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化学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本专题重难点突破学案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2018版高中化学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本专题重难点突破学案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 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本专题重难点突破学习目标定位1.学会使用分类法研究物质的类别以及物质转化过程及化学反应的类别。2.学会选择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挖掘基本实验操作。3.掌握与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专题突破专题突破、物质的分类依据与方法1.物质的树状分类知识整合深化提升2金属单质:Fe.Cn单质非金属单质 2?I稀有气体元酸:HC1:酸二元酸:H2SO4I三元酸:H3PO4:难溶碱:FeOH)3叫易溶碱ZOH(正盐:NaCl盐:酸式盐:NaHCOa碱式盐:CU2(OH)2CO3,氧化物;CuO氢化物:HCLHzS溶液;食盐水、福尔马林等胶休-Fe(OH)s胶体、蛋白质溶液等I浊液;泥水

2、等2.物质的交叉分类(以氧化物为例)金属氧化物酸性氧代物CrO SiCJ性氧化物(瓯0、KaO)非金屈氧化物乙不戚盐讯化枷NO. CO)特别提示物质的交叉分类是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方法,因为一种物质具有多种性质,可以按某一种性质分类,也可以按另一种性质分类,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应用交叉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树状分类是宏观把握物质的一种分类方法,尤其是学习化学概念时一般应用这种分类方法。【例1】下列十种物质:水空气 铁 二氧化碳5H2SQ熟石灰Ca (OH)2胆矶 FeCh溶液 碱式碳酸铜Cu2(OH)2CG碳酸 氢钠(NaHCQ)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 _ ;属于

3、碱的是_;属于酸的是 _;属于盐的是 _。解析 碱式盐CU2(OH)2CO、酸式盐(NaHCQ)、结晶水合物(如胆矶CuSOHQ),都有固定的组成,均为纯净物,而FeCb溶液包含FeCb和水,属于混合物。答案理解感悟物质分类的标准较多,类别较多,但是都是以物质的基本概念进行区别和联系的。 如:有固定组成的物质就是纯净物,如CuSQ5H2O,其中CuSQ与结晶水的个数比是1:5,组成固定,属于化合物,所以CuSO5H2O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由一种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物;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均为OH的化合物是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均为的化合物是酸;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

4、)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为盐。因此,只要我们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本质理解概念,就可以把繁杂的分类知识掌握了。3分散系的类别与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物质纯净物(种成分)混合物(多种成分)3分散质粒子的种类分子、离子较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大分子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分散质粒子的直径d1 nm1 n md100 nm外部特征均一、透明、稳定均一、透明、较稳定不均一、不透明、不稳疋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鉴别方法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实例食盐水、碘酒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胶泥水【例2】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X109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

5、”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钴酞菁”分子所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B.“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C.此项工作可以用来改变分子的某些物理性质D.此项工作可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生物技术等方面解析 直径为1.3X10-9m符合胶体微粒直径范围, 所以具有丁达尔效应,A对;胶体能透过 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磁性为物理性质,C对。答案B理解感悟 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是胶体的本质特征,所以先从分散质粒子 的大小确定其是哪种分散系,再据此判断各项是否正确。二、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应用1.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1)物质的

6、转化类型物质的转化类型化学方程式单质化合物厂小点燃 qcC+Q=CO碱性氧化物碱CaOH2O=Ca(OH)酸性氧化物酸CO+HbO=HCO4酸T盐HCl+AgNO=AgCIJ+HNO碱T盐2NaOHF CuSO=Cu(OH)J +NaSQ盐一-盐NaCI+AgNO=AgCIJ+NaNO碱性氧化物盐CaO 2HCI=CaC2+HbO酸性氧化物盐CO+2NaOH=NCO+H2O化合物单质MnO人2KCIQ=2KCI+3Qf单质一-单质Fe+CuSO=FeS硏Cu盐氧化物咼温ACaCC3=CaO COf(2)不同类别的含钙物质的相互转化2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合反应按反应物和生城物的类别以及分解反应反应

7、前肩物质种类的多少 辰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氟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 抿拥反应前后元素化合J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 一价是否发主改应 非戦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1价没冇发生变化的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看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有无变化。3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1)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有气体(挥发性物质)、沉淀(难溶性物质)或水生成。(2)金属间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置换排在后面的金属(K、Ca Na除外)。:3 MSO.NaOHNa.SOaX1网5N;iClZU化学反应5【例3】根据右图,推断物质X的化学式,并选择适宜的物质完成图中各步转化,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

8、式。解析 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出发,以“NaCI”为突破口。能和NaCI溶液发生复分解反 应的只有AgNO溶液,由此可初步确定X为NaNQ另三种物质均可反应生成NaNO由此可 知X是NaNO。答案X为NaNO1NaOHHN(3=NaNO H2O2Na2SQ+Ba(NO) 2=BaSOj+2NaNO3NaCI+AgNO=AgCIJ+NaNO4N&CO+2HNO=2NaN3Ob H2O+ COf52NaOH- MgSO=NaSQ+Mg(OH)d6Na2SQ+BaCl2=BaS(X +2NaCI7Na2CO+2HCI=2NaCI+ H2O+COf8Na2CO+Ca(OH)2=2NaOHCa

