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空间利用导则_第1页
常熟空间利用导则_第2页
常熟空间利用导则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言我国传统城乡经济关系中由于城乡分割、 工农对立现象突出, 普遍呈现“二元结构” 而在发达地区由于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崛起,对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 冲击,深刻地改变了城乡空间的演化格局。当前的城乡问题已不再是城乡生活水平的巨 大差距和工农关系的对抗,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城乡空间利用方面的冲突,尤其是建设用 地的无序蔓延,造成乡村空间在质上受到城市的强烈渗透。地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常熟市目前城市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空间资 源紧缺矛盾,当前最大的城乡问题无疑是人地关系紧张、城乡空间交错,其发展对城乡 统筹规划提出了现实的诉求。因此,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落实科学发展

2、观,特编制常熟市市域空间利用规划,以引导远景常熟区域城市的构筑。本规划基本思路是城乡空间统筹规划,是一个研究性的规划。规划研究重点是城乡 整体发展模式下,区域建设用地空间的布局,产业空间的区域统筹安排,城乡交通支撑 体系、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城乡规划管理政策建议。本规划通过分析区域人口承载力,确定区域人口容量。按照中心城区小城市独 立社区的结构统筹安排市域居住空间;区域统筹整合工业园区,工业空间集中于省级以 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市域生态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和风景区及各类绿地,农业空间兼 具生产、环境、旅游、社会保障功能;市域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是“高速公路干 线道路集散道路片区道路”构成的城乡

3、有序衔接的交通网络。本规划自 2003 年 6 月底开始编制, 同年 8 月、12 月向常熟市城乡规划局汇报了规 划方案及研究思路,其后就具体问题与常熟市城乡规划局多次讨论,并进行了多轮方案 修改; 2004 年 9 月 2 日通过了由常熟市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论证会;现根据论证意见, 修改完善,提交正式成果,包括导则(含图集) 、说明、专题三个部分。在本规划编制过程中,常熟市城乡规划局自始至终精心组织、协助工作,在此表示 衷心的感谢。本次规划现状数据如未注明,均是 2002 年底资料。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结构、规模 3第三章主要用地空间规划 6第一节 居住用地 6.第二节 工业用地 9

4、.第三节 公共设施用地 1.1第四节 农业空间 1.3.第四章 空间管治规划 1.5.第五章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2.2.第六章 绿地系统和空间景观规划 2.7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2.7第二节空间景观规划 2.9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空间开发规划 3. 1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1第二节旅游空间开发规划 3.3第八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3.5第一节分区生态建设 3.5第二节环境综合整治 3.9第三节综合防灾规划 4.1第九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4.3.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4.3第二节污水工程规划 4.4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4.5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4.6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4.

5、7第十章 实施措施建议 4.9.图纸目录1、区位图2、空间利用演变分析图3、用地现状图 20024、农村居民点现状分布图 20025、空间利用规划图 20206、空间利用规划图7、农村居民点规划图 20208、农村居民点规划图9、居住空间规划图10、工业空间规划图 11、农业空间规划图12、机会空间分析图13、空间管治规划图14、绿地系统规划图15、空间景观规划图16、综合交通规划图17、给水工程规划图18、污水工程规划图19、供电工程规划图20、电信工程规划图21、燃气工程规划图2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图第一章 总则第1条 为指导常熟市市域空间利用,统筹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特编制常熟市市

6、域空间利用规划 (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 本规划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及江 苏省实现“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的要求,根据常熟市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对城乡空 间利用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市域空间统筹发展模式的城乡空间规划。第3条 本规划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将市域空间划分为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两类, 统一安排城乡生产生活用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城乡空间结构清 晰、景观环境特色彰显,以缩小城乡生活质量水平的差距为目的,并非消灭城乡之间固 有的一些差别,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落实。第4条 本规划重点研究远景可能发展的建设空间,按照中心城区小城市独立 社区的结

7、构安排市域居住空间;统筹整合工业园区,按照片区规划工业空间,工业企业 集中于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市域生态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和各类绿地,农业空 间兼具生产、环境、旅游、社会保障功能;市域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是由高速公路 干线道路集散道路片区道路构成的城乡有序衔接的交通网络;市域基础设施强调 全市的共建共享。第5条 中心城区是区域辐射的中心,兼具市域经济、行政、文化综合中心功能。第6条 小城市具有综合功能,是周边区域的公共设施服务中心,兼具生产生活的 功能。第7条 独立社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城镇型社区,小城镇向 社区转化,配套相对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

8、务设施,不布局二 产;另一类是农村型社区, 农村居民点向社区转化, 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 配套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第8条 规划范围常熟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 1264.4 平方公里。第9条 规划期限X 年。第二章 规划结构、规模第10条 规划原则1、区域统筹规划, “集约型”、“效益型”的土地发展模式。2、适应快速城市化发展需求,优先集聚发展中心城市和小城市。3、坚持科学发展观,划定非建设空间,整合产业用地,集中建设独立社区。4、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完善社会服务设施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系 统。第11条 构筑由 1 个中心城区,

