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_第1页
痢疾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_第2页
痢疾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_第3页
痢疾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_第4页
痢疾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痢疾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概述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 )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黏液便等。全 球每年志贺氏菌感染人次估计为 1.65 亿。发达国家发病率约为 1.8-6.5/10 万。我国目前菌痢的发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 2003 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菌痢全国 发病率 39.4 10 万。细菌性痢疾在我省分布极为广泛,历年来其发病率居各种 法定传染病前列。 1979 年发病率最高达到 1601.10/10 万,1983 年后发病率逐 年下降。 2002 、2003 年发病率分别为 40.16/10 万、 47.07/10 万

2、。病死率从1951 年以来明显下降,到 1967 年以后一直稳定在 0.19%以下, 2002 、2003 年病死率分别为 0.08% 、0.12% 。我省细菌性痢疾发病以农民、 学生和散居儿童 为主。1. 病原微生物1.1 分类与生物学特性志贺菌属( Shigella )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厌氧菌,无 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具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分解 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 但宋内志贺菌能迟缓发酵乳糖。根据生化反应与抗原结构的不同,志贺菌分为 4 群。 A 群为志贺氏菌群,有 12个血清型; B 群为福氏菌群,有 16 个血清型;

3、 C 群为鲍氏菌群,有 18 个血清 型;D型为宋内氏菌群,仅有1个血清型。各群痢疾杆菌在菌体裂解时均释放出 内毒素,但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各种群差异很大, 其中以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外毒 素的能力最强,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1.2 病原微生物的来源痢疾杆菌主要随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 或手,经消化道使人感染。痢疾杆菌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1.3 病原微生物在外界的抵抗力志贺氏菌的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37 C,不耐热及干燥,阳光直射即有杀灭作用,加热60 C 10分钟即死亡;但耐寒能力强,在阴暗潮湿及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周,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对一般消毒剂

4、如新洁尔灭、来苏、过氧乙酸等抵抗力弱,可被迅速杀死。2. 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2.1 致病性痢疾杆菌的致病物质有侵袭力和内毒素,有些菌株尚能产生外毒素。2.1.1 侵袭力志贺氏菌有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上,继而穿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 一般在粘膜固有层内繁殖形成感染灶, 引起炎症反应。2.1.2 内毒素志贺菌各菌株都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进一步促进内毒素的吸收,引起发热、神智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 的症状。内毒素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 尚能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 使肠功能紊乱, 肠蠕动共济失调和痉挛,

5、尤其是 直肠括约肌痉挛最明显,因而发生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2.1.3 外毒素志贺菌 A 群 1 型菌株可产生一种外毒素,称志贺毒素。志贺毒素具有三种 生物学活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肠毒性。2.2 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其中非典型病人、 慢性病人及带菌者由于症状轻 或无症状而易被忽略,故在流行病学的意义更大。2.3 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 通过污染手、 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 或苍蝇、 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 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到感染。 在流行 季节可因食入污染食物或饮用粪便污染的水,而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的爆发流行。2.4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

6、学龄前儿童患病多, 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 成人 患者多因机体抵抗力降低、 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 人群感染细菌性痢疾可获得一 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 并且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 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2.5 诊断标准2.5.1 流行病学史:病人一周内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2.5.2 症状体征2.5.2.1 急性非典型菌痢 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 不发热或低热, 腹泻每日数次, 稀便有粘 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明显里急后重。病程 37d痊愈,亦可转为慢性。2.5.2.2 急性普通型 (典型)菌痢 急性起病、高热可伴发冷寒战,继而出现

7、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 多次至数十次,量少,故失水不多见。开始为稀便,可迅速转为粘液脓血便, 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2.5.2.3 急性中毒型菌痢 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休克型 (周围循环衰竭型 ):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 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脑型 (呼吸衰竭型 ):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 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混合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2.5.2.4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者病程超过 2

8、 个月以上为慢性菌痢。2.5.3 实验室检查2.5.3.1血象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高,多在(1020 ) X109/L,中性粒细胞亦增高。2.5.3.2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 无粪质。镜检有大量白细 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2.5.3.3 病原学检查 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2.6 治疗方法2.6.1 急性菌痢的治疗2.6.1.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 饮食。2.6.1.2 对症治疗 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补液盐 (ORS)治疗,吐泻严重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ml3000m 。小儿按150 - 200

9、lml/kg/ 日,以 5%葡萄糖盐水为主。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氢化可的松 100mg 加入液体中静滴,或口服泼尼松 1020mg ,以减轻中毒症状。2.6.1.3.病原治疗 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结合药敏试验,酌情选用下列各 种药物:(1) 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SMZ )加甲氧苄啶(TMP ),即复方新诺 明1.0g , 2次/日,首次加倍,儿童50mg/kg/日,连用57日。( 2)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 DNA 螺旋酶, 阻止DNA合成,有杀菌效果。此外组织渗透性强,少有耐药产生。诺氟沙星 0.60.8g,分 34次口服。氧氟沙星0.2g,2次/日。疗程5天。本

10、药因影 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不宜使用。(3)其他抗生素:可适当选用庆大霉素(816万u ,1次/日,小儿3000 5000u/kg/ 日,或卡那霉素 1.0g, 1 次/日)肌注或静滴,疗程均为 57日。 还可选用阿米卡星、磷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 4)利福平:对痢疾杆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2.6.1.4 中医中药治疗2.6.2 中毒性菌痢的治疗2.6.2.1 抗感染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2.6.2.2 控制高热与惊厥1% 温盐水 1000ml 灌肠,或酌情加退热剂。 采用冬眠疗法, 氯丙嗪和异丙嗪 1 2mg/kg , 2 3 次。必要时加苯巴比妥钠盐,

