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测量专业设计书_第1页
公路测量专业设计书_第2页
公路测量专业设计书_第3页
公路测量专业设计书_第4页
公路测量专业设计书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G111 国道改扩建工程富裕段(地形图测绘、中桩敷设、横断面测量)专业设计书2016 年 9 月 3 日1. 概述1.1 任务概述1) 84公里延长线首级控制(平面控制、高程控制)计XXX点;2) 400米宽 1:2000 带状地形图 84 延长公里;3) 84 公里延长线中桩敷设及纵、横断面。1)地理位置:起点位于约东京124° 30' 36,北纬480 00' 36 ;终点 位于约东京124° 04' 48,北纬47° 27' 00。2)行政隶属:道路全线隶属于齐齐哈尔市富裕县。2. 自然概况与已有资料2.1 自然概况改扩建道路

2、北段、南段在原G111 上进行,中断(富裕镇建成区以南的 20公里) 为新建路段, 道路经过富裕县、 两个镇 (二道湾镇、 塔哈镇) 8 个村屯 (前长远、安居村、小榆树、群力村、县良种场、五家子、中和村、冯屯)跨越北引嫩总干渠、 塔哈河两个较大水系, 新建路段为草地沼泽区, 首级控制、 带妆测图、中桩敷设、断面测量都较为困难。2.2 已有资料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制作的1:50000 地形图用于本项目的生产计划用图。平面控制得到CORS占的授权服务,用于本项目的平面控制联测。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一等水准点个, 用于本项目的高程控制联测3. 技术文件JTG/T C10

3、-2007 公路勘测规范;JTG/T C10-2007 公路勘测细则;CJJ/T73-2010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GB/T 20257.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4. 技术指标4.1 数学基础坐标系统: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1985 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 1 米;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 124°成图比例尺为 1 : 2000。5. 控制测量5.1 施测要求( 1) 一级控制点必须采用网络 RTK测量。( 2)二级控制点宜采用网络 RTK测量,也可采用单基准站 RTK测量或导线 测量。

4、( 3)图根控制点上述测量方法均可使用。( 4)一级平面控制点、首级高程控制点采用四等水准联测,路线控制桩采 用五等(含)以上水准联测。( 5)首级高程控制点也应按一级平面控制点要求施测点位坐标。5.2 精度要求1) 一、 二级控制点最弱点中误差均不大于±5cm, 最弱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均不大于土 3cm,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20000 (二级点不大于1/10000 ) 。2)图根控制点相对于临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成图比例尺图上0.1mm,高程不大于成图等高距的1/10。3)路线水准各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5mm。5.3 控制点编号1)采用GPS测

5、量的一级平面控制点编号为 GE+流水号0199组成,如 GE01则为第1个GPS一级平面控制点,采用 GPS测量的二级平面控制点编号 为GF+流水号0199组成。如GF01则为第1个GPS二级平面控制点,图根控制点编号为T+流水号1 N组成。99 组成, 如2) 采用四等水准联测的高程控制点编号为 BMD+ 流水号 01BMD01 则为第 1 个四等高程控制点,采用五等水准联测的高程控制点编号为BMF+流水号0199组成,如BMF01则为第1个五等高程控制点。3) 补测的一、 二级平面及观测控制点用相应的控制点类型及等级代码+流水号 001 999组成,图根控制点在最大号后连续编号。5.4 首

6、级控制点的测量1)平面控制点沿设计道路中心线两侧间隔不大于3 公里布设一对,控制点应布设在距离设计道路中心线不小于 30 米,不大于300 米的范围内,同一对点的间距应大于 200 米,且相互必须通视。2)高程控制点沿设计道路中心线两侧间隔不大于1.5 公里布设一个,控制点应布设在距离设计道路中心线不小于 30 米,不大于300 米的范围内。3)平面控制点与高程控制点可重合也可分别布设。4)当设计要求遇大型桥梁及构建物加布控制点时,按CO2JTG.TC1 0 2007公路勘测细则要求布设。5)首级平面控制点的等级不应低于一级。6)高程控制点的等级不低于四等。1)首级控制点应埋设固定标石,标石可

