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1页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2页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3页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4页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代草书流派略论李小龙1 小 舟2(1.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管理系;2.陕西省商洛市城市管理局 陕西商洛 726000)摘要:将当代草书分为林系、沙系、于系、沈系、章草系、明清系、书谱系、流行书风系、当代狂草和其他草书大家等十个系列,品评代表书家,以此梳理当代草书流派和发展脉络。关键词:当代;草书;流派体现书法最高成就、最高层次的草书,以其最奇、最美的书法形式,引得古来无数学子的苦苦追求。草书,对天分和功力要求最高。诸如“闻江声而知笔进”,见“担夫争道而知避让”,见“龟蛇争斗”而知章法,见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

2、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表现了大艺术家对抽象艺术的敏感和高度的感悟能力。从功力上看,张芝池水尽墨,智永几十年不下楼,怀素盘板皆穿。考察草书家的性格特征,张芝“以头濡墨”,怀素“醉里得真如”,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米芾号作“半颠”,祝枝山放浪不羁,付青主孤僻自封,黄道周壮烈殉难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狂、怪、疯、颠。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似乎与草书无缘。以上可知草书之不易。因此,自汉以降,大师浩浩者众,草书大家却寥若晨星。当代,书法空前繁荣,但草书的殿堂也格外地显得空旷而清冷,各种全国书展中,高品位的草书作品愈来愈少就是证明。人们不禁要问,待到那些高龄的

3、大师一一过世之后,草书是否真的要变成历史?基于此,我们觉得有必要为当代草书理出一条发展的脉络。现将当代草书从广义许伟东.草书的广狭二义与草书分类说略J.书法之友,1995,(4):6-7.的角度分为以下几个流派,作以归纳研究。一、林系草书林散之自幼师从黄宾虹,数十年习字不缀,默默无闻。1973年他的草书登上人民中国书法专辑第一页,受到盛赞,遂广为人知。久居南京城里的林散之,在1974年以前还以康有为的万毫齐力为追求目标,用笔沉劲、涩滞,结字方正,横划左高右低或平行,行笔以枯为主,即使是饱蘸浓墨,也是焦墨聚毫,势来既强且猛。其时他虽已声名鹊起,实未炉火纯青。稍后,林老的右手小指、无名指患疾,僵硬

4、无力,只能靠拇指、食指和中指操笔完成捻转提按的创作过程,故尔朱耷内敛、紧缩、瘦长的结字成了先生的追求目标。林老在继承朱耷结字和意韵的同时摈弃了他浑圆如篆的用笔,而采取了侧正锋含混的古今绝无仅有的用笔方法,以擦为主的散锋线条常成神来之笔。林散之一生研究绘画,其书法中娴熟的用墨用水、散锋线条均得益于绘画。他的草书表现出一种孤独得已无人匹敌的仙风道骨,仿佛是高山孤峰上的高人,在密密地敲打着自己的木鱼,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的每幅作品几乎都是字字独立,并非铁笔纵横,而是云雾迷蒙,散淡,空灵,仿佛太极神功,巧极归真,童心动人。袁昂评崔子玉语“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亦可用于林老书法。“如达最上层

5、,不妨有笔而少墨。”萧蜕庵真是一语中的。林系草书继承者中,王冬龄是最有成绩的一位。先拜林散之为师,再转投沙孟海门下,王冬龄的学书经历极为难得。当代敢写狂草又能驾轻就熟地把握狂草精神的书家不多,王冬龄当属佼佼者。巨幅,大字,现场书写,王冬龄再现了颠张醉素的表演式创作,也和颠张醉素一样博得了圈内圈外的名声。不过,王冬龄对林、沙二位仍需仰视。林散之草法从怀素自叙帖来,中锋为主,线条圆劲,但运笔很慢,王冬龄草书则线条扁、薄,运笔速度极快;王的草书也丢掉了林书用墨的对比,节奏的对比,只有林书的体式,耸肩的习气,至于空灵、静寂的气氛,也遗失殆尽。最得林散之书法真谛的是林老的儿子林筱之。林筱之曾于1948年

