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功能_第1页
人体生理功能_第2页
人体生理功能_第3页
人体生理功能_第4页
人体生理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绪 论学习主要内容及要点一、人体生理功能的概述人体生理功能研究的是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包括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 机理、 意义以及人体内 外环境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等。二、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动物实验、 人体实验和调查研究。 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实验两大类, 是生理学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在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这三个水平上进行的。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 是指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包括两个过程:人体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

2、新的物质, 并贮存能量的过程称做合成代谢; 人体不断分解自 身旧的物质, 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并把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 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称 为物质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二)兴奋性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功能活动改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1刺激与反应( 1)刺激:能引起人体发生功能活动改变的内外环境变化称为刺激。刺激按其性质可分为 : 物理刺激 化学刺激 生物性刺激 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构成的刺激。(2)反应:接受刺激后,人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功能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刺激要引起人体或组织产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刺激

3、强度,刺激作用的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3)阈值:单位时间内,在刺激强度 -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 为阈强度或阈值。其可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阈值的大小和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则称为阈下刺 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都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而单个阈下刺激则不能引起组织的反应。(4)可兴奋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明显,生理学中 习惯上将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2 兴奋与抑制(1兴奋:是指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静息状态变为活

4、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2)抑制:是指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兴奋与抑制是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人体接受刺激后究竟发生兴奋还是抑制, 主要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以及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三)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男性和女性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互结合产生子代个体的功能称为生殖。四、人体与环境(一)人体的外环境外环境是指整个人体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体能够根据外部情况来调整内部关系的生 理特性,称为适应性。(二)人体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其主要作用有:为细胞提供必要的

5、理化条件,确保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同时接 纳细胞代谢的终产物。2. 体液:体液是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约占体重的60%体液的分布及其作用如表 1。表1全身体液的分布和作用体液的分布占体重(%)生理作用细胞内液40是进行各种生化反应的场所细胞外液20是人体的内环境,其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其中组织液15是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5是沟通内、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环节3. 稳态: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细 胞正常生理功能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五、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

6、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意义及特点见(表2)表2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及特点调节方式作用生理意义特点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人体主要的调节方式作用迅速、短暂而精确作用缓慢、广泛、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调节代谢、生长发育持久(全身性)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从而与生殖等基本功能调节其生理活动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借组织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作用范围较局限(局部性)液扩散,影响邻近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动相互配合和协调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调节幅度较小,影响范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协助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围小,灵敏度

7、较低自身调节态六、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中,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不同, 将其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类 (见表3)表3正、负反馈的比较方式作用生理作用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一、名词解释1 新陈代谢测试练习2 .兴奋性3 .阈值 4.内环境5 .稳态6 .适应性7.反射8反馈二、填空题1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 、和。2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 、和。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其结构基础是 ;它是由、五个部分组成。4 .新陈代谢包括 和两个过程。5 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有 和。6 可兴奋组织包

8、括 、和。7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是 ,其与兴奋性呈 关系。8 刺激引起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和9 .反射分为和两大类。10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不同,将反馈分为 和。四、选择题1 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新的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称为A新陈代谢 B 合成代谢 C 能量代谢 D 异化作用 E 以上都不是2 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A.兴奋性B .新陈代谢 C .适应性D .生殖 E.反馈作用3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产生反应的()变化A.体液 B .内环境 C .外环境 D .内外环境 E .新陈代谢4. 某组织的阈值越大,说明其A.兴奋性越高 B .兴奋程度越低 C

9、 .兴奋程度越高D.兴奋性越低 E .没有兴奋性5 .人体内环境是指A.细胞内液 B .血浆 C .体液 D .血液 E .细胞外液6.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A.神经调节 B .自身调节 C .神经调节 D .正反馈作用 E .负反馈作用7 .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有A.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B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C. 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的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和物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E. 细胞的代谢和外环境的因素对内环境的稳态没有影响8 .能比较迅速反映人体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9.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 .反应C .神经冲动 D .正反馈作用 E .负反馈作用10 .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最重要的是A.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 .适应性E .正反馈作用11.在生理学实验中,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A.反应B .抑制C .兴奋性D .兴奋E .反射12关于非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有A先天固有的 B 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C 数量有限D.有固定的反射弧 E .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初级神经活动 13属于条件反射的是炎热环境下出汗 C 看到橘子分泌唾液寒冷刺激引起皮肤血管收缩B 负反馈是可逆的D 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A.大量饮水引起尿量

