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律解释的基本原理_第1页
浅析法律解释的基本原理_第2页
浅析法律解释的基本原理_第3页
浅析法律解释的基本原理_第4页
浅析法律解释的基本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法律解释的基本原理摘 要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前提,是法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 一般学者对此却了解甚少。本文试图从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法律解释的对象与方 法、法律解释的特性以及的法律解释的目标这几个部分对法律解释做一基本的探 析。关键词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对象,法律解释的目标法律解释是从神学解释及哲学解释延生出来的一门古老学问。历史上,法 律解释主要见于并依附于民法学说的发展。到近代法律解释已逐渐出现了成为一 门独立学问的倾向。从解释学的发展脉络来看,就是由具体解释学发展到一般解 释学。法学解释学与文学解释学及神学解释学共同构成一般解释学的历史渊源。 对于法律解释这一概念一般学者虽不太陌生

2、, 但却对此缺少全面的了解。本文试 对法律解释的一些相关基本原理作一探讨。分述如下:一、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在这里,我们必须先介绍一下法的适用。法的适用通常被认为系属于逻辑 上三段论法的应用,也就是法律之一般的规定是大前提,将具体的生活事实通过 涵摄过程,归属与法律构成要件底下,形成小前提,然后通过三段论法的推论导 出规范系争法律事实的法律效果。 法官在法律适用时必须先确定大前提, 也就是 所谓“找法”。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可能:其一,有可适用的法律;其二,没有 可适用的法律(即存在法律漏洞);其三,虽有规定,却因过于抽象,须加以具 体化(这种情形则涉及价值补充)。事实上,上述三种情形均是法官经过解

3、释得 出的结论。因此,广义的法律解释包括上述三种情形,即法律解释、漏洞补充和 价值补充。法律解释以法的适用为目的,也是法的适用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法律必须 经解释才能适用。法律是由立法者制定的,立法者是人,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因而由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然具有局限性。即使立法者是万知万能的上帝,而 法律必须最终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但文字、语言则不能将立法者的意愿全 部的。明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文字所表现的法律, 表面上其意义似极了,无须解释, 然一旦欲适用于某种具体事实而确定其意义时,反难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倘不加以解释,则必无法适用。此外,对于同一法律事实,不同的法律也可能赋予 不同的法律效

4、果。对此拉伦茨先生指出“之所以会对法律文字的精确意义,一再 产生怀疑,首要的原因是法律经常利用的日常用语与数理逻辑和科学性用语不 同,它并不是外延明确的概念。所有这些即产生法律解释的必要性。二、法律解释的对象与方法法律解释的对象,又称法律解释的标的,学者对此争论盛大。有学者认为 法律解释的对象为法律文本,即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规范及习惯和判例规 则。有学者认为是法律规范的“条文”和它的附随情况。有学者则认为包括法 律文本和法律事实。在这里我倾向于第三种解释。前两种见解其实大通小异,法 律解释以文本为对象,解释者如不能确定文本的确切意旨时, 必然须借助文本外 的附随情况,如立法过程中的一切纪

5、录、文件、立法理由书等资料,但这一切必 须以“对一般大众公开者为限”。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附随情况”的考 察只是法律解释的依据或者方法, 而不称之为对象。但是,法律的适用是事实与 制定法的结合,作为解释主体按其权限来说不可能仅就制定法的条文进行解释而 不去顾及法律事实。制定法对适用主体来说总是处于流动中, 与具体的案件相比 较它总处于未定状态中,法律面对历史的变迁应有部分的调适能力, 否则制定法 便会僵化。所以作为法律解释对象的法律不仅仅是指制定法还应包括法律主体活 动所面对的法律事实。法律解释的意义恐怕也在于此,即通过解释者把在事实之 先的成文法律与当今现实的案件结合起来, 所以在法

6、律解释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 的交流,一方面是解释主体与文本的交流,另一方面是解释主体与案件的沟通。法律解释的方法(仅指狭义)包括文意解释、体系解释、比较解释、历史 解释、合宪解释等方法,其目的旨在澄清法律疑义,使法律含义明确化、正确化。 在上述的各种解释方法中,文意解释是基础。在解释法律时应先为文意解释,但 有复数解释之可能性时,才采用其它的解释方法。“原则上讲,解释者可能而且 应该注重所有的解释规则,并非总是能够采用它们;倘若(法律里)所选择的措 词有多种含义,则重视一般的习惯用语或者语法的规则将不会达到目的。但是任何一种方法不应该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外。”法律解释是一个以法律目的或社会 目的为

7、主导的思维过程,每一种解释方法各具功能,但亦受有限制并非绝对,都 不能成为支配法律解释的唯一方法每一种解释方法的分量虽有不同,但须互相补足,共同协力,才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在个案中妥当地调和当事人的利益,实现 法律正义。三、法律解释的特性关于法律解释的特性,台湾学者黄茂荣将其归纳为六项:(1)法律解释对具体案件的关联性;(2)法律解释的价值取向性;(3)法律解释的文义范围性;(4)法律解释的解释循环性;(5)法律解释的历史性;(6)法律解释的合宪性。 11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如法律解释的合宪性可以归入到法律解释的价值取向性中。下面将对前五项特性作一简要论述:(一)法律解释对具体案件的关联性

