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小说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鉴赏丁国斌老师的示范课《孔乙己》_第1页
“这一篇”:小说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鉴赏丁国斌老师的示范课《孔乙己》_第2页
“这一篇”:小说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鉴赏丁国斌老师的示范课《孔乙己》_第3页
“这一篇”:小说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鉴赏丁国斌老师的示范课《孔乙己》_第4页
“这一篇”:小说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鉴赏丁国斌老师的示范课《孔乙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江科大附中 王永莹语文就是语文。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课应当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观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语文老师们一直都在不断的尝试和突破。如果说曾经黄厚江老师另辟蹊径,抓住孔乙己的手,为我们呈现的第三种解读:人应该走出自己破灭的梦想。让我拍案叫绝,那么今天丁国斌老师通过“示众”,用寻找孔乙己的方式,让我们对传统解读:社会“凉薄”,人心冷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这些本色语文的守望者,让我对本色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浅薄的思考。一、 本色教材观下的目标定位所谓教材观,

2、就是对教材价值及及教材处理基本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丁老师开篇导入中的这句话让我感慨良多。“课前大家读了很多资料,现在把这些资料都抛开”“抛开资料、“裸读文本”,这是本色语文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当我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我理解为:教师要好好读文本,然后抛开文本进行思考。这不是让教师“冥想”,而是教师的解读要高于文本。教师要认识到文本就是一种资源,我们的定位是你基于文本的更高层次的解读,借助文本这种资源传授给学生。教师要读书,但不能“以本为本”,书上有个孔乙己,我们就抓住孔乙己不放,来个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性解析。而是应该通过文本这一载体,传递作者的思想,培

3、养学生的阅读审美,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这一目标。丁老师的“抛开”,对老师而言,就是让教师拎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导入:师:北大教授钱理群曾经这样说过:鲁迅的短篇小说有两篇是代表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最高艺术水平的,其中一篇是示众(板书:示众),写于1925年,收在后来的小说集彷徨里,还有一篇就是孔乙己。鲁迅先生自己也说,“我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篇课文。结尾:师:所以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出现多次,充其量只是“示众”的材料(师手指板书示众),而他周围的人都是“看客”(板书“看客”)。至于他怎么悲惨,人们不关心,我们通过“孔乙己周边人会不会为他发寻人启事”这个问题的讨

4、论,可以感觉到鲁迅写这个小说的用意。导入和结尾可见丁老师将本节课的主题解读定义为“对社会世态炎凉的表现,对人心麻木的揭露。”这就是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文本就是一种资源,读文本不是教学的终点,高于文本才是教学的初衷。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丁老师的教学内容就是通过下面的语文活动体现的。二、 本色适度原则下的语文活动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美是适度。”语文课堂教学要高效,“适度”是不能忽视的。丁老师的这节课语文活动设计的亮点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 起点适度起点适度就是指课堂教学要依照学情,设计好“激趣”这个环节,起点不能太高,学生够不着,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太低又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不能刺激精神的兴奋,激发学习动力。只有适度的起点,才能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转起来。丁老师考虑到八年级这个学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用下面几个问题带着孩子走进了文本。师:我问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还有哪几个词意思不太明了,或者还有疑惑?生:“不屑置辩”。师:在第六段。“不屑”是什么意思啊? “辩”是辩解、辩论。就是自己觉得用不着辩解,不值得辩解。还有吗?师:估计大家预习很充分,查了字典,我想在黑板上写几个词,看看大家是不是懂得这几个词的意思了? 师:(板书 “哄笑”)这个词出现频率很高,大家看怎么读。(生七嘴八舌读“哄”字)师:这是一个多音字。哄hng笑,什么叫哄笑?生:哄堂大笑

6、。师:“哄”是一个人吗?生:不是,一起笑。师:一起,就是人多,大家同时在笑,而且这个笑带有什么意味?生:嘲讽意味。师:这个词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分别在哪里?生:第6自然段,第4自然段。师:也就是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的时候,大家会哄笑;孔乙己说“君子固穷”的时候,大家也会哄笑。师:请大家注意,这个词还可以读hng,哄骗;还可以读hòng,起哄。 师:(板书“颓唐”)这个词怎么念?生:读“颓tuí唐”。师:它是什么意思?生:颓废。师:这个词在文章中也出现两次,分别找到在哪里?生:第六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他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师:大家把前后文读一下。什么人讲什么话的时候,

