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绩效考核指标及其体系建设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完整的职能模块之一,是一个完 整的管理过程和管理体系,包含设定目标、实施计划、绩效 考核、结果运作。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绩效考核指标及其体系建设”的绩效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绩效考核的相关研究综述一、基于结果观点和行为观点下的绩效关于绩效”一词的理解,石金涛、魏晋才(2006)在其 编写的教材绩效管理一书中,不仅从汉字本源对绩”和效”分别进行了阐释,而且从英文表达“ performance阐释了其内在含义。管理学中对 绩效”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后, 企业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积极探索提高生产力 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
2、效途径, 于是提出了 绩效管理”的概念, 绩效”一词的管理学含义也随之丰富和拓展。在学者们对 绩效是什么”进行研究的文献中,观点基本 可以分为两种-结果观点和行为观点。结果观点主张绩效即 是结果,例如:Bernard"( 1984)认为绩效是在特定时间内,在特定工作职能或活动上生产出来的结果记录。类似观点下 的绩效等同于工作成绩、目标实现、结果、生产量等。但是 随着人们对绩效管理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系统,行为观 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行为观点派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认为绩效是不包含结果的,单纯的是一系列 行为。例如:Murphy( 1990)认为绩效是一个人在其工作的
3、组织环境或组织单元中一系列与目标达成的行为组合。这种 排斥结果的绩效观点显然是有缺陷的,于是第二阶段学者们 不再排斥绩效,认为绩效应该包含结果,但不单单是结果, 还应该包括促成结果的一系列关键行为。例如:Campbell(1993)认为绩效可以被视为行动或行为的近义词,它是人 们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实际行动,且可以被观察到。 Brumbrach( 1998)将其更加直白的表达为绩效即行为和结 果。从行为观点可以看出,尽管绩效是行为,但是并非所有 的行为都是绩效,只有对组织目标实现有贡献的行为才能被 称之为绩效。因此,发展成熟的行为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果观点的一种 批评,通过比较可以总结出两方面内容:
4、一是有些工作结果 是与员工工作的行为无关的促进因素造成的,这些结果不能 被看做是绩效;二是过度关注结果将会使人们易忽视重要的 过程和人际因素,这极可能造成短期行为而造成不良后果。二、从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演进既然绩效既包含行为也包含结果,那么绩效考核就是对行为和结果进行的考核。Judge和Ferris ( 1993)、Cardy和Dobbins ( 1994)、Selvarajan 和 Cloninger ( 2008)都认为绩 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职 能之一。Guest (1997)更强调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完整的 管理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
5、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因而,鉴于定 义的完整性和表达的清晰性,笔者比较赞同范思爽(2011)给出的系统阐释: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 础,主要是指运用特定的指标或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以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各 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的工作业绩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 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完整的职能模块之一,是一 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和管理体系,包含设定目标、实施计划、 绩效考核、结果运作。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发展基本遵循三个 阶段,是一个循序上升的过程,如图 1所示。第一个阶段为财务导向,在西方经济人”假设和利润最大化”理论的影响下,企业为在竞争
6、中快速发展,把绩效管理的关注点放在了利润上,基于这种思想设计出的绩效管理模 式可以被称为 财务型绩效管理”第二个阶段为目标导向,这种绩效管理是居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提出的 目标管理”理论(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为基础 发展起来的。目标管理主张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 成果为标准,在这样思想下形成的绩效管理也是目标逐层分 解,并强调通过高层管理者与基础员工共同积极参与而得出 的结果。这极大地促进了绩效管理的发展,众多管理学者和 企业经营者竞相推行实践,被人们称为目标型绩效管理”第三个阶段为战略导向,战略导向阶段的开端事件是卡
7、普兰(Robert )和诺顿(David P. Norton ) 1992年在哈佛商业评 论发表的文章平衡计分卡-提高绩效的衡量方法,这是一 次从理念到方法的革新,企业开始更多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 和员工成长,强调企业内外部的和谐发展。通过对绩效、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分别的阐述,不难发 现绩效的管理学意义深深地影响着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 发展。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一部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三、绩效考核指标及其体系建设绩效考核一般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如图 3所示。但仅依据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显然是难以操作的。只有这些方面的内
8、容转化为具 体的、可衡量的、可评价的指标,也就是设计出绩效考核指 标,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评价组织及成员的绩效。绩效考核 指标是绩效考核工作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的具体体现,它是 对考核对象各个方面或要素进行可以测定和考核的论述浓 缩。没有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的工作就是纸上谈兵。反 言之,绩效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都取决于绩效考核指标的 制定是否科学有效。石金涛、魏晋才(2006)认为绩效考核指标应当内涵明确、词意清晰、有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 和独立性。12下一页对于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标准和制定原则,很多学者也给予了相当充分地论述。与(1980)从可测量的角度提出了六条选择考核指标的标准,即不确定
