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文言文复习_第1页
安徽中考文言文复习_第2页
安徽中考文言文复习_第3页
安徽中考文言文复习_第4页
安徽中考文言文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2、懂得按照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鸣叫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2. 词语解释故虽有名马 (即使)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受屈辱)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有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虽然)执策而临

3、之 (拿)(马鞭)(面对)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相同,一样)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按照)(正确的方法)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槽)才美不外见 (才能)(美好的素质)(通“现”,表现)呜呼!其真无马邪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通“耶”,相当于“吗”) 三.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

4、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按照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策它,不按(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不能通晓

5、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四.理解1、用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观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2、简要说说本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

6、乐”的寓意(象征意义)。千里马:寓人才;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4、请从语言、内容方面分析第三段第一句话的表达效果。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食马者“不知马”的种种表现,表现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浅薄昏庸、愚妄无知的批判、讥讽与强烈的愤慨之情。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6、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韩愈怎样的人才发展观?放到当今社会来看,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在

7、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如果统治者不能发现并任用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第二问略)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

8、(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词语解释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公事文书。劳,使劳累)三.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谈笑有鸿儒,

9、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5.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理解性默写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2体现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描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5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运用类比手法 引出主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10、灵8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9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0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11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简答题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陋来衬托室主人 品德的美好,用主人 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

11、:“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3结构: 第一层(山不德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点明文章主旨。 第二层(苔痕劳形),描写陋室的景、人、事。共三句,第一句写陋室环境,第二句写室内交往,第三句写室中生活。 第三层(南阳之有),以草庐、云亭作比,意在隐含自己志向远大,即表明自己愿做诸葛亮和扬雄一样的人,点明陋室不陋。 4.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答:文眼是“德馨”。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他才华横溢,高雅脱

12、俗。 7.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了类比的写法。以虚衬实,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惟吾德馨”。 8.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答: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情趣的高雅、远离世俗官场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9.陋室有怎样的特征?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答:雅。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儒雅博学,日常生活高雅脱俗。 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话

13、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11.对于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1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3.文章结尾写到两位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

14、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4.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且才华横溢。 1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达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1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照应了前文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次有力地点明了主题,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5、1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答: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18.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答: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16、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

17、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二.词语解释可爱者甚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水清而有微波。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香远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净植(高耸的样子。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指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 三.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在清水

18、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7.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8.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理解性默写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3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 出

19、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6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7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9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0。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1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12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3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语句:牡丹之爱,宜

20、乎众矣。 五.思考题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2爱莲说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的描写,赞美了莲的高洁的美好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和厌恶以及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操守的生活态度。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

21、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答: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_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保持坚贞的节操。 6“荷花”的别称:莲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凌波仙子、水宫仙子、君子花等。 7.在古诗

22、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托物言志 9.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答: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答:庄重而高雅,有着坚贞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答: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

23、洁的品质。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答: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4.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5.陶渊

24、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16.作者把莲的形象概括为“_”(用文中词句回答)。文中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目的是什么? 答:花之君子 讽刺追名逐利的世风。 17.请品味文中“噫”这一叹词的妙处。答:用叹词,表示深沉地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讽刺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18.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答:作者既不想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

25、世,又不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9.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0.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濡养了千千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高贵品质作为为人处事之道,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受。答:无论何时都应抵制不良环境对人的影响,要保持高尚的人格, 高洁的操守,不

26、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进门里,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里散步。院里地面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二.词语解释 解衣欲睡 (想要)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到) 怀民亦未寝 (也)(睡觉)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走)(在)(院里)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清闲的人)(罢了)三.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在院里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