7、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师:(模拟情境)他还在辩解,这时候人家说了一句话,“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听了这句话后,立刻就“颓唐”了,所以“颓废”不是太妥帖,是精神不振。“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孔乙己“劲杠杠”的精气神打压了下来,使孔乙己一下子变得萎靡不振了,说明这个话对其伤害很大,一下子揭开了他心底的伤疤,也一下子捏住了他的“命门”。师:11自然段的“颓唐”出现在什么情境下?怎么理解?生:他要温一碗酒,掌柜说还差19文钱,孔乙己也是颓唐样,这里的“颓唐”也是萎靡不振,这里不仅只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萎靡不振,还有肉体、身体上的萎靡。前面那个“颓唐”更多的是精神

8、上的。师:还有两个字比较难写。第一个是“羼”字(板书“羼”及拼音)。师:掌柜的怕“我”这个小伙计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让我接待短衣帮。然而,短衣帮监管很严,羼水很难,于是掌柜的想把我辞了,但是“荐头”也就是介绍人的情面大,结果我被调到柜台成了专管温酒的了。师:还有一个字比较难写,但也是常见字,我们镇江人吃肴肉要蘸点醋(板书“蘸”及拼音),“蘸”这个字出现在第九段。孔乙己蘸了点酒,教“我”写茴香豆的“茴”的其它三种写法。师:大家看,满口的“之乎者也”,教茴香豆的其它三种写法,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心里可能都有点数了。生:迂腐。师:对,迂腐。这几个词,我们齐声朗读两遍。这个环节我归纳为“字词入

9、手理情节”。丁老师巧妙的的选取了“不屑置辩”、“颓唐”、“羼水”“迂腐”这五个词,从读音写法、在句子中的含义到出现频率这个个角度,层层推进,不知不觉中将孔乙己几次在咸亨酒店的场景梳理出来,帮助学生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教给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长文短读法,心思很是巧妙啊。这里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入身”,进入文章,走进那个时代,认识那一群人,可能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但是要留下对“这一篇”的兴趣。可以说是“”我们经常说降低教学的起点,降低的是学习过程的难度,而不是学习目标的难度,丁老师的课诠释了这句话。教师的问题设计应是简洁而丰富,而不是简单而苍白。2. 序的适度 所谓质的适度就是指教学的难度和深度恰

10、到好处,问题不宜过多,但要主次分明,逻辑搞关系明确,环环相扣,直指教学目标。不能过于琐碎,绕得学生昏头转向,最终丧失了探究的兴趣;也不能“半途而废”,不到位的教学往往使该讲的讲不清,讲不透,使学生思维陷入无法深入的盲区。师:读小说我比较关心情节,可能大家也一样,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最后的结局怎样?师:孔乙己的失踪,平常似乎也是常事。文章中有没有讲到呢?什么时候?师:如果我们想张贴一张“寻人启事”,找一找孔乙己,大家想一想这个寻人启事应该包含哪几个要素?师:寻人启事一定要有联系人,但这里的“联系人”似乎有点犯难。你觉得谁愿意为孔乙己写这则寻人启事呢?上面是丁老师在这一环节设计的三个问题,我们

11、仔细品味后会发它们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是有序的。适度体现在主次问题区分度高,详略得当。一、二是次问题,三、四是主问题。这是由于他的失联,我们才去寻找,第三问“寻人启事”的年龄、特长、外貌、口头禅等要素让我们深入分析了孔乙己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体会到鲁迅对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正因为他这样的一个人欠了钱失踪了,“找一找”中分析了联系人最后而不得,每排除一个人,就让我们见识到一次那个社会的 “凉薄”,人心的冷酷。这排除的过程中不就是在“示众”吗?这里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入脑”,琢磨那一个人,观察那一群人,用问题将学生的认识层面和“这一篇”发生作用,产生他们对“这一篇”的集体意识。由此可

12、见,教师教学内容设计的主次问题的排列一定要有序,序的适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一定要把排序当成一种学问,力求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3. 质的适度质的适度是指对文本中心的把握。孔乙己解读的角度有很多,那么老师怎样取舍就是语文课最具有个性的所在。不要过分追求面面俱到,因为我们教师不是复读机。老师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看看这节课的结尾:师:刚才我问的是,有没有人愿意为孔乙己发寻人启事。这个问题换种问法:孔乙己失踪了,他的死活当时有人关心吗?生:没有。师:刚才这个同学讲的好,孔乙己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笑话,一个“多余人”,没有他,