9、 3 个小城市, 87 个独立社区组成的城镇集聚、空 间开敞的区域城市空间格局。1、中心城区包括虞山、新港、梅李。2 、3 个小城市指海虞、支塘、沙家浜。3 、独立社区有 87 个,分两类,一类是城镇型社区;另一类是农村型社区。城镇型 社区有 4 个,包括古里、王庄、辛庄、董浜;农村型社区有 83 个。4、开敞空间主要包括沿江地区、虞山尚湖风景区、环昆承湖地区、环南湖地区、 官塘湿地保护区、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以及基本农田空间。第12条 本规划按照 200 万人口为市域人口最大容量。市域人口空间分布序号名称常住人口(万人)建设用地(km 2)1中心城区1201442支塘15183海虞15184沙

10、家浜15185独立社区3532.9其中城镇型社区1414农村型社区2118.9合计200230.9第13条市域规划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为310平方公里,非建设空间控制为682.7平方公里,预留发展空间 271.7平方公里。市域规划用地汇总表序号类别名称面积(km 2)占规划用地比例(%)1规划用地1264.41002建设空间31024.52苴丿、中居住空间987.75工业空间1038.15公共设施空间302.37公共绿地251.98交通设施用地544.273预留发展空间271.721.494非建设空间682.753.99苴丿、水域103.48.18风景区及湿地保护区用地66.35.24中基本农田5

11、1340.57第14条远期市域规划结构、规模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 160万,市域城镇人口 120万人,城市化水平 75% ;构筑由 1 个中心城区, 8 个城镇, 178 个农村居民点构成的城乡空间格局。1 、中心城区包括虞山、新港,人口规模为 70 万人。2 、8 个城镇包括海虞、支塘、沙家浜、梅李、董浜、古里、王庄、辛庄,总人口规 模为 50 万;其中重点中心镇是海虞、支塘、沙家浜。403 、农村居民点有 178 个,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总人口规模为 万。第三章 主要用地空间规划第一节居住用地第15条 规划原则1、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新区开发和老城更新,综合开发,分步实施

12、。2、新区开发强调集中建设、设施配套、开发一片、完善一片,力求营造良好的人 居环境。3、新兴小城市建设注重设施配套,推行多层住宅,改善居住环境,加速向城市住 宅小区过渡。4、加快独立社区的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第16条中心城区中心城市划分为9大居住片区:古城居住片区、主城居住片区、滨江居住片区、梅 李居住片区、大义居住片区、东南居住片区、周行居住片区、谢桥居住片区、莫城居住 片区。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开发控制一览表序号名称居住用地面积(ha)开发强度控制可容纳 居住人口(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人 /ha)低密度(%)中密度(%)中高密度(%)1古城居住片区901000033332主城居住片区

13、1640355510352133滨江居住片区112035605252234梅李居住片区200307063005大义居住片区3723070102696东南居住片区270752541487莫城居住片区427604081878周行居住片区3569010133659谢桥居住片区52830601015290合计499340555120240注:低密度指以低层为主,中密度指以多层为主,中高密度指以小高层为主第17条小城市小城市划分为3大居住片区:海虞居住片区、支塘居住片区、沙家浜居住片区小城市居住用地开发控制一览表序号名称居住用地面积(ha)开发强度控制可容纳 居住人口(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人 /ha)低

14、密度(%)中密度(%)中高密度(%)1海虞居住片区5773070152602支塘居住片区5182080152903沙家浜居住片区540505015278合计1635356545272第18条独立社区1、城镇型独立社区包括王庄、古里、辛庄、董浜四个大型社区,人口规模35万人/个,居住用地面积约为1260公顷,规划以多层住宅为主,可容纳居住人口约14万人。2、农村型独立社区全市保留83个农村型社区,居住用地面积约为1890公顷,规划以联排别墅和多层 住宅用地为主,可容纳居住人口约 21 万人(1)规划原则引导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在农村型社区集中居住。 以利用现状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齐全的村庄进行整

15、治、扩建为主,新建村庄 为辅。保持合理的耕作半径,方便农业生产。 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非耕地进行建设,避免高速铁路、铁路、高等级公 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保持适宜的集聚规模,便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集约配置,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特征,因地制宜、灵活布置,体现地方特色。保留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遗址。(2)建设模式 拆迁集中式,即对因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拆迁农村居民安置进入农村型社区。 保留整治改造式,即对在确定的农村型社区规划用地范围内规模较大且有保留价值 的房屋,近期保留整治,适时重建。异地搬迁集聚式,按照规划,不在农村型社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农村居民,要分期 分批

