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工作总结_第1页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工作总结_第2页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工作总结_第3页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工作总结_第4页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工作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工作总结所谓虚拟生活,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以网络(虚拟实在) 为中介的生活。为什么说这只是一种最简单的理解呢?主要 的原因在于,网络在我们面前所敞开的,不单单是一种硬件 和软件组成的信息中介,而是一种令我们寻视和沉浸于期间 的生活情境。有人也许会称之为技术化的生活情境,而实际 上技术与人的生活形式密不可分,始终属于人的生活世界中 的内在要素,反思生活世界与对技术进行哲学思考如同一枚 硬币的两面。因此,对技术进行哲学思考,也就是反思主体的生活, 必须将主体纳入其中,反之亦然。有鉴于此,我将从海德格 尔的”在世界之中存在”(又译或简称在世之在、在世界之 中、在世,Being-in-t

2、he-world )、”与他人共在”(Being-with-others )和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又称 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 )出发,引入” 在网络中存在”(在网)和”在网络中与他人共在”(网际 共在)等概念,用以透视网络空间和虚拟生活的本质。在上述哲学探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反思虚拟生活的 伦理问题。鉴于网络空间的虚拟生活和交往已经成为现代社 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建立恰当的伦理架构是一个十 分迫切的伦理实践问题。我认为,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有两 个层面:(1)尽管网络社群是一个十分松散的”联合体”, 但在网络社群的实践情境中,人们内在的伦理精神仍可能

3、生 发出寻求伦理规则的需求,这使得网络社群可能建构起某种 自治的伦理架构;(2)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生活可视为 一种自我生活,为了实现网际自我生活的幸福必须建构一种 自我伦理架构。基于对网络空间和虚拟生活的伦理考量,我提出了网络空间的文化战略:(1)从乌托邦原则到责任原则, (2)走出 公共电子牧场的悲哀,(3)适度保持虚实之间的张力,(4) 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一、网络空间与虚拟生活的本质关于网络空间的本质的讨论不能仅停留在所谓客观化的层面,即我们在第二章曾经讨论过的”世界的信息化展 现”的视角,这一视角固然揭示了网络空间涉及的知识权力 结构等政治经济特征,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网络权

4、力结 构的异化及其消解等问题,但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仅将 信息视为抽象的符号,将网络空间视为单纯的信息容器,而 忽略了人这一能动性主体的存在。为此,应该进一步从人(主体)的角度思考网络空间的本质,从主体的意向,主体间的 交往和社群共同体的文化需求等层面,全面理解信息和网络 空间的本质。进一步揭示网络空间的本质有助于深入剖析虚拟生活 从主体在世界中存在(在世)的角度看,网络空间与虚拟生 活由于主体”在网络中存在”而同时出现和发生,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关系,是相互赋予意涵、必然关联的两个方面 两者的联结点就是主体的意向和想象,一方面,虚拟生活的 实质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其意向和想象的作用下,不断地

5、在 网际寻视各种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回应的过程;另一方面, 这种基于意向和想象的信息寻视,又决定了网络空间的存 在,规定了网络空间的”空间关系”。换言之,网络空间是 虚拟生活的”场所”(场域),虚拟生活实践即意味着网络 空间的构建和拓展。主体意向和想象在网络空间和虚拟生活 中的基础性作用表明,网络空间决不仅是可以客观量化、价 值中立的信息容器,而负载了主体的精神旨趣和价值诉求; 同时,虚拟生活也不单是被动的信息处理过程,而必然有主 体意志(主体性)渗透其中。与人在真实世界中必然与他人共在类似,作为主体的人 不仅”在网络中存在”,而且每每”在网络中(与他人)共 在”,即”虚拟生活”也常常是与他人一

6、起生活。由此,网 络空间不仅受到单个主体的意向和想象的影响,更为共同体 的意向和想象所左右。由此,对网络空间和虚拟生活的讨论 从主体性层面进入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层面。有鉴于此,本节将从主体在”在网络中存在”(在网) 和群体”在网络中共在”(网际共在)两个层面探讨网络空 间的本质,并冀图以此把握游牧部落式的虚拟生活的实质, 为虚拟生活的伦理反思奠定哲学基础。1.从信息容器到主体意向空间在进入本小节的主题,即从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角度诠 释网络空间之前,先讨论关于信息的两种隐喻。这不是一种 无关紧要的讨论,正是对信息的不同理解,会导致我们对网 络空间的不同看法。然后,我们从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中存

