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摘要: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阐述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 系。在总结我国新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教改”)和高考制度改革(简称 “考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两者的关系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 同步进行,从而提出今后“教改”和“考改”的发展思路。关键词: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1997 年秋,山西、 江西、 天津二省一市承担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 的任务。20XX 年秋,全国推广实施修订后的新课程方案;自 1999 年开始,广东省 率先试点,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即到 20XX 年在全国推广新的高考制度,其间 20XX 年初,北
2、京、上海、安徽二市一省开始试点春季招生考试,并且 7 月份上海市普通 高校招收插班生和专升本试点改革方案出台并试行。作为教育改革的两大措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教改”)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简称“考改”)已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验 的基础上,为我国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开展这两项改革提供借鉴。一、“教改”和“考改”的主要特点和内容1996 年 5 月底,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 验)(下称新课程计划)。这是一个关于高中课程整体结构改革的试验方案,它依 据现代课程理论,设立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并按照优先必修课、加强限选课、规范 活
3、动课的原则,构建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 程结构,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目标、 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的合理组合。新课程计划第一次提出普通高中的具体培养目标,实现了教育本质的返 朴归真:突出德育地位,重视人格教育;突出综合素质,重视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特 长,重视潜能开发;突出主体精神,重视主体教育;突出公民意识,重视规范教育。 它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现文明成果的合理选择:在课程范畴上,注意了显在 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坚持了学术性与技术性课程相结合;在课 程类型上,坚持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
4、结合;在课 程形态上,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选修课程中坚持限定选修课与任 意选修课相结合。四个结合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力求处理好适应社会发展需 要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学科课程与学生心 理发展顺序的关系,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在管理上,由国家统一课程改为 中央、地方、学校三个层次,实现三级管理,由统一要求改为适应不同条件和办学 形式的需要。根据学校实践,创办出四种办学模式:升学教育模式,应重视能力培 养;综合教育模式,应抓好分流问题;就业教育模式,应重视专业设置;特长学校模 式,应重视特长培养。地方和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对课程进行弹性处理,
5、主要是对任意选修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进行具体安排,以便学校在实现国家基本要 求的前提下办出各自的特色。即要抓好三个定位:目标定位,要反映社会需求,对 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应有所把握;实践定位,从人的角度说实现由个体奋斗到全面 参与的转变,从方法角度说实现由实验研究到推广运用的转变,从工作内容说实 现由单项突破到整体发展的转变;成果定位,巩固已有成果,完善现有目标,健全 良性循环。根据新计划大纲要求,各教材注意为全体普通高中学生进一步打好高层 次的共同基础,又注意为学生进一步分流和文理科分流打好不同基础,重视多样化、层次性和灵活性,确立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教学要求与多层次的教材相结 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
6、进了“ 3+X高考考试制度的出台。经教育部批准,1999 年起广东省进行“ 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试验,取 得经验和成功后在全国推广,揭开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序幕。教育部的高 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包括 4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用 3 年 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推广“ 3+X : “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英语逐 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不再分文、理科;“X”是指由高校根据专业设置和自身特 点的要求,从理、化、生、史、地、政 6 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 I 门或几 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所报志愿,参加高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其中“ 3+综 合”将成为“ 3+X的主体形
7、式,综合科目不按一定比例进行“拼盘”,而是考查 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以防止中学过早分科、偏科,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倾向性,也可以有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或文理综合、专科综合;二是高考内容的改革,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促进创 新人才的培养;三是高考形式的改革,现行的一次性全国统考暂时不变,但对其它 形式可进行研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学校开设各种课程受考试目标的影响;四是录取方式的改革,重点是实施上远程录取。科目设置是高考改革的焦点。从科目设置改革来看,“ 3+X方案具有开 放性、自主性、选择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既要生有扎实的共同基础,兼 顾所有的文化
8、必修课,又鼓励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和发展个性;既要生选择的自主 性,又考虑到高校选才的自主性,有利于普通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精神一致。 考试 内容改革是难点和重点。考试内容的改革要求试题的着眼点是应放在考查能力上 来,考知识也主要检测知识运用的能力;试题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综合,体现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能力,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课改”和“考改” 的主要精神是一致的,根据素质教育课程化的思考,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实施素 质教育奠定了基础,高考制度改革相应地促进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 创新人才,两者相辅相成,互
