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_第1页
自动控制理论_第2页
自动控制理论_第3页
自动控制理论_第4页
自动控制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技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 2014- 2015 年度 第 1 学期)名 称: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题 目: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能分析与校正院 系: 科技学院 班 级: 自动化12k2班 学 号: 121912010225 学生姓名: 夏云阳 指导教师: 刘鑫屏 设计周数: 1周 成 绩: 日期: 2015 年 1 月 15 日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任 务 书一、 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能分析与校正二、 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理论A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设置自动控制理论A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

2、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

3、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三、 主要内容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TLAB系统要素,MA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2控制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变换等等。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高阶系统的近似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4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主要包括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纯迟延系统根轨迹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5控制系统的

4、频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Bode图、Nyquist图、稳定性判据和系统的频域响应。6控制系统的校正,主要包括根轨迹法超前校正、频域法超前校正、频域法滞后校正以及校正前后的性能分析。四、 进度计划序号设计内容完成时间备注1基础知识、数学模型第一天2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第二天3根轨迹分析、系统校正第三天4整理打印课程设计报告,并答辩第四天五、 设计成果要求上机用MATLAB编程解题,从教材或参考书中选题,控制系统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每章选择两道题。第六章校正选四道,其中根轨迹超前校正一道、根轨迹滞后校正一道、频域法超前校正一道、频域法滞后校正一道。

5、并针对上机情况打印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包括题目、解题过程及程序清单和最后的运行结果(曲线),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以及参考文献。六、 考核方式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根据1打印的课程设计报告。 2独立工作能力及设计过程的表现。3答辩时回答问题的情况。成绩评分为优、良、及格以及不及格4等。 学生姓名:夏云阳 指导教师:刘鑫屏 2015 年 1 月 15 日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

6、理论等奠定基础。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SYSTEM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二、设计正文1 控制系统模型1.1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7、:,在MATLAB环境下获得其连续传递函数形式模型。已知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为:,在MATLAB环境下获得其采样时间为5秒的传递函数形式模型。解:num=5 4 3;den=3 4 5 9; G1=tf(num,den); Ts=5; G2=tf(num,den,Ts)Transfer function: 5 z2 + 4 z + 3-3 z3 + 4 z2 + 5 z + 9Sampling time: 5结果分析:由实验结果可得,系统的极点都在左半平面,系统稳定1.2生成一个=1的标准二阶系统,随机生成一个五阶稳定的系统,并实现两个模型的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num1 den1=ord2(1

8、,0.5);G1=tf(num1 ,den1);num2 den2=rmodel(3);G2=tf(num2 ,den2);Gs=series(G1, G2)Transfer function: 0.1139-s5 + 3.532 s4 + 44.1 s3 + 77.23 s2 + 74.69 s + 34.13Gp=parallel(G1, G2)Transfer function: s3 + 2.646 s2 + 40.68 s + 34.24-s5 + 3.532 s4 + 44.1 s3 + 77.23 s2 + 74.69 s + 34.13Gf=feedback(G1 ,G2, -

9、1)Transfer function: s3 + 2.532 s2 + 40.56 s + 34.13-s5 + 3.532 s4 + 44.1 s3 + 77.23 s2 + 74.69 s + 34.242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2.1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试确定特征根在s平面的位置,并判断系统闭环稳定性。解:解题过程:d=4 6 11 15;r=roots(d)题目结果:r = -1.4214-0.0393 + 1.6238i -0.0393 - 1.6238i 系统不稳定,一个根在s平面的左半部,两个根在s平面的右半部2.2已知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wn2/(s2+wn2+2w

10、n2),求时的阶跃响应曲线。解:程序如下所示:wn=3;w2=wn*wn;num=w2;for ks=0.2:0.2:1den=1 2*wn*ks w2;figure(1);step(num,den);hold on;figure(2);impulse(num,den);hold onend 图一:单位阶跃响应图二:单位脉冲响应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3.1设开环系统H(s)=绘制出其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并确定交点处的增益k.解:程序如下所示:num=1 3;den=1 9 20 0;rlocus(num,den,'k')title('Root Locus') k

11、,p=rlocfind(num,den)gtext('k=0.5')k = 0.7662 p = -4.4418 + 0.0465i -4.4418 - 0.0465i-0.1165 说明系统有三个极点 3.2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为试绘制a从+0+变化时的根轨迹,并求出单位脉冲响应为衰减,等幅震荡,增幅震荡,单调增幅时的a值。解:其等效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然后话根轨迹图解:程序如下所示:num=1 1;den=1 1 1;rlocus(num,den);k,p=rlocfind(num,den)找到跟轨迹与实轴的交点为-2,a=3,与虚轴无交点。所以