11、增多BD.咀嚼食物引起唾液分泌E14 关于负反馈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C 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最为常见E 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至完成15 下列生理过程哪些是属于负反馈A 排尿 B 排便 C 分娩 D 血液凝固 E 动脉血压相对稳定五、简答题或论述题1 何谓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有何重要生理意义?2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3 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它们在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调节中,各有何生理意义?4 在临床护理中,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要求做到“两快一慢”(快速进针,快速拔针,缓慢推药),请 用所学知识予以解释第四单元 呼吸功能学习主要内容及要点人体与

12、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的全过程由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运输和组织换 气四个环节组成。肺通气与肺换气称为外呼吸,组织换气称为内呼吸。呼吸的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Q和CQ含量的相对稳定,以确保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一、肺通气功能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1. 肺通气的动力 肺泡与外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舒缩活动引起的呼吸运 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1)呼吸运动:是指由于呼吸肌的舒缩而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呼吸运动根据呼吸深度不同分 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参与平静呼吸的呼吸肌主要是膈肌和肋间外肌, 在用力呼吸时, 还有辅助呼吸

13、肌参与, 如肋间内肌、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等。根据引起呼吸运动的主要肌群不同,呼吸也可分为腹式 呼吸和胸式呼吸。(2)肺内压和胸内压:1) 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吸气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约12mmHg呼气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约12mmHg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2)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生理状态为负压。胸膜腔是由胸膜脏层和壁层形成的密闭腔隙,有两种力量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 一是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 二是使肺泡缩小的肺回缩力。 故胸膜腔内压力实 际上是这两种相反方向力的代数和, 即:胸膜腔内压 =肺内压肺回缩力。 在吸气末和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 因此,胸

14、膜腔内压 =大气压肺回缩力。若将大气压作为零,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可见,胸膜腔负压是由肺回缩力所形成的。吸气时肺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增大,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使肺维持扩张状态,并使肺能随胸廓运动而运动。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 管内压力,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2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力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力是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所产生的对抗变形的力。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包括肺泡表面张力(2/3 )和肺弹性纤维的回缩力( 1/3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 II 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脂蛋白混合物,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其生理意义

15、: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水肿的发生,维持肺泡的稳定性。肺弹性阻力的大小可用顺应性来度量。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与弹力阻力 成反变关系。非弹力阻力指的是弹力阻力以外的阻力,包括气道阻力、粘滞阻力和惯性阻力。气道阻力和气道口径的4次方成反变关系。 呼吸道平滑肌的舒缩是影响气道口径大小的主要因素, 而呼吸道平滑肌又受到神经体液因素 的调节。3肺容量及肺通气量肺容量指的是肺容纳的气体量。包括:潮气量、吸补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 的重要指标。 用力呼气量能反映肺通气

16、阻力的变化, 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肺总量是肺容纳的最大气 量,等于肺活量 +余气量之和。肺通气量包括: 每分钟通气量与最大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 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一解剖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在一 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二、呼吸气体的交换呼吸气体的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的O2和CO的交换过程。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的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1肺换气 指的是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当静脉血流经肺时,由于肺泡P02高于静脉血的PQ,肺泡气PCO2

17、低于静脉血的PCO2。因此,Q由肺泡向血液扩散,CQ由血液向肺泡扩散,结果使静脉血变成 动脉血。肺换气主要受气体分压差、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及通气 / 血流比值的影响。2组织换气 指的是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交换的结果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Q2和CQ的运输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1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约占血液运输 Q总量的1.5%。Q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Hb)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Q)形式约占血液运输 C2总量的98.5%。2. 二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约占血液运输CQ总量的5%。结合成碳酸氢盐形式的约占 CQ运输总量88%,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约占运

18、输总量的7%。四、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 脊髓等部位。1. 延髓呼吸中枢 是产生节律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2. 脑桥呼吸中枢 为呼吸调整中枢。其作用为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呼吸除受延髓、脑桥的呼吸中枢控制外,还受脑桥以上中枢部位的影响,如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 脑等。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1. 肺牵张反射 指的是肺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2. 化学感受性反射 (1)化学感受器:参与呼吸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

