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具发展史_第1页
中国茶具发展史_第2页
中国茶具发展史_第3页
中国茶具发展史_第4页
中国茶具发展史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 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 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茶具 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 茶尽具,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到唐代,“茶具 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宋、元、明几个朝代,“茶 具 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 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 诗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 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 他趁兴写道: “茶器晚犹设,歌

2、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 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 可分割的重要局部.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讨论茶具史的兴 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 开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 该文主要论述唐宋 以来茶具的开展进程.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 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升茶的色、香、 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 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开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

3、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 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 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 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熟悉.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 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 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 来,河北宣化先后开掘出一批辽代墓葬, 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 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 还是后

4、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 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 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 “论 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 盏、茶匙、汤瓶.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 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 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铃,生火用的铳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 且制作更加精细.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 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元代统治中国缺乏百年,在茶文化开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 事专着

5、,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 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 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 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 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 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 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由于唐、宋时 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 元 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 样,唐、宋时的炙茶

6、、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 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 由于 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根本上无多大变化, 仅仅在茶具式 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 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 作工艺的改良,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 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 化.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 改良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 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开展,

7、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明清时,紫砂茶具的制作到达了顶峰.具造型色彩千姿百态、耐 人寻味.壶外壁常雕以金石书画、诗词对联、名家手迹,“壶随字贵, 字以壶传、寸柄之壶,贵如金玉,终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而名噪天下, 使紫砂陶具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以其“金石味、书 卷气、民俗情而在诸多质地的茶具中独领风骚,长盛不衰.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 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 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具 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法琅彩茶具. 清

8、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开展.特 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漂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 他设计了新奇别致的“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 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 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 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 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同时,茶具的质地也随历史而演变,有:金属茶具: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本世纪 80年代中期,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成为金属茶具中稀世珍宝.从元代以后,金

9、属茶具逐渐消失,用其煮水泡茶,被认 为会使“茶味走样.现因密闭性好,具有防潮、避光性能,多制成 贮茶器.瓷茶具青瓷茶具: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在宋代时达到鼎盛,远销各地.明代其亦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 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 西,人们用当时风行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 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白瓷:早在元代远销国外,具有坯质致密透明,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同时,造型 精巧,装饰典雅,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 故事,颇具艺术价值.适合冲泡各类茶叶.3彩瓷:青花瓷尤为瞩目,花纹蓝白相映成趣

10、,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 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能平添其魅力. 明代,景德镇成为主要生产地.清代,青花瓷在开展史上进入另一个 历史顶峰,康熙年间烧制的,史称“清代之最.紫砂茶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北宋苏轼诗云: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莆粟盘龙茶.目前紫砂茶具以产于江苏宜 兴的为最,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馒的特点.漆器茶具:清代,由福建福州制作的脱胎漆器茶具使其局面出 现转机.其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存放于茶盘内,壶、杯、 盘通常呈一色,并融书画于一体,饱含文化意蕴;且色泽光亮,明镜 照人;又不怕水浸,耐碱腐蚀.竹木茶具:

11、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 为竹木制作.具来源广、无害无污染,就是不易长久保存.直到清代, 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由内胎和外套组成的竹编茶具,能有效保护内胎,减少损坏,泡茶后不易烫手,且色调自然富含艺术价值.玻璃茶具:我国于唐代开始烧制琉璃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混,透明度低,但却表 明我国的琉璃茶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搪瓷茶具:清代乾隆年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成为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由于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 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 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 在金沙寺中读书, 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 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 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 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 破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