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云南万名自发移民成黑户 村民无法外出难结婚澎湃新闻网 2014-07-31 10:59:14打印 发送 我来说两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云南普洱思茅区倚象镇大竹林河,1500元购买的太阳能发电板,勉强供应着村民们的照明。 澎湃新闻 刘海川 图大山深处,散落着49户“大竹林河”村民。一位村民站在路边,村民们最害怕雨季的到来,那意味着断路、塌方。张发武仅仅到过普洱市区3次,目的都是代表村民申请落户但是他没能成功。 澎湃新闻 刘海川 图云南普洱思茅区倚象镇大竹林河,从未在官方文件中出现,也无法在地图上找到
2、。这个由200名原籍昭通巧家县农民自发组成的虚拟村庄,出入艰难,靠太阳能发电板维持照明,几乎无法享受任何政策保障。48个“黑孩子”没有合法的身份证件,他们无法外出,未来也无法成婚。其中12个孩子至今无法入学。而澎湃新闻了解到,在大竹林河村所在的思茅区,11568名自发移民生存堪忧。这些多数拥有外地户籍,但被思茅区民众和一些官员私下称为“黑户”的人们离家多年,渴望落户当地,但至今无人成功。当地政府纠结多年,也意欲以落户的方式解决难题,但阻力重重。他们担心先河一开,大量移民再次涌入,如何破题?上万自发移民,正在拷问思茅区政府的管理智慧。从深山迁徙深山台风“威马逊”的影响虽已过去,思茅的雨季仍在持续
3、。2014年7月26日中午的暴雨刚刚结束,31岁的罗正书从茶地里走回家。他走得很慢,一脚深,一脚浅。崎岖山路上的泥淖漫过鞋面。他要赶在天黑之前,将采好的茶叶运往7公里外的竜竜坝并回家。阴雨已断断续续持续了10天,那条走了25年的小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有几处滑坡的山体,湿滑并且危险。1989年,7岁的罗正书跟随父母,从千里之外的昭通市巧家县崇溪乡出发,辗转昆明、墨江县,3天后到达思茅区倚象镇。父亲罗文培彼时24岁,年轻力壮,但家里的2亩地无法养活一家6口人。“在普洱当兵的亲戚写信回来,说那里的气候不错,不会下雪。”一家4口来到思茅后,罗文培和妻子在当地林业化工厂找到了工作。他们从昭通的深山,来
4、到思茅的深山。厂里的人带着他们从竜竜村走进麻大寨山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条小路。“都是大树,抬头见不到天。”刚来的那一个月,罗文培在一条用柴垛子围成四方形,再搭上油毛毡,就成了4个人的家。25年后的今天,罗文培和妻子还住在这所房子里。松香一月割四次,几乎每月都可以割。按照当时的价格,一公斤松香能挣8毛钱。活儿干得多,一天下来,一家人能挣到4块钱。4块钱也比在家乡好。“那边一天的收入算下来还不到1块钱。”坐在儿子新房门口,罗文培抽着烟,眉毛拧在一起,费力回忆。在原籍读过小学一年级的罗正书,此后再没有进过学校。11岁那年,他也进了松香厂。厂里不给童工罗正书开工资,只管吃喝。他干到了2000年,随后外
5、出打工。2003年,罗正书娶了邻居黄家的女儿黄花花。他们没有办理结婚证。“这里30多岁往下的年轻人组成家庭,基本都没有领证。”村民说。罗家至今没有返乡。罗正书对故乡尚存的全部记忆,是“一座很大的山,公路从山脚下通过”。他说,故乡是白色的,到处是令人沮丧的大石块,裸露在贫瘠土地外。“不像这里,树都活得比人好。谁不想向往更好的生活呢?”罗正书沉默寡言,除了卖茶几乎不与外村的人过多交流。实际上,这里,外村人也鲜有进入。罗家是进入大竹林河村的第一户人家,按照官方的说法,他们已在这里“非法居住”了25年。“禅让制”村长罗正书一家来到麻大寨山后,陆续有10多户从巧家迁徙此地。到了2008年,麻大寨山区域内
6、已发展到49户约200人。这个数字至今维持不变。他们大多属于松香厂的工人和后代。散居在麻大寨山上大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在迁徙初期的那几年,他们自称“化工厂工人”。随着人数不断的增加,附近村寨的人开始称他们“大竹林河人”。这本是他们所在地方一条河的名字。时间久了,他们也开始这么叫自己。这个由自发移民组成的“大竹林河村”,从未出现在任何官方文件中,也没有被标注在地图上,它隐藏在思茅区倚象镇竜竜村的辖区边界。他们几乎享受不到当地的任何政策。经过多次争取,新农村合作医疗总算是办了下来。“以前连路都没有,2001年,要运输被砍伐的木材,林业公司才修了条路。”村民说。这条由“大竹林河”通往竜竜村村委会的
7、路从罗正书家的门前开始修。村民们把路口称作“村口”。2010年,49户村民认为应当有一个带头者。当家人第一次聚在村口,用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了首任的两名“村长”。随后的管理者以最朴素的方式禅让制从村民中选出。任期满一年后,两名“村长”商议,确定继任者。“原则上,也要经过村民们的同意。但到目前还没有发生村民反对的例子。”现任“村长”之一的张发武说。48岁的张发武身材矮小、消瘦,因大量吸烟而时常咳嗽。在村民眼中,初中毕业的张发武“聪明,有知识”,有管理好村子的担当。张发武比罗正书晚来大竹林河9年。此前,他已生育6个孩子,双亲尚需赡养。巧家高山上的9分地无法提供支撑一家10口的口粮。他和另一名管理者
