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那些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人_第1页
重庆那些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人_第2页
重庆那些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人_第3页
重庆那些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人_第4页
重庆那些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这些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人,你还记得吗? 记忆中的老重庆,随处可见各种可样的手艺人。树荫下,剃头匠用一面镜子,一把椅子,便利索地为顾客剃出满意的发型;磨刀匠走街串巷,用锣声吸引需要磨刀打铁的市民;酿酒师傅在酒坊日夜劳作,把精心酿造出的酒盛好,挑着扁担沿街叫卖这就是旧时重庆的手艺人。 他们或是为了生计,或是因为喜欢而专注,或是因为祖辈传承,无论因为什么,他们都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那份“匠心”。然而时代变迁,城市发展,高楼大厦取代了狭窄小巷,那些刻着时代印迹的老手艺人也渐渐从街巷中消失蔑匠 重庆的80、90后肯定都记得,小时候父母带你外出赶集买菜,都会背个背篓。而这种背篓就是出自老手艺人篾匠。 在过

2、去,塑料制品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人们日常用品多为竹筐、背篓等。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着不同种类的篾器,用坏了就得修补或新置。如果自家不会这门手艺,就得延请篾匠到家,砍竹、剖篾、编制,所以篾匠在当时是个非常吃香的职业。 然而,随着塑料制品和不锈钢铝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现在,从竹子开片到刮篾,都有机械化操作,再也无需繁琐的人工劳作。所以与篾制品息息相关的篾匠也日渐没落,街头也再难觅他们的踪影。剃头匠 有人会疑惑,剃头这么简单,哪算一门手艺?其实不然。据说,从剃头学徒开始,学的最基本的技术是剃头、梳头、编辫和刮脸。此外,还要学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整胡须、放髓(敲打脊椎)以及

3、头、面、颈肩部的按摩。可以说,剃头并不是剃剪头发那么简单。 现在你走在重庆的街头,或还能看见这样的剃头摊位。过去,剃个头只要几分钱,后来涨到几角钱,而近些年才涨到几块钱。 如今我们理发都会选择高档的理发店,然而对于老重庆人来说,那把木头凳,和那把推子和剃刀,才是他们对往昔的记忆。磨刀匠 以前家里的刀具钝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磨刀匠。说起磨刀师傅,那时候觉得他们简直就是游走于江湖的绝世铸刀客,每当街坊邻居有求之际,他们便现身于街头,嚓嚓几下,什么菜刀剪刀刹那间就变得雪亮。 寂静的午后,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里,总能看见他们肩扛一条长板凳,抑扬顿挫的吆喝着:“磨剪子哟,戗菜刀” 然而时代在变,现在的家庭多

4、用不锈钢刀,不容易磨损,所以磨刀的人几乎没有了。磨刀手艺虽然正逐渐退出“市场”舞台,但年迈的磨刀匠们对于这份手艺的坚守,终究鲜活了许多重庆人美好的记忆。修表匠在过去,如果有块手表是很了不起的,特别是名噪一时的“山城手表”。人们对手表非常爱护,稍有磕碰刮擦都会拿去修理或者保养。在普通人眼里,一块机械表就是几个零件组装而已。但在修表师傅眼中,它却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一只普通的机械表,大约有40多个零件,一些精致的手表甚至有上百个,而最小的比头发丝还细。修表师傅要熟悉钟表的每一个细小结构,才能准确地判断问题所在。然而03年手机开始普及,手表的地位逐渐被取代。曾经,手表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而现在