6、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从黄宾虹学习山水,潜移默化中接近其父书风。林筱之书法气势平稳,笔力沉劲,墨色丰富,尤得其父书法中的脱俗气息。其“钩手”执笔,悬腕中锋,也与乃父一致。但筱之先生似只作行书,不擅草书。林系草书后继乏人,是无容置疑的。虽然有一些师承林散之的,但大多仅得体貌,少有可观的。我们期待着对这座草书“珠峰”的攀登者。当然,这绝不是呼唤刻意模仿。二、沙系草书如果说林散之是高山上小庙中敲着木鱼的一尊佛的话,沙孟海便是这座雄伟、博大、绵延万里的高山。如果说林散之无法排遣自己那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孤独的话,沙孟海则是万人膜拜的活佛。自1977年他的5位研究生毕业之后,他的书坛盟主地位便稳如泰山了。他

7、鲜为人知的三百年之书法遂被奉为金科玉律。他的以苏东坡为底色,右高左低,坡度极大,故造险绝的态势,他和同乡马一浮在黄道周逸笔纵横上下功夫,使转大力提按,沉实雄健、大气磅礴的行笔、结字,使其“一味霸悍”,傲视着书坛星星点点的些许变化。他明显承袭明人的三行式体例,重行轻列,缠绕交错,密不透风,参之以章草的某些笔划,在雄强壮阔的基础上更添了一种痛快淋漓。沙孟海书法,从者如流,浙人几无不受其影响者。有一个时期,沙老草书横折的弧形笔划几乎成了浙人创作过程的预备动作,这一笔法像商标一样印在大多浙人的书作上。误以败笔为美,成为一种不良风气。沙系草书成就最大者当数朱关田。朱先生将沙的书法删繁就简,加重了竖划的轴

8、心作用。他变紧密为疏朗,变沉劲为鲜嫩,以清新代苍古,以妍易质,颇为书坛称道。卢乐群以沙的结字为模,以吴昌硕的用笔为媒,纵横挥运,后又参以书札时风,上世纪90年代斩获大奖无数,一时被誉为“获奖专业户”。后起之秀白砥,扎根传统,吸纳当代艺术精神,一手理论,一手创作,皆有可观。他以导师沙翁书法的雄浑、劲健为结字之根本,力避沙书体貌,谨慎创新。其将“碑拙”和“帖巧”自然柔合,时时展现出高古而又清新的气息。他的成才之路,成为当代青年书家成功的一个模板。浙江乃至全国有一大批沙老的追随者。直写沙翁者,在各类报刊上出现的频率极高,参加书展,入选机率也大。其弟子们成立的沙孟海书学院一时成为一种档次认定的地方,很

9、多有实无名的年轻人都以到此走一遭为荣,就像画家乐于到北京碰运气一样。浙江书法界至今仍以沙系为核心,仍以写沙者占多数,他们从来不以写沙为仿。沙孟海是自负的,他深晓自己的霸主地位。他的书作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老杜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似乎在表明自己已经占据了“一览众山小”的地位。沙氏草书的从者如流与林散之草书的后继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一种令人费解的艺术现象。对此,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沙老较早成为书法教育界的旗手,徒弟及徒弟的徒弟极多,形成了覆盖浙江的巨大网络,他们的书法有意无意地打上了沙老书法的烙印。同时,沙老书法也明显带有一定的示范性。而林散之大器晚成,改革开放之后已入暮年,学生很少,更

10、重要的是学林者实在是无处下手,林老草书特立独行,无可企及,唯有束之高阁。林散之草书出神入化的境界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神秘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沙翁则不同,他的成功仿佛是一种昭示:照我的路走吧,它虽然不是通向大师的唯一道路,但却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林散之草书的极致使其绝后,沙孟海书法明显的不定型使人们在其基础上能够变化多端,在形成风格为唯一追求的传统成功观看来,沙孟海的意义正在于此吧。三、于系草书民国元老于右任写草以简约为目标,其实他并未按照自己设计的集字法去创作。因为把风格各异的众家之草杂糅在一起,绝难有气韵生动、上下贯通、左右避让的自然之美。因而,沈尹默在于右任草书中发现了他的非标准草书,与他

