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1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2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3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4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第6 6章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1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国际直接投资概述6.1.1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投资者以获得国外公司的控制权为目的而购买该公司资产,或者在外国设立全资子公司而发生的资本流动。应当注意它与外国证券投资(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 FPI)的显著区别。FPI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另一种方式,指投资者持有国外公司的证券和其它金融资产,但一般并不享有对该公司的控制权或经营权。FDI分为两种。一种是FDI流入

2、(inward FDI),指外国人获取本国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投资;另一种称为FDI流出(outward FDI),指本国投资者获取外国资产或对外国的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我们将投资者所在国称为投资国(the home country),将投资流入的国家称为东道国(the host country)。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1.2 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趋势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趋势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2)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在发

3、达国家之间双向流动双向流动(3)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正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正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4)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2 国际直接投资的几种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几种理论6.2.1 垄断优势理论与区位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与区位优势理论 1. 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斯蒂芬海默(S. Hymer)完成了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

4、eory),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这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海默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不仅存在着价格竞争,而且还存在非价格竞争。跨国公司只所以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排除竞争;二是利用垄断优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 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

5、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海默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等。通过研究,金德尔伯格把美国的垄断优势概括为:(1)实行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前者使跨国公司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者使跨国公司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 (2)拥有市场的优势。如获得营销技术、专利、商标等优势。 (3)由于跨国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和实行全球性经营战略使其在生产和管理技能、方式上占有绝对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由于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使其具有获得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2. 区位优势理论区位优势理论 区位选

6、择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研究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位选择研究引入“集聚经济”的思想,把区位选择理论逐步扩展到产业层面。 (1) 垄断优势与区位选择垄断优势与区位选择 (2)相对技术优势与产业区位转移相对技术优势与产业区位转移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利特和高歇尔(1997)提出产品创新接近市场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跨国投资模式;Louis T.Wells Jr(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Sanjaya Lall(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都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的竞争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Cantwell和Tolentino(19

7、90)进一步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的行为,并提出技术累积技术改变的理论;小泽辉智(1992)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阶梯形的等级结构,跨国投资的模式选择应能激发国家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2.2 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和内部化理论(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的根源来自于1930年代的科斯(R.Coase,1937)关于公司的理论。其基本原理如下:由于公司内部和市场机制在执行不同类型的交易时涉及到不同的效率(当市场完善时,市场交易具有最高效率;当市场存在外部性或失灵

8、时,在公司内部交易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它们决定公司组织生产应采取的不同形式。当使用市场经济的成本(交易成本)大于在公司内部进行同样活动的成本时,公司会选择内部化的组织形式。1. 技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2.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也可用来解释内部化。当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过高时,公司就选择了将活动内部化。3. 市场垄断市场垄断4. 交易成本与区位选择交易成本与区位选择交易成本的内部化过程离不开特定的区位条件,只要在某个地方国际资源配置的内部化要比利用市场的成本少,那里就会出现跨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个公司如果预期自己产品在国外市场有利

9、可图的话,有几种方式可供选择进入外国市场:(1)在本国生产再直接向该国出口,(2)在外国设厂生产并在当地销售,(3)将自己的生产技术转让给当地厂商,让他们来生产以满足当地需求,自己则收取技术转让使用费。那么为什么公司要采取第二种方式呢?邓宁(J.H.Dunning 1977, 1981)提出了公司要到国外进行投资,应当在三个方面具有优势,即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区位优势(Location)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简单说来,跨国公司以其特有的所有权优势,寻找具有投资区位优势的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并根据其内部化优势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这种理论被称为OLI范式(O

10、LI Paradigm),以强调上述的三种优势;同时因为它是三种优势理论的折衷,也被称为外国直接投资或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 approach)。 1. 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可以是跨国公司特有的产品或生产工艺,比如专利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技术秘密,也可以是商标和商誉等无形资产,它的一个特点是可以在公司内部跨国流动。 2. 区位优势区位优势要在国外市场上利用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获利,公司必须将其特有优势与国外当地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那么究竟应当选择到什么地方设厂生产呢?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存在差别,各国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和相对价格也存在差别;地理距离的远近会导致运输成本不同;各国

11、的贸易开放程度也有不同,因此公司在决定设立国外分支机构时要综合地权衡各国的区位优势。第一种是经济优势,包括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市场的规模和范围、运输和信息交流成本以及其它。第二种是社会和文化优势,包括投资国和东道国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外国人的友善程度、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对自由企业的欢迎程度。最后一种是政治性优势,包括政府针对FDI流入、国际化生产和公司内贸易的一般性和特定性政策。 3. 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公司要到国外设厂生产,区位优势解释了该公司在何处设立工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和在市场上交易相比,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如产品和工艺等在公司内部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即

