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_第1页
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_第2页
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_第3页
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_第4页
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篇 平谷区“十二五”时期 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北京市平谷区教育委员会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 长:徐素芝 北京市平谷区教委主任副组长:张树国 北京市平谷区教委副主任成 员:赵志刚 北京市平谷区教工委副书记 刘百清 北京市平谷区教委副主任 杜相茂 北京市平谷区教工委副书记 王福胜 北京市平谷区教委副主任 崔会明 北京市平谷区教委副主任张子连 北京市平谷区教委副主任- 37 - / 37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序 言“十二五”时期是平谷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发挥着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作为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好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既是区委

2、、区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也是全区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研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和编制教育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本规划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北京市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分析平谷区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要点以及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20112015年。第一章 成就与挑战一、成就与经验“

3、十一五”时期,平谷区教育系统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为“十二五”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受教育机会持续增加“十一五”时期,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率和初中毕、结业率分别达到99%和98%,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智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8%。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区政府加强了公办幼儿园和早教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支持和鼓励民办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导,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基本上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全区的中小学校,包括农村的中小

4、学全部达到了北京市的办学标准。普通高中的布局调整已基本结束,平谷中学、北师大平谷附中、平谷六中三所普通高中能够满足全区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需求。职成学校也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布局,使得平谷职业教育的专业优质资源逐步向培养水平高、就业去向好的专业集中,提高了平谷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水平。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不断深化,学习型平谷的创建活动稳步推进。(二)教育投入快速增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区2006年教育财政拨款为4.8亿元,2009年增加到7.2亿元,增长了50%,年均增长17%。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持续、快速增长的教育经费投入为平谷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

5、有力的资金保障。通过调整教育支出结构,聚焦教育投资方向,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力度,通过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初中校建设工程、校园网络建设工程及校舍安全加固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全区中小学校的校园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办学条件达到了北京市的中等水平。(三)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均衡取得新进展注重发展农村教育,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通过专项拨款和资源整合,使农村学校硬件水平全部达标。通过深入开展优质校与农村校的“手拉手”活动,加强教师管理、教师培训,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校任教或兼职,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提高新增教育公用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提高农村

6、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同城待遇,拨付专项经费支持接收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使全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收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通过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学校住宿条件的标准化建设、广泛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等,创造多种条件尽可能满足农村学生对住宿的需求。(四)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了弥补小学英语、初中英语、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等主要学科的师资缺口,共引进应届毕业生200多人,快速缓解了部分学科师资尤其是小学英语学科不足的燃眉之急。农村师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边远学校的经费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学校

7、和边远学校教师的待遇。建立了教师轮岗交流制度,鼓励城区学校的教师到农村学校、边远学校任教。引进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使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配置状况得到改善。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组织骨干教师到市区名校研修站参加培训,加强了对骨干教师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力度,全区现有市级骨干教师84位,区级骨干教师629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到2010年,全区社区教育教师达到110人。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改进和规范了干部选拔方法,加强了干部培训,使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都得以优化。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2010年,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

8、分别为60%、90%,高中和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其中达到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2%。师资的专业配置得到改善。(五)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教育管理日趋规范化从2003年开始推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关于在教育系统全面开展岗位竞聘的实施办法,在教育系统内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和岗位管理。改革了职称评定制度,提高了职称评定工作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建立和规范了教育督导制度,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校。理顺了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学校管理的权限和职能,使学校内部管理得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六)网络平台逐步成型,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严格执行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标准,并在

9、2008年对各校的资源配置进行调查和验收,全区信息化硬件设备配置已完全达到了北京市中小学的办学标准。建设了统一的校园软件平台,实现了统一规范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和发展,全面推进了校园的信息化发展,同时教育信息中心还建构了教学信息库,资源涵盖了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服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二、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平谷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推进,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平谷区新的功能定位要求教育的层次和布

10、局结构做出新的调整在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指导下,平谷区在北京、环渤海、中国、世界的大格局中有了新的功能定位,即成为“生态绿谷”、“京津商谷”、“绿能新谷”、“中国乐谷”,力争建设成为首都生态第一区,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和商贸枢纽,成为京津地区的休闲旅游中心、文化创意基地和都市农业基地。这一新的功能定位,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教育在平谷“四谷”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和优先发展的地位将愈加明显。未来五年,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将在层次结构、布局结构上,进行与“四谷”发展战略相一致的调整。(二)平谷区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结构变化