16、进入农村型社区。近期要求翻改建的农村居民,一律进入规划的社区。地处小城市和中心城区内现状农村居民点与规划用地性质不符的, 应加以严格控制, 不得新建农村住宅,在规划实施时统一拆迁;地处规划居住用地内的,原则上不再扩展 用地,应改善内部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向城市型住宅转变。(3)建设标准 全面推行联体、公寓房屋形式,联体式住宅应占总户数的60% 70% 左右,独院及公寓房应占总户数的 30 40% 左右。完善配套各类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优化社区环境,绿地率控制在 30% 以上。第二节 工业用地第19条 规划原则1、区域统筹原则 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

17、划,按功能分区,集中 布置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设施,提高区域性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2、集约用地原则鼓励和引导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集中, 在开发区推行建设多层厂房, 引导中小企业使用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建造单层厂房。第20条 工业用地效益目标地均工业增加值目标为 600 900 万元 /公顷。第21条 工业用地布局工业空间布局主要集中在以沿江开发区、海虞、梅李为主的沿江地区工业用地、东 南开发区以及虞山镇、支塘、辛庄三个工业集中区。工业用地规模及产出效益分析表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用地规模(公顷)沿江地区沿江开发区292233713海虞组团工业用地640505梅

18、李组团工业用地864798东南开发区211642045虞山工业集中区171311455辛庄工业集中区864708支塘工业集中区751639莫城组团工业用地44481合计100377010344第22条沿江地区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5016公顷,其中沿江开发区工业用地3713公顷。沿江一级公路以北地区的沿江开发区,依托港口区位优势优先发展投资规模大、产 出效益高的钢铁、造纸、机械、化工等临江型、外向型重大项目。宁太高速公路以北、沿江一级公路以南地区适宜发展纺织服装、机电、精细化工、 电子等占地少、污染少的企业。第23条东南开发区规划工业用地2045公顷。主要发展效益高、占地少、附加值高的服装纺织、

19、机电 一体及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等。第24条 虞山工业集中区规划工业用地 1455 公顷。主要发展占地少、附加值高、产出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 电子、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及安置城区“退二进三”的工业。第25条 辛庄工业集中区规划工业用地 708 公顷。主要发展电子,机电及生物制品等高科技产业。第26条 支塘工业集中区规划工业用地 639 公顷。主要发展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第三节 公共设施用地第27条 规划原则1、完善现有的区域公共设施系统,按市级、小城市级和独立社区级三级配置,形 成网络。2、公共设施用地的需求应区域统筹配置,应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的角度来 整合、完善各级公共设施规划。第28条 公

20、共设施配置原则中心城区公共设施服务于整个市域。小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于周边社区。城镇型独立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于邻近,农村型独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于本社区。社会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配置根据规模配置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根据市场需要按照规划进行选址、安排用地。第29条 教育设施全面普及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城区和社区按 22.5 万人 / 所的标准设置小学,每所 小学规模达到 24 班以上,合理设置社区小学;高标准实施初中段义务教育,保持初中 100% 的入学率,按 34 万人 /所设置初中,每所初中规模达到 18 班以上,原则上布置 于城区、小城市和城镇社区;普及高中段教育,城区按 68 万人 /所设置

21、高中,各小城 市设一所高中,每所高中规模不少于 30 班;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提高劳动力就 业能力,推进全民终身教育;采取合作办校等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第30条 医疗卫生设施 全市医疗机构按市级、小城市级、社区级三级进行配置。城区综合设置市级医院和 市级医疗保障机构;各小城市设置一所卫生院,达到三级卫生院标准;各社区设置医疗 服务站。第31条 文化设施 城区建设服务于全市域的大型文化设施;小城市建设服务于周边的文化设施,建设 以文化活动中心为主的综合性设施;各社区配套建设小型文化站。第32条 体育设施城区体育用地形成市级和居住区级二级布局;小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田径场、灯光球 场(带看台)

22、、游泳池、训练房等内容;城镇社区配置规模达 3000 平方米左右的体育活动中心一处;农村社区设置小型体育场地,配置篮球场和文体活动室,满足居民日常锻j吭刑炼需要。第四节 农业空间第33条 规划原则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基本农田保 护、乡镇撤并、城市空间扩展、农村居民点集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用地集中,形 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更多空间,同时将农业空间作为城市间 绿色开敞空间予以统筹规划。第34条 重要基地建设南部水网密集地区重点建设水产、 家禽基地, 北部沿江地区建设成为出口蔬菜基地, 临近苏州市区的杨园、长江沿岸的福山地区以及城区

