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_第1页
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_第2页
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_第3页
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_第4页
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鲍立泉吴廷俊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新旧媒介在数字传播技术的支 持下相互汇聚、交融,多功能一体化的过程。媒介融合不 是静态的,它带有阶段性并不断发展、创新。数字传播技 术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推动力。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数字传播 技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应用来解读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一、跨媒体内容生产在多媒体技术成熟的条件下,生产端口和消费端口 都具有以数字技术作为应用技术的可能性,整个传媒产业 系统形成贯通的整体。各种内容形态文字、图像、声 音、影像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层通过采样和量化转换为 统一的双状态逻辑脉冲信号:0和“l”,传媒的内 容生产端口和受众的内容消费端口能够实现各种逻辑

2、脉冲 信号的接收、转换、处理和发送。在这种条件下,传统媒体内部生产的流程设计和部门 划分发生改变,跨传统媒介的媒体组织渐次出现,并向媒 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演变。内容生产可能从媒体组织<传媒 企业中独立出来。形成媒介融合的上游产业内容产 业。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了“坦帕 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是典型的具有融合特 质的内容制作平台。在搜集整理信息材料并数字化后,生产平台对内容结 构形态的规划是传统媒体组织无法完成的I作。处理各种 形态的媒介内容产品的统一的工作平台。可以根据获取的 信息材料选择最有利的内容形态。媒介内容形态规划可分 两个技术阶段:人

3、机识别阶段和智能计算机识别阶段。 在人机识别阶段,通过数字传播技术虽然可以将各种 不同的媒介内容数字化,但要实现不同数字内容之间的转 化需要人的识另1j和理解。在智能计算机识别阶段,数字媒 介内容的转换可以交给具有语义识别和再造能力的计算机 完成,各种内容形态能实现高效转化。目前,传媒产业运 作还处于第一阶段,如视频新闻需要转换为报纸文稿时, 需要编辑观看电视新闻片段并组织为文字配发给版面。而 在智能识别阶段,编辑观看视频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将交由 计算机完成,目前此项技术已经进入实验阶段。二、传播渠道透明“传播渠道透明”是传播渠道融合在应用层面的简单描 述,透明的含义是指用户在传播活动中,只需要

4、清楚表述信息 源和信息目的,毋须指定渠道类型和信息路径,整个信息传播 过程是由传播渠道自动完成的,而传播渠道系统对于用户而言 是看不见的。“传播渠道透明”是对“三网融合”概念的延 伸,这种延伸主要体现在融合网络的种类增加和网络融合的技 术阶段性。三网融合只强调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 网,而传播网络已经不再局限以上三种网络,各种新兴通信网 络逐步成为传播网络的重要组成,因此笔者提出的传播网络透 明针对的是更多种类的传播网络融合。在技术阶段性上,传播渠道融合要经历应用透明和物 理融合两个阶段。在应用透明技术阶段,各种通信网络摆脱介质、信号 和协议上的差异实现应用上的无缝连接。当前的传播渠道

5、 融合属于应用透明阶段,透明是针对用户而言,无论是传 者还是受者,都无需关注接入网络的端口、物理介质和拓 扑结构就能全方位使用媒介,即所有的通信网络差异对于 用户是“透明”的,用户处于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 中。所谓无处不在主要包含在五个方面即“任何时间、任 何地点、任何设施、任何内容、任何人”锄。一些发达国家 正在或已经将传播网络透明作为国家战略建设的组成,如 日本正在开展的vjapan计划。韩国的839计划等。传播技术在四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实现的突破将成为传 播网络透明的基础:其一是D/A(数字到模拟和A/D(模拟到数字>技 术的发展。各种媒体内容都可以转换为统一的编码进行传 输和交换

6、,在网络使用者看来,网络上传输的都是统一的 0/1比特流。其二是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输各种信息业务 提供了必要的带宽支持。就目前传播介质的研究水平而言, 光纤网是最理想的物理平台。从理论上将光纤全部可用频 段增至约300GHz,为无线通信全部可用频段的十倍,明显 提高了系统传输容量。波分复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 发展更大限度实现了光线带宽的扩容。其三是网络接口技术的发展。网络接口软件可以分为 融合网络的外部接口和内部接口。前者是网络用户接入网 络时使用的接口,后者则是网络内部各种不同规格的网络 之间的接口。外部接口使终端用户可以无需考虑各种网络 物理层面的差异。随时使用网络平台。内部接口

7、则在物理 层面保证网络平台的无障碍互通。当前,数字通信技术发 展集中于某种单一的网络功能扩展,在网络互通问题上缺 乏进展,这固然有技术发展自身瓶颈的原因,但主要是商 业运作上的利益划分不清晰造成的。其四是统一的网络协议标准。多网融合需要各种网络 采用统一的协议标准,标准统一了才可能实现互通。网络 协议很多.IP“协议是公认的适用性最好的网络协议标准, 主要应用于互联网,其他网络还没有全面引入IP协议。由 于IPv4采取32位二进制数编址,有效地址有限,可用的 IP地址不能满足互联网的扩容需要。互联网扩容和其他网 络IP化改造急需升级现有IP协议。目前正逐步投入使用 的IPv6标准是多网IP化极