11、对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当前,在北京构建“宜居城市”的战略要求下,平谷区正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休闲之谷”和“田园之城”。在以市场化的眼光重新梳理自身的旅游、休闲资源的基础上,如何使平谷成为京津地区有吸引力和承载力的休闲去所,对平谷的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人才供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平谷区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业人口结构和居民结构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提高平谷区从业人口的职业能力,如何更快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进城就业,如何提高城区新居民和老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都对平谷的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更新的要求。(三)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受教育水

12、平提出新要求“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将迎来经济社会大发展。目前,平谷的经济规模和总量在全市十六个区县中处于较低水平,一些传统工业,例如服装、饮料等,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技术含量和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一些新兴产业,包括临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产业、物流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都需要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其提供具有中高等职业技能的、有一定管理水平的技术、技能和管理型人才。“十二五”时期,平谷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其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都将使平谷区的教育承担更多的为当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新任务,平谷区的教育将与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3、联接地更加紧密。(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为人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基。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均衡化基本目标的实现,在“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多样化需求满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学校的整体规模和办学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优质学校的品牌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个性化、多样化、优质特色的人才培育模式需更加丰富。平谷教育必须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存在的问题平谷区教育在“十一五”时期尽管成就显著,但是面对严峻的外部挑战,尤

14、其是平谷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各种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布局结构:布点偏远不便就学仍存在“十一五”时期,平谷虽然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合理设置中小学校,适度压缩学校数量”的原则调整了学校的布局结构,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根据平谷区“十二五”四大功能区域划分,平谷区将在全区构建“一城三带十大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格局,格局的变化必然带来区域功能变化、人口聚集与流动等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的学校布局尚不能充分满足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客观要求,需要根据空间布局战略,科学规划,全域规

15、划,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覆盖每个区域的种类丰富、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教育格局。(二)优质教育: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平谷区是未来五年北京市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几个城区之一,随着“中心强化,三区联动”城区空间结构的调整,平谷的转移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规模将逐渐增大,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园、入学需求也将逐渐增大,“有学上,上好学”的教育需求将对平谷既有的教育基础和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平谷教育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当地居民“有学上”的教育需求,但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总量中却相对偏小,而且分布很不均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一体化需大力推进。(三)教育

16、质量: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需齐头并抓“十一五”时期,平谷的文化和体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文化广场和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各类教育中艺术、体育、美育都得到了很好的促进和展示。但与北京市的其他区县相比,平谷素质教育的推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受到区域内招生考试等制度的限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很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待全面提升。未来五年,平谷还需注重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保证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齐头并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亟待深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转变,体艺科技及校外教育还需提升到应有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受课程体系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培养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17、四)队伍建设:总量超编与结构性缺编并存适应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进出口机制,适应打破中小学界限、支持分流和缓解超编压力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而需引进人才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不足,包括培训、考察、学历进修、“教非所学”转科培训的经费都不能保障现有的专业发展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总量偏小,名师名校长的比例还需要大幅提高。平谷教师队伍在结构性缺编的同时,还存在乡镇学校教师超编的现象,超编教师难以安排也直接影响了平谷引进优秀教师的进度,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宗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教育富民”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二、基本原则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公平为目标,立足区情,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布局结构,规范学校管理,凸显学校特色,使全区教育教学水平整体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坚持以“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按需选学,持续学习”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19、,形成覆盖全区的终身学习网络,建设充满发展活力的学习型平谷。三、战略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牢牢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面向人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扩大优质教育的普惠面。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水平继续保持在98%以上,婴幼儿受教育率及家长育儿指导率达到95%;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使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以上,巩固率达到99.98%,合格率达到98%;初中毕业率、结业率达到

20、99%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00%满足高中阶段入学需求,完成率达到99%以上;通过前厂后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和集团化发展。第三章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一、明确政府责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继续保持学前三年入园率98%以上,扩大教育规模、合理规划布局,满足平谷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学前教育需求。增加公办园所数量,到2015年,在城区新(扩)建幼儿园12所,每个乡镇保留一所乡镇中心园,较大地区可保留13所村办园,乡镇中心园50%达到北京市幼儿园办园条件较高标准。继续推进优质园所和师资的稳步增长,市立园100%晋升为市级示范园,中心园50%达到一级园所水平,85%幼儿教师达到大专学

21、历水平,25%幼儿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水平。积极支持、规范民办园发展。(一)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区和乡镇两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区政府负责实施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统筹管理和扶持城乡学前教育机构,乡镇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积极筹措发展经费,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学前教育的管理责任。区政府协调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学前教育联席领导小组,乡镇政府成立由主管乡镇长任组长的乡镇学前教育领导

