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相含率及气液传质性能研究_第1页
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相含率及气液传质性能研究_第2页
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相含率及气液传质性能研究_第3页
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相含率及气液传质性能研究_第4页
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相含率及气液传质性能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过滤塔中气-液-生物膜三相的传质过程分析崔胜霞25102140121试验背景迄今为止,生物处理法仍然是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质最为经济和常用的方法。按微生物在废水中生长的方式不同,废水生物处理可分为悬浮生长法(活性污泥法)和附着生长法(生物膜法)两种。前者的微生物悬浮在水中,形成活性污泥的絮状体。后者的微生物固定在某种介质或滤料的表面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种污泥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膜:微生物附着在滤料或某种载体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膜状生物污泥。生物膜构成:由菌胶团、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组成系统。工艺种类: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

2、盘生物接触氧化设备生物流化床净化机理:挂膜:污水与滤料接触一定时间形成生物膜当含有机物的污水通过不断与滤料和其它载体接触,在介质的表面上会逐渐生长出各种微生物,当微生物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生物膜,具有吸附和降解水中有机物的作用,这时开始显示出稳定的污水净化效果。这个过程为生物膜法污水处理的启动阶段,或称挂膜。根据不同的生物膜法工艺、污水性质和水温,挂膜阶段约需15-30大。生物膜发挥净化功能生物膜的表面上吸附着一层很薄的水膜,相对于外侧运动着的水流,水膜是静止的。水流中的有机物可被生物膜氧化。由于水膜中有机物浓度比流动水层中的低,于是流动水层中的有机物可通过水流的紊动和浓差扩散作用进入水

3、膜中,并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中去,不断被生物膜吸附、吸收和降解。同时,空气中的氧不断溶入水中,通过流动水层和水膜进入生物膜,被微生物用来氧化有机物和本身的新陈代谢。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本身不断增殖,使生物膜不断变厚,传递进来的氧很快被表层微生物消耗掉,生物膜的内层得不到氧的供应,使厌氧微生物在生物膜的内侧大量滋长,形成厌氧层,而有机物的分解主要依靠好氧层的作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水、二氧化碳、氨以及其它无机盐则沿相反方向,从生物膜经过水膜进入流动水层或空气中。当生物膜的厚度不大时,好氧层与厌氧层之间可以维持平衡关系,厌氧层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有机酸、醇类、硫化氢等在透过好氧层时,可被进一步降

4、解除去,取得满意的出水水质。生物膜是多种微生物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一污水水中吸取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源一在代谢过程中获得能量,并形成新的微生物机体。生物膜老化:但当厌氧层逐渐加厚,厌氧层的代谢产物增多,特别是气态产物不断逸出,削弱了生物膜的固着力,这时的生物膜称为老化了的生物膜,很容易从介质上脱落下来。同时,在原来的位置上又生长出新的生物膜。生物膜的构造:附着水层:因为生物膜是高度亲水物质,当水不断流过其表面形成附着水层;好氧膜:几十几百微米,在生物膜表面和一定深度处构成;存在大量微生物和微型动物;形成食物链:有机物一细菌一原生动物一后生动物一昆虫;厌氧膜:当好氧层中微生物不断增殖,好氧层变厚,。

5、2不能透入,即形成厌氧层;图滤料上生物膜结构2实验装置及方法气相含率和液体循环速度是流化床反应器流体力学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而传质特性主要通过体积氧传质系数来反映。反应器内混合强度及传质过程与液体循环速度及气相合率有很大关系,反应器结构参数对液体循环速度与气相含率及其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如何提高流化床内的混合强度和氧传递能力,使之适合于强需氧过程中、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气相含率、液体循环速度及体系氧传质系数来研究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流体力学与传质特性,为放大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依据。实验所用的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高1.1m,有效容积36L,由开流区、降流区和三相分

6、离区组成,高径比(H/D)为6.0,内外径比(D1/D2)为0.65,由有机玻璃制成。在流化床中加入粒径为0.32mm、比表面积约900m2/g的颗粒活性炭作为载体。活性炭的有效体积与流化床有效体积之比分别为3%、6%。为增加流化床内部的紊动和传质效果,在内筒的中部开有孔,一部分上升的流体可以从此与降流区的流体混合,进一步增强了流化床内部的传质效率,使反应器更接近于全混型流态,有利于保持流化床各处溶解氧的均匀性。因为进液流量较小,循环推动力主要来自压缩空气。采用膜电极测定溶解氧的变化来测定不同固含率下氧传递效率,方法如下:在进水中加入适量的亚硫酸钠和催化剂氯化钻,使流化床中水的溶解氧降为00鼓