8、的“村长”身份,从未得到官方认可。两个“村长”的日常工作极其简单。谁家的老人死了,他在村民登记簿上划去名字;谁家有新生儿,他再给添上。大竹林河的村户之间相距甚远,有的相邻两家需要步行10分钟。张发武上一次调解邻里纠纷已是10个月前。除了村子内部几条狭窄的山路,他们几乎没有其他公共设施。张发武最重要的工作,是为那几条山路的养护筹资。“这几条路也是当年森林公司修建的,修好以后就没人管了。”张发武说。每年雨季,他大约要从村民手中筹措数千元的资金,用于清理路上的山体滑坡和道路修整。村民们从没有给他难堪。村民最害怕一年数月的雨季。路湿滑,山体滑坡,每年都有人因此受伤。大竹林河的夜晚,是真正的山野。他们白
9、天在田里劳作,傍晚卖茶,天黑收工。没有人会在夜晚冒险走路。通电成了村子里的大难题。2012年之后,村民们陆续用上了太阳能电板。此前,他们不得不在夜里点着煤油灯。遇上好天气,太阳能电板的储电量能为村民家里提供几个小时的照明时间,或供小屏幕电视机使用2小时。阴雨天里,罗正书9岁的儿子刚刚打开电视机看动画片,被父亲大声呵斥,不得不摁下开关键。这台电视机是罗正书家唯一的电器。他们一般会在晚间7点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黄花花每晚8点准时睡觉。有时心情好,她会给3个年幼的孩子讲老家世代相传的故事。这个4口之家每天早上6点起床。孩子们需要走上2个半小时的山路,去竜竜村小学。罗正书和妻子则去茶地里开始一天的劳动
10、。他们有18亩茶地,少量的咖啡树。但农作物几乎年年遭受霜冻、涝灾,而且,看不见来自外面的援助:每次受灾,张发武都会去竜竜村寻求帮助,但一无所获。2013年,竜竜村村委会又在“大竹林河”人自发选出的两名“村长”以外,任命了代管“大竹林河”的第三个“村长”。这个“村长”的职责,是进行护林方面的法律宣传。10年前,麻大寨山上的松树开始被森林公司砍伐。5年前,松树被砍伐大半,移民们已无工可做。他们开始承包竜竜村的田地,种上玉米和土豆。他们的茶地、咖啡地通过开荒和私伐森林获取。为此森林公安多次打击,但屡禁不止。他们也是去大竹林河次数最多的官方人员。大竹林河村民平均每家有15亩茶、咖啡地。最近几年,无人再
11、开荒。张发武自嘲是流浪汉。“200个流浪汉组成了一个村子。”他苦笑。48个“黑孩子”让他们最闹心的,是一纸户籍:有了户籍,电、路和其他基本保障也就都有了。2011年3月,50岁的李桂英在竜竜村被摩托车撞断了腿。车主逃逸后,家里花光了3万元积蓄才为她缴清手术费用。本该一年就取出的钢板,现在还留在她的体内。20年前,李桂英随着大批自发移民来到此地时,松香厂曾承诺他们,只要不中断地工作,户口便可以迁过来。她的户籍和其他人一样至今悬而未决。2010年和2013年,大竹林河村4位村代表,两次前往普洱市政府上访,请求批准落户,但无功而返。落户之难带来的贫穷,不断困扰着村民们。一些老人抱憾离世。亲人在山上随
12、便找一个地方将老人们下葬。他们甚至没有钱立碑。据张发武统计,大竹林河多数村民的户籍在巧家老家,没有户籍的则有大约48人。他们大多年幼,出生于大竹林河,天然丧失了公民身份。他们生存艰难,出行不便,既无义务,也享受不到诸多正常的权利。1996年,张淑娴(化名)刚刚出生便随父亲张应开迁到大竹林河。2014年6月,张淑娴决定外出打工。没有身份证的她被一张实名车票挡在了出发地。张应开不得不高价为张淑娴购买了一个黑车的座位。“忘不了女儿在车站前哭的样子。她一直埋怨我,为什么连简单的一张身份证都无法给她。”张应开说。张淑娴在昆明受身份所困半个月后,终于在一家餐馆打起了“黑工”。“办不了暂住证,不敢外出,看见
13、警察就想躲,害怕被送回来。”张淑娴说。她的妹妹张小路(化名)今年15岁,刚刚小学毕业,家里已决定不再让她上学。她和张淑娴、以及14岁的妹妹一样,都是没有户籍的“黑孩子”。“他们好歹还能读几年书。现在新入学的孩子连书都读不了。”张发武说。张应开最小的儿子张开先(化名)今年已经8岁,无法跟他的哥哥一样去竜竜小学读书。去年9月,他带着儿子去学校办入学手续,被校方告知“没有户口,办不了。”“村里有12个6到8岁适龄入学的孩子,全部无法就读。”张发武统计。校方拒收的现象始于去年9月开学期间。他曾经为此去竜竜小学打听,校方称“政策变化”。张发武家中4个稍小的孩子也全部没有户口。他16岁的张英(化名)今年读