22、机构,研究制定解决辖区内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建立和加强本区学前教育的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将学前教育发展的各项指标纳入政府教育的专项督导和乡镇党委的评价体系,定期督导和评价,强化各部门的管理责任。(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素质依据北京市幼儿园、托儿所办园、所条件标准核定幼儿园人员编制,平衡发展公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增加公办幼儿园、尤其是乡镇中心园教师的数量,使其能够满足保育教育需要。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对新补充的幼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对调整到幼儿园的小学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避免未经过培训的小学教师直接流入幼儿园。加

23、强培训,提高师资学历层次,到2015年实现任课教师85%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加强以基本功、活动组织、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对幼儿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完善幼儿园长和骨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通过各级教研部门建设,依托区、园自身的教研网络和培训制度,构建市、区、园三级幼儿园科研和课题研究格局,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北京市统一的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的研究和深化,强化教师德育无痕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幼儿园保健医生、保育员、炊事员的专业培训,确保幼儿安全健康地成长。(三)加大农村幼儿园基础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

24、机制,参照生均经费比例,将经费投入纳入到区、镇乡两级财政项目预算之中,尤其要保障镇乡财政中用于发展学前教育的经费。大力发展乡镇公办中心园,并逐步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扩大公办园的覆盖面,提高保教质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经费和政策应该向农村幼儿园倾斜,探索农村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改善既有的农村幼儿园的基本办学条件,使95%农村幼儿接受学前三年教育。(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特色幼儿园建设深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促进幼儿园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深化和发展立足于平谷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课程,打造园本教材,力争打造特色幼儿园,开发适应于本区教师和教育特色的平谷学前教育丛书。“十二

25、五”时期,整理、编辑优秀教育案例、论文、活动设计等学前教育丛书35册,打造特色幼儿园35所。推进市、区“手拉手”幼儿园的建设和骨干教师帮教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典型,逐步推出特色示范幼儿园和示范教师。二、整合资源,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平等接受合格教育的机会,关注处境不利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初中毕业率、结业率达到100%。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促进适龄儿童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显著发展。(一)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进精细化规范化教学管理,合理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加强区、校

26、、班三级质量监控网络建设,尤其加大区级监控力度,稳定考试命题、组织考试、质量分析三个关键环节,严密组织每年对毕业年级及非毕业年级的质量检测,做好质量分析和反馈工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开发平谷可爱的家乡区本课程,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研究。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保证开齐、开足课时。形成丰富多彩、特色明显、主题突出的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技、校外教育体系,加强学校环境文化设计布置,定期组织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组建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

27、生社团,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通过“一站、一馆、一中心”,即一个科技馆、一个文化站、一个素质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丰富的素质教育活动,提高素质教育项目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二)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巩固平谷区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成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探索学区化和教育联盟管理体制改革,在学区内配置干部、教师资源,选拔学区内的优秀干部,调整、充实到办学条件薄弱校和农村校,提高学区内的校际均衡发展水平。重点加快农村校和薄弱校的改造,提高农村校和薄弱校的办学条件

28、和办学水平。继续通过撤销、合并、联办等方式对部分薄弱校进行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管理办法,确保转移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特殊教育中心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扩大残疾儿童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比例。完善“小升初”招生办法,坚持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推进高中招生改革试验,学校根据品学兼优、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逐步扩大推荐优秀学生直接升入高中的比例。进一步实施初中毕业年级质量监控工程,努力提高中考质量。继续坚持初中非毕业年级学科教学全员全面统考制度,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三)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提

29、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的考核评价,增强教师的依法施教意识,修正违规违纪行为,增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真正为人师表、行为世范。进一步完善教师编制制度,解决平谷教师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的现实矛盾,通过编制调整和加强培训,解决农村学校超编教师的调动和转岗问题,通过引进和招聘人才,解决部分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缺编的问题。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组建“名校长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定期组织辅导报告、交流研讨、参观考察、分享经验。继续坚持隔年一次、自下而上、全员参与的教师基本功竞赛和评优课活动

30、。加强对低水平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完善骨干教师评选、考核办法,组织市、区两级骨干教师课堂开放月活动,切实发挥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实行平谷区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制定并落实“双名工程”,力争到2015年培育并推出一批在市、区有影响力的名校长和名教师。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规程,组建班主任协会、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扩大优秀班主任的影响力,带动班主任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四)完善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十一五”时期基本完成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适应平谷快速城市化进程,依据教育资源集中发挥作用和办好必要的教学点的原