8、好的协议准备。IPv6采用128位 编址.理论上能够表达的地址数量将近2128个。现行的 IPv4只能满足少量的计算机设备,IPv6则可以为任意设备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管理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的支持。现代传播2010年第3勰(总第164期l 15l提供支持,实现各种网络和各种设备之间的会话i中国数字通信协议标准目前仍按照有线和无线两条发展 道路前行,有线通信大部采用仍是Pv4标准,少量采用实验 性IPv6标准;无线通信则在继续使用2G标准的同时开始大规 模采用3G标准,虽然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网络实现有限 带宽互联,但要实现全网应用透明还有很长的发展过程。 应用透明是对

9、当前多样化的通信网络环境的暂时解决 方案,从技术发展的经济性逻辑和传播功能实现的效率上 考虑,传播网络的发展方向是物理融合,简言之,一种网 络全面服务。这是传播网络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阶段。三.个人信息终端融合传统的“终端渠道”绑定是媒介融合的制约因 素,对用户而言,媒介融合要落实于个人信息终端的融合。 终端融合的技术前提是终端对内容形式的兼容以及终端与 渠道分离。对内容形式的兼容是指融合终端可以接收各种媒介内容 产品形式,尤其对融合内容产品具备接收能力。融合终端与 渠道的分离是指不必考虑与各种传统渠道之间的绑定关系, 能够无障碍地与融合渠道对接。按照网络传播协议的描述方法,传播渠道和终端之间存

10、在明显的层次关系。传播渠道是终端的服务者,终端是传播 渠道的使用者,因此可以将媒介渠道看作低层环节,终端看 作是高层环节。媒介融合应该是面向用户的。当传播网络实 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时,作为高层环节的终端融合就成为紧 迫的技术要求。终端必须能够兼容融合的渠道,融合的渠道 是对终端兼容性的最好支持。受众应能通过融合终端i殳备自 由接入融合渠道,接收、存储、处理和发送信息。个人信息终端融合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解码性、多模性 以及软件化三个技术方向:以终端的多媒体性解码不同原初编码形态的媒介内容 产品。传统意义上,终端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起到接收和展 示媒介内容的功能。传播技术尤其是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 赋予终

11、端更多的功能,如生产和传播信息的功能。无论终 端新增何种功能,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始终是实现所 有功能的基础。电视媒介刚诞生的时候人们认为广播媒介 将会消亡,小小的收音机将被有影像的电视机取代,人们 之所以认为会出现终端的更替,是因为收音机无法解码电 视载波信号。数字传播技术使以往千差万别的模拟信号被 数字信号取代,终端对于媒介内容理解的问题简化为对各 种不同的双状态逻辑脉冲信号的解读问题。扩展终端对数 字信号的解码能力所付出的成本极低,成就了数字终端的 多媒体理解能力。终端理解信号靠多媒体软件技术;终端 展示信息靠多媒体硬件技术。目前,终端设备通过小巧的 液晶屏幕和声响系统能够较为理想地呈

12、现各种内容,但还 大有改进的余地。最佳的信息展示方式应该是“全息” 的,终端展示技术将朝着全息再现的方向继续前进。以终端的多模性实现终端与各种传播渠道的对接。当 前。在技术、商业和政策的三重限制下,使各种媒介渠道完 全实现物理融合并不现实,融合终端应具备适应不同渠道的 能力。具备接人多种网络能力的终端称为“多模终端”。目 前,多模终端技术主要集中于无线通信领域,可以实现不同 种类的无线访问网络问的无缝连接,即蜂窝UMTS/EDGE./ GPRS与IEEE 802.1l无线局域网(WLAN的连接。以国 内出产的某型“手机”(5为例,一台终端设备具有接入GSM 和TDSCDMA两种移动通信网络以及

13、Wifi、CMMB等多 种应用网络的能力。未来多模终端技术将实现对各种传播网 络的综合支持,“all in orle”的多模全球通移动终端是未来 信息终端设备的发展方向。终端功能软件化。目前的终端产品多采取硬件集成的 方式实现某项固定功能,虽然能够保证处理速度及安全 性,却缺乏扩展性和灵活性。将计算机的设计经验引入终 端设备。利用高性能硬件加软件的技术模式是实现终端功 能灵活扩展的最佳解决方案。iphone是终端软件化尝试的 代表产品。它通过装配高性能中央处理器及较大的存储器 创新。将移动电话、可触摸宽屏、电子邮件、网页浏览、 搜索和地图等功能融为一体,引领着当前终端技术的发展 方向。终端的多

14、媒体性和多模性打破了传统媒介环境下,终 端与媒介形态的对应关系;终端功能软件化则为终端的全 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受众只要拥有一台融合终端设备即 可接收、存储、编辑、传播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四、结语:媒介融合推动媒介结构的垂直化上述三方面的技术路径是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的 三大模块。对应于三大技术模块,媒介机构的划分方式将 从传统的横向模式转向垂直模式。即传统的媒介机构区分 为独立的内容生产与集成机构、渠道运营机构和终端运营 机构,它们都具有媒介属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 信息社会的大媒介环境。注释:项目:多媒体是数字传播技术在内容承载上的体现(笔者注。双状态是为了方便数字设备的二进制表达。逻辑脉冲信号:脉冲信号的物理载体较为广泛.如电流、电压、光强等,由于物理特性差异较大,为方便理解,将这些脉冲信号 统称逻辑脉冲信号。(笔者注打引号是因为此处的手机已不再仅仅完成语音通话的功能,而包括大量数据通信处理能力。全称“Wireless Fidelity”,是基于IEEE 802.1lb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线上网。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作者鲍立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生;吴延俊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