13、人们便也这么过。所以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出现多次,充其量只是“示众”的材料(师手指板书示众),而他周围的人都是“看客”(板书“看客”)。至于他怎么悲惨,人们不关心,我们通过“孔乙己周边人会不会为他发寻人启事”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感觉到鲁迅写这个小说的用意。生:社会的冷漠。师:对。其实鲁迅的用意就是揭示当时的社会现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师板书“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师:什么是“苦人”啊?苦命的人,在文章中的“苦人”就是孔乙己。鲁迅说他是“苦人”,其实对他是饱含同情的,但是社会对他是“凉薄”的。凉薄是什么意思?生:冷淡。师:冷漠,刻薄?比这个程度还深。我查了

14、词典,是“由内而外,处处无情”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所有的“苦人”和所有的“看客”其实就构成了这个“一般社会”,而这个社会充斥的却是“对于苦人的凉薄”,人们是多么的冷漠,这个社会又是多么的冷酷,这就是一个“病态社会”,正如鲁迅先生自己在他的文章我怎么作起小说来一文中所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也是我们以后读鲁迅小说要注意的地方。丁老师选取的解读就是传统的观点,但是他的这节课对学生学习鲁迅其他作品具有一定的阅读指导意义。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他的高效在于学生能用老师教授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未知的作品,他的高效在于激起了学生阅读阿Q正传的兴趣。我也有

15、兴趣为丁老师这节课加一项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读一读鲁迅的另一篇作品药。相信孩子们的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三、 文本阅读下的师生共生教学法每一节好课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每一次精彩的讨论背后都有老师师的教学智慧,这节课中让我最难忘的是讨论小伙计是不是联系人这个问题出现了分歧:生:我觉得他会。首先从前面他说只要是孔乙己来,掌柜的就不会骂他。平时掌柜的非常凶,但孔乙己来的话,我说笑,掌柜的就不会骂我。而且我对孔乙己的外貌十分关注,可以看出孔乙己在他的心中,地位和其他顾客不一样。最后掌柜的还想着十九个钱的时候,我也想到这么久都没见到孔乙己了。所以我觉得小伙计会。师:你是觉得孔乙己到店里来的时候,会让我

16、十分快活,十分开心,所以我会,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觉得不会,在第七段,当孔乙己想教我“茴”字的其他三种写法的时候,我十分不耐烦,这里可以看出来,我对孔乙己这样一个十分迂腐,有书生气的人,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厌烦的,所以我觉得小伙计不会登寻人启事的。师:小伙计实际上是把孔乙己当成什么样的人了,文中有一个称呼。生:乞丐一样的人。生:我也觉得不会写寻人启事的。因为文中最后说,当别人说孔乙己长久没来的时候,我才发现孔乙己的确是长久没有来了。所以小伙计和孔乙己感情不深,他不会写寻人启事的。生:不会写,第九段写到“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但没有他,别人也还这么过。”师:“别人”包含小伙计本人吗?生:包括。生:说

17、“小伙计会发寻人启事”的那位女生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说“会”的那位女生点头)生:孔乙己只是别人生活中的一个笑点罢了。师:不追问了,大家意见比较统一,就是小伙计是不会为孔乙己发寻人启事的。因为在他的眼中“乞丐一样的人,还配教我写字?”文中还有一处“我”与孔乙己的直接接触,就是最后孔乙己要温一碗酒,我有没有把这碗酒放到他的手里?生:没有。是放在地上的。师:这也和“我”前面的心理活动一致。因为在小伙计眼中,孔乙己就是一个讨饭的人,所以“我”也是断然不会发寻人启事的。那酒客呢,会不会?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了,也不会。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掌柜不会,小伙计不会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丁老师没有给出结论,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小伙计“厌烦”孔乙己,将他当成“乞丐”的心理描写,将自己的“快活”建立在对孔乙己的“哄笑”的场面描写,没把孔乙己当成一个人,而将酒放在地上的动作描写,启发那个孩子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她从文本出发分析人物的方法,我想后者的意义更大吧。这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共生共长的教学方法。这里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入心”,学生对“这一篇”的“个性化”解读,正是把这节课上“活”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