7、采用混泥土预制,也可采用实地浇筑标石。2)标石底部应低于当地冬季冻土层以下30 厘米,标石顶面高出地面5-10厘米。3)平面控制点标志中心应有“十”字标记,高程控制点标志中心应有“凸”点。4)控制点应选在易于标志长期保存及视野开阔、交通方便、便于其他测量手段的扩展和联测, 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高压输送线路及对卫星信号产生反射的物件。5)控制点应按要求在控制测量点之记簿上绘制点之记。5.4.3 GPS 测量1)网络RTK平面控制点的测量(1)基本要求:a.每个控制点需独立至少观测四次,观测成果平面坐标较差应小于2cnn,垂直坐标分量较差应小于3cm各测回坐标较差不大于4cm超出时应增加测

8、回数, 取中数作为该点的最终成果。b.平面控制点必须使用三脚架对中,对中误差不大于1mmc.采用RTK方法施测的控制点,检测点数不得少于同一观测日点数的 15% 同一控制点的检测时间不得与控制点同日实施, 检测成果只用于检校,不作为成 果使用。(2)观测要求:a.观测开始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观测应在RTK固定解收敛至水平精度(HRMS小于2cmi垂直精度(VRMS小于3cm,待观测值稳定得到固定解后开 始记录数据。b.每次观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c.每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不应少于 20个万元,采样间隔为2s,观测时间一 般可设为60秒(在电子手簿的观测时间中进行设置),每次读数的坐标分量较差

9、应不大于4cm,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测回间观测记录的时间间隔不应小于 60s。如果中间数据中断,本测回数据作废。d.当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应大于2cm或垂直坐标分量较差应大于3cm,应增加测回数。e.经、纬度应记录到0.00001s,平面坐标和高程应记录到 0.001m,天线量 取精确至0.001m。f.当初始化时间超过3分钟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应断开通讯链接,重启 GNSSt收机,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重试次数超过3次仍不能获得初始化时,应取消本次测量,对现场观测环境和通讯链接进行分析,选择观测和通讯条件较好的其它位置重新进行测量。g. RTK作业GNSS1星状况的基本要求:观测窗口状态

10、15°以上的卫星个数PDOPfi良好>6<4可用5<6观测窗口状态15°以上的卫星个数PDOPfi不可用<5>6h.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等级相邻点问平均边长m点位中误差cm边长相对中误差与基准 站距离 km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一级500<5< 1/20000>4二级300<5< 1/10000<5>3一级及以上注1:采用网络 RTK测量各级控制点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 效服务范围内。2 :相邻点间的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 ,最长不应超过该等级平

11、均边长的2倍。(3)坐标取位坐标取至0.001米(4)网络RTK数据处理:使用GPS仪器随机软件及时将外业采集的原始数据从数据采集器中导入计 算机,并进行数据备份,应提交原始观测记录,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修改,不得 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注意对数据采集器内存进行定期 整理。5.5 水准测量1)路线高程控制网应全线贯通,统一平差。各等级路线高程控制网最弱点 高程中误差不大于土 25mm。2)四等水准附合路线全长不应超过 25公里,(五等水准附合路线全长不应 超过10公里)。当采用结点点网时,结点间的距离不应超过附合路线全长的0.7倍。3)当采用双摆站观测时路线长度不应超过附合

