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_第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_第2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_第3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_第4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1.竖为努 这堂课讲讲“永”字八法第三笔,一竖。一竖怎样写,我在25、26课中讲解过了。“永”字八法中,竖笔称为“努”,这里讲讲对“努”的认识。 玉堂禁经这样说:“弩不得直”。还有一个注:“直则无力”。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直”,二是“力”。上次讲到,张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张旭之前,唐太宗笔法诀就有这两句话:“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前一句话,玉堂禁经没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句。仔细读一下,这话有点问题。 2.关键字:直 问题一,就是这个关键字:直。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初看之下,好像一竖写直了,就

2、是没有力的,不好的。但历代书法作品中,一竖写直的例子比比皆是。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化度寺碑的“永”,中间一竖都很直。那这两位大书法家都是“无力”了? 再早一点,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一文这样说:“努如植槊,勒若横钉。”“槊”,说文解字说“矛也”。长柄的矛就是槊,槊当然是笔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他说写“努”要像直立的槊,难道他也不懂? 读古书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讲写点画的技法,就拿我们已经讲过的三个笔画来说,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策须背笔。”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笔”字,都是在讲用笔。并非说写出来的点画形状。所以,讲到一竖“弩不得直”,应该是“弩不得直(其

3、笔),(直则无力)”。 宋人“永”字八法详说正是这样的。它的引文是:“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偃”就是倒下,伏倒。“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写下来。 各位还记得吗?我在25课中讲过,线条的左中右是这样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是这样的。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手腕偏向左,才能写出线条的“中”。 当你手腕偏左时候,笔管必然倾侧,明代丰坊说这时候笔管好像指向自己的鼻子。这就是写一竖的姿势。 玉堂禁经原文的几句话,意思是连续的:“侧不得平其笔”,这是讲手腕在右;“勒不得卧其笔”,这是手腕在中,“弩不得直(其笔)。”手腕在左。这样手腕三个位置左、中、右都有了。 简言之:努

4、不得直,是指手腕向左时笔管不要直,不是说写出来的一竖形状不要直。 3关键字:力 第二个关键字:力。 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笔管垂直为什么没有力呢?这和人手腕的生理有关系。 在15课“用腕”中我讲过,手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笔管垂直,只有手腕在中才可能、才自然,这就是正锋位置。手腕向左、向右时,笔管必然是倾侧的。 自古以来,有些人追求笔管永远垂直于纸面,一是摇腕,二是用古怪的方法。比如有人把手腕回绕过来,用指尖顶住笔管,称为叫龙睛回腕法。他们说,这样子笔管就能永远垂直于纸面。但是,这样一来,摇腕就不行了。 又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记述了他老师朱九江先生的方法:

5、“先生曰腕平,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就是拿一杯水放在手腕的背上不能倒下来,“竖锋,当使大指横撑而出”要做到竖锋,那就要笔管垂直。他们的方法是“使大指横撑而出”。这些方法都是不科学的,违反人体生理的。 简言之:手腕向左写一竖,笔管自然是倾侧的,“永”字八法一竖,是用侧锋写的,手腕向左时求笔管垂直,反而无法用力。 4.努还是弩? 第三个关键字,“永”字八法这一竖,究竟是“努”还是“弩”?这一竖,有人写为“努”,有人写为“弩”,从现在古籍中看,唐宋时候已经是这样了。宋代墨池编用“弩”,书苑菁华用“努”,书苑菁华还有两个口诀:一个用“努”,一个用“弩”,不统一。 在宋代“永”字八法这一篇中,开始是定义

6、,第三笔“竖为努”,讲得很肯定。但后面两个口诀就不一样,仔细看一下,口诀一是讲笔势的,“弩弯环而势曲”,描写笔画的形状,笔势中有很多这样讲形状的例子,如杏仁势、马核桩势、飞带势、鸡头势,等等。口诀二是讲笔法的,“努过直而力败”。用了“努力”的“努”,意在用笔的方法。 “努”是一个动词,基本义就是用力,汉代有一首很著名的乐府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努力就是用力、勉力。 “永”字八法八个点画的名称,全部都是动词,因为是讲笔法,笔法当然都是动作。 我以前跟各位讲过,书法线条,有动手腕和不动手腕之分,譬如一横手腕向右,一个动作写到底,这是最简单的横,就是王羲之批评的平拖。随着书法的发展,曲线越

7、来越多,也就是说,手腕的摇动逐渐成为主要的方法,那就有先右后左的横,称为覆,或者先左后右的横,称为仰。 在真行草书中,长笔画都会动腕,在“永”字八法中,有五笔都是短笔画,包括已经讲过的侧、勒、策三笔,还有没有讲过的趯和啄。这五个短笔画,行笔可以用一个动作,但剩下的三笔,都是长笔画,一个竖、长撇、长捺。这三笔都是要动手腕的。 一竖跟刚才讲的横笔一样,也有三种情况,最简单就是手腕向左,一个动作写到底。如果你能竖得很直,那也不简单了。但这线条只是平拖线条,用来写短笔画还可以,长线条就要动手腕,否则就很单调。 动手腕的竖笔,先左后右,称为努。后右后左称为裹。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中间一竖主是

8、努。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永”字,中间这一竖,也是弯曲的,“努”。 至于另外一个“弩”,这是名词。它是古代射箭的武器,跟弓的功能一样,只中间多一个臂,臂上放箭就比较平稳,说文解字说:“弓有臂者”就是弩。“永”字中间的长竖,因为动手腕而弯曲,有些人就写为“弩”。 刚才提到宋代永字八法口诀一中的“弩弯环而势曲”,这句话就是形容笔画的形状。我想就是因为笔法称为“努”,所以笔势用了同音字“弩”。那为什么不叫弓呢?弩多了一个臂,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吗?所以“永”字八法第三笔,应该是“努”,不是“弩”。 其实“努”本身就有向外鼓出的意思。如“金刚努目”,就是瞪眼睛,眼珠子凸出来。又如努嘴,就是撅嘴,嘴唇鼓起来,

9、如水浒传:“却才见押司(宋江的官职)努嘴过来。”总之,什么东西鼓出来就是“努”,一竖也是如此。 要注意,26课中我讲到,当手腕动作做得很小,这竖笔就近于直线。 虞世南和欧阳询的“永”字中间一竖,看起来很直,其实和王羲之一样,只是手腕来回很小而已。 元代有一篇书法三昧歌,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夫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任何点画,都有一波三折,都要动手腕,否则这个线条就不好看。至于你动手腕的幅度有多大,这没什么规定。 简言之:“永”字八法讲述写笔画的技法动作,其他七法“侧勒趯策掠啄磔”都用动词,所以“永”字一竖还是用“努”比较好。 今天再写一下一竖,以前写过的。那么现在我的手是正锋位置,这是向右,这是中,这是左,我们写一竖的时候,手向左一点,这个就可以取得一竖的中锋。我们先写最简单的,就是平拖的,平拖的一竖。然后写努,先左后右,然后写裹,先右后左。那么当你动作做得小的时候,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