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30围魏救赵》教案3_第1页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30围魏救赵》教案3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围魏救赵教学设计教材教学简析:围魏救赵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 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 解救赵国。 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 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 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 后打败魏军,解救了赵国。故事分四个部分:赵国被围,向齐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军 大胜。故事赞扬了孙膑足智多谋,善于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 地书写。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3、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过程与方法:

2、1、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 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2、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了解孙膑善于分析、 因势利导 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冷静, 并要 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体会孙膑 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教学难点: 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老师准备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我们 的祖

3、国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文有诗词歌赋、 武有兵法韬略。 “三十六计”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 知道哪几种呢?(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 (板 书课题)2、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课 外阅读情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二、 出示学习目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一: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遇到不认识的字注上记号,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3分钟2、学生自学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1)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 在的句子读一读。(2)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危在旦夕、胸有成竹、 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军、 落荒而逃(3) 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4) 识字与写字教学;(5) 理解课文中的部分词语。(6)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

5、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二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二: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 )( )孙膑投状、 齐军大胜。 时间:6分钟。2、生自学。3、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1)生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师:了解了围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 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 本环节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学 生更深层次地感悟文章内涵打下基础。五、当堂训练:1、看大屏幕,读生字词语。2、听写字词。设计意图: 本环节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做到堂堂清。六、回

6、顾学习目标,教师总结。七、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第二课时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围魏救赵 ,请同学们齐读课 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 明才智。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体会魏军前后 变化。(第一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1、2和13、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1齐国为什么要救赵?结果如何?2魏国军队前后有什么变化?在文中找出前后描写魏军 的句子,用“”勾画出来,读一读 。 学习方法:读思画悟时间

7、:3分钟。2、学生自读自悟,批注。3、反馈、交流自学成果。1齐国为什么要救赵?结果如何?2魏国军队开始怎么样?出示句子: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 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 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引导理解: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反映了魏国强大的兵力。指导朗读,读出魏军的强大。3魏军后来被打得怎样?出示句子: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引导理解:“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写出 了魏军大败时的惨状,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过渡:是谁把一个强大的魏军打得溃不成军的呢?(孙 膑)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设计意图: 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

8、,养成不动笔墨 不读书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本环节通过魏军前后的对比,为 后面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做铺垫。(二)品读课文3-8自然段,感悟孙膑计策的绝妙。 (第 二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二:默读课文3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1面对强大的魏军,孙膑想出了一个什么计谋?2从孙膑的计谋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学习方法:读思画悟时间:3分钟。2、学生自读自悟,批注。3、反馈、交流自学成果。、分角色朗读田、孙的对话。引导回答:面对强大的魏国,孙膑想出了一个什么计 谋?出示句子: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 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 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

9、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 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 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 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从孙膑的这番话中,你了解了他的哪些作战策略?(一是乘虚而入、 直取大梁; 二是中途设伏、 以逸待劳。 )从孙膑的分析中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分析、 因势利导、足智多谋)过渡: 知已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孙膑在正确分析了当 时的形势之后,提出了“乘虚而入、 直取大梁”的计谋。 那 么, 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设计意图: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分角色朗读, 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并逐句分析,以体会句子的意思,扎扎实实地进行

10、语言文字的训练(三)细读课文912自然段,感悟孙膑布局的周密。 (第三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三:默读课文9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1孙膑是怎么安排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 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 和同桌讨论讨论。学习方法:读思画议时间:4分钟。2、学生自读自悟,批注。3、反馈、交流自学成果。1齐读912自然段。引导回答:孙膑是怎样安排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佯攻襄陵、直逼大梁)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 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得意、惊慌失措、人心惶惶、士气 大落)所以,当魏军进入伏击圈

11、时,齐军一齐杀出。魏军措手 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齐军大获全胜。设计意图: 本环节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思 维发展,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握语 文的学习方法。四、回顾全文,讲述故事。1、再读课文。2、抽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复述,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让学生学会语言,会用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五、当堂训练:1、 填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T()T()T孙膑设伏,齐军大胜。2、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请说一说。六、升华、拓展: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 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 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 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历史上像孙膑这样足智多谋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诸葛亮、蔺相如、田单、项羽、管仲同学们课外多搜集与 这些人物有关的故事来读一读。七:板书设计30、围魏救赵孙膑赵国被围向齐求救I善于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