31、则,全面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继续保持财政支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失学。健全完善小区配建中小学校的规划、建设与收缴制度,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重点解决和保障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回迁区域、两限房等中小学校配套。农村地区在由乡镇、村的组织形式转变为社区组织形式过程中,预先做好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工作。(五)打造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推进中小学校内涵式发展,倡导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引导学校发挥优势,通过特色课程、特色项目,塑造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打造特色学校。全面实施“民族艺术进校园”工程,

32、通过培养学生学唱京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和黄梅戏,学跳民族舞,学拉小提琴,打造小香玉品牌艺术学校,建设一所体育运动学校,成立“中国乐谷”歌舞团,实现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结合学校特色,通过整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布置校园环境,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筑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全面提升校园品质。(六)加强教研工作,提高以研促教水平明确区级教研部门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做到以研促教、为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服务。教研组每学年要对各校课堂教学及常规管理进行全面视导诊断,做出分析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跟踪指导,开展示

33、范课活动,指导课题研究,切实解决学校的急迫问题。校本教研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过程管理,提升研究水平,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三、创新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惠及面基本实现普通高中规模办学,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高中学校全部达到市级示范校标准,使全区80%以上的高中生享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鼓励学校特色办学,培养自主教育品牌,争取实现3所都达标、3所各有特色。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未来五年,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0达到研究生学历,市级和区级骨干教师队伍比例达到30。(一)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

34、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通过为学生提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提高高中课程的选择性,促进高中生素质的综合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明确德育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德育特色深化德育效果,提高高中德育的实效性。提高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水平,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校科技教育和校外教育工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个性化教育,加大

35、特长生培养力度。(二)加大引进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以增强学校活力、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采取合作办学、委托办学、名校办分校等方式,积极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名校落户平谷,进一步扩大平谷区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不断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办学质量。(三)大力支持品牌学校建设,提升品牌学校影响力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和支持示范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办学和管理模式,探索教育教学改革途径,逐渐提升办学品位和影响力。实施品牌学校提升计划,采取特殊支

36、持政策和项目扶持,推动3所学校特色发展。(四)高度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优质高中资源的扩大通过名校引进和合作办学,引进区外名师,以“名师工作室”的方式扩大名师的影响力,为平谷培养更多优秀教师;依托“双名工程”和高中教师基本功培训,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数量结构合理并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保障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持续扩大。四、适应“生态立区、工业强区、三产带动”战略需要,发展平谷特色的职业教育以“聚集区域职教资源,面向京津冀”为发展理念,以“精学历广培训”为指导思想,在“一校五址”办学格局的基础上,以职教集团为研、教

37、、训、产基地,全面打造校企一体化、产学一体化、国内外一体化的,以培养本区核心产业所需要的中高等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平谷职业教育。(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建设服务于平谷“三个基地,两个中心”的建设,专业方向逐步向航空配套服务业、临空服务业、临空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产业、物流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转移。加大调整传统专业的力度,持续发展5个招生、就业和用人单位评价好的传统优势专业,包括汽车服务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中餐烹饪,逐步加强文化艺术和物流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品牌建设,重点建设5个市级品牌专业。以5个品牌专业为依托,创建50门精品课程,5个设施精良、实训效

38、果明显、教学基地与工作现场对接的实训基地。通过精品课程、实训基地推动品牌专业建设,以品牌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发展,以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平谷职教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二)通过前厂后校和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提高实训与培训能力在5个校区加强5个核心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探索通过前厂后校的方式,五年内基本建成5个市场运作的、达到教学实训与岗位实操同步、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实训基地。五年内分阶段逐步完善其它特色专业的实训条件。为5个校区建设5个面向社会、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中心。公共实训中心主要为校区面向社会举办的技能培训提供服务,也用于为各类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培训提供服务,公共实训中心也将逐步为

39、普通高中的技能课教学提供服务。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实训基地,使教师的进企实践和挂职培训、学生的顶岗实习得以落实。全面整合培训资源,以5个校区为主,以各校区的核心专业为主,大力开展面向城区就业人员、面向农民的技能培训。全面整合校际培训资源与联合大学平谷分院的培训资源,力争使职业技能培训每个校区各有专攻、每个校区各有场地、每个校区各有规模,并力争通过机制改革使联大分院的专业、师资和实训设备为5个校区的技能培训服务,为学员的考证提供服务。五年内,大力开展面向城区居民的就业培训、转岗培训和提高培训,开展面向农民的转移培训、就业培训和新市民培训,