8、。即法律解释必须针对具体的案件事实。在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各种解释活动都不是无的放矢,都是针对具体应用 法律问题对法律文本及法律事实所作的说明,“对法律条文言,只有它那与具体案件有关的部分才是重要的;对具体案件言,只有它那与法律条文有关的部分才 是重要的。”12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对于被评价的案件事实与被解释的法律文本,相互渗透、相互界定,从而使不确定的概念渗入到具体的裁判过程中, 使成文法律条款与法律事实在法制的框架内合而为一。(二)法律解释的价值取向性。法律解释具有价值取向性为理所当然,法律解释是主体参加的活动,这其中必然存在着解释主体对解释对象的主观方面的 渗透,这种渗透从心里学的角度讲

9、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价值观念的外化。13法律解释的价值取向性主要利用“公平”、“正义”等宪法上的基本价值决定,以及散见各法的一般性条款(如诚实信用)。14(三)法律解释的文义范围性。即法律解释必须在文义所及的范围内为之。不论是立法者的意愿还是法律规范本身所具有的客意旨,都必须依附于法律规范之上。因此法律解释必须以该法律规范及相关资料为范围。(四)法律解释的解释循环性。即指在解释法律规范中,它的每一用语、条文或规定都必须考虑到整个体系;而整个体系也必须考虑到它所包含的个别用 语、条文及规定被了解。15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解释与理解必须先由部分开始, 而理解部分又必须先理解整体,因为部分只有在整体上才获

10、得了意义和理解的可 能,而解释和理解又只能从部分开始。16(五)法律解释的历史性。这里主要指由于立法者享有优先具体化法律原 则的优先权,因此法官在解释法律时必须探求历史上立法者的意愿。关于此点, 下文将具体论述。四、法律解释的目标法律解释的目标与法律解释的标的(即对象)是不同的概念。法律解释的 目标,是指解释者通过对法律条文、立法文献及附随情况进行解释,所欲探究和 阐明的法律规范之法律意旨。在十九世纪,法哲学及方法论的文献就法律解释的 目标已经形成两种见解,解释目标或是对历史上立法者意志的领悟, 或是对法律 在今天的目的之考虑。17即所谓的“主观说”与“客观说”。“主观说”主张,法律解释的目标

11、在于探求历史上立法者在制定法律当时 的心里意愿。主观说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法律与自然法则不同,它是由人类为人 类所创造的,法律背后隐含了参与立法之人的规定意向, 其价值追求以及对于事 物的考量。18“客观说”主张,法律解释应以解释法律内在的意义为目标。按照客观说, 法律一经制定即从立法者分离,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立法者于当时赋予法律的意 义、观念及期待,并不具有约束力,具有约束力的是作为独立存在的法律内部的 合理意义。客观论的真理在于:法律一旦开始适用,就会发展出固有的实效性, 其将逾越立法者当初德预期。19主观说的缺陷在于过分注重历史上立法者的意思,立法者的意思,一般言 之,是一个莫测高深的东西

12、,没有人能够看透它,认知它;即使立法者的意思能 够认识,而法律规范由于时代的变迁也会产生不同的内涵。正如学者拉德布鲁赫所言:法律犹如航船,虽由引航者引导出航,但在海上则由船长指挥,循其航 线而行驶,应不受领航者支配,否则将无以应付惊涛骇浪,风云变幻也!20客观说德缺陷在于忽视立法者的意思,可能导致法律意旨的根本改变。由解释获 得的结果只是解释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观点所作的偶然性决定,其结果客观说就法律解释者之解释作成而言,常是极主观的。21很明显主观说的其本身不能克服,须借助于客观说的修正,反之亦然。因 此法律解释的目标应结合主观说与客观说。 法律解释的最终目标只能是:探求法 律在今日法秩序的标准

13、意义,而只有考虑历史上的立法者的规定意向及其具体的 规范想法,而不是完全忽视它,如此才能确定法律在法秩序上的标准意义。22结论:法律解释在法学方法论乃至整个法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法律适用的前提。对于法律解释的研究是一及其复杂、繁琐的工作,本文仅对此 作了简单探讨。最后以学者王泽鉴的依据话结束本文:“法律解释是一种艺术” 美哉斯言!注释:民法解释学梁慧星页。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181 页。民法解释学梁慧星页。民法总则 郑玉波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28页。法学方法论拉伦茨 商务印书馆20XX年版,第民法解释学 梁慧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法学方法论拉伦茨 商务印书馆20XX年

14、版,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黄茂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 页。1995年版,第263 页。法律解释的哲理 陈金钊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192148法律解释的哲理陈金钊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法哲学11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250页至第262页。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德)科殷 华夏出版社20XX年版,第215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黄茂荣54页。20XX年版,12 第252页。黄茂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1314 第259页。法律解释的哲理 陈金钊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黄茂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15第260页。16 理解的命运 殷鼎 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1页。17 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德)/主编 法律出版社20X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