11、开了一次苛刻的玩笑,认为标准草书未必标准。但于氏的风格却是删繁就简的典范,他的草书行笔往而不收,直入直出,顿挫、提按、藏护都被最大限度地减省了。他的用墨涨重沉润,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尤以对联多见。于氏是当代实践“化碑入草”的最成功者,达到了“威而不猛,亦是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写于氏草书而成就卓著者当推日本人金泽子卿,他以于氏盛年书法为学习对象,故清雄之气溢于笔端,有一种悟而论道,感而抒怀,敬而祈祷的超凡绝俗的神圣意味。他在日本的影响巨大,追随者众多,著名的有斋藤虚风、山内清香、山岛流水等。台湾的李普同,终身研究于右任书法,他的书作以于氏雄强的气势为追求,厚重、温润、肥硕而不失灵活。胡公石则得开

12、张之势,篇篇剑拔弩张,气壮山河,给人以平原策马的快感。胡、李同为民国遗老,威望极高。所以,各执牛耳的“标准草书学会”在海峡两岸各领风骚,两个学会均阵营庞大,亦不乏高手。王学仲是于系大陆成就较高者,他以于氏行楷笔法和结构特征写行草,拙朴、硬朗,大气磅礴。其尚拙、尚雄,而又能得清气,因而脱尘超俗,有一定的特色。吉林段成桂以于氏笔法参以涓秀之气,有温雅、清新、俏丽的学问气。部队书家朱寿友,以于的用笔内敛、寓雄于秀的风格引人注意。辽宁老书家王廷风直取于氏草书,有老辣气,但略显拘谨。最值称道的是王玉池先生,他以于氏的用笔,参以润厚,行笔有斩金截铁之势。其用墨饱满,善用短锋,有饱满、厚重、润秀的盛世气象,

13、个人风格比较鲜明。写于是草书的捷径,似乎可以下这个结论。因为于氏是现代和当代过渡时期的中流砥柱,他和当代人有着更为相似的艺术体味,以及对历史的敏感反应。所以,无论于右任何时的书作,我们临习都易于酷肖。然而,写于的名家们仍无望超过于氏的藩篱。也许是于氏的似俗而非俗,似无意而有意,形易得而神难求,笔易得而气难贯。于的博大,于的潇散,于的纵横,已非我辈能效法了。君不见怀素千字文千年来几人问津,一旦被先生钟情,便自将磨洗,光芒逼人了。四、沈系草书沈尹默,是继赵、董之后“二王”一脉书法的又一传人。以他为领袖的帖书流派,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书法的走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20多

14、年间,中国书法基本都笼罩在沈系书法之下。称这一时期为“沈尹默时代”,并不为过。沈尹默自幼秉承家训,刻意学习欧赵书法,但却受到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当时沈尹默已在新文化运动中获得文名,受此打击,几乎承受不起。此后竟然放弃一切活动,专心学书,成了一个专业书家。为了洗尽他前期“行草书所沾染上的俗气”,他曾致力于北碑。也许是天性所定,在他认为已脱胎换骨之后,还是回到了帖书的天地,成为二王最忠实的信徒。从此,他开始了一生的倡导“复归二王”的书法运动。沈尹默以行草最佳,而行草又主要以书札类小行书最好。熟练的腕部动作,显得笔墨精良,婉畅妍美。其儒雅、平和的气息,已近唐韵。不过,沈尹默后半生不遗余力地

