、交流。我们的一切“已经”与“可能”都包含在其中,任何一个具体的“这一个”都可以成为这一类乃至存在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任何前理解在适当的条件下都可能打开心灵的某个层次甚至整个心灵。如果说理解活动象一张网,前理解就象一张无边的网上的一个结,它不是整张网,但它
19、却是网的单元,与整张网紧密联系。按照加达默尔的说法,时间距离可以使主体与对象拉开距离,并使我的对象突显。这个过程也同样存在于主体与他的历史之中。主体与历史拉开距离,并按照当下的兴趣使某些部分突现出来,作为前理解,与对象相应,与当下的环境要求相应。一个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与读历史课本时的前理解肯定是不同的。但我们可以说,“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他的历史知识的前理解不存在了”吗?反过来,在读历史课本时,我们能说,“他的艺术鉴赏的前理解不存在了”吗?显然是不能做出否定回答的。这可以证明,我们的前理解是主体按照自身的兴趣,依据对象与环境的要求调取出来的。语言本体论者会责难说,对象是谁与自身的兴趣难道不是前理
20、解确定的吗?我们回答说,是。但这种确定至少是相互确定,而不是单纯由前理解一方来确定。否则,我们怎能解释同一主体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呢?事实上,历史与对象都只是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而选择的标准如何,还是要由现在的主体决定。当然,现在的主体又是依据前理解与对象、环境来定的。但我们已经说过了,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不同的。主体的能动性就是赋予历史以新意,打破循环的根本因素。因而理解才不是循环的,也不完全是语言本体论的。如果语言本体论者把一切比如能动性都归于语言,又当别论。但这怎么可能呢?按照他们的逻辑,语言必定是先于能动性、先于人类实践、先于语言的存在就已经存在了!前理解之浓缩历史的结
21、果是突显。单纯历史、传统是无意向地存在的。主体在现实中的意向使之整肃起来,向着一个特定的方向调节。加达默尔说,“虽然对象确实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但对象只是通过它在其中向我们呈现的方面(Aspekte)才获得它的生命。我们承认对象有在不同的时间或从不同的方面历史地表现自身的诸不同方面;我们承认这些方面并不是简单地在继续研究的过程中被抛弃,而是象相互排斥的诸条件,这些条件每一具都是独立存在的,并且只由于我们才结合起来。我们的历史意识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能听到过去反响的声音。只有在这些众多的声音中,过去才表现出来。这构成了我们所分享和想分享的传统的本质。”在意识的调节作用下,密切相关的内容浮出表面,而无
22、关或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则在表面之下分层排列,作为表面的支撑。前理解对当下的放大作用与浓缩历史的作用是同时的。主体与对象交流界面的各种信息,由于在传统之中找到同类而触发各种或新或旧的意义、情感,主体在这些意义与情感之中,理解力与理解之间的鸿沟暂得平复。主体有所品味地体验着当下的主要的意义与情感,当下于是便似乎是段落性地存在了。但这其实只是表象,是我们的情绪相对于意义的延后性而造成的幻相。理解力此时并未停步,理解活动也不停止:它们一刻不停地在奔涌,裹挟进已生成的理解,冲撼、融合着对象,不断地生成新的意义。所谓“新的意义”,也并不全是崭新的,有很多都是约定俗成的这一部分与我们的距离太近了,以至于我们常
23、常意识不到它们的产生。而一旦新意义与我们的预期相符或大相悖谬,则会给我们造成冲击,前面的夸张的幻象迅速消失,新的意义与情感便成为主导了。这是理解的一般过程,喜怒无常是这个过程的典型化。 加达默尔在这一点上的看法趋向保守:实际上,传统经常是自由和历史本身的一个要素。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是因为以前存在的东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身,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养。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Bewahrung),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是积极活动的。但是保存是一种是理性活动,当然也是这样一种难以觉察的不显眼的理性活动。正是因为这一理由,新的东西、被计
24、划的东西才表现为理性的唯一的活动和行为。但是,这是一种假象。即使在生活受到猛烈改变的地方,如在革命的时代,远比任何人所知道的多得多的古老东西在所谓改革一切的浪潮中仍保存了下来,并且与新的东西一起构成新的价值。在真理与方法中,加达默尔提出,一致性使我们得以稳定地理解,而突破则使我们得以有意义的理解。可是,在历史之中,在传统之中,理解的创造的可能性又来自哪里?来自一切事件与历史的主角人。所谓的历史与当下,都不是凭空的、虚设的,而是因人的,为人的。主体人(此在)以自己的历史和当下的更新,构成作为类的存在物的人的历史与当下的更新。在理解活动的分析中,我们更注重此在主体的理解活动。而人的存在又是什么呢?