19、器。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调节呼吸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它们能感受动脉血中PQ2、PCQ2 或H浓度的变化,在动脉血中 PQ降低、PCQ升高或H浓度升高时产生兴奋,冲动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 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2)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它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 液中的H。(2)CQ、H+和。2对呼吸的影响:1) CQ对呼吸运动的影响:血液中一定浓度的PCQ是维持正常呼吸和兴奋呼吸中枢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 PCQ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动脉血PCQ过高,反而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呼

20、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现CQ麻醉。CQ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即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和外周化学感受器(次要)反射性 地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强,肺通气增加。2)H+对呼吸的影响:H+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3) 低Q对呼吸影响:当吸入气 PQ降低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低Q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加强呼吸运动;但低Q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在轻度低Q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大于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加强。在严重低Q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效应不足以克服低 Q时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将导致呼吸障碍

21、。测试练习一、名词解释1. 呼吸 2 .肺泡通气量 3 .肺活量 4 .潮气量 5 .肺牵张反射二、填空题1.呼吸的全过程由 、和四个环节组成。2 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直接动力是 。3根据呼吸的深度不同,可将呼吸运动分为 和。根据引起呼吸运动的主要肌群不同,又可将呼吸运动分为 和。4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 、。5 某人潮气量为400ml,解剖无效腔气量为150ml,呼吸频率为16次/分钟,则每分通气量为 ,肺泡通气量为。6. Q和CQ在血液中的运输有和两种形式。C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CQ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7通过横断脑干实验说明,正常的呼吸节律是 和呼吸中枢共同作用的结果

22、。三、选择题1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A.外呼吸B 内呼吸C .呼吸 D .肺通气E .肺换气呼吸肌的舒缩E2. 呼吸全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个环节A.气体进出肺的过程B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3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呼吸运动BD. 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4 肺通气是指A 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E 肺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5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共同点是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组织换气 E 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C 肺内压与大气压差肺的收缩与舒张外界环境与气道之间的气体交换D .外界Q进入肺的过程A 呼气是主动的B吸气是被动的C 吸气是主动的D 呼气是被动的E呼气吸气

23、均为被动6 关于通气 / 血流比值的描述,错误的是A 正常值为 0.84 B 比值增大,换气效率增大 C 比值减小,换气效率降低D 比值增大,肺泡无效腔增加 E 比值减小,造成功能性动静脉短路7 关于呼吸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膈肌收缩引起胸廓上下径增大B 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廓前后径增大C 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为腹式呼吸 D 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为胸式呼吸E 膈肌活动受限时,表现为腹式呼吸8 平静吸气和平静呼气时A 潮气量相等 B 肺内压相等 C 胸膜腔内压相等 D 表面张力相等E 弹性阻力相等9 平静呼气末的肺内压A 等于大气压 B 高于大气压 C 低于大气压 D 显著增高E 显著降低1

24、0 维持胸内负压的前提条件是D 深吸气量 +补呼气量E 深吸气量 +补吸气量11121314151617181920D.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E 胸膜腔是密闭的关于胸内压叙述错误的是A. 般情况下为负压B胸内压=肺回缩力C. 吸气时负压值减小,呼气时负压值增大D 气胸时负压消失E. 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 胸膜腔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胸廓的扩张B 肺的扩张 C 肺的回缩力 D 呼吸肌的收缩力E.大气的压力肺的弹性阻力来自于A.肺的弹性纤维B.肺泡表面活性物质C.肺泡表面张力D 呼吸肌的收缩力 E 肺泡表面张力和肺的弹性纤维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能发生A 肺膨胀 B 肺不张 C 肺泡表面张力减小

25、D 肺回缩力减弱E 肺弹性阻力降低 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降低表面张力 B 维持肺泡的稳定性C 防止肺水肿的发生D .提高表面张力E .由肺泡H型上皮细胞分泌关于顺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是气道阻力的倒数 B 与弹性阻力成反比 C 与弹性阻力成正比D 顺应性小表明肺易扩张 E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顺应性增大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主要是A 气道长度B 气道口径C 气流量D气流速度 E气流形式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量称A 肺活量 B肺总量 C功能余气量D余气量 E肺通气量肺总量是指A 余气量 +肺活量 B 功能余气量 +肺活量 C 补吸气量 +潮气量D 最大通气量