15、推崇二王,但却以唐宋名家入手,而晋时相传之二王作品、王洵等人作品,以及孙过庭、米芾等二王的最好继承人的书法,反未能成为他师法的主要对象。因而他师法的二王实际是已被异化的二王。他又是一位技法至上主义者,他1943年所作的第一篇书论执笔五字法,成为他一生固定的技法。他著名的“书家与善书者”的划分,即以技法为标准。他的草书为了符合“书家”的标准,以至于法多于意:笔笔中锋、笔笔交待清楚的结果是有形而乏神,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没法进入自由王国。他还将楷书之执笔法(还是小楷)广而化之,推及所有书体,致使其草书多有楷法,有生硬之嫌。米芾说:“侧锋取妍,此二王不传之秘。”又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

16、沈先生将侧锋、碑书用笔等纷繁丰富的笔法摈弃不用,又固定执笔法,这本是书法初级教育的要求:即将复杂的书史删繁就简,并将技法明确固定。但他自己却终生信奉此法,并身体力行,令人费解。这也导致他的书法没能达到本可达到的很高水准。沈尹默虽然未能以其创作艺冠群雄,但却以其解放后在书法振兴和流派建立上的成就,成为一代书坛领袖。临解放时,几位曾在现代书法史上卓有影响的帖派书家,汇集到了后来文化环境相对较为优越和宽松的上海,如邓散木、马公愚、白蕉、潘伯鹰、栱德邻等。共同的审美趣味、共同的崇尚(二王)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以沈尹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自然成为这一流派的领袖。沈尹默晚年颇受优待。当时像他那样有发言权的遗老

17、已很少,而沈尹默解放后即被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后又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这样的政治地位使他成为当时书坛当之无愧的领袖和代言人。建国后,由于书法缺乏政治效用而被搁置荒芜。沈尹默一面大量发表书法论文,一面呼吁重视书法。他甚至给毛泽东写信,谈自己的设想和计划,向陈毅面陈书法之重要性。在他的努力下,中央同意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即举办了书法学习班,参加人数达到400人,在江南播下了沈系书法的种子。筹组织,办展览,搞教育,出版论文、作品,上海的书法在上世纪6070年代达到了任何一个省份或城市所无法相比的兴旺与繁荣。尤其是沈尹默1963年所写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

18、谈辑要释义,以影印本将沈先生的书法广布全国。文革中,他们还以政治读物的形式,使沈系草书几乎在没有其他书风干扰的情况下波及各地,如鲁迅诗词雷锋日记等。文革后,新时期的中青年书家几乎都是带着沈系书法的烙印,开始创作的。沈系代表人物,除海上的一些老书家外,远在天津的吴玉如,因与沈系追求相同,书风一致,也应算是一位。他和白蕉一起,成为沈系书法的高峰,他们都具有良好的灵性和学养,对二王和技法的理解,也最为透彻。随着1971年沈老的过世,沈系的老书家已全部故去,代之而起的沈系第二代代表人物是任政。因师从于有“艺苑全才”美称的马公愚先生,任政也是真草篆隶四体兼擅。其草书追求二王风韵,用笔秀润,醇厚中有平和娴

19、雅的气息,但其草书楷法太多,既乏沈老的精到,又乏沈老老辣的晋唐韵味。胡问遂是沈系的第三代教主。至此,沈系书法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用笔丰富了,笔力雄健了;二是用墨不再一味润秀,参入了枯笔。胡问遂草书沉着峻快,气势较好,显得宽博雄浑。虽然他的草书已比任政专精、娴熟而有草法,但却更加缺乏二王的韵味了。上世纪60年代,他曾在沈老举办的书法学习班和上海美专等多处任教,学生很多,是沈系二王流派的大力彰扬者。沈系的第四代传人是周慧珺。如果说沈老是以其书法成就、社会地位及对建国后书法的振兴和普及教育等综合成就,成为一代书坛领袖,任政以其四体专擅的技能及众多学生的捧场,胡问遂以其对沈系的继承、丰富兼得学生捧和而

