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亠细胞内液:(2/3)体液 -细胞外液:(1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 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内环境可能存在的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激素、抗体、维 生素、甘油、脂肪酸、神经递质、CO等。不存在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呼吸作用有关酶、转录翻译酶、H2O酶等。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
2、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Cl-。 血浆 PH 7.35-7.45 。调节:缓冲溶液(HbCQ/ NaHCQ NaHPQ/ Na 2HPQ) 正常的温度:37 C6、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7、稳态维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
3、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9、组织水肿的原因:营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组成:感受器T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T传出神经T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 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神经调节过程:(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冲动)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朿0激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 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 局部电流方向+兴奋状态兴奋的传导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导致 兴奋部位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未兴奋部位:外正内负 兴奋部位:外负内正
4、刺激局部电流 -邻近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方向-+ + + + = +一一+ + + + + +.+ + 未兴奋区 兴奋区 未兴奋区兴奋传导方向特点:双向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神经递质)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刺激突触前膜 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 信号转换:电信号T化学信号T电信号 特点: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膜。 递质释放过程为胞吐,
5、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与递质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3、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 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 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 (失读症)4、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02、H+等,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所进行 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
6、容。6、血糖平衡的调节:(1)来源与去向:c'o3+2o+M 乳棺肝駙原、丿讥揶原箝转化(2)调节过程:下丘脑I細劇一(+)|途径1. 辅制刖栅耳曲解.2, 许卫卜血魁fit人组织 伽砲,斤在爼织緬的内特吏匯晒盼部非備樹加促選府悭眉汾韶-韭'途径胰向血糖素'(+)胰也A细师甲*血糖浓度降低肾上蟹素JL(+)肾上腺*II' I'4卞住脑 血糖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一 体液调节,参与调节的激 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 糖素,两者表现为拮抗作 用 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5、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 位激素名称化学性 质作用部位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多肽肾小管、集
7、合管调节水平衡、血压多种促激素释放 激素垂体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激素垂体生长激素蛋白质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控制甲状腺的活动促性腺激素性腺控制性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 衍生物全身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 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 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胸腺激素多肽免疫器官促进T细胞发育,增强 T细胞功能肾上腺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兀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 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胰 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全身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A细胞胰咼血糖素多肽肝脏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性腺性激素固醇全身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及性成熟,激发 并维持第二性征等氣化7
8、、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下丘脑亠<-)+L负反馈调节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调节8、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9、体温调节: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0、水盐平衡调节:寒冷冷觉£受器炎热I温觉感受器传入惡WM1皮肤时管收骨收m 肌 战缩栗传出押经传入二下丘脑件温调节中枢丄 神经 Jtrh垂件(TSH上腺甲状腺传出神经抻经'X 1建監恒定体愠恒定11、下丘脑调节内分腺的枢纽:激素”垂体感受下丘脑相关神经饮未不圧、怵内賈水过多威吃的代物过威I堀腫外液it透压爵高抗利.说激噩激素'某些内分泌腺-某些内分泌腺 神经中枢: 下丘脑、大 脑皮层 抗利尿激 素由下丘
9、脑1分泌,垂体细释放 调节方式:寒冷:神经一体液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炎热:神经调节 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既能释放神经递质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血糖器等O1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神经调节r反射弧迅速:准确、比较局限短暂激素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1)区别:(2)联系: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厂吞噬细胞13、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细胞BT淋巴细胞细胞(在胸腺中成熟)陳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细胞
10、(在骨髓中成熟)丿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1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1亠口“ "宀 卜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J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15、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6、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以是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7、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 T细胞起作用)(1)体液免疫:攝取*吞噬细胞婕'暴離庶的抗原犬需数抗原传
11、递直接作用再也入产生 淋寸因子 尿用 7细胞増殖分化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 只能与某一种特定的抗原结 合,进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 作用。*浆细胞产生抗网+抗体I多数情呪抗体属分泌蛋白,与其分泌 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 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分泌 方式为胞吐。抑制病原体的娶殖或肘人体细胞的豬附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2)细胞免疫:严*吞噬細胞(吞噬、处锂第 丨感应阶段被吞噬细胞呑噬消化T细胞抗原(侵入丐二细胞中)枕反应反应阶段作用机理激活祈酹体酹辩巴因子増加舞透性改变漳透压具有识别作用的细胞或物质:特异性识别:B细胞、T细胞、 记忆B细胞、记忆 T细胞、效 应T细胞、抗体;非特异性识别:吞噬细
12、胞; 浆细胞不具有识别作用。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 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 之前将它们消灭。ii:黠为划UJU址儀伽瓯枚应阶段靶细胞裂解抗原+抗休(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区 别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 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效应。联系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 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 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
13、基本丧失。18、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自身免疫病: 原因: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自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举例: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2)过敏反应: 原因: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外来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 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过程:卜.I斗忡次酣潘谊議厢匸细啦说扩弥、由:苦迪逍性昭血IM何档盘晞加(3)免疫缺陷病: 原因: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 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如