23、近郊在原有基础上重点发展苗木、 花卉、草皮基地,原常熟畜禽良种场调整用地布局,搬迁至城区西郊。第35条 农业产业带培育形成两纵两横四条产业带,即高乡棉区的蔬菜带;低乡稻区的水产带;常熟畜禽良 种场为龙头的畜牧带;虞山园林、杨园草皮为主的园艺带。耕地总量稳定在第36条 基本农田保护65000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低于 51300 公顷第四章 空间管治规划第37条 非建设空间1、范围重点指沿江地区、虞山尚湖风景区、环昆承湖地区、环南湖地区、官塘湿地保护区、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等。2、管治要点(1)沿江地区望虞河口上游 1000 米至常浒河口:长江水源保护区。取水口上、下游

24、1000 米范 围内划为二级水源保护区,沿江纵深 200 米内设置绿化隔离带,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和污 水排放,已有的排污口要归并到水源保护区外的排污口,已有的建筑要限期拆除。望虞河口至常浒河口上游 2500 米:生态旅游岸线。陆域纵深 200 米内设置绿化隔 离带,重点保护好自然生态景观,发展滨江旅游,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数量,体现出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的风貌。铁黄沙: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规划沿滩涂建设生态隔离带,恢复滩涂湿地生态 景观。保护白茆塘入江口上游江边湿地,占地面积约 1.2 平方公里。(2)虞山尚湖风景区沿风景区外围环路两侧控制 50 米宽景观绿带,禁止区内的房地产开发行为。疏解区内居民

25、,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并降低建筑密度。搬迁区内工厂,禁止湖内的围网养殖行为。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取土、建墓立碑等影响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旅游的行 为;对已经破坏的山体要实施石宕复绿工程,恢复植被和山体自然环境。保护尚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保护水体质量,禁止一切围垦或侵占湖滩湿地的行 为。严格控制旅游污染, 做好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控制旅游区内的污水和废水、 废弃物的排放量;根据自然条件确定旅游合理容量,控制游客数量。(3)环昆承湖地区置换区域内所有工业用地,环湖地区只允许设置教育用地、高档住宅用地、旅游度 假用地、保留的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等功能, 其余用地统一作为生态保护用地加以控制

26、建设主要集中在西北角高校及其周边居住区、东南角沙家浜旅游休闲中心镇,小规模的 高档住宅区和旅游度假设施开发应结合原莫城镇区、理工学院、原沙家浜镇区布局,该 类开发应与生态环境保护不相违背,应严格控制建筑容量与人口规模。环湖生态林地与 湿地内的村庄全部外迁,外围村庄集中布局。保护水体质量。限制湖内养殖规模,防止湖水富营养化,禁止沿湖城镇和工业园区 直接向湖内以及通湖河道排放污水。水体以穿湖大堤为界,北湖为城市公园,南湖以生态培育保护功能为主,兼有休闲、农业、生活、航运等功能控制开敞空间。沿湖控制绿化开敞区,环北湖周边区域建设公共绿带;沿外湖周边 300 500 米区域,东侧除原沙家浜镇区等规划城

27、镇建设用地以外,规划确定为生态湿 地与林地,西侧与南侧着重发展观光农业。( 4 )环南湖地区 建立湿地保护区,禁止一切围垦或侵占湖滩湿地的行为;严禁将可能引起自然生态 失衡的水生植物引入湿地保护区,并对原有的这类植物进行清除或有效控制其蔓延。沿湖 300 米范围内建设生态湿地与林地,搬迁垃圾填埋场,严格禁止城镇建设、污 染排放和侵占湿地,对建立湿地保护区之前出现的非法围垦和建筑,应限期退垦还湖或 拆除; 300 米以外至 1 公里的范围只允许开发建设休闲、旅游、度假设施,严格控制其 开发规模,严防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对风景资源的破坏;禁止污染性企业进入该流域, 尽快实施清污分流、污水导流。(5)

28、官塘湿地保护区 建立湿地保护区,禁止一切围垦或侵占湖滩湿地的行为;严禁将可能引起自然生态 失衡的水生植物引入湿地保护区,并对原有的这类植物进行清除或有效控制其蔓延。沿湖 300 米范围内除王庄镇规划建设用地外,建设生态湿地与林地,严格禁止污染 排放和侵占湿地,对建立湿地保护区之前出现的非法围垦和建筑,应限期退垦还湖或拆 除;协调王庄镇区建设与官塘保护,控制沿湖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严格控制其开发规模,严防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对风景资源的破坏;禁止 污染性企业进入该流域,现有污染企业搬迁至工业区,尽快实施清污分流、污水导流和 治理。227(6)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 锡太公路