7、入空气,同时将溶解氧仪放入流化床内,每隔10S测定溶解氧的变化。测定出溶解氧随时间的变化后,根据时间t对ln(CS-C)作图可得一条直线,具方程是:ln(Cs-C)=KLa.t十常数。根据此直线的斜率可得到氧的总传递系数,其中Cs是实验温度下水的饱和溶解氧,C是实验测得的溶解氧浓度。tc表示的是液体在反应器内完成一个循环的流动所需要的时间,主要由液体循环速度确定;tM为混合时间,指某一物质加入反应器内达到完全混合所需的时间。采用脉冲法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和气体流量下,利用电导率仪测定混合时间tM、循环时间tc的变化。采用排出体积法测定气含率的变化情况。在不通入液体的情况下,向装满水的流化床内鼓入

8、空气,根据溢出的水量与流化床有效体积之比,测定不同气体流量下的气含率他。3结果与讨论载体的加入会改变气液流相的性质,也就会改变流化床内的流动状态。而载体又是微生物生长附着的场所,其性质及加入量决定了流化床内的生物膜的量,因此,研究包含有载体的三相流化床的气液传质性能,探讨载体加入量对传质性能的影响,对后续微生物挂膜及废水处理的工艺参数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3.1 氧传递效率Ka3.1.1 液体流量对氧传递效率的影响固定气体流量Ug=0.5m3/h,在固合率为0%时,改变液体流量。实验得到如下结果:Ui=8L/h时,得:In(Cs-C)=0.0398t+2.2336,KLa=14.33h-1;Ui

9、=4L/h时,得:In(CS-C)=0.0382t+2.0545,KLa=13.75h-1;由上可见,由于主要传质推动力来自气体,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改变液体流量,对氧传递效率KLa略有影响,但影响不大。3.1.2 气体流量对氧传递效率的影响为简化研究,通过改变气体流量来改变流化床内的氧传质状况,液体流量固定为8L/h。在固含率0%的条件下测得不同气体流量下的氧传递系数见表1:不同气流量下的氧传递系数KLa(es=0%)气体流量(m3/h)得到的切线方程-1KLa/h0.25ln(CSC)=0.0103t+2.13943.710.375ln(CsC)=-0.0337t+2.230212.130.

10、5ln(CsC)=0.041t+2.037714.760.625ln(CsC)=0.0458t+2.201616.4880.75ln(CsC)=0.0492t+2.115417.7120.875ln(CsC)=0.0526t+2.154218.9361.0ln(CsC)=0.0559t+2.185820.124从表1可见,在气体流量从0.375nVh升高到0.5m3/h,氧传递效率有较显著的增高,之后再继续增加气体流量,氧传递效率增长比较缓慢且均匀。这是因为,当初期空气流量增加时,由于进入反应器的氧气量增加,可供溶解的氧量增加,使传质平衡由气体向液体的方向进行。同时由于气液接触表面积增大,再加

11、上液膜由于剧烈紊动而变薄,这些都会减小氧传递的阻力,使氧传递效率提高。当氧气量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液膜内气体浓度梯度趋于稳定,形成平衡,氧传递系数的增加相应也减小了。值得注意的是,气体流速不能过大,否则易导致气泡聚并、增大,气体迅速从流化床内逃逸,反而不利于氧传递的进行,还会带来载体流失、生物挂膜困难等问题,因此应根据实验来确定适合的气体流量。由于氧传递效率与气液界面的面积及液膜厚度有关,增大气液接触面积及减小液膜厚度可以提高氧传递效率。在同样气体流量下减小床体内的气泡直径可大大增加气液界面接触面积,同时由于气泡减小,造成气泡间液相紊流状态加剧,可使液膜变薄,因此,减小气泡直径对氧传递效率有利。

12、气泡的大小主要由气体分布器的状况及气速决定,因此气体分布器在流化床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喷射气液混合流体,经文丘里管扩散后再经微孔分布器进入床体,最后产生的气泡很小且均匀,取得了良好的传质效果。3.1.3 载体加入量对氧传递效率的影响分别在流化床中加入有效体积含量3%和6%的载体,根据前面同样所述的方法进行氧传递效率的实验,发现由于载体量增加,初始流化所要求的气体流量也相应增加,否则载体很难流化,只有少量载体在上部活动,大部分沉积在流化床底部。当加大气体流量至1.52.0m3/h以上,经过一段时间缓慢的流态化后,载体才能全部流化起来,此时若降低气体流量至0.5m3/h左右,仍能保持

