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共3页)_第1页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共3页)_第2页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共3页)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近日,读了袁振国的教育新理念一书。读完之后觉得此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通俗易懂的亲和力,怪不得李镇西老师对它有这样的评价:“这本书一定会赢得广大教师的喜爱,因为它是走出书斋的教育学,是紧扣中小学课堂的教育学,是一线教师都读得懂的教育学。”翻开扉页,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袁教授说道:“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它会影响一名教师如何看待教育的意义,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矛盾,等等。有没有明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有没

2、有不断改进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庸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可见,理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了你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还是教书匠。在本书诸多的教育新理念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创造始于问题”。当前,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但是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袁教授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可是,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们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而以色列的家长在孩子们回家后问的第一句话却是:“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两种不同的问话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国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没有

3、;以色列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形成问题意识。不同的教育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在哪里?袁教授认为“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可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由一个飞速运转的思考机器变成了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

4、。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学校较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将它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可是我觉得,“动、思、疑”这课堂三要素仅仅是领导在积极倡导,公开课走走样子,教师并未将此内化为自己日常教学的必备要素,就其原因,还是理念问题。首先,我们应明确为何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其实,用“培养”这个词,不能不说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因为,“问题意识应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可是,经过我们的“精心培育”,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却在直线下降,所以必须要重新培养。教师的理念首先就要更新,“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

5、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生可以对知识结构形成深刻的理解,培养起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形成对这一学科的积极态度。这样培养的才是真正的能力。教师理念更新后,就要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第一、不断提醒和教育学生懂得质疑提问的重要性,也就是首先要更新学生的理念。要力争做一个善于质疑,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人,这是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第二、放下教师的架子,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式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话就说,实话实说。这就是在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老师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自己,而应该放弃课堂话语霸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出来,支持学生寻求答案。如果真的出现一个能将老师问倒的学生,我们不应感到悲哀,而应觉得骄傲,这不正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志吗?第三、指导学生学会主动预习,不断提高问问题的水平和价值。回想以前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虽然每次都有“质疑”这一项,但是因为自己重视得不够,学生也就马虎应付,或是抄些课后习题来凑数,或是随便编两个问题来蒙混过关。一旦我特别注意“质疑”这一环节,学生的提问水平马上就有所进步。由此可见,教师的理念决定了学生的理念,学生的理念同样也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