11、 5mg/kg(1 )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加(2 )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者,肌注,或水合氯醛, 40 60mg/kg 次,灌肠,或安定 0.3mg/kg/ 次,肌注或缓 慢静脉注射。2.623循环衰竭的治疗 包括:扩充有效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强心 治疗;解除血管痉挛;维持酸碱平衡;应用糖皮质激素。2.6.2.4 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1 )(2) 交替使用。(3)次。(4)肌注, 2 4 小时可重复一次,共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的应用,既改善微循环,又有镇静作用。脱水剂: 20%甘露醇 1.0g/kg/ 次, 46 小时一次,可与 50%葡萄糖地塞米松:0.51.0mg/kg/次,静脉注射,必要时4

12、6小时重复一吸氧,12 升/min,慎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内插管与气 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2.6.2.5 中药2.6.3 慢性菌痢的治疗2.6.3.1 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 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 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 切忌滥用抗菌药物, 可用微生 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加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等。2.6.3.2 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可用 1:5000 呋喃西林液 150ml ,或 5 1 0%大蒜溶液 150ml 加泼尼松 20mg 及 0.25% 普鲁卡因 10ml ,保留灌肠,每晚一次, 1014 日为一疗

13、程。3 拟进行的实验室操作3.1 检测项目3.1.1 痢疾杆菌的涂片染色镜检3.1.2 痢疾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3.2 可能产生生物危害的实验步骤3.2.1 标本采集过程中接触病原体,痢疾检测标本包括粪便、呕吐物、 水源、食品等。3.2.2 粪便的镜检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3.2.3 培养皿上菌落的挑取、涂片和镜检3.2.4 试验废弃物污染4. 实验室感染的预防措施4.1 个人防护4.1.1 防护用品细菌性痢疾实验室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1)防护服:一次性使用的防护服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 。防护口罩: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GB19083-

14、2003 。 防护眼镜: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弹力带佩戴。 手套: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或橡胶手套。 鞋套:为防水、防污染鞋套。长筒胶鞋 医用工作服 医用工作帽 实验室操作人员实施二级防护。穿普通工作服、戴工作帽、外罩一 戴防护眼镜和防护口罩(离开污染区后更换) ,戴乳胶手套、穿鞋套。(2)(3)(4)(5)(6)(7)(8)4.1.2 层防护服、 必要时应戴橡胶手套,穿长筒胶鞋。每次实验操作后应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方法同一级防护。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步骤 1 :戴口罩,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 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

15、鼻梁处。在此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任 何部位。步骤 2 :戴帽子,戴帽子时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 3 :穿防护服。步骤 4 :戴上防护眼镜,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 5 :穿上鞋套或胶鞋。步骤 6 :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步骤 1 :摘下防护镜,放入消毒液中。步骤 2 :脱掉防护服,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步骤 3 :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 套放入消毒液中。步骤 4:将手指反掏进帽子, 将帽子轻轻摘, 反面朝外, 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步骤 5 :脱下鞋套或胶鞋,将鞋套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 入消毒液中。

16、步骤 6 :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 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4.2 安全操作(1)工作时 ,禁止或限制人员进入实验室。一般情况下, 易感人员或感染 后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 。(2)实验室人员接受适当的、和实验室中处理或将要处理的病源有关的免 疫接种或测试;(3)制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或生物安全手册中, 应包括生物安全程序。 实验 及其辅助人员接受适当的培训, 包括和工作有关的可能存在的风险、 防止暴露的 必要措施和暴露评估程序。(4)存在外源性病源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 信息:有关病源、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

17、员姓名、电话号码、在 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5)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不允许在工作区 存放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在实验室中,戴隐型眼镜的人,也需戴口罩或面罩。(6)不能用嘴移液,制定锐器安全使用规范。尽可能不要用锐器。打碎的 玻璃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 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规定进行消毒。(7)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 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消毒至少一天 一次。(8)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丢弃前,均应使用可行的 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运输的废弃物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

18、, 密封运出实验室,其包装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4.3 剩余样品处理4.3.1 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被检验样品污染的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可引发痢疾杆菌传播危险的废弃物, 包括痢疾杆菌的培养基、标本、菌种、保存液、使用后的一次性卫生用品,一次性医疗器械、一次性隔离服、手套、帽子、鞋套、口罩。可采用121 r高压蒸汽30 分钟灭菌,装入生物垃圾袋后运出实验室,按医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程序处 置。4.3.2 损伤性废弃物的处理检验中使用的玻璃试管、载玻片等能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物,采用121 r高压蒸汽 30 分钟灭菌,单独分类装入生物垃圾袋后运出实验室,按医用固体废 弃物的处理程序处置。4.4 污水的处理实验用水、洗手用水统一收集,加氯消毒,再采用121 r高压蒸汽30分钟灭菌,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4.5 污染场地处理4.5.1 每次检验完成后,实验室地面、试验台,周围环境可用5福尔马林按 500ml/m2 喷洒消毒三次,或用 20%的漂白粉水溶液按 200ml/m 2 喷雾作 用12小时。4.5.2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感染性物质的溢出或溅出,应由经过正规培 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和清理4.6 空气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