13、全流化床的流化状态,但若再低的话,则载体会很快沉降,不能再流化。如果在往流化床中添加载体前先开机,使流化床内的流体预先处于流化状态,再逐量加入载体,可在较低气体流量下完成载体的添加过程,并且不易导致堵塞。对添加不同因含率的载体后,流化床的氧传递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见图1:0.250.75飙,3$*的9I不同固含率下的氯悟逋效率由图1,加入了载体以后,随着气体流量增加,流化床内的氧传递效率也是增加的,但在同样的气体流量下,载体加入越多,氧传递效率越低,这可用欧阳平凯等人的关联式来解释1,见下式:-2.120.904KLa=(1.8087.377s)(l+Ad/Ar)>Ug/颜涌捷等入的研究结

14、果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2,见下式:KLa=0.049(Re(1+Ulp/Ugi)(Ug/Dig.2)(1-£s)本实验中,氧传递效率KLa与气体流量Ug的关系经回归后可得如下方程:es=0时,KLa=9.9649lnUg+20.097e石3%时,KLa=2.6743Ug2+11.55Ug+3.7073es=6时,KLa=1.5543Ug2+15.205Ug+0.0683本实验中,在不同的气体流量下,经过数分钟的曝气,流化床内的溶解氧均能很快地从0mg/L升高到8mg/L左右,接近实验温度下饱和溶解氧的浓度,该浓度的溶解氧量已基本能满足生物处理过程的氧需要。因此,从溶氧需要方面来考虑,也

15、不需要通过大量增加气体流量来提高溶解氧量,在保证可以流态化的前提下可以尽量降低气体流量,以减少能耗。3.2 混合时间tf循环时间tc根据前述的方法进彳T实验,得到的tM与tc与气体流量的关系见图2、图3由图可以看到,随着进入流化床的气体流量增加,流化床内流体循环的表观流速也增加,混合时间和循环时间迅速减小。可见,较高的进气流速加快了流体在流化床内的循环速度,有利于氧传递等传质过程的进行,缩短溶解氧的分布时间,保证流化床各处溶解氧的均匀,从而有利于有关化学和生物过程的进行。气体流除/(葡 h) -M T- 3% T- 6%52不同固含率下混合时阍的变化亘后已低0.5L 1,体流h)图3固含率对循

16、环时间的彩响实验结果显示,加入载体后,同样的气体流量下混合时间比没有加入载体时要短。这可能是因为加入载体后,增大了流体流动的复杂性,由于载体小颗粒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翻转、碰撞等运动并带来尾涡等,使得流体的紊动大大加强,更接近于全混型流态。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当周含率从3%变化到6%时混合时间的变化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加入一定量的载体以后,其对流态的影响趋于一致,再加入更多的载体对流态的影响已经不显著。加入载体后循环时间也呈降低的趋势,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载体的加入使得流化床内液体量减少,液相传递用时减小,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载体的加入增加了流体的表现密度,上升流体的抽吸力增加,使得降流区流体下降的流速升

17、高,于是缩短了循环所需要的时间。不过由于实验手段有限,上述结论尚需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及理论验证。3.3 不同气体流量下的气含率根据前面所述的方法得结果见图4,由图4可见,随着气体流量Ug的增加,气含率e也不断升高,当Ug增加到0.9m3/h左右以后,e审勺变化比较平缓,甚至开始有所下降。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氧传递效率并不会随气体流量增加而无限增加,当气含率比较稳定以后,氧传递趋向平衡,传递效率也趋于稳定,因此,过高的气体流量是不必要的。D.51J一_一_0.JC.50.70.»LJ(体谨/加|h力fg一辑6%用4不周固含率下的,含率变化另外,从图4中也可以看到,固含率增加,其相同Ug下的e

18、g略有下降,这可能是与载体占据了部分空间,气体能排开的液体体积减少有关。也可以认为是载体浓度大,则气体受到的浮力也大,运动速度加快,从而较容易逸出反应器,使得下降。通过回归可得到不同因含率下eg与Ug的关联式:& g=0%时,&g=-3.7505Ug2+8.6198Ug-1.4856& g=3%时,&g=3.2319Ug2+7.8348Ug1.4076& g=6%时,&g=3.1537Ug2+7.7426Ug-1.56764结论 提高气体流量有利于缩短循环时间和停留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还会提高氧传递效率,增加气含率。但过高的气体流速会因为内部质点运动剧烈而导致微生物挂膜困难,并使生成的生物膜容易脱落,另外还会带来载体流失的问题。 本实验中,固含率0外,当气体流量Ug>0.75m3/h,经过数分钟的鼓气以后,流化床内的溶解氧都能达到80%90%的饱和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