9、性原则(Uncertainty )、可能性原则(Likelihood )、可观察性原则(Observability )、非污染性原则(Noncontamination )、排他 性原则(Exclusiveness)和可验证性原则(Verifiability )。Patricia ( 1983)则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考核周期 的时间跨度(the time-span tobe covered)、区别不同程度的绩效水平(the specificity desired )及与个体、组织需达成目标 的 吻合度 (the closeness to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10、 approached)。于芳(2003)认为绩效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需 要遵循目的性、客观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韩莹(2010)把绩效考核指标选取的原则总结为七条:战略目标导向、整 体性、可操作性、可控性、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符合成 本效益、可实现性。魏文培(2008)认为绩效考核指标必须 是战略导向的,而战略的根本目标是创造价值,所以绩效考 核指标要遵循价值创造原则。总体而言,各位学者在考虑绩 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原则时,有从指标制定者的角度思考的, 有从被考核者角度思考的,还有从企业层面,即绩效考核目 标的角度思考的。这些不同层面的原则思考都是为了在制定 和选取指标时使其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11、除了绩效考核指标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还包括:指标 权重和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是指每一项考核指标的相对 重要性,因其重要性的不同应赋予其一个权重。学术界对指 标权重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张每一个指标都是互不 重复而具有独特唯一性的,各指标之间的权重不应有差异或 差异不应很大;另一类主张由于受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 所处环境等影响,必然导致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前者的代表人物有 Laurence Siegel 和 Irving M Lane ( 1987),他们认为除非有清楚的证据表明某些指标较其它指标更为 重要,否则对所有指标一视同仁地赋以相同的权重才能保证 绩效考核结果的可靠性。随
12、着组织发展的多元化,各组织之 间的实际经营状况也千差万别,后者认为的赋予不同指标不 同权重的观点也更加被人们所推崇和接受。并且学者们对如 何确定各指标之间的权重也给出了越来越多的方法,例如: 基于判断的凯利投标系统(The Kelly Bids System)和凯恩职务地图法、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经济的金钱效标法。指标评价标准是指对绩效完成情况的程度划分,以便对 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归类和排序。、和(1980)在Managing for performance一书中指出:绩效评价标准应具有四种属 性-与个人和组织有关的、稳定的或可靠的、能够区分出好 绩效与差绩效、实用的。Sherrian、和(1
13、998 )在评价与改进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第11版)一书中则强调指出,在 确立绩效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四个要素:与组织战略的相关 性、标准的缺乏度、标准的污染度、标准的可靠度。因此,完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包含指标、权重和标 准,如表1所示。参考文献:1 Bernardin H J. An Analysis of Black -White Differences in Job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1984,08:265-268.2 石金涛,魏晋才。绩效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Armstrong M,
14、Baroni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M. London:l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8.4 Judge T, Ferris G. Social Contex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Decis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 1): 80-105.5 Candy R L, Dobbins G H. Performance Appraisal: A Considerationof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M
15、.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1994.6 Selvarajan R, Cloninger P A.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Performance Appraisals for Creating Ethical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2008,24(3):39-44.7 Guest D 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A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
16、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1997,08 ( 3): 263-276.峰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1,05:75-76.9 徐中奇,顾卫俊。绩效管理的内涵、意义与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05:59-61.10 魏钧。绩效考核指标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Peter Drucker F. Practice of ManagementM. America: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6.12 刘堂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24:186+177.13 K
17、ane J S, Lawler E distribution assessment:A newframework for conceiving and appraising job performanceJ. Unpublishedmanuscript,1980.14 Marvin Dof Industrial 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M.John Wile y&Sons,1983.15 于芳。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原则J.现代情报,2003,01:150-151.16 韩莹。论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原则J.会计师,2010,11:11 -12.17 魏文培。绩效考核指标如何与战略挂钩”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2:36-39.18 陈冬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J.人才开发,2007,09:30-31.and19 Laurence Siegel,lrvingorganizationalpsyc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部副主任竞聘
-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
- 控烟知识讲座2
- 管理体系审核首次会议
- 给绿植浇水课件
- 2025年中医院护士节活动方案
- 2025年中学校本工作方案
- 银行工作方案和支配2025年
- 教师节主题2025年活动方案设计
- 气质形体美学
- 工业交换机内部培训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PPT课件下载
- 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策略
- 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xbrl模板第3号《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
- 工程力学电子教材
- 中国各个省份城市地区区县表格
- 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资格《专业知识》考试题库-水土保持(重点题)
- N1级护理人员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钠石灰、硫酸氢钠、硝酸锌、氯化铜、氯化锌)
- GB/T 4513.1-2015不定形耐火材料第1部分:介绍和分类
- 精华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