12、当a3.时响应是单调减幅,0a3时响应为衰减振荡,没有等幅振荡和增幅振荡。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4.1二阶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为T(s)=求当T=4 =0.2,0.4,0.6,0.8,1.0时的幅相特性曲线和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解:程序如下所示:T=4;a=T*T;num=1;for ks=0.2:0.2:1den=a 2*T*ks 1;figure(1);nyquist(num,den);hold onfigure(2);bode(num,den);hold onend图一: 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图二:系统对数幅频相频特性曲线4.2已知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绘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并判

13、断闭环根的分布及闭环稳定性。解:解题过程:num=10.53 11.26 43.44;den=conv(1 2,0.5 -3);nyquist(num,den)系统的Nyquist曲线如上图所示,因为右半平面的开环极点数p=1,n=-1,z=p+n1-1=0根据奈氏判据,右半平面的闭环极点数z=0,所以系统稳定。5. 控制系统的校正根轨迹法超前校正 5.1、已知系统和传递函数为G(s)=1/(s*(s+1)*(0.5s+1),比例参数的取值范围是0到,要求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为%20%,ts10s,设计一个串联校正装置解:den1=conv(1 0,1 1);den=conv(den1,0.5

14、1);num=1;G=tf(num,den);rltool(G);校正前根轨迹图校正前阶跃响应曲线从图上经分析可知,超调量与调节时间的变化不能同时满足要求,所以选用串联超前校正的方法来调节 校正后根轨迹图校正前阶跃响应曲线 校正后阶跃响应曲线串联一单零点校正后,超调量为6%,调节时间为6.88s,符要求。根轨迹滞后校正5.2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G(s)=(4)/(s(s+1)(s+4),采用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动态性能已经满足要求,现在求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不小于9。解:根轨迹校正中的滞后网络用于改善系统的稳定性能,但不改变系统的动态性能,在设计滞后网络时,为使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主要分支通过闭环主

15、导极点,同时能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开环增益,通常把滞后网络的零极点配置在离虚轴较近的地方,并且互相靠近。den=conv(1 1 0,1 4);num=4;G=tf(num,den);G1=feedback(G,1);step(G1)校正前系统阶跃响应曲线den1=conv(1 1 0,1 4);num=4;G=tf(num,den);rltool(G);校正的根轨迹图校正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校正前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可知动态过程基本不受影响,但校正后速度误差系数为原来的10倍,满足静态要求。频率超前校正5.3已知单位负反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式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指标满足单位斜

16、坡输入信号时稳态误差e0.1,相位裕度r45°,穿越频率100rad/s。解: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做静态校正,则G(s)=,绘制BODE图,求性能指标:num=1000,den=conv(0.2 1 0,0.001 1);margin(num,den)可求得相位裕度0.021,穿越频率70.5,不满足要求。den=conv(1 0,conv(0.001 1,0.2 1);margin(num,den);f=45-0+7;a=(1+sin(f*3.14/180)/(1-sin(f*3.14/180);w=110; num=1000;T=1/(sqrt(a)*w);nc=a*T 1;dc=

17、T 1;n=conv(num,nc);d=conv(den,dc);margin(n,d);校正后可得得相位裕度46.7,穿越频率127,满足要求。t1=0:0.1:120;G1=tf(num,den);G11=feedback(G1,1);step(G11,t1);G2= tf(n,d);G22=feedback(G2,1);figure(2);hold on;t2=0:0.1:8;step(G22,t2) 动态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频域法滞后校正5.4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要求:(1)(2);。用频率法设计校正装置。解:为满足稳态性能,令K=30,作开环系统的伯德图num

18、=30; den=conv(1 0,conv(0.1 1,0.2 1); gm,pm,wg,wp=margin(num,den); gm,pm,wg,wpans =0.5000 -17.2390 7.0711 9.7714系统的相位裕度pm=-17.2390<0,系统不稳定。设计滞后校正装置为 G滞后校正装置的波特图hold on nc=4 1;dc=50 1; bode(nc,dc);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正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no2=conv(num,nc);do2=conv(den,dc); bode(no2,do2); gm,pm,wg,wp=margin(no2,do2); gm,pm,wg,wpans = 5.8180 48.2963 6.8227 2.1664hold on nc=120 40;dc=conv(0.02 0.3 1 0,50 1); bode(nc,dc);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pm=48.2963>45,wp=2.1664>2,K=30,满足设计要求。三、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1.通过本次设计实验,巩固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