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_第4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牛学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纲要)不同课程标准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2、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高3、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4、是对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行为描述5、暗含“用教科书教”6、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教学大纲1、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2、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3、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期目标”4、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罗列知识要点)和教学工作的提示 5、 暗含“教教科书” 6、直接的、统一的、刚性的“控制”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 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综合文科课程科

2、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它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学生本位)、综合性(学科群)和实践性等特点。 1、“历史与社会”的由来 2、“公民教育”的含义 3、综合课程、综合文科课程 4、人文、人文性一、课程性质与特点(2) 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综合性(综合性(学科整合体)、)、人文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历史与社会”的由来 2、“公民教育”的含义 3、综合课程、综合文科课程 4、人文、人文性二、课程目标 (一)三维目标及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区别联系。 2

3、、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核心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知识目标可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级。了解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理解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应用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技

4、能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级。模仿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独立操纵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迁移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性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三级。经历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反应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3、总目标(、总

5、目标(1) 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分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技能、能力目标技能、能力目标: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

6、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学会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学习与区域发展相关的知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主要成果,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3 3、总目标总目标(2) 在掌握必要的人

7、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分目标分目标(2)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判断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

8、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内容标准(1) 1、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本课程教学内容标准分6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

9、专项目标(一级)和内容目标(二级)构成。其中,内容目标采取列表方式表达,包括“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两栏。 “内容标准”是指令性的要求,它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例如专项目标“能够初步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下面的内容标准是:“讨论自己面对的心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讨论自己面对的心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法”。 “活动建议”是指导性的要求,是对实施“内容标准”所做的说明,主要提供“怎么学(教)”和“怎么做”两种建议。例如针对上述“内容标准”提出的“活动建议”是:“收集如何战胜挫折、如何对朋友的不合理要求说不等主题收集如何战胜挫折、如何对

10、朋友的不合理要求说不等主题的事例,交流各自的看法的事例,交流各自的看法”。这里的“活动”,意义非常广泛,包括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动手活动和动脑活动等。 2、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行为化陈述 行为化是指对有关内容目标的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导,以操作行为的实施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收入和支出的含义”可行为化为“根据个人家庭理财经验(行为条件),领会(行为动词)合理安排收入、支出的意义(表现程度)”;“民主政治的涵义”可行为化为“讨论(行为动词)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表现程度)。” 可见,行为目标陈述有四个要素

11、,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采用“使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行为动词行为动词是用于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不能用诸如“培养、提高、掌握、灵活运用”等笼统、模糊的术语;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内容,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内容标准(2) 1、本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3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由专项目标(一级)和内容目标(二级)构成。其中,专项目标不是课程目标的分解形态呈现的,所以在每项目标之

12、后都有序号标明其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而内容目标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则采取列表方式表达,包括“内容目标”和“教学活动”两栏。 “内容目标”是指令性的要求(针对学生),是对专项目标的支撑,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 “教学活动”是指导性建议(针对教师),是对有关内容的把握提供指导性的规则,主要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两种建议。 2、内容目标的呈现方式-行为化陈述 这里表述”学什么“,没有采用编写纲目(罗列知识要点)的标题句式,而是与”做什么“一并呈现,采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在这种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过程、指向)、行为条件(限制、范

13、围)和表现程度(内容)。如针对“民主政治的涵义”可表述为“讨论(行为动词)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表现程度)”。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与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综合课程的内容及其选择与组织 1、内容主要包括整合的或未分化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直接经验;整合的或未分化的活动以及相应的活动内容、方式和规范;旨在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经验或素材;在整体背景和视野中形成的态度与情感等。 2、内容选择的根本原则是,使课程内容充分表现出

14、统整性,即将分割的或未分化的内容要素依据一定的线索统整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内容体系。这种体系可以是封闭、半封闭的,也可以是全开放开放的。 3、内容组织方式包括以概念为中心的方式、以主题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的方式的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以方法为中心的方式等。 (三)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1) 1、设计思路:以现实生活为基点; 以公民教育为依据; 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建构。 2、主要内容: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两个大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在内容标准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分设三个学习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

15、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由“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世界历史与文化”两个学习主题构成。同时还设置了“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学习的具体要求。 根据以上课程标准,上教版教科书作了如下的框架设计 第一册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第二册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第三册 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 第四册 中国近代社会与历史 第五册 世界历史与文化 第六册 人类的机遇与挑战 (三)历史与社会主要内容(2) 1、设计思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2、内容体系:本课程的内

16、容体系,呈“工字形”框架。其中,七年级讲述“社会现在是什么样子”,以具体的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为主题轴;八年级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子”,以反映社会发展史实的整合为主题轴;九年级讲述“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为主题轴。 根据上述思路,人教版教科书作了如下的框架设计。 七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它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 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它将以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组织线索,同时与国际社会的变迁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述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工字形:课程结构图

17、工字形:课程结构图四、教学建议(1) 本课程要求树立开放、综合的课程观,民主的教学观和发展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体现和落实课程标准,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新因素、新情况的生成,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为此,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心理化) 2、重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问题化) 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活动化) 4、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5、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四、教学建议(2) 本课程要求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8、、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为此,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从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 “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它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2、从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来把握内容标准的实施 3、把教学活动与执行一定项目的具体情景挂起钩来 4、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五、评价建议(1) 评价目的:评价目的: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省,作出恰当的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作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思维水平、社会探究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社会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除考试或测验外,可采用的方法有主题活动评价;教师观察记录;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