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共6页)_第1页
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共6页)_第2页
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共6页)_第3页
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共6页)_第4页
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共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摘要:通过对近30a来甘肃省灌溉农业区科技成果的全面回顾,指出今后我省灌溉农业区应推行有限灌溉、生物节水技术、培育节水耐旱新品种、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土壤局部湿润灌溉技术、间歇灌溉技术、保墒膜上灌溉技术、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日光温室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地膜覆盖节水技术和免冬灌技术、滴灌喷灌等设施节水技术、物化学制剂保水技术、节水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调控节水技术。 关键词:甘肃;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对策 甘肃省灌溉农业区主要有河西的祁连山沿山冷凉灌区、平川灌区和黄河灌区,其中河西走廊灌溉区是我省农业的精华地带。作为我省典型的内陆

2、荒漠绿洲农业区,河西灌区以占全省仅19.30%的耕地,生产了全省32%的粮食,并为全省提供了70%的商品粮、43%的商品油、99.60%的商品棉、97%的甜菜糖、45%的瓜果、42%的蔬菜、43.70%的羊毛和28.90%的肉类。但是,我省灌区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85%,其中90%用于种植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所以,面对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紧缺形势,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农业是灌溉农业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改革开放30a来灌溉农业区推广的主要技术 河西灌溉农业区农业技术的发展以节水技术为主,主要体现在提高灌水的利用率方面,30a来形成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以下几项。 1.1隔行交

3、替灌溉技术农作物根系进行分区交替灌溉,使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剖面某个区域的根系保持干燥,而让另一部分根系灌水湿润,从而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干燥、部分根系湿润,达到在不减少作物光合产物积累的前提下,减少作物无效蒸腾耗水的目的。交替灌溉后,土壤水分由湿润区向干燥区侧向运动,减少了水分向深层渗漏。 1.2喷、滴灌技术将传统的浇地、泡地的灌水方式,改变为根据作物类型适时适量地灌溉作物、浸润作物根际环境的方式,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灌水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3膜下灌溉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和覆膜种植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田间灌溉方法,兼有地膜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的优点,既能根据作物根系分布进

4、行局部灌溉,较好地保持土壤结构,防止水分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损失,又能利用地膜的保温、保墒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蒸发,提高作物对水肥的利用率。 1.4小麦垄畦沟灌技术 将土地平面修整成波浪形垄畦,垄底宽90cm,垄面宽60cm,两垄畦上沿间距不小于30cm,垄畦立体剖面结构为梯形,垄沟为V型或U型,沟深20cm,每垄畦上种植4行小麦,两畦间的垄沟用于输水灌溉。 2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资源数量少我省降水资源有限,耕地和人均占有水量较低,全省人均自产水资源量1 150m3,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2,耕地每667m2水资源量378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总量很少

5、,缺水矛盾十分突出。河西走廊人均占有地表径流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20%,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70%;耕地每667m2占有年径流量,全国平均为1 886m3,河西走廊为全国平均的39.40%。 2.2时空分布不均衡在地域上,以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作比较,长江流域最高,泾河流域最低,相差15倍,河西走廊三流域以东部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量最少。在季节上,春旱、夏涝、秋灾、冬少。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环流输送水汽影响,我省天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为春秋季,冬季降水量很少。河西走廊4-6月河道天然来水量只占19%31%,而此期正值作物耗水高峰期,作物灌溉需水量占全年的34%45%,来水量不能满足农业

6、灌溉需要。 2.3水资源利用率低河西绿洲灌区,农业灌溉定额过高,有的每667m2用量高达1 0001 500m3,农民习惯于大水漫灌、大块灌,土地不平整,田间工程不配套,渠系未衬砌或衬砌不全,水资源在输、配、灌的过程中大量浪费,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多在50%以下,有的甚至只有30%,不仅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还引起地下水污染和水质变坏。发达国家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达80%以上,石羊河流域河川径流引用率为73%,净利用率为41%,一半以上水资源被浪费;黑河流域河川径流引用率为65%,净利用率为31%,2/3的水资源没有发挥作用。仅就粮食生产中每立方米的产出量比较,灌溉技术先进的国家以色列每立方米水可以生

7、产粮食2.32kg,发达国家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可达2kg以上,我国不足1kg,而我省只有0.30kg。 2.4水资源环境持续恶化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水污染持续增加。目前我省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已达灌溉耕地的10%左右,加之,灌区回归水和城市、工矿企业废水的排放,使地下水、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矿化度升高。 3我省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 根据灌溉农业区的社会经济和气候地理条件,发展节水农业首先要把水资源安全放在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节水农业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在保持农业生产以正常速度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地减少灌溉用水,维持

8、整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平衡。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应以大量节约灌溉用水为主要目标。节约灌溉用水除科学应用工程节水措施、合理制订区域用水制度、加强取水用水管理等措施外,在节水模式上应积极推行“有限灌溉”。在技术选择上,应把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技术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争取部分旱作高产,以减少对灌溉的依赖。在灌溉方法上,根据生产实际,近中期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行喷微灌,但就整个灌溉农业区看仍应以改进田间节水灌溉栽培技术为主,以地膜节水为主。 4今后灌溉农业区应推广的主要技术 4.1采取旱作技术与补充供水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推行有限灌溉有限灌溉是解决水资源有限的一项必然选择。目前其理论依据已基本清楚,即:

9、水分亏缺不总是降低产量,许多作物和果木在一定生育阶段适度干旱对节水和增产都有利。在大田条件下建立有限灌溉制度要走精确按需灌溉之路,精确灌溉以作物实际需水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农田进行“非充分”供水。有效实施精确灌溉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掌握可靠仔细的作物需水规律资料;运用信息化技术;提供使两者相衔接的技术参数,特别是作物水分亏缺程度的指标;应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以上工作必须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实现。 4.2重视生物节水技术,培育节水耐旱新品种目前,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节水技术尚处于次要地位,但可以预见,当水的流失、渗漏、蒸发得到有效控制,水的时空调节得到充分利用之后,生物性节水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耐旱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加强作物抗旱品种的研究与推广,大力示范推广抗旱优良品种,减少作物需水量和需水次数,是进一步大量节约农业用水的关键环节和最终潜力所在。 4.3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相对喷、微灌等先进设施灌水技术而言,其重点是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沟、畦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平整土地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在土地平整中,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划长畦(沟)为短畦(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