26、E 肺容量肺活量等于A 潮气量 +补吸气量B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C潮气量 +功能余气量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气,呼气的第1、2、3 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称为A.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C .每分通气量D 最大通气量 E 肺泡通气量气道狭窄的患者A.肺活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肺活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2122232425262728293031C.用力呼气量可在正常范围内用力呼气量明显减少E.用力呼气量高于正常对气道狭窄,如哮喘等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判断其肺功能较好的指标是A 潮气量 B 肺活量 C 用力呼气量 D补吸气量 E 补呼气量呼吸频率从 12 次/分增至 24次/分,潮气量

27、从500 ml 减至 250ml 则A 每分通气量减少B 每分通气量增加C 肺泡通气量减少D 肺泡通气量不变E 肺泡通气量增加正常成人的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 12次/ 分,则其肺泡通气量约为A 3000ml B3500mlC 4000ml D4200ml E 6300ml肺的有效通气量指的是A 余气量 B潮气量C 肺活量 D 肺泡通气量E 每分通气量气体交换的动力是A 气体的溶解度呼吸运动 C 气体的分压差D 通气 / 血流比值气体的更新率肺换气的结果是A 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C 肺泡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D 肺泡中的氧含量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不包括A 呼

28、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C 通气 / 血流比值D 气体的分压差气道的阻力当无效腔增大时,对呼吸运动的影响是A 没有变化 B 加深加快 C 减慢减弱 D 逐渐减弱 E 变快变浅CQ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A.物理溶解B 碳酸氢盐 C 氧合血红蛋白D.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E.以上都不是32. CO2 分压最高的部位是A.肺泡 B .动脉血 C .静脉血 D .组织液33. 缺氧兴奋呼吸是通过刺激A.延髓呼吸中枢B.中枢化学感受器E .细胞内液C 外周化学感受器D.脑桥呼吸调整中枢E直接兴奋呼吸肌 34生理情况下,调节呼吸最重要的因素是A.血液中PQ升高B 血液中 PO2 降低C血液中浓度升高D.血液中

29、 川浓度降低E .血液中一定浓度的 CQ 35维持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部位是A.脊髓和延髓B脊髓和脑桥C 延髓和脑桥D 中脑和脑桥 E 大脑皮层36 呼吸的基本中枢在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下丘脑 E 大脑皮层37 有关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 B 是调节呼吸的主要反射C 感受器位于从支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D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E 其意义是抑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化四、问答题1 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什么?2 .简述CQ对呼吸的影响。3. Q2分压降低呼吸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五单元 消化与吸收功能学习主要内容及要点第 一节

30、 消化功能一、消化和吸收的概念1消化 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有两种: 机械性消化, 即通过消化道的运动, 将食物磨碎, 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腺分 泌的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吸收 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二、唾液及其作用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量约为 11.5L。唾液中的水分占99%,此外还有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等 有机物和 Na+、K+、HCO3-、 Cl- 等无机物。唾液的作用主要有: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及引起味觉;消化淀

31、粉。唾液淀粉酶可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能清除口腔内的残余食物或异物,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排泄功能。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铅、汞等可部分随唾液排出。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1. 盐酸 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有: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 杀菌作用。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促进铁和钙的吸收。2. 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催化下转变成胃蛋白酶,后者分解蛋白质。3. 粘液 润滑和保护胃黏膜。4内因子 保护并促进维生素 B12的吸收。内因子缺乏,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二)胃的运动1 容受性舒张 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

32、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 张,称之为容受性舒张。其生理意义是使胃能更好地完成容纳和贮存食物的功能。2.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这种收缩可保持一定 的胃内压及胃的形态和位置。3. 蠕动 胃内容物在蠕动中不断被搅拌、研磨,并与胃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糜逐步推入十二指肠。4. 胃的排空(1)定义: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2)影响因素:食物的理化性质影响胃排空的速度。一般来说,流质或小块食物排空较快,粘稠或大块食物排空较慢。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 糖类比蛋白质快,脂肪最慢。一餐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 6h四、小肠内消

33、化(一)胰液及其作用1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的作用。同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 pH 环境。2胰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3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等。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进入小肠后,胰蛋白酶原被小肠液中的肠激酶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此外, 胰蛋白酶本身以及组织液等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原被胰蛋 白酶激活成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为眎和胨, 两种酶同时作用时, 可 以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二)胆汁及其作用 胆汁与消化吸收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胆盐,胆汁

