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2、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1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1分)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博学而笃志 笃: (2)静以修身 以: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4、(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 ”字,对比鲜明。(2分)15、(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l

3、t;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3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 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人恒过

4、,然后能改( )(2)其母引刀裂其织(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4.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5.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古文阅读】(12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

5、,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

6、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河间地名。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研研磨。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山门圮于河 圮: (2)竟不可得 竟: (3)佛作引手取物状 引: (4)乃悟其盘中之丸 悟: 1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求之下流 乃悟其盘中之丸 B山门圮于河 有买者,先祷于佛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其术乃败 D以为顺流下矣先以一铜佛置案上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15.阅读两篇短文认真思考,从甲文寻找石兽的结局来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 道理;乙文这个故事带给我

7、们 的启示。(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21小题。(12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三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

8、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4分)(1)兵革非不坚利也 _ _ (2)委而去之 _ _(3)去兵 _ _ _ (4)亲戚畔之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5. (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是什么观点?(2分)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七里之郭 民信之矣B然而不胜者 于斯三者何先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环而攻之而不胜 必不得已而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9、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13.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1分)多 不接世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传不习乎: (2)曲肱而枕之: (3)夫君子之行: (4)意与日去:1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6.诸葛亮提

10、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用原文回答(2分)【古文阅读】【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11、”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2.请用“/”给下边句子划分节奏。(句子只标一处)(1分) 其 一 犬 坐 于 前。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一狼洞其中 洞: (2)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贻: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1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

12、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13、,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隶:属于。收族:团结宗族,和同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泯然:消失。1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未尝识书具(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者不至也。 13.【甲】【乙】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各是什么?(4分)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答案版(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14、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1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

15、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1分)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博学而笃志 笃: (2)静以修身 以: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4、(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 ”字,对比鲜明。(2分)15、(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2分)1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2 (1) 坚定

16、 (2) 用来,表行为的目的 13(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14 静 躁 15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3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

17、?”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 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其母引刀裂其织(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4.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5.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12、(1)常常 (2)拿起13、(1)心中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

18、书中的内容了。14、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故事明理,自然巧妙。15、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古文阅读】(12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19、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河间地名。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研研磨。12.解释下面

20、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山门圮于河 圮: (2)竟不可得 竟: (3)佛作引手取物状 引: (4)乃悟其盘中之丸 悟: 1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求之下流 乃悟其盘中之丸 B山门圮于河 有买者,先祷于佛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其术乃败 D以为顺流下矣先以一铜佛置案上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15.阅读两篇短文认真思考,从甲文寻找石兽的结局来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 道理;乙文这个故事带给我们 的启示。(2分)(二)古文阅读12.(4分,每题1分,)(1)圮:倒塌

21、(2)竟:终了,最后 (3)引:伸 (4)悟:明白;醒悟13.(2分)C14.(4分,每小题2分)(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15.(2分,每小题1分)甲文的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结合实际,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意思对即可)乙文的启示: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骗术终究会被揭穿不能长久;遇到问题要善于探究(思考、分析)(答出任意一点即给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21小题。(12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三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4

23、分)(1)兵革非不坚利也 _ _ (2)委而去之 _ _(3)去兵 _ _ _ (4)亲戚畔之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4(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是什么观点?(2分)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七里之郭 民信之矣B然而不胜者 于斯三者何先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环而攻之而不胜 必不得已而去12 (1)兵器 (2)离开 (3)军备(军队) (4)同叛,背叛13(1)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

24、家就站立不住了。14【答案】C 15【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重点强调的是“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乙: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13.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1分)多 不接世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传不习乎: (2)曲肱而枕之: (3)夫君子之行: (4)意与日去:1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6.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用原文回

26、答(2分)13. 多/不接世14.示例:(1)老师传授的知识(2)胳膊 (3)品德(4)离去评分标准:(4分)每个词语解释准确得1分。15.示例: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学习需要(内心)宁静,才能靠学习获得,不学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要求翻译准确,语言流畅。16.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评分标准:(2分)意思对即可【古文阅读】【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

27、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2.请用“/”给下边句子划分节奏。(句子只标一处)(1分) 其 一 犬 坐 于 前。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一狼洞其中 洞: (2)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贻: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1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12. 其 一/ 犬 坐 于 前。13. (2分)(1)挖洞 (2)遗留、留下、招致14. (4分,每小题2分)(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15. (3分)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