29、以北、芦荡公路以西用地为芦苇荡风景旅游区核心景区,芦荡公路与 省道复线之间用地为景观控制区,景区东北部至沙常公路和横泾塘的完整区域为发展预 留区,挖掘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步疏解区内居民,及早培育自然景观资源,进一步 促进风景区旅游发展。苏嘉杭高速公路、 205 省道复线、锡太公路围成的区域为自然生态保护区,重点保 护草荡面自然水面,逐步搬迁区内农村居民点,保留荡面周边大片农田,农作物品种选 择兼具经济性和观赏性双重功能要求,发展生态旅游。严格控制旅游污染, 做好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控制旅游区内的污水和废水、 废弃物的排放量;根据自然条件确定旅游合理容量,控制游客数量。(7)基本农田保护

30、区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低于 51300 公顷,空间分布应与各类建设空间协调。 第38条 促进发展空间1、范围 城区、小城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该区域是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空间2、管治要点优先投放土地,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 空间紧凑拓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禁止无序蔓延、征而不建、闲置土地,同时 也应避免过度开发。第39条 限制发展空间1、范围考虑市域开敞空间的需求,以及用地综合条件较差而不鼓励开发地区,包括中心城 市东部地区,昆承湖以南地区、尚湖以西地区。2、管治要点 不再新增建设用地,减少该区域现状的建设用地。搬迁所有

31、工业企业,向省级以上 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集中;缩并自然村,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规划农村社区集中,及时 做好废弃宅基地、工业企业用地的复垦工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用地要长期预留,禁止其它建设。 保护该区域的水域、湿地,保护耕地和其他非建设用地,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质 量。第40条 引导发展空间1、范围综合用地条件较好,发展需要引导管理,主要包括城镇型社区以及其他地区。2、管治要点 有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区域内不鼓励工业的发展。缩并自然村,积极引导农民建 房向规划农村社区集中,及时做好废弃宅基地、工业企业用地的复垦工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用地要长期预留,禁止其它建设。 保护区域内基本农田的数

32、量、质量。第41条 机会空间管治1、范围与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开发区域。宁太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苏通 大桥的建设通车,董浜、古里、谢桥、梅李一些互通口将成为机会开发空间;苏通大桥 的建设通车,其港区互通口周围将成为开发热点;白茆小沙建港,其后方陆域空间将成 为重要的机会空间。2、管治要点 董浜、古里、谢桥互通口发展物流园区,避免蔓延发展,控制规模在 15 公顷左右, 分别服务于支塘工业工业集中区、东南工业园、沿江西部工业。梅李互通口将带动通港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控制一些优势地段,进行土地储备。苏通大桥的建设通车,将带动港区的南拓, 规划控制一些优势地段,进行土地储备。考虑白茆小沙开发

33、的不确定性,规划近期控制港后用地开发第五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第42条道路网络规划按照区域空间构筑的要求,规划道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干线道路、集散道路、片区道路、旅游道路5类。常熟市域道路/公路分类表类型功能运输特点车道数量备注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组成,是长江三 角洲交通网络骨架,承担大区域过 境交通和城际交通汽车专用高速46车道高速公路干线是市域空间利用总体骨架,承担城汽车交通为主6车一级公路道路市不同功能片区的交通联系快速道以上快速干道集散为功能片区骨架,承担功能片区内 通勤交通以及相邻片区的交通联系混合交通46二级公路道路速度较咼车道主干道片区道路承担工业区、居住区内交通联系混合交通速度较

34、低2车道以上次干道支路旅游道路承担旅游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交通游览性小汽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行人交通2车道公园道路旅游专用道路等适应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网络化、高强度、多模式交通需求,形成“高速公路一干 线道路一集散道路一片区道路有序衔接”的交通线路网络布局。各类道路布局原则和特 征如下表。常熟市域道路/公路布局规划一览表类型布局原则布局特征主要线路高速公路绕越和跨越城市建设用 地、互通口两侧用地具有“一横两纵”“一横”为宁太高速公路, “两纵”分别 为苏嘉杭高速公路一苏通大桥 (含南接较咼可达性、两侧绿化形成网络状绿色通道线)、苏州东咼速公路干线道路在各功能片区外围,形成 分隔、两侧绿化形成网络 状

35、绿色通道“两环五横三纵两联”“两环”分别为市区四环路(外环路)、 三环路(大义-海虞-梅李-古里-沙家浜环 路)。“五横”分别为沿江一级公路 (338 省道)、海(虞)梅(李)港(区)大道、 204国道、342省道、锡太公路。“三纵” 分别为苏虞张一级公路、227省道、常昆 南北线(318国道-204国道连接线)。“两联”分别为沙家浜互通连接线、海虞互通连接线。集散道路连接各功能片区的工业区和生活区以各功能片区及相邻片区组织片区道路连接生活区、工业区内各 地块,各地块与集散道路以各功能片区组织旅游道路旅游片区道路以及旅游 片区之间的道路四片二联二联为联系虞山一尚湖片、昆承湖一沙家 浜片、南湖荡