25、是历史?历史已经过去;是未来?未来尚未到来。对于主体而言,去年,昨天,乃至前一秒都已经不现实存在了。它们如果还有作用,那便是留在主体头脑中印象作为前理解存放在那儿;同样的,明年,明天,乃至下一秒,因为它还没有出现,因而也不是现实存在的。它们如果说有作用,那应该是主体头脑中预设的期待。过去与未来之间,便是当下,它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我们的当下的存在情形是怎样的呢?当下本身是一个小到无限可能的时间段,前一时刻已经过去,后一时刻尚未来临,这之间的一段便是当下。只有当历史对当下发生作用(或隐或显)时,它才作为有意义的知识活动起来;否则,它们只能作为一种符号储存在头脑中。当下必然作为历史的当下。同时,
26、当下也必然作为我们的当下即作为前理解的当下出现。因为我们既不是漫长的历史也不是瞬息万变的当下,我们以前理解的形式缩短了历史的长度同时延长了当下的长度,我们于是成为当下的这一个主体。前理解象一面时间的放大镜,它把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点放大到具有能动性的我所能切实地参与的程度,使我得以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主动地期待与判断。无疑,按加达默尔的观点,正确理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存在于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之中。但加达默尔的当下与传统的一致性的说法之所以不充分,是因为他没有对活生生的存在着的主体进行深入的考察。他看到了传统与当下的生生不息的循环,却没有看到循环背后的真正动力。这个动力便是此在的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对于主体
27、而言,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从来都不是自动的,它一刻也不能且从未离开过人的心灵的能动力量的选择与过滤。人的能动的本质力量不仅发生在理解之中,更存在于理解之前,是一切前理解的根本前提。理解的事件是具体的,是主体当下进行的。历史、传统在当下的预期与判断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是根本角色,这是循环论之不能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主体的判断与预期。历史决定论者们可以把这种规定作用看成是肯定性的,但事实上,这种规定性的制约力的否定作用也相当明显:它使我们不能跳跃性的理解而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而理解的真正目的却在于本质力量的展开与印证,正是主体的能动力量不断提出理解的要求并赋予历史以新鲜的意义
28、。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好比采石场提供石头给我们,但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是房屋还是雕塑却要看我们的愿意了。石头在此的角色就是说:“看,不管他能造出什么,都是石头的”。历史、传统在理解中的角色与此相似。C历史与现实矛盾的交织中被掩盖的真正主角人的本质力量 (2)问题的本质A前理解作为语言与此在主体的中介海德格尔解释学“先有”、“先见”、“先识”与他的语言观有密切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以前理解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它的展开的可能性决定着解释的可能性展开。对此,可能遭遇的责难是:旧有的形式如何能达成新的知识?解释如何能赋予前理解以新的意义呢?海
29、德格尔的以正确方式进入循环的结论对这些问题没有具体的回答。其实,这涉及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不论结论如何,他的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方法对我们都有着启发意义。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言语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尤其如此。在语言的进化史上,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与绝对的变化性更是明显存在的。比如,草食动物见到虎而恐惧,这是因为虎威胁到它的生存。在草食动物眼中,能指与所指是一体的。人类与一般动物不同的地方之一在于我们有语言,原始人类同样受到虎的威胁,而他们却懂得用“虎”或“tiger”或别的词来指称那种凶猛