5、人们更多是用来做装饰或象征身份。时针在不停转动,却也带走了那段属于修表人的往日辉煌。修鞋匠修鞋摊,曾是旧时重庆城一道流动的生活场景。记忆中的小时候,总会有位修鞋师傅坐在巷口的角落,安静又专注地打磨缝补着。他们没有遮风挡雨的行头,只有简单的修补工具;他们早出晚归,每天收入只有几十元。修鞋、补鞋、涂胶,就这么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把年华灌注在那一把把磨得锃亮的剪子和刀片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买的鞋大多穿一次就丢弃,所以修鞋摊的生意也日渐萧条。现在重庆的街头,也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修鞋匠仍然坚守着。也许若干年后,在日益繁华的城市里,这道流动的生活场景也将不复存在。酿酒师重庆人都好喝白酒,尤其是家中

6、年老的长辈,几乎顿顿都要晕两口。一般酒罐子空了,都会去街上的酿酒师傅那里打两斤回来放着,整个屋子都是酒香四溢。重庆一般喝小曲清香型白酒偏多,而最出名要数产于重庆江津白沙的江津白酒。在过去,白沙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筲箕、洋铲、钉耙、红高粱在最原始的工具下,酿酒师傅秉承传统手艺酿造着每一滴酒,光是闻着就足够醉人。然而,在如今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像这样坚持用传统手艺酿酒的人也日渐稀少。不过,在重庆江津有家江记酒庄,他们以白沙富硒土壤种植的红皮糯高粱为单一原料,配合当地清洌软水,在青石板窖池中纯净发酵,传承了白沙精益酿造的蒸馏工艺,酿造的单纯高粱酒口感清香纯正、醇和回甜,这也算是对传统酿酒手艺的

7、一种传承吧。裁缝师在过去的老重庆,经常能看见这样的裁缝铺。裁缝师傅一边脚踏着缝纫机,一边游刃有余的摆弄着手中的布料,画样打版、飞针走线。旧时缝制服装,大多是裁缝一人完成量体、裁剪、缝纫、熨烫等各项工序,俗称“一手落”。每天重复着这些动作,虽然枯燥,但却可以凭着手艺养家糊口,还常能听到顾客夸奖。特别是临近节日,裁缝师傅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如今,“量体裁衣”已经成了老重庆人的集体回忆。现在的人基本不会去裁缝店做衣服了,要么上网淘,要么店里买。这些年来,裁缝店也一家家的关闭,那些仅存的缝纫店也不得不挂出了“皮衣翻新、上色上油、水洗干洗、织补熨烫”的招牌拓展业务,看的不免让人有些心酸。糖画师早年间,在重

8、庆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欢迎的就数“糖画”了。哪里小孩子多,哪里就能看见糖画师的身影。要是在街头巷尾见到制作糖画的手艺人,就会移不开脚步,总是要吵着父母买上一个才愿离开。 “糖画”原料一般是由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而成的,在绘制造型时,由糖画师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这些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充满童年味道的糖画摊早已被湮没在林立的高楼之中。现在我们偶尔还能在游乐园、公园等地方看见摆摊的糖画师,只是这糖画却再也比不上小时候的味道了。补锅匠 以前,补锅是一项“高科技”,哪家的锅碗瓢盆烧坏了、打破了,都要指望着补锅匠。过去物质条件并不丰富,锅碗瓢

9、盆是生活必备的家当,时间长了就容易损坏,而用坏了的锅往往舍不得丢掉,补锅便成了生活的必需。在那时,只要我们远远听到叮叮当当的铁板声和补锅的吆喝声,就晓得是补锅匠又来补锅了。他们一般挑着一个担子,里面装着补锅所用的一应家什,有连着木风箱的小炉子,一小段铁轨做成的小铁砧,以及小铁锤等物,边走边吆喝:“巴锅哟!”随着时代变迁,补锅已经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大多数家庭都改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而那些回响在街巷之间的轻快锤声,以及大汗淋漓的匠人神情专注地修补铁锅的生动场面,也早已被影印在了历史的画卷当中。 在那个清贫节俭的年代,手艺人就是千变万化的魔术师,给了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无数方便。在老手艺人眼里,世界就是如此简单纯粹,哪怕十年如一日的重复,他们也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