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案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案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案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案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案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案21课 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3、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4、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预习形成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烟ù_净 缥( )碧 急_甚箭 无碍( )

2、经ú_世务   负势竞( )上 泠泠( )作响 _谷忘_   嘤嘤( )成韵 鸢( )飞戾( )天 在ò_犹昏   互相轩( )邈( ) 横_上ì_   2、请将下列加点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   天山共色 争着    从流飘荡 筹划   猛浪若奔 远   互相轩邈 顺、随   负势竞上 飞奔的马   经纶世务 一样的   3、 文学常识&#

3、160;  本文的作者( ),是( ) 代文学家。字( ) ,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 ) 。   4. 文题理解5中心内容6结构层次  合作探究   7、 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8、 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 富春江的山水之奇异作者是通过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来描绘的,请同学们从这两方面

4、入手,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10. 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11学习第二段     翻译本段

5、    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12学习第三段     朗读本段,概

6、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7、0;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13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检测反馈   一.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加油啊!)   写“山”的:_    写“水”的:_     二、速配

8、(请将下列加点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      急湍甚箭 到达      从流飘荡 筹划      猛浪若奔 高      互相轩邈 顺、随      鸢飞戾天 飞奔的马      经纶世务 水势急速      三、来,做个小翻译!(我相信,你准行!)      1.从

9、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你一定能准确解释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0、0;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家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

11、句各一组。      5首先总写,以“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接着分   写,先写“异水”,以_写水流舒缓处,以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是人们培养的新经济增长点,每个地方对自己的旅游资源都不遗余力地宣传。学了本文,请你富春江旅游景区写一段导游词,向游人介

12、绍这里的风光。五,(淮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5分)与朱元思书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从 负 戾 上 1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15富春江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4分)16本文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请从文中选取一处,发挥合理想像,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来。(不少于30字)(3分)     22课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学习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13、60;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学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习。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预习形成>   1、五柳先生传选自_,作者_,又名_,字_他是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14、0; 2、读准字音   嗜酒()短褐()辄()箪()汲汲()衔觞()俦()3.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不知何许人也()2)因以为号焉()   3)性嗜酒() 4)或置酒而招之( )( )   5)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7)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9)衔觞赋诗( )   0)每有会意 ()11)曾不吝情去留( )()   12)颇示己志()12)环堵萧然

15、( )( )   4、古今异义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2)、赞曰( )   5、一词多义   1)、因以为号焉( )以此自终( )   2)、或置酒而招之( )葛天氏之民欤( )   3)、晏如也( )亲旧知其如此( )    6、翻译下列句子。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译: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   3、)因以为号焉。译:   4

16、、)曾不吝情去留译文:   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合作展示>   7.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_8.文题常识:传,9.结构层次10.翻译11.文中的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12. 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小结: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

17、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检查反馈>一,解释下列词语1何许人也 2不详 3会意 4亲旧 5造饮辄尽 造 辄 6期 7吝情 去留 9晏如也 10戚戚 11汲汲 12俦 13 觞 二、翻译句子1好读书,不求甚解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三,阅读文段答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18、,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填空:(1)本文是一篇               (体裁),作者            ,字 

19、;     ,号            ,世称靖节先生,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20、60;  。(2)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的形象,赞美了他_的精神2. 将文段中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3.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个方面的爱好?(用原文回答)4.赞语中(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品德。(原文回答)5.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是: (原文回答)6.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在文中的意思是: ,今天的意思是: 7.“赞”语中( )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照应。8.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9.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式的看法。四 ,课文理解,点击中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5-8题。(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

21、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二)靳秋田索画(之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5选

22、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4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亦不详其姓字 详:每有会意 会意绝不知乐在何处 绝: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慰:7翻译下列句子。(4分)好读书,不求甚解。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8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3分)23课<<马说>>(韩愈)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预

23、习形成 给加点字注音。骈死(           )  槽枥(         )(          )   粟(           &

24、#160; )外见(                )食马(            )      祗(            &#

25、160;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26、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填空。韩愈,字                 ,          