34、的作用有:(1)乳化脂肪( 2)促进脂肪吸收(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利胆作用(三)小肠的运动1 紧张性收缩 紧张性收缩能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维持肠腔内一定的压力, 也是小肠进行其 它各种运动的基础。2分节运动这是一种以环行肌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3蠕动 小肠蠕动的推进速度缓慢,约为0.52.0cm/min ,每个蠕动波将食物推进数厘米后即消失,但蠕动可反复发生,且在进食后增强。第二节 吸收功能一、吸收的部位1. 口腔 无吸收能力(但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2. 胃 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3. 小肠 吸收物质的种类多、量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4. 大肠 吸收水和无机盐。

35、二、小肠是食物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1. 吸收面积大2. 食物在小肠时停留时间长(38小时)3.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 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三、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吸收形式吸收途径吸收方式糖类单糖血液主动转运蛋白质氨基酸血液主动转运脂肪甘油、脂肪酸淋巴(大部分)被动转运甘油一酯血液(小部分)需胆盐参与第三节消化器官的调节功能一、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1)交感神经:抑制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促进括约肌的收缩(抑制消化)(2)副交感神经:促进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舒张括约肌(促进消化)二、胃肠激素(一)概念:胃肠粘膜中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

36、素(二)四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1. 促胃液素:促进胃的运动、胃腺分泌,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2. 促胰液素:促进胰液中水和 HC03的分泌,抑制胃的运动和胃腺分泌。3. 缩胆囊素: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胰酶的分泌。4. 抑胃肽:抑制胃的运动和胃腺的分泌。测试练习一、名词解释1 消化2.吸收3.胃排空4.胃肠激素二、填空题1.胃蛋白酶原由 细胞合成的;胃液中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成份是 。2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 小时。3 小肠内的消化液包括 、和,其中消化力最强的是 4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和吸收有关的主要成分是 。5 胰液中的无机成分是 ,其作用是中和 ,并为小肠内 提供适宜的PH环境。胰液中的

37、消化酶主要有 、和。6 . 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部位。7小肠的运动形式包括三种 、;其中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_。8 蛋白质被吸收的主要形式是 。脂肪吸收的主要途径是 。9 畐肢感神经兴奋时,能使胃肠运动 ;括约肌,消化腺分泌 10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使胃肠运动 ;括约肌,消化腺分泌 。三、选择题1 .唾液成分中不包括A.无机盐 B 粘蛋白 C 溶菌酶D 麦芽糖酶 E淀粉酶2关于唾液主要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湿润和溶解食物B清洁和保护口腔C易于吞咽D.唾液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为葡萄糖E 引起味觉3 关于内因子的正确叙述是A 胃腺的主细胞分泌B 属肽类激素 C 促进胃酸分泌D .促进维生素Bi2的吸

38、收 E .促进蛋白质的消化4 盐酸可促进小肠吸收A.NaCI B. 铁和钙 C. 维生素B2D. 葡萄糖 E. 氨基酸5. 关于胃酸的作用错误的是A.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pH值 B.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C. 促进小肠铁钙的吸收D.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E. 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6关于胃蛋白酶的说明,错误的是A.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B胃蛋白酶原可被胃蛋白酶激活C.使蛋白质水解为眎和胨D.适宜的pH为2E. 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7.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原因之一是胃液中缺乏A. 盐酸B.胃蛋白酶C. 粘液D.内因子E. Na +8. 下列哪项不是的胃运动形式A.紧张性收缩B .容受性舒张 C

39、.分节运动D .蠕动 E . A十D9 .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是A.容受性舒张B .分节运动 C .紧张性收缩D .集团蠕动 E .蠕动10 .最重要的消化液是A.唾液 B.胃液C.小肠液 D.胆汁 E.胰液11.胰液的主要成分不包括A.胰淀粉酶B.胰脂肪酶C.胰蛋白酶原 D.碳酸氢盐E.盐酸12肠激酶可激活A .唾液淀粉酶B胃蛋白酶原 C糜蛋白酶原D 胰蛋白酶原E胰脂肪酶13下列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A.唾液 B.胆汁C.胰液 D.小肠液 E.胃液14. 下列哪一种不是胆汁的成分?A. 胆盐 B. 胆固醇 C.胆色素 D. 淀粉酶 E.卵磷脂15 胆汁分泌减少会出现A 脂肪表面张力降低