9、COj三、电解质中的“是与非”电解质中的“是与非”(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的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2)电解质概念中的“或”,指两种情况任取其一即可;非电解质中的“无论”和“都”, 指两种情况必须同时满足。从物质类别上把握概念更清晰明了。如:酸、碱、金属氧化物、大多数盐以及H2O为电解质。酒精、蔗糖和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非电解质。(4)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5) NH3、SQ溶于水均能导电,但并非它们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是它们与水

10、反 应的生成物NHH2OHSO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NH、SO都是非电解质。【例4】现有下列物质:K2SO晶体 液态SO3冰醋酸(即纯醋酸)汞Ca(OH)2固体蔗糖乙醇 熔融的NaCI。回答下列问题:(1)_能导电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_。(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_ 。解析 金属单质及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物质可以导电, 故能导电; 依据电解质的定义,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可知为电解质, 为非电 解质。答案(1)(2)(3)6四、两组相近的化学实验操作概念辨析1检验和鉴定(1)检验(鉴别)检验是指用一定的化学方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一一区别开。

11、检验的实质是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有时可根据物理性质),使被检验物质跟某些化学试剂发 生反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存在。检验的条件是反应中必须出现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例如出现沉淀、 产生气体、 溶液的颜 色发生变化等等。例如对于两无色液体NaNO溶液和NaCI溶液的检验,可分别向两溶液中加入AgNO溶液,有 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CI溶液,无现象的是NaNO溶液。(2)鉴定 鉴定是指用化学方法来确定某物质的组成,各组成部分要逐一检验出来,不能遗漏。 鉴定的实质是把物质的组成微粒全部检验出来。 这样就需要借用检验的方法, 利用反应中出 现的实验现象,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微粒或元素。鉴定的条件是必须把物

12、质的所有微粒检验出来,不能只检验其中的某种粒子。 例如鉴定氯化钠固体,应取少量固体溶于蒸馏水,先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确定有Na*存在。再向溶液中滴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固体中有氯 离子。【例5】 下列物质的检验中,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某溶液为蓝色,则该溶液一定是CuSO溶液B.某无色、 无味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一定是O2C.向某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Ag+D.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解析Cu2+的水溶液一般都是蓝色,故A项错;B项对;C项,溶液中若有CO等也会有同样的

13、现象,错;D项,原溶液中若含有Ag+也会有同样的现象,错。答案B2.分离和提纯(1)分离分离是指把混合物的各组分一一分开, 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 且原来是固体, 最后还应是 固体,原来是溶液,最后还应是溶液。分离的实质是把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分开,这就需要应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把不同的物质以不同的形式分开,然后再把物质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分离的条件是各种物质必须以不同的状态出现,如果物质直接分离有困难,需要把物质转化为其他的物质,分离开后再各自反应成原来的物质。分离的适用范围是混合物。例如要从粗盐(NaCI和少量泥沙的混合物)中分离出NaCI,可将粗盐溶于水,过滤,对滤液 进行蒸干,即得N

14、aCI7固体。提纯(除杂质)提纯是指保留混合物中的某一主要组分,把混合物中其余杂质通过化学变化都除去。提纯的实质是混合物中只保留一种成分,分离后需要的物质保留原来的状态,其他物质不需要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提纯的条件是需要的物质与其他的物质必须以不同的状态出现,各种杂质可以以相同的状态同时出现。提纯的适用范围是混合物。例如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水蒸气,要得到纯净的CQ,可使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就可得到纯净的CQ气体。(3)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四原则”“四原则”:一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二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三 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

15、);四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复原)。【例6】 下列有关分离和提纯的说法正确的是()A.除去NaCI溶液中少量CaCl2:加入适量&CQB.用蒸馏的方法从海水中得到淡水C.用酒精可以从碘水中萃取碘D.用浓硫酸除去氨气中混有的水蒸气解析A项,加入适量KzCQ,会引入新的杂质,不正确;C项,萃取剂不能与水互溶,酒 精可与水互溶,不能用酒精从碘水中萃取碘,错误;D项,氨气会与浓硫酸反应,故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应该用碱石灰。答案B【例7】 下面每种物质中均含有一种杂质,加入相应的除杂试剂后能否达到除杂的目的。 请你对每组除去物质中的杂质的方法给予评价。组次物质所含杂质除杂试剂对实验方法的评价KC