20、成为代表人物的话,因严重类风湿疾病而无法参加社会活动的女书家周慧珺,则纯粹是以其辉煌的书法成就引起海内外重视的。她的草书以李邕、米芾为底,吸取明清书风的逸气,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历代爱国诗选,已形成稳定风格。其草书气势博大,用笔精熟,体态奇巧,将沈系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沈系和于系是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上最有影响、宗旨最明确、人数最庞大的两个流派。由于历史的原因,两个流派未能在同一时空相互对抗、相互促进。当于系统治中国书坛时,沈系的各位书家还在单枪匹马的探索阶段,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流派,解放后30多年间,沈系独步中国书坛,于系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1980年代,这两个流派才像两条大河,同时在当

21、代书法的世界里声势浩大地奔流起来。于系、沈系这两大流派之所以能风靡中国,至今仍余音袅袅,我们认为总结其原因,对中国书法流派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借鉴意义。第一,这两系的代表人物于右任、沈尹默都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地位,都是很好的社会活动家。第二,他们都有自己明确而稳定的书风,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第三,他们虽都是艺术目标明确、悟性很高、学养丰厚的大书家,但所写著作基本都是普及型读物,如于写标准草书,沈写执笔五字法,这样就获得了众多的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四,他们的书法都追求雅俗共赏的美,这是获得大批拥护者的基础。最后,他们或组织社团,或搞书法教育,有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来追随。五、章草系草书章草自赵

22、松雪至民国,数百年独守寂寞。是时,于右任赴汉中公干,见王世镗章草数幅,误以为古人所作。后知王为时人,即邀至身边,引为知己,遂点燃了章草复兴的导火索。其实当时的“天才书家”王遽常也已开始章草创作了,他1930年代书赠冯其庸先生的对联,已是精力弥漫,充溢着一种豪放矫勇之气,及至晚年已形成自家面目。19岁即投沈寐叟先生门下的王遽常,曾得康南海指点。当其看到沈先生所摹急救月议流沙汉简,便有倾心章草之意,及至乃师谢世,便专事章草,目无旁骛了。章草留给我们的范本是有限的,因为章草的多方限制:笔法固定,几类八股。所以要留名书史,是极难的。正因如此,王遽常的成功有其卓越的历史意义。河南谢瑞阶以章草为本,融入今

23、草的笔法和结字之法,疏朗、散淡、醇厚、方正,不激不厉,不滞不滑,已自成一家。谢老先生的章草有信手拈来的朴实之美,令章草又显光芒。前中国书协副主席佟韦的章草激情奔放,亦书卷气十足。湖北陈新亚直取王遽常,又融入年轻人的朝气,意气风发,鲜嫩中有一种流动美,在1980年代后期摘取了许多大奖,成为少年得志的典范。苏州的储云所写章草,端庄厚重,又有简约之美。广东欧广勇以茂密、生涩写章草,山西陈巨锁参以圆润,也很可看。黑龙江的倪进祥,融入书札的随意,弱化捺的特征笔划,显得灵动可爱,稚拙而又洒脱。六、明清系草书在当代,对明清书法的追求始终有较大的群体和较多的名家。在传统中匆匆走过一遭之后,当代书家们几乎无不驻

24、足在明清某家上。明清系书法有类日本的“明清调”周永健.当代草书创作谈J.中国书法,2013,(2):124-128.。“明清调”以宗法王铎等明末清初的书风而得名,因为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倪元璐等许多书家都生活在明末清初,于是把受这些书家影响而形成的书法派系叫做“明清调”。相同的是,我们所指的“明清系”与“明清调”宗法的主要人物相同,两个派系在两国都有庞大的书家群体;不同的是,明清系宗法对象更广泛,除王铎、黄道周等主要书家之外,明清的许多二三流书家书法、文人学者书札均成涉猎对象。在当代书家中,明清系草书名家最多。如浙江沙孟海、来楚生、潘天寿、马世晓以及大量浙江道中人,以黄道周为师;山西众多书家