36、片、官塘片的道路第43条水路新建北环航道,形成沟通望虞河、申张线、白茆塘和常浒河的外环航道。规划申张线、苏虞线为三级航道,常浒河为四级航道,望虞河、锡虞线为五级航道, 盐铁塘、白茆塘、七浦塘、徐六泾为六级航道。规划结合航道网络的调整和完善,相对集中布置内河港区。原有的城市内部码头应 结合航道和陆域用地的调整,逐步搬迁,恢复河道的生活性功能。第44条长江岸线和港口布局1、岸线利用芦福沙望虞河口段,陆域为氟化学工业园,防洪堤外为保护岸线望虞河口宁塘口段,为生态保护岸线,结合昆承北路延伸进行旅游开发。宁塘口 常浒河口段,为水源保护地和城市生活岸线。 常浒河口徐六泾口段,规划作为以深水为主兼有江驳的公

37、用港区岸线。 徐六泾口金泾塘口段,上游作为铁路过江隧道和苏通长江大桥的通道岸线,下游 岸线深槽距岸较远,将来结合白茆小沙治理,作为散货专用港区岸线,另预留电厂与华 润石化之间岸线。金泾塘口白茆塘口段,结合白茆小沙治理加以综合利用,在白茆小沙外侧建设公 用港区和集装箱港区,内侧布置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岸线、水水中转千吨级码头岸线。根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 ,铁黄沙必须加以保护,应避免因不合理建设对该 地区生态环境、望虞河河口、张家港东侧岸段、南通港岸段产生不利影响。2 、港口布局常熟港公用港区(兴华港区) ,港口吞吐能力达到 700 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 万 TEU 以上,主要从事集装箱、

38、钢材、木材等件杂货运输。货主码头泊位区,常熟电厂的煤码头、华润的石油及液体化工码头、亚太的煤码头 和通用码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 1000 万吨。白茆小沙,白茆小沙成岛后,可布置深水泊位 24 个,形成吞吐能力 440 万吨及石 化类货 90 万吨、集装箱 440 万 TEU。3 、港口集疏运系统:集运主要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疏运以公路为主,水路和铁路为辅以通港路沟通沿江一级公路、宁太高速公路等区域高等级公路,以常浒河沟通申张 线、苏虞线等区域干线航道,改善常熟港公用港区(兴华港区)集疏运条件。建设常昆南北线(一级公路) ,拓宽和改造白茆塘,预留镇南铁路进港专用线,加强 该港区与苏州工业园、昆

39、山开发区等地区联系,改善白茆小沙成岛港区集疏运条件。第45条 铁路规划预控 2 条铁路和 1 条专用线,分别为镇南铁路(镇江至上海南翔) 、通沪铁路 和白茆小沙进港专用线。第46条 客运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共 3 条。分别为苏州市域的 S2 线(张家港至吴江) 、苏州市域的 S3 线(常熟至太仓),以及根据常熟市域整体发展要求和市区 - 港区一体发展要求,规划 主城至港区线、港区至支塘线。第47条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 规划于招商城南侧、港区通达路和疏港路交叉处、宁太高速公路常熟北互通、苏嘉 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 苏嘉杭高速公路常熟东互通和锡太公路与 227 省道交叉处布局物 流园区,共占地

40、88 公顷。26第六章 绿地系统和空间景观规划第一节 绿地系统规划第48条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构筑两横两纵多线、三区三片多点的区域绿地结构。两横即沿江防护绿带、宁太高速公路两侧防护绿带。两纵即沿望虞河、沿苏嘉杭高 速公路。多线即沿等级航道(望虞河、申张线、苏虞线、白茆塘、常浒河等) 、干线道路 (即市区三环路、四环路、沿苏虞张一级公路、常昆南北线、沿江一级公路、 204 国道、 323 省道、锡太公路) 、镇南铁路以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设置防护绿带。三区即虞山尚湖风景区、环昆承湖绿化、沙家浜风景区。三片即南湖荡湿地保护区、官塘湿地保护区、望虞河口宁塘口段生态保护岸线(含白茆塘入江口上游江边湿 地)

41、。多点即各城市、独立社区内部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整个区域绿地结构以基本农田为基质。第 49条 公共绿地1 、公园因地制宜,城市、社区内各组团均匀布局公园,并按服务半径建设居住区级公园、 小游园,使各级公园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其余工业集中区结合公共设施分别设置 一处公园2、街头绿地(1 )滨河绿地:城市、社区内部各组团分别沿组团内的主要水系(望虞河、常浒 河、盐铁塘、徐六泾、白茆塘、金泾塘等)布置滨河绿带,绿带宽度 20 米以上。(2 )沿路绿地:建设中心城市、小城市景观路,沿景观道路两侧留出 10 米以上绿 带;沿集散道路利用小块空地建设点状绿地,每块面积不小于 0.4 公顷。第50

