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综合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答案_第1页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综合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答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 某品牌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化学探究小组欲测定该品牌纯碱的纯度(即碳酸钠 的质量分数)。 (一)甲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A B (实验步骤) 按装置图连接仪器,并检查 _ 称取13.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他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 品; 称量装置C的质量 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稀硫酸,直到 _ (填实验现象)为止。 再次称量装置C的总质量 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分析) (1) _ 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_ B装置的作用是 (3) 如果没有B装置,则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_ (填 偏大” 偏小”或 不变”

2、(4 )称得纯碱样品的质量为 13.0g,实验前、后C装置(包含药品)的质量分别为 61.2g、 65.6g,则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 _ (精确到0.1%) (5)针对上述定量实验,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_ (填序号) A.可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 B可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 C. 将C装置右端封住,可不要 D装置 D.实验中应缓慢滴加稀硫酸 E.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 C装置中,造成实验误差。 (二)乙组同学采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 纯碱样品 (1 )判断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合适方法是 _ (填序号),然后观察现象判 A. 静置混合物X

3、,向其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氯化钡已过量 B. 向混合物X中继续滴加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氯化钡已过量。 (2) _ 判断滤渣是否洗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 _ (填序号), 然后 观察现象判断 A.氯化钡溶液 B.稀硫酸 C硝酸银溶液 D.稀盐酸 (3) 根据实验数据,乙组测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88.3%。 (实验反思) 甲、乙两组同学所测该品牌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你认为 _ 组(填 甲”或乙”)更准 确,另一组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_ 【答案】装置气密性 不产生气泡 Na2CQ+H2SO Na2SCH+H2O+CQ f 吸收水蒸气偏大 81.

4、5% ABC A C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 【解析】 【分析】 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 碳;银离子能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详解】 (一)实验步骤按装置图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称取 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他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品;称量装置 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稀硫酸,直到不产生气泡为止;再次称量装置 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分析(1) A装置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Na2CO3+H2SO Na2SO4+H2O+CO2 f ; (2) B装置的作

5、用是吸收水蒸气,以防止水蒸气被氢氧化钠固体吸收,影响实验结果; (3 )如果没有B装置,则水蒸气会被氢氧化钠吸收,从而导致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分数偏大; (4)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 65.6g-61.2g=4.4g,设碳酸钠质量为 x, K亡幻SO广比000打 10C 44 r 44g x 106 4.4g 44 x=10.6g, 10.6g 则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 X 100%=81.5% 13.0g (5) A、长颈漏斗不能控制液体流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盐酸具有挥发性,HCI混在二氧化碳中,被 C装置吸收后会影响纯度的测定,该选项说13.0g样品放入锥形瓶 法不正确; C

6、不能将C装置右端封住,去掉 D装置,这是因为如果将 C装置右端封住,去掉 D装 置,会导致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 实验中应缓慢滴加稀硫酸,目的是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被氢氧化钠吸收,该选项说 法正确; E、 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 C装置中,造成实验误差,该选项 说法正确; (二)(1)判断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合适方法是静置混合物 X,向其中继续滴加氯 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氯化钡已过量; (2)判断滤渣是否洗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如果不产生沉 淀,说明洗涤干净; 实验反思甲、乙两组同学所

7、测该品牌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乙更准确,另一组存在较大 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 2. 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工业上以重晶石(主要成分 BaSQ,杂质为F02Q)为原料,通过下列流程生成氯化钡晶体( BaC2xH2O)并进行组成测 _ 咼温 已知: BaSO 4+4C 4COf +BaS CaOBaO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盐酸焦炭 重晶石一k- 焙烧 EmCb瀋港 滤渣旦 (1) 焙烧时,焦炭与杂质 入过量焦炭,其目的是使重晶石充分反应,提高产率和 (2) 焙烧时,温度和时间对硫酸钡转化率的影响如下图,则最佳温度约为 纟勺为 _ min。

8、 Fe2O3也会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实际生产中必须加 C,时间 F 本X CO (3)酸溶时,硫化钡(BaS)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 H2S),该反应方程 式为 _ ;气体X成分除H2S和少量挥发出的 HCI、水蒸气外,还含有 _ 。 (4) _ 除铁反应中试剂 Y可以是 (填字母)。 a.NaOH溶液 b氨水 c生石灰 d.BaO固体 证明铁已除尽的方法是: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 _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已除 尽。 (5) _ 滤渣水洗的目的是提高晶体产率和 。 (6) 测定晶体(BaC2 xH2O)的组成: I.称取24.4gBaC2 xH2O晶体,置于小烧杯中,加入

9、适量蒸馏水,使其全部溶解。 n .再边搅拌边滴加稀硫酸到沉淀完全,静置; 川.过滤并洗涤沉淀; IV .将盛有沉淀的滤纸包烘干并中温灼烧后,称得 BaSQ沉淀质量为23.3g。 通过计算,确定 x的值。 _ (写出计算过程) 操作V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可能会有部分沉淀被滤纸中的碳还原为 Ba 这使x的测定结果 _ (填“偏低”、“偏高”或“不变”)。 _ _ 咼温 【答案】3C+ Feo 2Fe+ 3COf 提供热量(维持反应所需高温) 1000 60 + 2HCl=BaC2 + H2ST H2 d NaOH (合理即可) 减少废渣中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 (环保) 2偏咼 【解析】