7、 在”出发,从主体性的层面分析网络空间的本质。关于信息的两种隐喻关于信息的隐喻主要有两类。其一为信息的传输隐喻, 这一隐喻所持的基本立场就是所谓的客观化视角。依据信息 的传输隐喻,信息即通信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失去的那部分。 由此隐含的一个前提是信息是一种客观性的实体,其客观性 要求信息传输尽可能地准确和快捷。在此隐喻下,由于主体 受到忽视,信息被视为反映世界变化的客观量,而主体只是 这种客观性要求的执行者,他们如同”信息的佣人”,不得 不为保障信息的客观性而努力。如果信息的传输隐喻完全替 代信息本身的涵义,作为信息传输平台的网络空间无疑仅是 信息容器意义上广延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空间的信息

8、容器隐喻。这相当于牛顿经典物理学中的欧氏空间。其二为信息的习俗隐喻。要克服客观化视角的缺陷,就必须找回被信息传输隐喻所遗忘了的主体及其价值等确定 信息意义的内涵。从主体的角度来看,被客观化视角遗忘了 的内涵就是信息是有意义的符号集合,而意义惟有主体才能 赋予。在客观化视角中,为了掩盖信息背后潜藏的现实利益, 主体被抛开,信息被描述为客观的消息流动。但在生活世界 中,信息的意义不仅反映现实利益关系,而且还具启迪想像 和表达象征的功能,后两个方面是不断重建生活世界的基 础,离开了主体完全无法运作。从文化的角度来,信息的符 号意涵所表达的是文化习俗(ritual ),即使一个共享的文 化得以创生、调

9、适和流布的程“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序。据此,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信息的习俗隐喻。由这一隐喻 我们看到,传播(communication )不仅仅意味着消息的传 递,更体现出文化的创造、陈述及其表达共同的信仰的方式i。也就是说,信息不只是信息量的流动,其中更蕴涵着 历史情境,是需要主体去书写和解读的文本。对信息的习俗隐喻的分析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网络空间 的本质:我们必须从主体在世界中存在这一事实出发看待网 络空间。从”在世”至在网”现象学大师海德格尔认为,人这种存在者即此在 (Dasein)的存在方式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ii(being-in-the-world )

10、。对于其中的”在之中”的本意, 海德格尔认为,其意涵不是某些现成的存在者搁置在另一个 之中的意思,即”在之中不意味着现成的东西在空间上 一个在一个之中”,”反之,在之中意指此在的一种 存在建构” iii。海德格尔通过词源学考证指出:”之中”(in )源自innan,意指居住,逗留,” an”意味着我已住 下,有我熟悉、我习惯、我照料之义,故在世界之中存在就 是居住和依寓于世界之中。由此,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是要有所作为,与其他事物” 遭遇”;人把他物作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联系在一起,”世 界”的概念才得以形成iv。换言之,只有通过人(此在) 的存在方式,他物才能得以显示,作为世界中的存在者(世 内存

11、在者)。海德格尔力图证明,像”事物”、”整体”、” 空间”、”联系”等概念,都是与人的行动和存在相关的显 现物。因此,世界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其他事物向人 显示的结构。”在之中”的方式形形色色:”和某种东西打 交道,制做某种东西,安排照顾某种东西,利用某种东西, 放弃和浪费某种东西,从事、贯彻、探查、寻问、考察、谈论、规定,诸如此类。”V海德格尔将这些人与事物”打交道”使事物得以显示的方式称为”烦忙(烦、操心、操 劳)”(concern)。由人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存在方式可知,人的本质取决于他的存在过程,所有的事物与人的 生存及其环境不可分割。依据”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思想,人(此在)不是现成 地摆在那里的东西,世界像此在一样也根本不是一件现成的 东西。世界使万物及自身出现:世界不是附加到已经现成存 在的万物之上的;相反是世界的出现使万物有一个世界并从 而存在者才能如其本然地显现、存在vi。因此,世界不是一个空的容器,人也无需被放置于其中,因为人已经在世界 之中,世界是存在的敞开。海德格尔指出:”对我们来说, 世根本不是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