12、路线全长 2倍。4)各等级高程控制点各测站高差取至 0.1毫米,高程取至1毫米。5)采用光学水准仪时各等级水准标尺至仪器的距离可直接读取,标尺的中 丝读数至毫米,光学水准仪水准仪估读毫米位。四等水准标尺采用双面读数,(五 等水准标尺采用单面读数)。6)四等水准观测应偶数上站,连续各测站上安置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个 脚平行于水准路线的前进方向,另一只脚轮换安置在前进路线方向的左右。7)光学水准仪的“ i”角作业开始第一周每天检测一次,记录在每天作业前 的观测手簿中,(单独一页记录)待“ i”角稳定后可间隔15天检测一次,扔记 录在每天作业前的观测手簿中,(单独一页记录)水准仪“ i”角不得大于2

13、0。8)数字水准仪的“ i”角应每天开测前进行检测。9)观测间休息必须停在埋石点上。1)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测量等级往返较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较差(mm)四等<20V L<30V L五等<30V L<40V L注:L以公里计算,保留一位小数。采用计算机计算时可按软件配置进行2)观测要求观测方法按下表执行3)观测主要技术要求测量等级观测方法观测顺序帆篇仪:糊1长前后尺往前后六基补高辱级类谶祐)视距差往积累离小后畋差差之差(m)(m)面最低(m)(mm)(mm)四等DS?双面<100<3< 10>0.2<3.0&l

14、t;5.0五等DS?单面<100< 1050一<4.0<7.0观测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要求执行注:当采用数字水准仪时视线长可放宽至150米,视线高度三丝能读数,重复测量次数不少于2次,同一标尺两次观测所测高差之差按基补面读数差及基补面高差之差执行。1)采用纸质手簿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记事项目应实地记录,记录应齐全,原始数据应字迹清晰、工整、易读,不得擦改、涂改、追记和转抄,外业手簿页码应连续,不得有空页、撕页。( 2)距离的个位、十位,水准读数的厘米位、毫米位出现错误时必须立即现场重测,否则此测段重测。( 3)仪器与标尺的距离、距离差、积累差之间,黑、红面及基补面读

15、数差之间不得产生连环涂改。出现此情况必须立即现场重测,否则此测段重测。( 4)允许划改的内容应用横线将错误数据正规划去,将正确数据记在划改数据上方,并在备注栏注明划改原因。( 5)超限及不符合记录要求的重测路段应补测在原观测记录的后面,并应注明重测原因及补测成果的所在手簿编号及页码。2)采用数字水准仪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量的高程单位与记录到内存的单位应为m,最小显示应为0.0001m。( 2)日期应为年、月、日,时间应为24 小时制。( 3)测站限差设置是否正确。 (视距差、视距积累差、基补读数差、高差之差)( 4)应建立作业文件,应采用正确测量模式,测量需要的其他信息应正确赋值。6. 带

16、状地形图测绘6.1 一般要求( 1)地形图符号绘制按GB/T20257.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执行( 2)地形图外业数据采集可利用CORS 站支持下的网络RTK 方法直接采集或单基准站RTK 方法采集,也可采用符合细则要求的实测法采集。采用不同采集方法应满足细则中相应的要求。( 3)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主要地物不大于图上0.6mm, 一般地物不大于图上 0.8mm, 等高线插值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三分之一等高距, 高程注记点不0.22cm。4)地形图地物要素精度按测图要求执行,地形要素表示内容按1/1000 要 求执行。( 5)测图

17、范围:道路中心线两侧30 米范围内应详细表示; 30 米 200米内主要地物重点表示,一般地物可取舍表示。( 6)县城城区内利用建成路段测至路两侧第一排建筑物。6.2 图根控制测量6.2.1 网络 RTK 测量1)基本要求:( 1) 每个图根点需独立至少观测2 测回, 观测成果平面坐标较差应小于2cm,垂直坐标分量较差应小于3cm超出时应增加测回数,取中数作为该点的最终成 果。( 2)作业开始或重新设置之后,应至少检测一个同级或高等级已知点,检测点至少观测1个测回,检测点点位较差应小于5cm作业完成后再联测该已知 点或其它已知点,以保证成果可靠。每次开始作业前检查仪器并正确设置参数、天线高信息