9、相促进。二、“教改”和“考改”的深化和改进我们不能否定新课程计划的优点,但在实施过程它也显示出一定的缺 陷:(|)培养目标中对培养创新精神要求不够突出,缺少培养实践能力、信息能力 和技术设计能力等要求;(2)在课程设置方面,语、数、外等工具课程要求不一致,理科课程仍偏多、偏难、偏深。面临信息社会,信息科学未进入课程体系,计算机 课程似可有可无;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缺少课程支持,难以落实。综合性课程没 有明确的措施和要求,课程的时代性体现仍然不足;(3)课程管理规范过于统一,留给地方的自主性仍很有限,学校课程(包括活动类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课时较 少,如高一任意选修课每周只有 2 课时:(4)评
10、价体系不够完善,缺少防御体系,过 于形式化、随意化,偏离改革轨道。基于这样的考虑,20XX 年秋季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课程结构由学科 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两部分构成,分为必修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 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保健、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课(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特点有:(1)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性质,即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适当调整了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强调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 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感、具有环境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收集处理
11、信息能力等等;(2)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增加了 反映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内容,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要求 各地积极创设条件,认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学会根据学习需要收集、处理 相关信息;(3)将活动类课程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性,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 综合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调整课程内容,进一步降低理科课程难度,增加了文 科课程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使之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5)给 予地方和学校以更大的课程开发和使用的自主权。同样,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3+X模式具有很高的立意,它能够
12、理 解激烈的高考竞争,适应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消除现有的“ 3+2”模式的局限。 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短缺与需求的矛盾仍然是高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它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外部讲,学生偏科依然,甚至加剧;学生负担依然,甚至加重; 高考不公平性依然,甚至强化;生源范围缩小,甚至难为。 从内部讲,文理科数学如何合卷,怎样 “遵循大纲而又不拘泥于大纲”;综合科目设置的学科比例及相关问题;关于中学教育及其管理的调适问题。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社会理性要求有一种理性的教 育价值观。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一方面要使高校的新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文 理基础,并为高校不同学科和专业选择具有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另一方面高考
13、要 能以较好的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产生积极的影响,给中学阶段的教育以更全面的导向作用。针对“ 3+2”和“ 3+X的改革的局限性,诸如“3+综合考试”、“综合考试+X和“311”高考模式陆续出台,并且在改革形式上推出“春季考 试,春季招生”的改革试点。“3+综合考试”模式,将“X”变成 I 门综合学科,即政、史、地综合为文 科综合,由文科考生选考;理、化、生综合为理科综合,由理科考生选考。它对基 础知识的要求更为全面,有利于高校选拔通才,并且有利于教学管理,促进综合课 程的开设,被认为是最接近“ 3+X方案的理想模式;“综合考试+X模式针对现 行高中所有 9门课程按一定比重进行综合能力测试,
14、再根据报考科目的要求选择 其中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参加专业课程考试。计分办法是:根据综合考试成绩划 定录取线,再根据专业课程成绩进行专业划线。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偏科”现象,有利于高校选拔到更合适的学生,克服“3+X带来的不公平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31T 高考模式中,“3”指的是语文、数 学、外语三门工具学科的基础知识测试,两个“ I ”指的是综合能力测试和特长学 科测试。它能够培养知识广博、智力发达、能力较强、专业技能明显、素质结构 合理完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易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正三角形人才。综合三种模式,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高考命题应变知识立意为能力 立意
15、,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察跨学科的综合 能力。从操作层面上来说,遵循“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并不意味着超纲命题, 而是防止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以及对大纲知识点的简单再现,即提倡对大 纲所规定的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在内容选择上,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题 目,让学生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在“综合能 力测试”中,对基本知识和概念、基本技能、思维能力、科学与社会协调发展的 意识等提出要求考核的内容,重点并不在于以往单一学科的“综合能力要求”, 而在于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强调人与自 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
16、识。这是横向上的,此外还要注意纵向上的形式变化。20XX 年初的“春季考试,春季招生”改革试点,突破了将学生升学考试 总分作为唯一录取标准模式,淡化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强调学校教育必须 以学生发展为本,高校办学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思想;凸出两个主体:高校与学 生;落实了四项自主权:招生计划的自主决定权,入学考试命题的自主权,招生秩 序自行决定权,录取标准自主权。此外,20XX 年 7 月,上海市普通高校招收插班 生和专升本试点改革方案的出台也为我国高考形式的改革提出了借鉴意见,揭开了我国一年两次或多次高考的序幕。三、“教改”和“考改”的思考我国普通高中“教改”和“考改”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