30、的大型肉食动物。语言的产生使我们能够在虎不在场的情况下体验到它。此时能所的分别与对立也同时产生了:语言中的“虎”可以指现实存在的虎但又不是现实中的虎。如果说在古人那里,虎作为符号与“威胁人类生存的猛兽”的统一性是主要的,以至于人们谈虎色变;那么到了艺术家那里,到了今天,人们都可以在艺术品中欣赏虎的雄风,在动物园中观赏真实的虎而不必但心受到伤害了。这是因为它已不再象以前那样可能对人造成现实的伤害了。能指的“虎”字,已不再令人害怕,出现在照片中、图画中的更真切的虎形也不再令人害怕了,乃至“凶猛”、“伤害”意味的承担者老虎自己,当它被关在笼子里的时候,也与原来的能给人造成伤害的凶猛的意味疏远了。“凶
31、猛”的特性成了“雄健”、“筋骨有力”、“结构均称”、“毛色美丽”,人们居然可以面不改色地站在笼子外头,对它指手比划脚了。到此,能指的语言与所指的现实已经若即若离了。可以看出,语言的能指与所指有一个从浑然不分到产生距离,再到完全符号化的过程。语言作为能指的符号,其含义是大致确定的,但其对于主体的意义却不是固定的。利科尔认为,“自然语言的应用依赖于词汇的多义价值。后者包含了语义上的潜能,它不会因任何具体的应用而枯竭,但必须不断地由语境来筛选,来决定。正是语境的这种选择功能,在词汇的最基本含义上,与解释相联系。”能所指关系的疏密其实是人自身的存在决定的按海德格尔的说法,存在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而展
32、开又是由前向后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把主体的当前状态作为讨论的出发点。根据我们对前理解的宽泛的定义,语言构成并规范着前理解,而前理解的展开又修正增益着语言。前理解是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一个接合点,主体的现实存在便是这个点的封闭与敞开。它的封闭性使主体成为现实的“这一个”,成为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它的开放性使主体成为可能的“这一个”,所指隐退,能指开敞。对于语言的探讨,正是在这一层面进行的。理解体现为对当下意义、情感的体认。只有当下的体认才是能指与所指活生生的具有开放性的统一,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存在。作为活生生的存在标志的意义与情感并不完全是天然地内含在语言中的。语言本身有含义和情感色彩,
33、但却没有具体的意义与情感。意义、情感总是伴随着各种理解、判断。以语言的形式储存着的前理解,是空洞地、无意向地放在那里的(它们也有逻辑的、内在的联系。比如冰天雪地一词,给人以寒冷,白茳茳的印象,但这种印象只是暗含在这个词中,我们知道这个词,并且会用,但并不因为它在我们的的头脑中就感到寒冷)。只有当它有所指地出现的时候,情感与意义才被体验到。 我们认为,在审美理解中,姚斯所提出的初级阅读视野比二级、三级更具有意义和启发性。也更加在现象学意义上贴近主体本质力量的原初样态,是主体与对象达成一致的基础与归宿。这是姚斯对于审美前理解的发展。姚斯提出的初级视野,
34、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话、词话等旨趣有相近之处。尤其与以禅话诗的潜咏说有接近之处(这一点以后会谈到)。但姚斯没有在此处逗留,与其他理论家一样,他迅速朝具体的方向发展了。二级阅读视野强调“反思性”。在姚斯看来,反思更有助于对本文的理解。“反思性阐释的区分只有通过再阅读经验的视野结构所进行的自我证实才能成立。一首诗的意义只有在周而复始地不断再阅读中才能展示自己。每一个读者,都熟知这一经验。读者在不断发展着的审美感觉的视野中所接受的一切,能够作为阐释的反思视野而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样,一级阅读经验便成为二级阅读的视野。”姚斯认为,在一级阅读中,读者只能意识到诗歌的完成形式,但还没有意识到诗歌完成的意义,
35、更不要说诗歌的“整体意义”了。作品的意义要被理解作有待实现的意义,读者在初级理解活动中只能部分地或正确或不正确地把它实现出来。因此,姚斯认为,反思是必要的:这时,读者通过重新阅读,从完成的形式的角度,由终及始、由整体及个别地回过头来建立仍未完成的意义,原来阻碍理解的因素都在第一遍阅读留下的问题中表现出来。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可以期望从意义的个别因素中未定的不同方面通过阐释工作建立起意义层次上完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在意义层次上与在形式层次上分毫不差。这一意义整体,只有通过视角的选择才能建立,历史视野的问题就应运而生。历史视野构成作品生成和效果的条件,再次打破现时读者阐释的局限。我们认为,反思