42、条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沿望虞河两侧控制范围不低于 200 米,建设不低于 50 米防护林带;沿常浒河 等五级以上航道(含五级)两侧控制范围不低于 100 米,各建设宽度不低于 50 米的生 态防护林;沿白茆塘、盐铁塘、福山塘、七浦塘、金泾塘、徐六泾等六、七级航道两侧 各建设不低于 20 米宽生态防护林;沿其它河流两侧建设不低于 10 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沿高速公路及铁路两侧各不少于 50 米,干线道路两侧各不少于 20 米,集散道路两 侧不小于 20 米宽建设生态防护林带。第51条 居住区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一类居住用地绿地率达到 40% ,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 等绿地率不

43、低于 35% 。二类居住、一类工业、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用地绿地率不低 于 30% 。商业金融、二类工业、仓储、对外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绿地率不低于 20%。道路绿化用地达到道路用地的 1520%,并尽量做到种植多层次、树种多样化。第52条 风景区和湿地保护区保护虞山尚湖风景区、扩大沙家浜风景区、建设环昆承湖风景区。新建南湖荡、官塘湿地保护区。新建白茆塘入江口上游江边湿地保护区。第53条 生态绿地保持市域现有农田、水域、园地、林地的形态和格局。第二节 空间景观规划第54条 景观风貌特色常熟主城区形成“一山” 、“二环”、“三湖”、“六带”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一山” 即虞山;“二环”

44、指环绕古城区的内环景观带和沿外环路的外环景观带; “三湖” 指尚湖、 昆承湖、琴湖及其环湖地区; “六带”分别是沿福山塘、常浒河、青墩塘、白茆塘、横泾 塘、元和塘的滨河绿带。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要注重塑造人性尺度的空间,提高开放空间 的品质。结合尚湖及其周边地区,塑造整个市域范围内的景观核心。第55条 绿化开敞空间 建立虞山尚湖风景区、沙家浜芦苇荡风景旅游区、昆承湖风景区、官塘湿地保护区、 南湖荡湿地保护区、城东北楔形绿地以及城东的楔形绿地。规划沿望虞河以及苏嘉杭高速公路两侧控制防护绿地,注重沿路、沿河景观,是沟通沿江和太湖、阳澄湖的重要绿化开敞空间第 56条 生态景观廊道宁太高速公路两侧控制范围

45、不低于 50 米的防护林带以及对沿江岸线进行严格湿地 保护,建设不低于 100 米的江堤绿化美化工程, 形成市域范围内的主要的两条景观廊道。第57条 空间节点加强主城区外围各组团的空间景观建设,形成滨江区、东南开发区、支塘、海虞、 大义、辛庄六个重要的景观节点。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空间开发规划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58条 保护重点1、保护山、水、城一体的空间格局。2、保护古城区整体风貌。3、保护琴川河传统民居保护区、西泾岸传统民居保护区、南泾堂传统民居保护区等 3 片历史街区。4、重点保护和整治翁氏故居、言子专祠、方塔、言子墓、仲雍墓、燕园、曾园、赵园、言子故居及墨井、脉望馆、唐

46、氏宅园和荷香馆张宅等 12 处文物保护单位。5、保护以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虞山诗派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以红木 雕刻和工艺花边为代表的传统工艺。6、保护市域的古树名木和文物古迹。保护白茆的红豆山庄、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红 豆树、冯国鑫故居等。保护古里明清商业街、瞿氏铁琴铜剑楼。保护梅李的聚沙塔、紫 薇桥以及吉祥庵、等石烂、冈身、塘桥北罗墩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古文化遗址。保护 徐市的智林寺石碑、石马等文物。保护何市的虹隐楼和谭震林会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保 护唐市的北新桥、华阳桥,张桥的云庆桥、平市桥,王庄的迎阳桥,支塘的集贤桥等古 桥梁。保护福山的铜官山石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谢桥的双中庙银杏、董浜

47、的“江南枸杞 王”古枸杞、大义的古圆柏等古树名木。7、保护市域内古镇风貌,规划梅李的东街和唐市的尤泾河两岸、飘香园、一线天 周围,设立古镇风貌保护区。第 59条 古城区保护1、保护整体格局保护“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空间形态,突出虞山、方塔两个制高点,构成古城区平 缓的天际轮廓线。2 、明确功能定位以商业、 旅游、文化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中心之一, 以传统民居为特色的居住区。3、调整用地性质搬迁工厂,适当外迁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等功能用地,增加旅游服务设施。4、降低人口密度人口规模控制在 3 万人左右,人口毛密度降到 120 人公顷以内。5、控制建筑体量居住建筑控制在 3 层以下,沿主要街道(