25、、陕西卫俊秀、福建的石开师从傅山;刘正成、张锡庚、冯志福、胡秋萍及众多河南书家师法王铎;陕西陈泽秦、吴三大以何子贞为师;台湾台静龙终其一生研究倪鸿宝;河南陈国桢、上海丁申阳等师法张瑞图;湖北徐本一师杨守敬。再如黄惇、周俊杰、徐利明,丁申阳等也莫不师法明清。明清系草书的另一重要支流是书札书风。说到书札,其实在书法史上,书札一直是主要的一种书法形式,如兰亭平复伯远祭侄、宋米芾的行草书等等,莫不是尺牍、文稿形式。当代书家书札精妙之作比比皆是,一些学者、文人的书札亦引人注意,如何香凝、郭沫若、鲁迅、茅盾、朱复戡、刘孟伉、台静龙、周恩来等等,有不少书家难以达到的气息。由于展览需要大幅式,书札在当代一直是

26、“英杰之余事”。但是到了1992年的“第四届全国书展”时,书札书风勃兴。初以董其昌、祝枝山、陈道复为主要师法对象,继而上至地契、砖文,下至明清文人手札,均倍受青睐。从第四届全国书展瓦翁获奖起,第三届中青展几被书札书风笼罩,张富君、刘廷龙、张六弢等众多新人,凭借一种天机自抒的灵动感,以充溢着书卷气的书牍形式,将书札书风变成一种时代精神再现的载体。现在的明清系草书仍处处辉映着书札的影子。然而,明清系及其书札书风毕竟有其局限,当其成为书坛主流时,人们便觉得书坛有“阴盛阳衰”之态,于是又开始了新的追求,即将书札作为营养融入其他风格中。七、书谱系草书书谱是二王的化身,历代崇尚膜拜二王的,莫不以十七帖为草

27、书范本,但十七帖有死板无神之病。因而,书谱便以本身是墨迹,字数较多,便于自学草书者入门而倍受青睐。书谱对当代书坛的影响是巨大的。孙墨佛先生一生笃信其法,百岁之后,仍时时临写书谱,可谓专精之至了。我们难以了解孙先生一生的作品,但却可以从他晚年的大量作品窥豹一斑。孙先生老年之后,力求涓秀已不可得,因为内秀的创作心理,不能战胜生理上的变化(手指僵硬),所以出现了老辣与灵秀的交错。原书法报主编张昕若亦写书谱,他写的书谱神韵俱佳,唯骨力弱。最令人高兴的是辽宁几位书家所写书谱。数度获奖的伦杰贤,看家本领就是书谱,当然他知道书法当随时代,所以他的作品中参入了时人的散淡、书札的朴实。但是,在一部帖上下功夫便成

28、大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丰富,杂合,千锤百炼,搜尽奇峰打草稿,几乎是所有今人学书的思路。因而究竟有多少人写书谱就不得而知了。只是辽宁的众多书家以书谱为底,杂以祭侄或其他诸家,承袭的路线更清楚罢了。八、“流行书风”的草书尝试在社会文化趋势的驱动下,在日本现代书风的影响下,1987年前后在大陆诞生了“流行书风”。它以求奇、求新、尚变,展现当代人情感和时代精神为特征。“流行书风”以楷书、行书为主,在草书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王镛,这位中央美院的国画家,流行书风的公推领袖,以画树之法写草,有篆法之韵,而无篆书之实,在轻盈便捷中有一股纵横气。他用自己的苍拙、古朴、生辣、率真、支离的流行书风意识,为

29、草书注入了新的血液。在1987年至1991年,他的大胆实践,曾刮起一阵“王镛旋风”。上海的王复耕,初变法时以日本人藤原佐理的笔法结字,继而直接采用直来直去的笔划在间架的交错上做文章,这种构架既稳定又自然,连绵不绝,仿佛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这种结字法,有一种音乐的节律感,文字的识读已退居次要地位。他的变法为草书打开了又一个突破口。甘肃曾来德,草书变化多端,曾令书法界不能接受。后来他逐渐以书界易于接受的面目,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创作意识。为流行书风推波助澜的郭子绪、刘云泉,用笔多变,章法诡谲。郭子绪专在“拥挤”上下功夫,一幅不大的作品中线条与墨色超负荷地避让穿插,而不显其乱;刘氏则在巧拙上着力,静谧