12、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比外部市场要更有效率,这称为内部化优势。所以,内部化优势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公司会选择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总之,所有权优势能够解释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现实基础,区位优势能够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到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投资活动,内部化优势能够说明在跨国投资的过程中怎样来获得实际的经济收益。虽然邓宁的区位优势模式可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但由于没有充分指出三种优势的关系而受到批评,特别是没有明确区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Itaki,1991)。Aliber(1983)批评该模型集中于公司水平的战略而没有考虑因币值的变动所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因此,后来的学者不断修正该理论,并提

13、出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仍可能进行对外投资,这是由三种优势相互替代产生的。该理论比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现象,但这一理论是对前人理论的综合与折衷,并没有很重要的理论突破,当然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在政策上的重要参考意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2.4 边际产品扩张理论边际产品扩张理论小岛清(1977)从日本“贸易导向”的产业政策角度分析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边际产品扩张理论”,或称为国际互补原理,从企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角度解释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他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为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三种。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而对东道国来说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优

14、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的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因此,投资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应该说,该理论比较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式形态理论”,更符合日本现实的国情,反映了当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小岛清的这一理论也存在很多缺陷。首先,他把对外直接投资截然分成两种类型美国式的贸易替代型和日本式的贸易导向型,无论在理论上还

15、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很难站的住脚。其次,他否认了垄断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回避了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维护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的现实。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究竟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呢?是否存在其他关系?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究竟是互补还是替代的关系,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将FDI分为三种: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这三种不同的投资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与贸易之间的关系。6.3.1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替代效应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替代效应从时间上看,FDI对贸易的替代说出

16、现得最早。支持FDI替代贸易的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产品周期论、国际生产折衷论和新贸易理论中的水平型跨国公司理论。蒙代尔提出了“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相互替代”著名论断。蒙代尔所谓的“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相互替代”是指要素自由流动同商品自由贸易一样都能导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在导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均等化方面,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是相互替代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当FDI是水平型投资时,意味着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生产相同的产品或服务,FDI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将是替代性的。在此类模型中,一般来说,不仅投资是水平型的,还假定国家具有相似性质(大小、禀赋和技术)、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如Horstman and

17、 Markusen(1992)和Brainard(1993),并由Markusen and Venables(1998)进一步发展。尽管Brainard考虑的是差别产品而Horstman and Markusen考虑的是同质产品,这些模型都认为FDI和贸易的最终选择取决于母公司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和子公司规模经济间的权衡,高的运输成本和子公司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偏好水平性FDI。6.3.2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效应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效应在垂直跨国公司的情形中,公司总部与产品的生产分设在不同的国家。为了完成最终产品生产,公司总部向工厂提供各项必需的总部服务,导致了公司总部所在国向工厂

18、所在国的出口,而且这类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在另一方面,工厂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会被销售回总公司所在国,或销售到其它国家的市场,因此促进了工厂所在国(东道国)向总公司所在国(母国)和其它国家的出口。所以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互补的关系。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3.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转移效应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转移效应从东亚FDI的发展实践来看,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互补或替代的关系,而有可能是FDI对贸易发生了向第三国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内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所引致的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逐步转移至中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由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

19、中国大陆的大量投资与产业转移,这些经济体的对美出口大量转移到中国,使原来这些经济体对美国的大量出口及顺差转变成了中国对美国的大量出口及顺差,严重加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但是,其中的互动关系,如何通过建模来得到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协整检验、误差纠正模型等得到验证,目前仍然是一个切合中国国情、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4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4.1 跨国公司概述跨国公司概述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 Transnational Cor

20、porations,TNCs),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拥有工厂、矿山、生产企业、销售机构或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可以由一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创办,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国家企业合资、合作经营,或控制当地的企业使其成为子公司。根据UN跨国公司委员会对跨国公司的界定,一个跨国公司应具备下述3个要素:(1)跨国公司本质上是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经营形式,也不论其经营所涉及的领域。(2)跨国公司的管理决策着眼于全球,尽管它的管理决策机构的设立主要以某国或某个地区为主。哪里有市场或资源,它就根据

21、需要到哪里投资建工厂或设立其他经营机构。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全球决策中,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决定了工厂、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状况。(3)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广,从研究与开发、原料开采、工业加工到批发、零售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了它的经营范围。它包括的是资本运作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个行业或再生产的某个环节。据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06年,跨国公司在其母国以外进行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较往年增长更快。7.8万家跨国公司和它们所下辖的78万家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增长了18%、16%利12%。它们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和全世界出口额的三分之二。跨国公司大规模