27、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4. 本文中有五个

28、"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29、#160;          安求其能千里也                                      

30、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  合作展示5.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7.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 (1)文中的“

3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2)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3)这是一篇“说”,读完后你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阅读延伸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2、60;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3、0;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才美不外见               通 &#

34、160;             含义:                          食之不能尽其材        

35、0;   通                 含义:                             

36、     通                 含义:                       其真无马邪   

37、60;                通                 含义:                

38、;       11.翻译下面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1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9、        )(          )(       )(            )食不饱,力不足。(          &#

40、160;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检测反馈1.给加点字注音:骈( )死于槽( )枥( )之间

41、,不以千里称( )也。一食( )或尽粟( )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体裁是 。 3.先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意: 理解: 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1)故 虽 有名马,祗 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2)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

42、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它们的才华。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7.结合课文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不遇”的厄运? 拓展阅读: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

43、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 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选自柳河东集)注释蝜蝂(ù  ):一种黑颜色的小虫。卬(á):高举着头。困剧:劳累非常。踬朴(ì ):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上高:往高处爬。嗜(ì)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累:负担。病:疲惫。艾(ì):停止,悔改。前之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

44、自取灭亡的人。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45、160;)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又不艾(   

46、60;           )                亦以病矣(              ) 2.翻译句子。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

47、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3.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24课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2.理解本文主旨。预习形成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嗜(      )   叱咄(     )箧(     ) 缊( )媵人(    )  容臭(   &#

48、160;  ) 烨然( )衾( )2、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字 号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4.解释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余幼时即嗜学( )   无从致书以观(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49、;   )  弗之怠(         )  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          )  既加冠(      ) 

50、    无硕师名人与游(   ) 尝趋百里外(      )   门人弟子填其室(         ) 未尝稍将辞色( )   援疑质理 (     )  或遇其叱咄(   )   俟其欣悦(       &#

51、160;  ) 负箧曳屣  (   )    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       )    寓逆旅主人(           )  腰白玉之

52、环 (     )      烨然若神人 (      ) 緼袍敝衣 (    )   略无慕艳意( )5.本文作者,字。代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时指临别赠送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合作展示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8,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9,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53、10,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11,本文的主旨句式什么?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12,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你是怎么理解的?13,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14,说说本文对比手法的作用。15,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苦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尼悟出什么道理?16,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17.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18,“起业有不精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19,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检测反馈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

54、不若人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思:2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媵人持汤沃灌( ) 腰白玉之环(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2翻译“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3选文从哪几方面写出了作者求学的艰难?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4谈谈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答:5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的句子。6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坚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二,(河南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3)腰白玉之环腰:(

55、4)媵人持汤沃灌汤: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2、第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13、第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1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三,(湖南省株洲市)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无从致书以观               尝趋百里外   

56、60;  22翻译下面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57、60;                                     2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58、                                                  

59、                  四,(南充市)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2428题(共10分) 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注: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朕(zhèn):皇帝自称。24给加点字注

60、音(2分) 叱咄( ) 翌日( )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2)色愈恭,礼愈至 至: (3)濂具以实对 具: (4)间问群臣臧否 臧否:26下面含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2分) a帝密使人侦视 b坐客为谁? c卒获有所闻 d善者与臣友27翻译下面句子。(2分) 诚然,卿不朕欺。 28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表现宋濂 的品 质;乙文表现宋濂 的品质。(2分)25课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 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曲3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4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学习重点:诵背诗

61、词曲,并能默写,领会诗意,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学习难点:对每首诗中名句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提高诗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预习形成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烂柯( )折戟( )宫阙( )峰峦( )2.解释加点的词语。暂凭杯酒长精神( )折戟沉沙铁未销( )千里共婵娟( )伤心秦汉经行处( )3.默写、填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酬”的意思是_,“乐天”是_。沉舟侧畔千帆过,_。_,铜雀春深锁二乔。人生自古谁无死?_。但愿人长久,_。兴,百姓苦;_。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颔联在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