30、、生拙,有如孤山老道,以此手段成为川人膜拜的对象。上世纪末,广西青年书法群体一鸣惊人,他们的草书也很值一看。他们多师法少有人见的砖文、契约等出土文物上的古代民间书法,以理性的头脑、画家的眼光组合结字,变化笔法,以现代人的意识来布置章法、选择色纸,以此为书法艺术注入现代抽象艺术的色彩。他们的书法与早期的流行书风不同,但又不是非书非画的“现代书法”,应该是流行书风的新发展。可以说,“广西现象”是上世纪末最具历史意义的书法事件。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张羽翔、莫武、陈志安、蔡梦霞等。九、当代狂草狂草已成为历史,这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当代狂草大家稀少,即使狂草作品也难得一见。王景芬在“92怀素书艺研讨会暨行草书

31、作品展”后所做“略评”中曾写道:“从五千多件来稿中评选出的180余件作品看不少是行草相间的作品即使是草书作品,也都是札帖式的小草书,真正大草书和有气魄的作品一件也没有。可见继承发展怀素一派的大草书还有待今后的继续努力。”1995年的“全国首届行草大展”,情况依然未能有所改善。进入21世纪后,情况有所改观,4年一度的“国展”,狂草逐渐增多,其增长速度之快超过其他字体。但在众多的大草作品中,缺少真正能够引起观者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精品。风格的雷同、肆意的狂放、章法的散乱,显示出做作、躁动、狂野以及技法的单一或者技法的简单堆积。纪松.主体“情性”与当代大草创作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在我们

32、所看到的大多数狂草中,也明显带有迟滞、儒雅、心放手不放的特征。每当我们面对怀素、张弻的狂草,就感到无限怅惘。因此,当代仅有的几位狂草大家,更显示出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当代狂草第一大家当推已故伟人毛泽东,他具备一个狂草大师应具有的所有素质。他具有无人匹敌的博大胸怀和狂放的诗人气质,又有扎实严谨的技法做基础。毛的笔法直追怀素,更融入了磅礴的气势。时人有学毛泽东草书的,但绝妙的美是无法学习的。高二适先生常作狂草,他将王觉斯之侧锋与怀素如锥画沙的笔法结合起来,瘦硬俊逸,行笔细而不弱不柔,刚而不僵,有雷驰电掣的快感。陈叔亮作草不计工拙,只求气韵,与高二适有异曲同工之妙。书坛巨匠启功,偶作狂草如仙人飘带,俏

33、丽动人。他行笔如风摆柳,有淑女妖娆之美。其娇而不媚,美而不艳,我们姑且称之为书生之狂。浙江马世晓几十年以黄道周为本研究狂草,终于形成了自己飘柔、华美的风格,如枯藤盈架,满纸云烟。其用笔在夸张中寓变化,在急骤中见功夫,在章法的无懈可击中见胸襟之大,在缠绵起伏的挥运之际呈学子之狂,狂与雅在他的作品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辽宁董文的狂草,夸张渲染了关东大汉的火爆个性。他的狂草点画狼藉,势如旋风骤雨,笔墨精到,避让有天然之妙。董文善用点,有喷玉抛珠之态。他的狂草多透露出年轻气盛的现代神采,因而有“浅”之嫌。安徽李百忍草书,气势雄浑,结体险绝。其用笔多变,在迅疾中取凝重迂回之势,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他将怀素、张旭的篆法圆形和张瑞图的大肩方形结合,创造出圆笔方形的结体,是其特色。老书家李长路,局宽气足,沉着自然,曾名重一时。中央音乐学院的蓝于崧,承袭了怀素的“狂”只是更令人感到一种不拘礼法的亲切感。他的用笔似乎尚不够精到,但使用焦墨显示出的生涩却颇值称道。他并不一味求狂,而是将音乐的才情融入狂草,那种乐感的美妙是只能意会的。安徽司徒越,以怀素狂草笔法写今草,给人一种欲燃烧、欲喷发、欲呼叫的感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