40、构建“精学历广培训”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把职业学校的培训成绩作为考核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对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评选先进的指标,列为示范性职业高中、公共实训中心等建设的立项、认定的重要依据。(三)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真才实学面对教师结构性缺编的矛盾,职业学校应鼓励教师转岗,设立教师转岗培训专项基金,政府与学校共同承担让教师接受在职学历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和实操水平。选择企业优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建立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帮教对子。吸引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应届生进入职教师资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对口率和初始学历水平。建立并落实专业教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

41、结合的轮岗制度,加强专业教师对企业实操一线的熟悉度,通过轮岗实践,提高教师对企业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的把握,增强专业教师紧跟前沿的实操能力。以专业为核心,重点培养10位左右专业带头人,组织重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境内外一流企业和对口职业学校参加专业培训,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真才实学,将“双证书”型教师培养成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四)改革招生和培养方式,扩大中职学生升学和深造的机会“十二五”时期,以第一职业学校为主体,通过加强与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扩大职业学历教育的办学规模,到2015年,京籍职业高中招生数

42、保持在200人左右,引进培养外省市学生600人,年度招生规模达到800人,学历教育在校生数达到2000人。以前厂后校基地为依托,通过体制改革,探索“2+1+1”和“五年一贯制”培养方式。“2+1+1”模式即2年中职学习+1年国内企业实习+1年国外企业实习,为学生的深造和技能提升提供机会。“五年一贯制”即打通中高职的招生限制,通过实行合作高职院校扩大单考单招和优秀中职学生免试入学机制改革,实现中职学生直升高职院校,为学生的升学提供机会和途径。通过改革前厂后校实训基地的效益分配、设立企业技师辅导员岗位并给予稳定津贴、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同堂上课等机制改革,切实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职教集团和

43、职业学校除了要大力引进符合国际操作标准的职教理念和课程体系外,还要逐步引进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训设备,与国外大学、行业和企业合作,引进外国先进的证书认证体系和认证技术,加强与国际公认的行业或职业资格协会的合作。通过师资培训、课程及教材引进、师资引进、学生互访的形式,提高平谷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五、创建学校、企业、社区合作机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以争创学习型城区为目标,依托职业学校的培训资源和社区教育中心的培训资源,为平谷的广大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体系。探索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融通的新机制,统筹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企业教育的现有资源,

44、加强社区教育中心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全面落实技能型人才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和社区居民培训,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服务。(一)加强统筹和领导,深入推进学习型平谷建设逐步完善“区委统筹领导,政府全力推动,教育部门主管,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学习型平谷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平谷区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履行统一领导、整体规划、统筹全区职责,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区政府和各委办局的目标管理,并作为对一把手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统筹社区教育各项工作,检查、监督各责任部门社区教育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

45、调整方向和工作方式,整合资源、完善制度、落实奖惩,深入推进学习型平谷建设。(二)以乡镇成人学校建设为载体,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基础平台建设完善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成人学校为骨干,村(居委会)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加强乡镇村成人学校软硬件建设研究和指导力度,使其在管理机制、经费投入、人员配置、师资队伍、场地设施、业务功能等方面更加完备。五年内使95%的行政村建成村成人学校,有50所村校达到区级示范校标准,并重点建设好1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成人学校。建立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数字化远程教育网络,继续实施“村村通数字化远程教育工程”。到201

46、5年,70%行政村开通远程教育,通过与高等院校的远程教育学院开展合作,在村级远程教育站点设立高等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点和管理站,使村级远程教育站点成为居民终身学习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成为“一校一名大学生”和乡镇、村行政人员提高学历水平和村民查阅信息、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途径和场所。(三)加大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的合作,提高社区教育效益加大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师资和课程,为社区教育注入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内容,提高社区教育的培训质量。以重点发展的社区教育中心为基地,整合这些乡镇企业的培训资源,在职教集团的协调下,探索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培训资源开展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培训的

47、管理方式和培训模式,扩大社区教育的规模和社会效益。通过社区教育为平谷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提供条件。(四)加强成人教育与培训,提升城区人力资源的品质开展行政人员高级研修,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组织研究生课程班的形式,提高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学历水平,五年内力争使300人完成研修。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成人院校的核心专业和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扩大中高等技能人才培训规模,五年内至少培养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1万名,包括培养中专以上学历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性人才3000名,完成农民转移培训和城区务工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转岗培训8000名。围绕新农村