10、 【分析】 【详解】 (1 )根据题意,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一氧化碳,故填 咼温 3C+FeO3 2Fe 3CO ;通入过量焦炭后,可使重晶石充分反应同时焦炭燃烧可维 持反应的高温热量,故填提供热量(维持反应所需高温); (2) 根据曲线图所示,在 1000 C时,硫酸钡转化率最高,故填 1000 ;根据曲线图所示, 时间在60min时,硫酸钡转化率最高,故填 60 ; (3) 硫化钡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钡和硫化氢气体,故填 BaS 2HCI二BaCI2 H2S ;在重晶石中,有氧化铁杂质,经过焦炭高温会生成单质 铁,铁和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故填 H2 ; (4) 到该步骤时

11、,含有杂质氯化亚铁,故在不引入其他杂质的情况下除铁,加入氧化钡固 体,生成氯化钡和氢氧化亚铁沉淀,过滤后可出去铁,故填 d;判断滤液中是否有亚铁离 子,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则可判断铁是否完全去除;故填 NaOH (5) 水洗为了清洗滤渣中的钡盐,防止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BaS (6 根据题意可知,设定氯化钡质量为 y:BaCI 2 H2SO4 二 BaSO4 2HCI BaCl2 ?xH 2O 晶体为24.4g,那么水的质量为24.4 20.8 3.6g , 208 x18 , 20.8g 3.6g x=208 3.6/(20.8 18) 2 ; 若有部分沉淀被滤纸中的碳还原为

12、 BaS,但是在称量过程中,会误认为沉淀物都是硫酸 钡,故称量的沉淀质量会偏小,那么计算出的氯化钡质量就会偏小,同时在计算氯化钡水 合物中水的质量就会偏大,计算 x数值会偏高,故填偏高。 3. 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加热至质量 208 y 233 23.3g ,y=20.8g,即氯化钡为20.8g,因为称取氯化钡水合物 BaCI 2 H2SO4 二 BaSO4 2HCI 称童鮎聖县瞬审不再沥轻. 和5垢二冒化猛 步麋I 一氧化铤 (1)在溶解固体1 A提高实验效率 加适重 水注解操乍尬 步醴II 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一 嬴优钾固仿 (填标

13、号)。 (2 )若整个流程中物质的量无损耗,则最后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可能的原因 _ (写一点)。 【答案】AC 5 14.9g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或蒸发过程中氯化钾溶液飞溅 【解析】 【详解】 (1)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是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如在蒸发过程中水量 太多,会使蒸发时间过长,同时也能节约能源; (2 )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做催化剂,若整个流程中物质的量无损耗,则最后所得二氧化锰 的质量为5g; (3 )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 x, MnO2 2KCIO3 245 24.5g 2KCl 3O2 149 x 14

14、9 24.5g 245 x=14.9g; (4 )称得回收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可能的原因有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蒸发 过程中氯化钾溶液飞溅等。 4.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已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医”中。 (1 )衣:区分羊毛线和棉纱线的方法是灼烧,羊毛线燃烧时能闻到 _ 气味。 (2) 食:维生素C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中学生每天要补充 60mg的维生素C,下 列物质富含维生素 C的是 _ (填字母)。 A.橙子 B 猪肉 C 面粉 (3) _ 住:下列属于直接利用太阳能辐射加热物体而获得热能的是 _ (填字母)。 A石蜡燃烧 B 太阳能热水器 C 燃料电池 (4 )行

15、:城市交通中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对于改善空气质量的好处是 _ 。 (5 )医: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需要尽快补充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是 _ 。 【答案】烧焦羽毛 A B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 C6H2Q 【解析】 【分析】 (1)根据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来分析;( 2)根据营养素的主要来源来分析;( 3)根 据获取能量的来源来分析;(4)根据新能源汽车的优点来分析;( 5)根据物质化学式的 写法来分析。 【详解】 (1) 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2) 水果和蔬菜中富含维生素 C.橙子中富含维生素 C;猪肉富含油脂与蛋白质;面粉富 含糖类;故填:A; (3 )太阳

16、能热水器直接利用太阳能辐射加热物体而获得热能;故填: B; (4)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能节省化石燃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 ; (5) 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所以葡萄糖的化学 式为 C6H12O6。 5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1) _ 下列实验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填字母代号) a.烧杯 b.量筒 c.试管 d.蒸发皿 (2) 某化学小组选用以下装置和药品进行探究实验. 若将A、B连接,A中产生的气体并不能使 B中的溶液变浑浊,这是为什么? 若要制取一瓶较为纯净、干燥的 CO2,所选用装置的导管接口从左到右的正确连接顺序 为:a