40、B胰脂肪酶分泌减少C脂肪酸和甘油分解增加D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E水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16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 容受性舒张 B分节运动C紧张性收缩 D集团蠕动 E 蠕动17下列关于大肠的功能叙述错误的是A.暂时贮存食物残渣B 形成和排出粪便C. 大肠内细菌可合成 B族维生素、维生素 KD. 大肠的运动少而慢E 大肠液含多种消化酶,继续分解食物残渣18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 . 口腔 B.胃 C.十二指肠和空肠D.回肠 E.大肠19 由淋巴途径吸收的物质是A 长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 B. 甘油和氨基酸 C. 氨基酸和葡萄糖D 葡萄糖和甘油 E. 中、短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20 关于小肠是吸

41、收主要部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 小肠的吸收面积大B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C 小肠内有丰富的吸收途径 D 食物已被消化成小分子形式E. 小肠内的pH为弱碱性有助于吸收21 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途径有A 小部分进入血液 B 全部进入血液 C 大部分进入淋巴液D.小部分进入淋巴液E 全部进入淋巴液22对脂肪消化吸收的说明,错误的是A.脂肪吸收的主要形式为甘油、甘油一酯B 脂肪吸收主要途径是淋巴C.甘油和中短链脂肪酸吸收入血D胆盐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E 脂肪的分解产物有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23 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错误的是A 糖的吸收形式是单糖B蛋白质的主要吸收形式是氨基酸C.脂肪的吸收途径主要是淋巴D

42、 .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E 胆盐促进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4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A 胃肠运动增强 B 蠕动加强 C 括约肌收缩D 加速肠内容物的推进 E 消化液分泌增加25 关于副交感神经对消化的作用,错误的是A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B 促进胃肠运动C 括约肌舒张 D 消化液分泌增加 E 抑制消化26 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促进胰液中酶的分泌B .促进胰液中HC®的分泌C 促进胃酸的分泌 D 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 E 促进胃肠运动27 不属于胃肠激素的有A 促胃液素 B 胆囊收缩素 C 促胰液素 D 抑胃肽 E 组胺四、问答题1 胃液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有何生理作用?2

43、胆汁有哪些生理作用?3 为什么说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4 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部位?5.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作用有什么不同?第六单元泌尿功能学习主要内容及要点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尿的生成,将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终产物、不需要的和有害的物质排 岀体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人体的排泄途经主要有肾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等,其中肾脏排 泄的物质种类最多(见表 8-1 ),数量最大,这对调节体内水、电解质、渗透压以及酸碱平衡,起着重要的 作用。肾脏不仅是个重要的排泄器官,而且具有内分泌功能,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表6-1人体排泄途径及其排泄物质排泄途径

44、排泄物质泌尿器官水、无机盐、尿素、尿酸、肌酸、肌酐、药物、色素等呼吸器官C02、H20挥发性物质皮肤汗腺H20、无机盐、尿素、乳酸等消化器官胆色素、无机盐、铅、汞等、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它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即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大分子蛋白质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囊腔的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滤入到肾小囊内的液体称为原尿。1 肾小球滤过膜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层)、基膜(中层)和肾小囊脏层细胞(外层)三层结构组成。各层上都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道,构成了滤过的机械

45、屏障。滤过膜各层还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 构成了滤过的电学屏障,可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所以,原尿中几乎没有蛋白质。2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EFP)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3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是肾小球滤过率(GFR)和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 min,故一昼夜两侧肾小球滤出的原尿量高达180L。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4. 影响肾小球

46、滤过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取决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三者中任一因素 改变就会影响肾小球的滤过。正常情况下,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范围内变化时,通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可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故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 但当人体大失血或休克使动脉血压下降时, 则 超出了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范围 , 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少尿或无尿。生理情况下, 血浆胶体渗透压比较稳定, 对肾小球滤过影响不大。 当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稀释时, 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正常情况下,囊内压是比较稳