36、只具有辅助性意义,因为反思只能对具体的阅读瞬间有效。由于前理解的不确定性,反思永远都是从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来进行的。如果说我们可以在某一瞬间总结性地把握对象的意义,这一瞬间必定是无穷多的,哪一个算是真正的完整的把握呢?只能说,反思与感觉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渗透,互为依赖。我们更倾向于承认,审美理解的最终目的乃是感觉的自由,而反思则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毕竟,姚斯自己也承认,“文学解释学并不认为,仅仅依据阐释和而进行鉴赏便可以解释本文的审美特性。它是把审美特性当作阐释本身的前提的。”第三级阅读视野更接近于历史哲学解释学。它涉及到从作品的时间和生成前提上对一部作品的阐释。
37、对这一级的考察,似乎更多地是在对文学的历时研究意义上的。“审美理解与阐释也参照历史循环主义阅读重建的控制功能进行。这样就不会使过去的本文屈就于某些偏见和当时意义的期待。因此,通过区别过去的本文与现时的本文,可以在变化中观察本文”。这一观点是加达默尔历史视域在文学领域的引申。事实上,“任何文学都是历史中的文学,任何文学阅读都是文学历史活动家的接受之链上的一个环节,而任何一部作品的意义都是阅读史生成的意义的群集,这种生成永远不会完结。”姚斯的二级视野与三级视野实际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说明审美理解的效果,而效果本身,其实集中于一级视野。这是因为,审美是心灵的解放,而不是反思,也不是历史,只有当反思与
38、历史不过分地注意自身,而关注本文自身的敞开时,才是有助于审美的。姚斯的三级视野更象是理解的三个层次,其背后暗含的能够使这三个层次活动起来的我的前理解因素与加达默尔的“对自我的前见有意识”、“历史视域”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姚斯提出了“审美感觉”,使解释学向审美领域发展了。不足的是,姚斯认为,感觉是初级的,不稳定、不可靠的,需要反思意识来校正补充。我们认为,感觉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要求自我实现的欲求,是前理解向理解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个“感觉”的萌芽,在杜夫海纳那里,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论述。 主体的自我执着导致的现实有限状态与审美自由状态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我们讨论的出发点:前理解是一种有限的状态,此有限状态的发展,可以采取思维、知解的形式,其特征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不可能;也可以采取审美理解、体悟的形式,其特征是超出有限的现象回归主、客的本来统一。有限的前理解是不可避免的,某种意义上,人的存在状态就是前理解向理解展开的过程。而审美与知解是两种手段(两者虽不一样,但也不完全对立)。以往的文艺研究重心灵者轻实践,重结构者轻内容,重当下者轻历史,重考证者轻心灵。其利在突显某一方面在文艺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弊在以偏概全,是己非人。实际上,文学艺术作为人本质力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222-2025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要求
- 上下铺销售合同范本
- 临汾购房合同范本
- 2025年宁夏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
- 劳务派人员合同范本
- 代理经纪服务合同范本
- 农村水电改造施工合同范本
- 修房劳动安全合同范本
- 酱菜批发合同范本
- 包租协议合同范例
- 渔业行业智能化海洋牧场养殖方案
- 2025届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数学试卷含解析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电脑的组成》课件
- 小红书运营培训
- 《债权法教学》课件
- 太傻天书(完整版)
- 【正版授权】 ISO 24089:2023/Amd 1:2024 EN Road vehicles - Software update engineering - Amendment 1
- SZSD01 0012-2024智能交通大数据底座数据采集规范
- 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培训
- 经典广告歌曲大全(109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