17、完善,但通过上面的分析说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课程改革与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必 须同步进行。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在一定程度上说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是课程改 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任何课程制度都包括着课程标准和学生成绩评定问 题,必然要规定相应的考试制度和升留级标准。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应当重视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使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在相同的价值目标下达成 有机的结合,使高考制度的改革在服从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局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 和促进课程改革。如今,新课程方案已经得到修订并在全国推广,培养目标有所改 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核心精神。这对“3+X高考制度会有所启示,它应
18、该在此精神指导下进行,从而更好地解决高考与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的矛盾。在迈向 21 世纪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发展将在如下几方面发生重要变 化:(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这要求劳动者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新观念,如竞争观念、效益 观念、法制观念等等,具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知识能力和品 质;(2)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 质提出要求,影响教育发展和课程的改革;(3)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公民中的作用 日益增强,对未来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课程提出新的要求;(4)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
19、度进一步加快,学校课程的更新与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挑 战;(5)终身教育的观念将日益深入人心,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将加 速到来,这对人们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向学校教育体系和学校课程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在课程改革方面,加强高中课程综合性是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因 此首先,要树立课程综合性的新理念,建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有机结合平衡的 课程体系,形成“学习一一实践一发展一再学习”的良性循环机制。以新的理念 来审视和加强现有高中课程的综合性,提倡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综合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和解决各类综合性问题中提高综合能力;第二,要 求教师确立课程
20、新理念,这是加强高中课程综合化的关键。为此,要改进在职教师 进修办法,在开放的体系和机制中对教师进行提高性培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实施课程综合化的素质和能力;第三,加强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综合性。 这是对现有的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为此,要处理好综合和分 科校本课程、专题和板块课程、STS 类型课程、隐性和校外综合课程的管理和开 发;第四,构造一种面向全体、保证基础、增强选择、富有弹性和多向的管理机制。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学生发展性原则、思维能力训 练中心原则、理解性学习原则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原则来选择有利的结合点:从学科来说,应以知识为载体训练学
21、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创新的思维方法;从教师来 说,应是“思路、教路、学路”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其在课堂中的艺术展 现;从学生来说,应是在探究思考和创新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达到知识、思维、能 力训练的统一;从问题解决角度看,教学结合点应是在辩证已知的基础上,科学选 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高考是一个评价系统,评价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价值主体是社会(含高校),评价客体和价值客体均为考生。高考价值主体是高考改革的内在动力。从本质上说,高考表征的价值是一 种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它利用社会赋予的将个体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机制,实现和创新社会所需要的价值。高考改革是高考自身进化和适应外部环境,主动调整系统现有要素结构与运行机制的过程,其实质是建立和完善新的高考价值取 向,以更好地体现价值主体的需要。高考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既可来自高考系统内 部,也可来自高考系统外部。其中,高考价值观取向发生变化的内在动力来自社会 价值观念改革的推动性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念,这在课程改革中已显现出来,作为高考这 个标准也要适应体现这个精神。高考命题实质就是借助高考命题表述一定的价值 观,以及建立相匹配的具体价值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动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电池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实施细则
- 理石台面更换施工方案
- 康复理疗公司章程范本
- 风机销售应聘简历
- 医院门诊管理流程
- 大闸蟹与黄酒培训
- 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平行检验资料
- 2024版咨询策划服务协议条款与条件版
- 2025体育赛事捐赠合同
- 2023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要点
- 聚焦项目化学习,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实 教学设计
- 器械清洗的资料
- 路立得4.1roadleaderv3.0说明书Roadleader是鸿业研制的BIM系列软件之一旨在
-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 GB/T 37375-2019交通运输物联网标识规则
- 三大构成之立体构成-课件
- 河南高职单招政策解读与报名课件
- 体外培育牛黄技术幻灯3课件
- 护士N2晋级N3职称评定述职报告PPT课件(带内容)
-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常用)(精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