22、向各地区渗透, 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 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 而且其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 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 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根据统计,2000年世界范围内所有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的融资总规模为21万亿美元,但其中来自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只占6万亿美元。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4.2 跨国公司的理论跨国公司的理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产品、技术、管理、信息等的配置,以使其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和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的活动涉及到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生产等,正是由于跨国公司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主

23、要参与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FDI)的理论也就是跨国公司的理论,)的理论也就是跨国公司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理论、邓宁的折衷理论或综合理论、边际产出扩张理论等。上述理论我们都已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过,在此就不再进行赘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5 中国与国际直接投资6.5.1 中国吸收外资概述利用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8年以来,中国是世界上吸纳国际资本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完全“自力更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发展成为居全球第二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的吸引外

24、商投资国。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FDI)是主要的引资形式。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项目累计71万多个,1979-2010年中国吸收的FDI累计为10483.9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83.8%(见表6-2)。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的时期,中国被视为“国际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了大量的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FDI流入国(如表6-2所示)。1. 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FDI流入中国具有

25、下面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自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东南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FDI约占80%左右,其余部分来自发达国家。不过,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比重不断增加,到2000年前后,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FDI所占比重增大为40%左右。吴国清:“中国的FDI来源结构及其影响”,统计教育2002年第3期, 其次其次,我国的FDI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例如,据统计,在2004年实际利用的FDI总额中,用于制造业的部分超过了70%。直到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逐渐放开,流入零售和金融服务等服务行业的外资才逐渐增加。 再次再次,多年以来,FDI流入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

26、较发达地区(约占88%),并且多为出口导向型的FDI。直到近年来FDI的流入才较多地偏重于开发我国的国内市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最后最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张,FDI的发展起伏较大,从1991年到1997年,FDI占我国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12.3%,这个数字在1998年达到了13.62%,但到2006年,逐渐回落到8.2%,远低于世界上大型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之后,外资的利用,尤其是大量的FDI的注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外贸进出口、企业管理、体制转换、产业结构调整乃至国人观念的更新与变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要的作用:首先首先,国

27、际资本的注入,改善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资金不足的状况,促进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其次其次,国际资本流动往往伴随着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和外溢,从而带动资金流入国的技术变革。作为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的主体的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他们到中国投资,兴办合资、合作或独资企业(即三资企业),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中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经济的每个领域,在有些行业,如洗涤用品、移动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领域已经建立了垄断地位,对国内相关行业的厂商构成了现实的生存威胁:(

28、1)我国整体技术开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一般都把技术与设备带进来,并不注重合营企业本身技术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因而这种趋势削弱了中国自主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从而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与安全带来威胁。(2)外商投资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3)外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与我国产业政策导向不太一致,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4)各地对外商投资政策不一、管理混乱。审批与管理脱节,重复引进,重引进,轻管理,轻效益。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5.2 中国的中国的FDI流入与贸易增长流入与贸易增长 与FDI大量流入同时发生的是我国贸

29、易额的大幅增加,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9727.6亿美元,其中,出口的增长尤为明显,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5779.3亿美元,增加了161倍,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2%(见表6-3)。事实上,无论从FDI流入的时间、流入的行业以及其地域分布来看,FDI的流入和中国的贸易发展尤其是出口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一致的。直观地来看,我国的经验表明,FDI流入和贸易具有互补效应。在实证分析中,学者们的研究也表明FDI流入对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具有正面的效应。 沈坤荣,耿强:“外国

30、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江小娟,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 ”, 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李杰:“我国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分析”, 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前面已经提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FDI流入中国和国际产业的转移所引致的东亚其他国家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逐步转移至中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由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大陆的大量投资与产业转移,这些经济体的对美出口已逐步大量转移到中国,使原来这些经济体对美国与欧盟的大量出口及顺差转变成了中国对美国与欧盟的大量出口及顺差,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严重加剧了中美贸易

31、的不平衡。究竟FDI对中国的总体贸易有何影响?这也要看FDI流入对中国进口额的影响。大量的出口导向型FDI意味着投资国向中国的中间产品以及原材料的出口增加。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逐渐增加,而这些FDI的动因主要是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以及规避贸易壁垒,因此,这类FDI会替代投资国对我国的出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5.3 中国对外投资与中国式跨国公司中国对外投资与中国式跨国公司1. 中国对外投资概述中国对外投资概述(1)对外投资的含义)对外投资的含义所谓对外投资,是指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的向国外输出资本、劳务及其他无形资产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以及对外设