47、定的。在输尿管或肾盂结石、肿瘤压迫等病理情况下,导致尿路阻塞,致使 囊内压增高,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小。(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生理情况下 ,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比较稳定。 当急性肾小球肾炎时, 使两肾 活动的肾小球数目减少,有效滤过面积减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在某些肾脏疾病时,滤 过膜的屏障作用减弱,可使正常时不能被滤过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红细胞等被滤出,出现蛋白尿或血尿。(3)肾血浆流量: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保持相对稳定。当静脉大量输入生理盐水时,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相反,在剧烈运动、大失血、严重缺氧

48、等 情况下,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使肾血浆流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1 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近端小管(尤其是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 方式有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 主动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溶质逆电位梯度 或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一般来说,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属于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和 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顺电位梯度、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2几种物质的重吸收(1)”日+和Cl-的重吸收:原尿中约99%以上的Na+可被重吸收入血。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约占滤

49、过量的65%70%,在远曲小管的重吸收量约占滤过量的10%,其余的Na+分另U在髓袢升支和集合管被重吸收。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方式和机制也有不同。Na+在髓袢升支细段为被动重吸收;其他各段均为主动重 吸收。绝大部分Cl-是在近端小管被动重吸收;在髓袢升支粗段 Cl-是主动重吸收,呋喃苯胺酸(呋塞米或速尿)利尿剂可抑制此处的 Na和Cl-的重吸收,导致利尿。( 2)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率约为99%。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近端小管伴随着 NaCl 等溶质的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 属于必需重吸收 , 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另一种是在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水的重吸收

50、量取决于体内含水量的多少,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属于调节性重吸收。当人体缺水时,1,尿量则增加一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水的重吸收量增多;反之则减少。若调节性重吸收量减少(3)葡萄糖的重吸收:正常情况下,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在近端小管全部被重吸收,但也有一定限度。当 血糖浓度过高时 ,有一部分 近端小管对 葡萄糖 的重吸收已达 到极限,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全部重 吸收,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形成糖尿。通常把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为8.889.99mmol/L ) , 称为肾糖阈。当血 糖浓度超过 肾糖阈时 ,一部 分葡萄糖将随 尿排出 。3影响重吸收的主要因素( 1)小管液溶质的

51、浓度:小管液中的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力量。当小管液中 溶质浓度增加时,小管液中渗透压升高,阻碍肾小管尤其是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尿量增多。这种由小 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而引起渗透压升高,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2)肾小球滤过率: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是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 - 管平衡。其生理意义在于尿中溶质和水的排出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发生大幅度的变动,而使终尿量和尿Na+相对稳定。(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1. H的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都可分泌H,其中近端小管泌 才能力最强。在肾小管和

52、集合管上 皮细胞内,C0 2与H2O在碳酸酐酶(CA)的催化下生成H2CO, H2CO解离成H和HC0-, H被分泌至小管液中,同 时小管液中的”日+被转运入上皮细胞内,此过程称为H-Na+交换。随后上皮细胞内的HC0-随Na+起被转运至血 液中。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一个 H+,就可重吸收一个 Na+和一个HC0-,NaHCO是血浆中重要的碱贮备。 因此,H+的分泌对排酸保碱、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2. NH3的分泌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可生成NH。NH通过细胞膜,扩散到小管液中, 与小管液中的H结合生成nH+,nH+再与小管液中强酸盐(如NaCI)的负

53、离子(如Cl-)结合生成酸性铵盐(NH4CI) 随尿排出。因此,NH的分泌有利于排H+和NaHCO勺重吸收。这对排酸保碱、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也起着很重 要的作用。3. K的分泌 原尿中约90%左右的K主要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而终尿中的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的分泌是被动转运过程,与 Na+的主动重吸收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造成管腔内为负电位,可促进上皮细胞分泌K+;此过程,称为K+- Na+交换。在H-Na+交换和N6交换之间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即当H-Na+交换增多时,K- Na+交换就减少,K的分泌就减少;反之,当 K+- Na +交换增多时,H+-Na+交换则减少,N的分泌就减少。酸中毒时,H+-Na+交换增强,K- Nsi交换减弱,肾小管泌 K+ 量过少,可出现血钾浓度升高。二、尿生成的调节(一)肾小球功能的调节肾小球功能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肾血流量实现的。肾血流量的调节包括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1.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当动脉血压在80 180mmH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 的作用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有利于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