14、完初二,明年面临中考。“不知道该怎么去考试。”张发武说。村民们若回巧家县为这些“黑孩子”办理落户,则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没有结婚证,罗正书曾以每人2万元的价格,为大女儿和二儿子缴纳了罚款,孩子们的户籍才顺利落下来。他为此筹借的债务至今没有偿清。罗正书最小的儿子今年3岁,去年他曾托巧家的亲戚打听落户的消息,被告知“仅仅缴罚款还不行”。他们夫妇还需要带着孩子回到巧家,做亲子鉴定。张发武说,他们已经来此地多年,回去已一无所有。“但孩子咋办?一直都躲在家里吗?”11568个“烫手山芋”大竹林河村外,上万自发移民生存堪忧。一份当地政府出具的思茅区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2年,思
15、茅区的“黑户”共2882户,达11568人。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思茅区的人口为29万人。除了当地气候温和和土地相对充裕的因素外,大量自发移民涌入思茅地区,始于1996年云南省政府将思茅区列为全省跨州市易地移民扶贫试点。同时被列为试点的还有普洱市江城县。文献显示,1996年至2001年,在云南省政府的规划下,怒江州泸水县、福贡县及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鲁甸县、大关县和巧家县与思茅区签订移民协议。截止2004年末,实际移民人数为15689人。这个数据比自发移民多4000人。这只是当年云南省政府移民规划的2/5。一名倚象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原计划接收的人数是3万多人。当年这场声势浩大的
16、政策移民工程,在2008年左右开始暴露弊端。“土地不够,没办法安置,行政成本也跟着高涨。超过了可控范围。”据当地政府一名退休官员介绍,政策移民与当地的融合度并不好,治安情况恶劣。这是思茅地区首次接纳大量移民,也是最后一次。2004年以后,按照云南省政府制定的政策,思茅区只接纳了少量当地跨县区移民。报告显示,自发移民大部分是投亲靠友,跟着这些合法移民来到思茅区。此前,他们曾被当地官方称为“盲流”,也被称作“黑人黑户”。包括大竹林河村村民在内的上万自发移民,被动承载了近20年来思茅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但在当地官方看来,这11568个“烫手山芋”,正在不断冲击着思茅区的承受力。思茅区扶贫办一名官员估算,自发移民毁坏林木的面积达上万亩。“此前,森林公安多次打击,但收效甚微。”倚象镇党委副书记陈睿说。政府也曾想过为这上万自发移民落户。报告甚至提出,对于形成一定规模的自发移民,单纯使用驱赶、遣送或打击的手段难以奏效。思茅区政协的意见是:可争取(将自发移民)纳入省上易地扶贫政策进行管理,就地安置。“三年后若生活、生产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戒毒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行政法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创意绘画教学讲座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交易税费筹划服务协议范本6篇
- Unit 4 Then and now PartB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 2025年幼儿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表
- 2025年行政人事工作计划范例
- 2025年幼儿园大班工作计划材料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范文
- 2025年总务处工作计划范文
- 2024-2025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上)期末英语试卷
- 2024年三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修改)
- 咖啡厅店面转让协议书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鲜奶购销合同模板
- 申论公务员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DB4101T 9.1-2023 反恐怖防范管理规范 第1部分:通则
- 2024-2030年中国公安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行业竞争策略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教练技术CP理论PPT课件
-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高清)
- 机械工程学报标准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