48、红线宽度 24 米以上)两侧公共建筑高度 不超过 16 米,其它公共建筑高度控制在 12 米以下。6、协调建筑风貌建筑色彩以白色为主,檐口及屋面采用青色或灰色,对古城区原有建筑采取保护、保留、改善、整修、整治 5 种方式进行控制。7 、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古城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气、环卫等基础设施,满足古城居 民现代生活需求。第二节 旅游空间开发规划第60条 重点旅游空间1、沙家浜水乡风情旅游区以革命史迹、芦荡风光为特色,重点建设沙家浜史迹展览区、芦苇荡风景游览区、 昆承湖滨湖度假区、沙家浜集镇旅游购物区,形成融休闲度假、传统教育、美食购物于 一体并体现水乡特色的旅游区。规划将唐市古

49、镇风貌保护区纳入沙家浜景区,营造多样 化的景区内容。2、虞山尚湖风景旅游区以湖光山色、文化生态为特色,突出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文化景观的主体地位,保 持尚湖生态型田园风光格局,将其建成以生态调节为主要功能、以自然山水为主要特色 的集人文和自然生态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和大型城郊公园。3、古城文化旅游区以历史人文、古城风貌为特色,保护古城整体风貌、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以北门 大街和琴川河串联主要景点,发展文化访古游4、招商城商贸旅游区以商贸购物、地方名产为特色,改善景观形象,提升整体品位,开辟旅游商业步行 街,与古城区紧密相联,形成旅游购物体系。5、沿江风貌旅游带以大江风貌、港桥景观为特色,配合苏州市沿

50、江旅游走廊规划,结合苏通大桥建设 和港区综合开发,建设沿江自然风光带,丰富滨江景观,形成自然观光、文化景观与工 业旅游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第61条 配套公共服务中心和节点依托五大重点开发区域形成一个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七个相对集中的游客服务中 心:城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沙家浜游客服务中心、虞山游客服务中心、尚湖游客服务 中心、古城区游客服务中心、招商城旅游购物中心、常熟港游客服务中心、苏通大桥游 客服务中心。第八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一节 分区生态建设第62条 分区原则 依据生态系统区域构成和区域功能的不同,将常熟市域划分为特殊生态功能优先保 护地区、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生态功能

51、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1、区域分异原则 生态区划必须以区域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现状为基础,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合理 引导自然生态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2、保护区优先原则 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特殊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对于建立区域生态功能平衡,保障社 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支撑作用。3、确保城市发展空间原则 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确保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避免城市无序发展,是生态区划 的一个重要任务。4、建设性保护原则由于常熟特定的地域条件, 城市生态区划中既要防止盲目开发, 又要避免片面保护, 正确处理建设与保护这两者的关系,强化城市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5、整体协调和系统整

52、合原则生态区划需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的效益,系统整合社会、经济、环 境、自然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关系,强化区域合作与跨行政区划的规划思想, 从大区域角度,做出最适宜全局利益、最有利全局发展的区划方案。6、主导性原则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同时具有多种功能。通过生态功能分析与评价,整合生态、经 济、社会三方面因素,确定地区主导生态环境功能。遵循主导性原则,以发挥主导生态 功能为前提,统筹考虑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等因素确定地区的开发与保护 重点。第 63条 特殊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地区1、范围保护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 (森林公园、 重要水源涵养地等) ,以及对区域有重 要意义

53、的需重点保护的区域(风景区等) ,需严格保护、禁止城镇建设的地域和水域。主要有虞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江沿线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尚湖风景区、环昆承湖 地区、环南湖地区、官塘湿地保护区、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等水域以及周边区域。2、控制导则(1 )禁止进行有损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已有建设用地应逐步调整,并加强生 态修复2 )严格限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等开发活动,实施积极的建设性保护方针。(3)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城建开发。(4 )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与修复能力,保障区域整 体生态安全。第64条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1、范围 人类活动强度比较大、生态环境压力较重

54、,但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仍有适度开发空间的地区。主要指常熟市域大面积生态农业空间、现状农村居民点及其它乡村地区。2、控制导则(1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的开发要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严格执行“先规 划、后建设”的建设方针,禁止超越时限与范围随意占地,确保农村居民点和基础设施 用地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2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内不进行高密度城建开发,不规划较大的建设 空间,以农业生产和园林绿化为主,强化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对城镇生态的稳 定功能和对城镇居民的休憩服务功能。(3 )生态功能维护与适度开发地区的开发要在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4 )集中建设独立社区,严禁农村居民点的散乱建设和乡村工业的无序蔓延;及 时整理乡村空间,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第65条 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1、范围 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根据城镇社会、经济生活需要而划定的,作为城市功能组团 生存与生长空间的发展区域。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小城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 区、独立社区等各种功能区。2、控制导则(1 )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比例,保持合理、舒适的建筑密度,提高绿地、道路和广 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