48、建设,实施农民学历提升计划,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农村行政管理人才300500名。“十二五”时期,社区教育中心还将继续加大对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培训,通过提升新市民和老市民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推动平谷经济发展和文明城区、学习型城区的建设。六、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一)健全规划实施的领导机制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区委区政府定期听取教育规划落实情况的汇报,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区人大依法进行监督,确保依法治教的落实。区政协参政、议政,对教育规划的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各有关部门要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

49、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要把落实规划、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继续健全完善素质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联席会议制度。(二)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党务工作和组织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和工会工作。

50、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三)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的环境着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规范课堂、讲座、出版和网络等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认真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呼声,关心并积极解决群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学校与相关部门和社区的合作,建设平安校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联动保护,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环境,有效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第四章 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一、人才强教工程(一)提高名师名校长的比例实施和完善“双名工程”,培养一定数量在北京市有一定知名度

51、和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发挥名师名校长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以“名师工程”为支点,巩固成果与创新机制相结合,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教师工作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品德高尚、业务素质全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平谷区的市区级骨干教师规模保持在专任教师的4以上。完善三级管理的“名师工程”工作模式,建立校级、区级学科、区级三级名师以及特级教师等不同层面的人才资源库,力争培养一批在北京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家型的名优教师。以“名校长工程”为平台,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增加名校长的数量,增强名校长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与专家、高校的合作,力争培养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型校长,打造35名在北京市有一

52、定影响力的名校长,培养和巩固10人左右的骨干校长群体,打造10人左右有潜力的中青年校长。依托国家级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开展中层干部入职培训、岗位提升培训、优秀中层干部研修培训,提高中层干部执行力。(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坚持“重心下移、重点突出、重视基层”的培训原则,以干部、教师的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平谷教育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围绕提高干部、教师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合各类型、各层次学校教师的特点,细化干部、教师培养目标,因需施训。通过培训需求调查,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全体教师开展分层主题式教育培训,针对农村教师,采用送课下乡、送师下乡的

53、形式进行培训,着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业务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升干部引领学校发展的能力,加强干部教学质量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干部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能力。加强中层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和业务实践能力培训。加强干部学历教育,加强干部脱产挂职培训,继续开展校长、教师境外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提高研训一体化水平。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家校合作能力。创新培训模式,加大对名师名校长的经验交流,发挥本区优质教育人力资源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三)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整体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师

54、准入标准,把好教师入口关,进一步完善招聘、培训、考核、职称评定、奖惩、流动等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成长、使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教师编制配备标准,完善教师补充和流动机制。建立健全校外兼职人员和工勤人员聘用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编制制度,解决教师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的现实矛盾,通过编制调整和加强培训,解决农村学校超编教师的调动和转岗问题,通过引进和招聘人才,解决部分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缺编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进一步加强教工委后备干部库建设,加强干部引进与交流,促进干部队伍协调发展。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和选拔标准,逐步完善配套的薪酬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健全干部监

55、督、奖惩工作机制和干部关爱工作机制。完善对名校长、特级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奖励津贴制度,做好教科研经费、培训经费的立项和使用,增设教育成果转化专项经费。二、经费保障工程(一)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确保做到“三个优先”,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力度,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努力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区财政支出的比重,切实做到“三个增长”,保证各级财政性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的30%用于职业

56、教育。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此项经费可尝试由政府通过税费转移而转为直接管理,即直接从企业的税收中按比例留存企业用于职工培训的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在职业学校完成培训后,政府按职业学校的核算结果将企业的教育培训经费转移给职业学校。要确保此项经费专款专用,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费用不得低于50。对不按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区政府收取其应当用于本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用于本区的职业教育。确保对社区和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二)完善投入机制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本区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定额

57、。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教育投入主导地位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补充”的多渠道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比例,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成本分担机制。提高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扩大财政投入普惠面,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模式,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建立区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设立专项经费维护校舍安全,财政拨款的增量部分主要向农村地区和城郊结合地区学校、

58、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大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政府投入力度。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助学金制度。(三)加强经费监管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的监管。建立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将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列入每年义务教育督导的检查内容。提高学校预算管理水平,加强对学校预算编制的指导与审查,在学校层面提高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建立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三、信息化建设工程(一)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教育城域网。通过光纤链接,架设一个覆盖全区各教育单位、高速连接BJENET的光纤网络环境。配置市、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网络安全、网络监控等重点设备和软件,建设高速、稳定、安全、绿色、文明的教育专网。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有效维护,适度超前”的思路继续完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