17、接 _ 、_ 接 _ 、 _ 接 _ . X为 _ ;乙与硝酸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操作I和操作n中都要用到一种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操作 n中的作用是什么? _ (4)某工厂变废为宝,探究用废硫酸等来制取所需产品现有废硫酸 4.9t ( H2S0的质量 分数为20%),与足量废铁屑反应来制取硫酸亚铁,同时将生成的全部氢气通入足量氧化 A 铜中并加热(H2+CUO=CU+H2O),请计算理论上最多可生产铜的质量. _ 【答案】b CaCO+2HCCaC2+CQ f +H2O 浓盐酸易挥发,使 CC2中混有HCI,不能生成 CaCO沉淀 g f e d h 锌(或 Zn) ZnSO+Ba (

18、NO3) 2=BaSC4j +Zn (N03) 2 用玻 璃棒搅拌的作用是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0.64t 【解析】 【详解】 (1 )烧杯在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试管和蒸发皿可直接加热,量筒不能加热; (2 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导致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能与氢氧化钙反 应; 先用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再用浓硫酸除去二氧化碳的水蒸 气,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注意气体的长进短出; (3) 由流程图分析,加入的 X是过量的锌,过滤后,固体物质是锌和银的混合物,加入稀 硫酸将其分离,溶液乙就是硫酸

19、锌溶液;硫酸锌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 锌;操作n是从溶液中获取晶体,是蒸发结晶,玻璃棒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用玻璃棒搅拌 的作用是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3)为探究工业废水的综合利用,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了以下实验. (4) 根据两个方程式: Fe+H2SO4 FeSO+H2f和H2+CuO= Cu+H20分析出:硫酸、氢气与 铜之间的质量关系,然后利用硫酸的质量来计算出铜的质量即可。 设理论上最多可生产铜的质量为 X。 因为:Fe+H2S0 FeSO+H2f 和 H2+CuO= Cu+H20,可得关系式: H2SO4 H2 Cu 98 6

20、4 4.9t 20% x 98 =64 4.9t 20%= x x=0.64t 故答案为 (1) b; (2CaCQ+2HCCaC2+CQ f +H0:浓盐酸易挥发,使 CQ中混有HCI,不能生成 CaCO沉淀; g; f; e; d; h; (3) 锌(或 Zn); ZnSQ+Ba ( NOa) 2=BaSOj +Zn(NO3)2 ; 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 0.64t。 6.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请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 应用 蛟龙”号深潜器 神舟”五号宇航员航 天服 新型水处理剂 用到的材料 特种钢 高强度涤纶

21、 纳米铁粉 上述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_ 。 纳米铁粉能吸附废水中的某些污染物,被吸附后的废水经沉降、过滤可去除污染物。 下列物质也能因吸附而具有净水作用的是 _ (填字母) a.生石灰b.活性炭c.纯碱 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图 I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tiC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某同学按图n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 A、B、C三种溶液,其中属于饱和溶液 的是 _ (填字母)。 t3C时向盛有40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 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 。(结果精确到0.1%) 【答案】高强度涤纶 b丙乙甲 B 33

22、.3% 【解析】 【详解】 (1)特种钢和纳米铁粉属于金属材料;高强度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具有净水作用;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iC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 乙甲; t2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28g,即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 28g甲物质,所以B溶液是饱 和溶液;t3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在C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是 42g,是不饱和溶 液; t3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 , 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 25g甲物质,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 7小明进行H2O2溶液制O的实验探究。结合下列过程,回答有关问题。 (1) MnO作

23、催化剂,向5mL5%勺H2Q溶液中加入少量 MnO,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写出用 HbC2溶液制备 Q的化学方程式: _ 。 用上述反应原理制备并收集一瓶干燥的 C2,从所给装置图中选择并组装一套装置,其连 接顺序为 _ T T _ (填标号)。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装药品之 前应该 _ 。 检验 Q的方法是 _ ,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收集的气体为 C2。 (2) FeCb溶液做催化剂 向5mL5%勺溶液中加入2滴一定浓度的FeCl 3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已知)FeCls 溶液中主要含有三种微粒: H2O Fe3+、Cl- (问题)那种微粒对 H2O溶液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分数 25g 10

24、0% 50g+25g 33.3%。 (假设)假设一:可能是 H2O 假设二:可能是Fe3+ 假设三:可能是Cl (分析)假设一不可能成立,理由是 _ (实验) 操作 现象 其他条件不变,向 Q溶液中加入NaCI溶液 无明显变化 其他条件不变,向 HzQ溶液中加入N&SQ溶液 无明显变化 其他条件不变,向 HzQ溶液中加入Fe2(SO3溶液 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结论)假设成立,而假设一和另一种假设不成立。 催化剂比较从循环利用的角度分析, _ (填化学式)更适合做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2H2QL 2H2O + Qf B C E检查装置气密性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集气 瓶内过氧化氢溶液中溶剂是水 二 MnO2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氧气的检验,催化作用的探究等 。气体的 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 和溶解性有关;在催化作用的探究时,运用控制变量的原理。 (1)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 2H2O2 2H2O + O2f;用H2O2溶液制备O2时,是固体与液体混合不需加热,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制得氧气中含有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氧气 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制备并收集一瓶干燥的 O2,从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