18、。2)观测要求:(1)观测开始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观测应在RTK固定解收敛至水平精度(HRMS小于2cml垂直精度(VRMS小于3cm,待观测值稳定得到固定解后开 始记录数据。( 2)每次观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3)每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不应少于10个历元,采样间隔为2s,观测时间一般可设为 30 秒(在电子手簿的观测时间中进行设置) , 每次读数的坐标分量较差应不大于4cm,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测回间观测记录的时间间隔不应小于60s。如果中间数据中断,本测回数据作废。(4)当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应大于 2cm或垂直坐标分量较差应大于 3cm,应增加测回数。经、纬度应记录到 0.000

19、01s,平面坐标和高程应记录到 0.001m,天线量取精确至 0.001m。( 5)当初始化时间超过3 分钟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应断开通讯链接,重启GNSSi收机,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重试次数超过3次仍不能获得初始化时, 应取消本次测量, 对现场观测环境和通讯链接进行分析, 选择观测和通讯条件较好的其它位置重新进行测量。(6) RTK作业卫星状况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观测窗口状态15°以上的卫星个数PDOPfi良好>6<4可用5<6不可用<5>6(7) RTK¥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等级相邻点问平均边长m点位中误差cm边长相对中误

20、差与基准 站距离 km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图根>100<5< 1/4000<3>2二级及以上碎部图上0.5mm< 1/10000<5>1二级及以上注1:采用网络RTK测量各级控制点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2 :相邻点间的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3)网络RTK数据处理:使用GPS仪器随机软件及时将外业采集的原始数据从数据采集器中导入计 算机,并进行数据备份,应提交原始观测记录,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修改,不得 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注意对数据采集器内存进行定期 整理。1)基本要求(1)基准站

21、的平面等级不得低于二级。(2)每天应根据工作区域选择观测条件良好的控制点架设基准站; 为确保精 度,基准站的测量控制范围不宜超过半径为 5公里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利用流 动站进行界址点测量。(3)连续采集一组50点数据结束,应检核一个重合点,检核点点位坐标差 不大于图上0.5mm可继续测量。当天本测站观测结束应在一已知点(同级或高级 点)上检核。2)观测要求( 1) RTK 测量时, 开始作业或重新设置基准站后, 应至少在一个已知点上进行检核,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控制点上检核,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5cm;在明显界址点上检核,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5mm。( 2) 在正式开测前应使用电台信

22、号检查核实基准站的坐标, 正确无误后再开测(一般应每站检查) ,流动站必须注重仪器气泡居中。6.3碎部测图( 1)采用网络RTK 测量时不受距离限制,采用单基准站RTK 测量时,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不大于 5km, 当采用测距法测量距离时碎部点至测站点最大距离不超过500m。( 2) 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 注记点间隔不大于70m, 高程注记点注至 0.1m。( 3)图上应展绘测图范围内的三角点、水准点、GPS 点、各等级控制点、图根点等。水准点实测坐标展绘到图上。( 4) 各类建筑物、 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表示。 居民地内房屋应详细测绘, 并应标注房屋的层次及建筑材料, 建筑物

23、、 构筑物的凹凸小于图上0.5mm时可不表示,按其主体直线连接。同排房屋两房之间间隔图上小于 0.3mm 时共线表示,否则单独表示。房屋层次不同、建筑材料不同、不是同一房屋时应绘分隔线。加油站加油处的遮雨棚用雨罩符号表示,地下储油设备用虚线表示范围,范围内绘不依比例储油设备符号,据实加注“油” “气” 。依比例表示的独立地物按其外围轮廓表示范围内绘符号,不依比例表示的准确表示其定位点与定位线。( 5)各种电力线、通讯线、通讯光缆(含地下)均应表示。电压伏度大于10kv (含)电力线,用输电线符号表示(高压),电压伏度小于10kv (不含)电 力线,用配电线符号表示(低压),35kv (含)以上