14、: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后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艾滋病毒: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思考:实验过程:实验(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实验与对照说明什么?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实验与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实验与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达尔文的
15、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 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2)温特的试验:实验结果: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牛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 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 的生长。(3)实验结论小结: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 _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4)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
16、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1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5)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根尖。(2)运输: 横向运输:单侧光作用,由向光侧t背光侧运输。重力作用,由远地侧t近地侧运 实验二: 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t形态学下端运输。(注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含有生栓柔琼脂块空白琼脂块分布: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累可就向运輪I尖閤以卜诽虑此生也 向 F i*|n1fria Ifr8 Ifr6 lfrq 1O1生获素
17、加ftmol-L14、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光影响了尖端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 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 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 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 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与浓度的关系: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来说, 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 曲线上A 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18、曲线上小于 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大于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起抑制作用一等于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不要将图中AA、BB、CC理解为抑制阶段,这些阶段仍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促进生長抑制生氏(3)与生长素生理作用相关的图:从甲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思考:要除掉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应采用图
19、中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从乙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曲线中H点表示促进生长最适浓度 g,在0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 高,促进作用增强,而 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减弱_ 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 X的范围为:m v X v 2m。 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 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2m,侧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 X的范围为:6、两重性实例:(1)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 芽的生长。 应用:对果树修剪,对棉花、
20、番茄摘心。(2) 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重力一生长素分 重力布不均B侧A侧D侧C侧B侧促进作用强J-B侧生长快La侧促进作用弱$侧为抑制作用I C侧生长快Lc侧为促进作用J一茎背地生长A根向地生长7、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 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黄瓜、辣椒等);除草等思考:用此方法获得的无子果实与无子西瓜的获得在方法和原理上有什么不同?8、其他植物激素:名称合成部位主要作用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
21、。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将要脱落 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 落。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协同件用牛反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醱桔抗儒用 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决定植物某一生理效应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 量,而是各种激素间的相对含量。如:细胞分裂素配比生长素配比: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细胞分裂素配比v生长素配比:愈伤组织分化出根。_ 细胞分裂素配比 =生长素配比:愈伤组织只生长不分化。9、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
22、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材料:烧杯,花盆,细沙,山茶花枝条,萘乙酸实验设计:鑑懈水10跟插長N-I2hL00in«/L嶽乙锻 根插条JOOmg/L壊乙龈10根插条5<M)rng/L/ f5K-12h咖插条700mg/L紮乙擁10根插黑K-1h实验结果(如右图):实验结论:300-500mg/L萘乙酸是促进山茶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厂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广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I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 遗传特征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d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口(重捕个休数)m (
23、重捕中标记个怀数)XM £标记个休数)3:种群: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同一的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学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状态)。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率时间J型增长率曲线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o入 (No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其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入为年均增长率.)0时间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
24、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 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 K值。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7、种间关系 <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牛)L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一寄生:蛔虫,绦虫、虱子 蚤,病毒 菟丝子寄生性细菌F图依次为:互利共生 捕食竞争垂直结构8、群落的空间结构:时【可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
25、过程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山喷发,冰川泥过程:地衣、苔藓阶段T草本植物阶段T灌木阶段T森林阶段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火灾后的森林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r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牛产者:自养牛物,主要是绿生态系统的I组成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寄生生物,菟丝子1、结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
26、的生物I(细菌、真菌、腐生生物蚯蚓蟑螂)I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 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2、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 >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10% 20%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
27、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总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3)渠道:沿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4)形式变化:光能 t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t热能(最终散失)同化炸)能忻逋经第二营养级的悄况诽解西IllJy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解图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lN卞产打初级消费肾 (植丘劫物)次级消费若(肉仕动物)=0二级誚费皆 (肉仅动物)宀佥0务分解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是能量持续
28、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 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一一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Q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02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 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 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