16、IKCQ稀HSQCu(OH)2CuSQBa(OH)2溶液Fe(NQ) 2溶液AgNO溶液足量铁粉解析选用化学试剂除杂时常因思维不严密而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的错误。解决除杂问题的关键是在除去原有杂质时,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同时又要易于分离。故思考时应根据 实际发生的化学反应,循序而行。8答案组不正确,因为加入H2SO4后虽除去了C6,但又引入了SO2组不正确,因为CuSO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了两种沉淀Cu(OH)2和BaSQ,而无法分开3组正确,因为Fe比Ag活泼,Fe+2AgNO=Fe(NO) 2+2Ag,过滤出Fe、Ag,可得滤液Fe(NQ)2理解感悟 选用化学试剂进行物质提纯的

17、原则是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其主要方法有杂转纯:将要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物,这是提纯物质的最佳方案;杂变沉:加入一种试剂将要除去的杂质变成沉淀,最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沉淀;化为气: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使杂质变为气体逸出,如食盐水中混有NQCO,则可加盐酸使CO转变为CQ逸出;溶剂分: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或被提纯物质萃取出来,如用CC14可将碘从水中萃取出来。五、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1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微观量(如粒子数目)的桥梁和纽带,是计算的 核心。2要紧紧抓住“物质的量”这个计算的核心。牢固建立把“其他物理量转化为物质的量” 的这一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下列“万

18、能恒等式”及其变形,进行各量的相互求算。_m_Vg_N_n=M=vm=NTc,V(aq)0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i)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关系“点燃例如:2H2+O = 2fO化学计量数之比2:1:2扩大NA倍2NA:2:22物质的量之比2 mol:1 mol:2 mol(2)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微粒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9也等于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之比,所以,n、N2、M m V、V等物理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于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会更加方便。(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基本步骤为1设:设所求物质的物质的量为n(

19、B)或质量为n(B),或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V(B)等。2写: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3标:在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下面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4列:列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式或方程组。5解:根据比例式或方程组求解。6答:简明地写出答案。特别提醒 列出比例式中的四个相关量中,必须符合“左右量值相当,上下单位相同”原则。【例8】(1)某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为Mgmol1,该气体的质量为m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2,则:1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_L;2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_g-L1;3该气体所含的原子总数为 _ 个。(2)_如果a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

20、的体积是 _。标准状况下,1.6 g某气态氧化物RO的体积为0.56 L。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解析根据n=m=Vg=N及p=V等公式进行计算。1m M MgmolMV VT22.4 Lmol1_22.4 m-人,mg.2mlNN=M*则所含原子总数为Mgol MO1X2TM。由n=N可知ag气体的物质的量为bmol,那么cg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2mol,NAa贝HV=nVT224-bCL。aNAmg122.4mV=Mgmol1X224=LML;p10=64 gmol。由M=晋可知M=1.6 g X 22.4 L0.56 L-mol1122.4be-冷厂L (3)64 gmol【例9】把6.5 g

21、Zn放入足量盐酸中,锌完全反应。计算:(1)6.5 g Zn的物质的量。参加反应的HCI的物质的量。(3)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解析 根据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的关系,先计算出6.5 g Zn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CI的物质的量和生成H2的体积。(1)Zn的摩尔质量是65 gmol。(2) Z n+2HCl=Z nCb+H2f1 20.1 moln(HCI)1 0.1 mol2=nHCl0.1 molX2n(HCl)=0.2 mol。1(3) Zn+2HCl=ZnCb+ Ha f1 mol 22.4 L0.1 molV(H2)0.1

22、 molX22.4 LV(H2)=2.24 L。1 mol答案(1)6.5 g Zn的物质的量是0.1 mol。有0.2 mol HCl参加了反应。生成H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是2.24 L。六、阿伏加德罗常数正误判断中的常见陷阱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考试的“热点”问题,主要考查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些概念的辨析与应用,以及与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之间的关系,较好地考查了思维的严密性。陷阱之一:状况条件。若给出在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25C、1.01X105Pa),已知气r = 0.1 mol。6.5 g65 gmo

23、l12体体积,不能直接应用22.4 Lmol-1进行计算。陷阱之二:物质状态。已知在标准状况下,而给出的是非气态的物质,不能直接应用22.413Lmol1进行计算。陷阱之三:微粒数目。注意:He Ne等为单原子分子;N2、O2等为双原子分子;Q、P4为多原子分子。【例10】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N 2含有的分子数为0.5 2B.在常温常压下,1 mol O 2含有的原子数为2NAC.在常温常压下,11.2 L O 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 2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解析A项、C项是已知气体在非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不能直接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A、C错误;B项,物质的量与状况无关,B正确;D项,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知 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分子数相同,当气体单质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不同时,相同体积的上述气体所含原子数就不相同,D错误。答案B七、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原子的组成債上玻j质子艺个原子严赣中子3-Z)个 诚J0l核外电子忑牛A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如;7ci表示一个质量数为35、质子数为17的氯原子。(2)构成原子或离子的粒子间的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