24、的输电线路需注电压伏数。电力线、通讯线的塔架、杆应如实表示,电力线杆上的变压器如实表示,单杆上的变压器如实表示与电杆的相互方向关系, 落地变压器按垣栅表示其范围内绘变电场所符号。 当高压线与设计道路交叉时还应测注道路中心线与高压线交叉点与路面的比高。地下光缆指示桩应表示,只有指示牌的按指示桩表示。( 6) 范围内的道路及附属设施应表示, 道路应如实反映道路的铺面材料、 铺面宽、路基宽,有道路编号的还应注记道路编号,道路铺面分界处用点线表示。居民地内的街道有名称的需注记名称。 范围内封闭铁路测至道路一侧的铁路围护网, 敞开的铁路如实表示铁路及附属设施并测注轨面高程, 曲线段测注外轨面高程(转弯半

25、径大的路轨) 。人行小路不表示。道路上的各种检修井应表示(符号可缩小 0.7倍表表示) 。里程碑、路标应表示,涵洞宽度大于图上 0.5mm 的宽度时依比例尺表示,有名称的桥应标注名称。( 7)范围内的河流、沟渠、养鱼池、坑糖、大口井应表示,图上宽度小于0.5mm 的河流、沟渠用单线表示,水利设施应表示,沟渠应绘制流向。 (依据高程绘制) 水渠需测注渠底及渠顶高程, 井需测注井台高程, 坑糖需测注坑糖上边缘高程。( 8)地貌应等高线配合地貌符号及高程注记点表示,土堆、坑穴、陡坎应表示,陡坎应测注坎上、坎下高程,水田可适当测注代表性高程,地形变换处、高处、凹处应测注高程点。当陡坎坡度的投影大于图上

26、2mm 时按斜坡依比例表示至坡脚位置。 等高线遇房屋、 双线河流、 沟渠、 堤、 道路等及陡坎、 斜坡、 坑穴、水塘、鱼池、文字、数字等应断开表示,居民地内可不绘等高线,当图内等高线不易判别等高线坡向时应绘制示坡线。( 9)范围内的交规整的旱地、水田、林地、行树、草地等应表示,参差一起面积较小时可按其经济价值面积大小进行取舍。图上宽度小于 0.5mm 的田埂可按单线表示。( 10)只表示县级以上行政界线,可参照界线数据、行政区画图、地形图资料转绘。( 11)居民地、厂矿、机关、学校、医院、居民小区、街道、河流、排灌渠等按现名称标注,河流、排灌渠实地无名称时可按地形图资料标注。7中线敷设及横断面

27、测量( .1 路线中线敷设1)路线中线敷设控制桩(起终点桩、里程桩、曲线要素桩、交点桩、转点桩等)的平面位置采用极坐标法、GPS RTK法施测(网络RTK、单基准站RTK)。 高程采用五等 (含) 以上水准联测。 起终点两端沿原道路线中线向外加测四个里程桩。采用极坐标法敷设控制桩时应符合细则的要求;采用单基准站RTK法敷设控制桩时,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不大于 3km ;采用网络RTK 法敷设控制桩时不受距离限制。2)路线控制中桩新路段打入5X5X 30cm木桩,木桩中心钉钢钉标记,木桩地面上不超过5cm。老路段路面打入钢钉,新、老路段道路边缘打5X1.5X 30cm 木质的指示桩并书写桩号及里程。3)中桩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土 5cm,桩位检测之差不大于± 10cm,两次测量 高程差不大于5cm。4)路线中桩间距为25m;5)路线经过下列位置应加桩( 1)路线纵、横向地形发生变化处(坡的最高与最低处,平变坡、坡变平的坡脚) ;( 2)路线与其他道路交叉处及其他线状地物交叉处;( 3)桥梁两端点(大型桥梁的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