32、计咨询等。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我国国内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并以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承包工程,是指各对外承包公司以招标、投标、议标承包方式承揽的下列业务:承包国外工程建设项目;承包我国对外援助项目;承包我国驻外机构的工程建设项目;承包我国境内利用外资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与外国承包公司合营或联合承包工程项目时我国公司分包部分;对外承包兼营的房屋开发业务。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外劳务合作,是指以收取工资的形式向业主或承包商提供技术和劳动服务的活动。我国对外承包公司在境外开办的合营企业,中国公司同时又提供劳务的,其劳务部分也

33、属于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是指以服务成果向业主收费的技术服务项目。包括承担地形地貌测绘,地质资源勘探与普查,建设区域规划,提供设计文件、图纸、生产工艺技术资料和工程技术咨询,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考察、研究和评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人员等;也包括承担国(境)内利用外资建设工程项目中的设计咨询项目内收取外币部分。 (2)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也逐步融入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序幕。从1979年

34、至今,中国对外投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979-1985年,对外投资探索起步阶段。年,对外投资探索起步阶段。 1986-1991年,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年,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 1992-2001年,对外投资调整阶段。年,对外投资调整阶段。 2002-至今,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阶段。至今,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同时国内企业已具备一定竞争力,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参与并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同时推动国内产业升级,转移国内落后技术设备与过剩产能。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100亿美

35、元,达到122.6亿美元,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达到了521.5亿美元,2010年又增长到590亿美元(见表6-4)。总之,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合作的步伐却进一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占78%;金融类115亿美元,占22%。2009年和2010年直接投资仍然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经济已逐步从危机

36、影响之中走了出来。 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 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 截止2010年底,中国8500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简称境外企业)1.2万多家,分布在17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3000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

37、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的行业范围逐步扩宽(见图6-1)。(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产业变动性较大,但主要集中于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而制造业所占比例一直不大。由图6-1和表6-5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集中于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中以贸易型投资(主要指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其他的也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等较低的第三产业。(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小规模技术和边际产业转移的特征。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特点如下:(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广泛分布于

38、世界各地。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表6-6)。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以下特点:(1)对外直接投资再创新高,连续八年保持增长势头。(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比上年大幅增加,国家分布更为广泛(3)在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在亚洲分布最为集中。(4)地方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其中中部地区增幅最大。(5)对欧美投资较上年成倍增长。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构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构成首先,从注册企业的类型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格局。从注册企业的数量上看,

39、自 2003 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主体最明显的变化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由2003年的43%下降到2008年的16.1%,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则大幅度上升,由 2003 年的22%上升到 2008年的 50.2%,其它类型企业所占比重变化不大(见表6-7)。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所在行业类型见表6-8。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官方数据很少,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由于跨国经营经验不足,企业在早期多选择新建新建的方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早期并购数量很少,以新建为主。截

40、止1991年底,新建方式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中约占78%,并购方式占22%。根据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当年以收购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18%。2004年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并购所占比例上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收购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分别为53%、39%、23.8%和54%。我国企业全球整合资源的能力有所上升。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中,关于独资与合资的选择,中国企业选择了以合资为主。目前在我国境外企业中,独资企业约占20%,合资企业约占70%,其他类型的约占10%。在合资企业中,又以对等或少数股权为主。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5.4

41、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中国对外经济合作 1. 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阶段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快速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各项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快对外经济合作既是我国主动参与全球化分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现实需要。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企业是在既缺资金、又缺人才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30多年来,中国企业奋力开拓、努力经营,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等种

42、种困难,使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有了较大发展。1978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为135万美元,2009年达到1262.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为777.1亿美元(见表6-9)。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30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来看,根据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的总量变化,以及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历经了4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2年)、稳步发展阶段(19831989年)、调整阶段(19902001年)、规模发展阶段(2002至今)。(1)起步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2年年(2)稳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19831989年)年)(3)调整阶段()调整阶段(

43、19902001年)年)(4)规模发展阶段()规模发展阶段(2002至今)至今)200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77.1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1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延续了近10年来迅猛发展的势头。与2000年相比,完成营业额增长了8.3倍,年增长率为28;新签合同额增长了9.8倍,年增长率为30(见表6-9)。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 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特点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特点(1)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大型国有企业依然是业务的主力军。(2)从2009年新签合同额来看,伊朗伊朗和委内瑞拉委内瑞拉分别以115亿美元和96亿美元的业绩位居前两位,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兴市场(3)从2009年新签合同额的行业分布来看,专业领域多点开花,交通运输、房屋建筑和电力行业占据较大份额。(4)项目由传统的施工承包向更高端的业务模式发展。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