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7页,全卷三大题 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 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考试科目、班级和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 2B铅笔将考号在答题卡相关的区域内涂 黑。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的答案符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

2、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卷交给监考老师。第I卷(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 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分,共48分)1、下列属于同位素的一组是A . Q、O3B . Na。NaQC. 40水、/CaD . H D T2、考古上用于断代的14C是一种核素,这里的“14”是指该原子的A.质子数B.质量数C.中子数D. 原子个数3、氢有三种同位素::H、和;H,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是A.中子数B.电子数C.原子序数 D. 质子数4、下列各组元素中,属于同一周期的是A. Na、Al B. C 、Cl

3、 C. C. N 、Mg D. O 、S5、下列几种物质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酸,在相同条件下,酸性最强的是A. H 2CO B. H 2SQ3 C. H 3PO D. H 2SO6、23592U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在自然界的含量很低,它的浓缩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下面列出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的数据正确的是A. 51 B. 92 C. 143 D. 2357、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化合物是A. Ba(OH) 2 B. CaCl 2 C. H 2O D. H 28、下列金属单质,活泼性最强的是A. Na B. K C. Cu D. Zn9、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A.相对原

4、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B.相对原子质量和最外层电子数C.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D.电子层数和次外层电子数10、碳(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H2化合的能力:At2>I 2 B.碳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C.碳原子的最外层有 7个电子 D.磁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11、第三周期里,关于同周期主族元素的下列变化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B.从左到右,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C.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数从 +1递增到+7,负彳由-4递变到-1D.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12、S、Cl是常见的两种非金

5、属元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28A.最外层电子数:S<Cl B.C. 热稳定性:HbS<HClD.原子半径:r (S) < r (Cl)非金属性:S<C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3、已知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皿族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nA 族A.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HA 族 B.C.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零族D.14、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A. CO 2 B. NaF C. HCl D. NH315、下列物质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2O>HS B. 碱性:NaOH>KOHC. 非金属性:Si>PD.酸性:H2CO>HN

6、O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条件是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B.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不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D.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17、下列过程吸收热量的是A.浓硫酸稀释B.酸碱中和反应C.硝酸俊溶于水D.碳的燃烧18、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不能形成原电池的是ABC19、某金属不能跟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A. Mg B. Fe C.Na D. Cu20、将铜纳米颗粒和银纳米颗粒相隔一定距离固定在同一石墨片上,可构成一种纳米型原电池。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ee+,af2 +A. Ag + e =Ag B

7、. Cu 2e =CuC. Cu 2 +2e =Cu D. 2H +2e =H421、下列反应中可用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然后浸在AgNO溶液中,A. CaO + H2O=Ca(OH2B. NaOH+ HCl=NaCl+ HkO上负0:C. 2KC1O 3-A2KC1+3QT D. Zn + 2HCl=ZnCl2+H422、右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铜片逐渐溶解B.烧杯中溶液逐渐呈蓝色C.电流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D.该装置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23、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反应速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 B. 浓度 C. 催化剂 D.24、已知反应 A(g)+3

8、B(g) =2C(g),在 10s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A. 0.2mol/(L- s) B. 0.3 mol/(L ' s)C. 0.4 mol/( L s) D. 0.1 mol/(L ' s)向邺百4mCDE反应物的性质变成了 2mol/L ,则以二、单项选择题(共 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3分,共12分)25、短周期金属元素 A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下面判断正确的是A. 氢氧化物的化学式及其碱性:COH> D(OH)2 > E(OH)3B.金属TA> CC.原子半径:Cv D< ED.最外层电子数:A>

9、B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物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时,A H<0B.体系的温度升高一定是放热反应造成的;体系的温度降低一定是吸热反应造成的。C.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无关27、X、Y、Z、W是四种金属单质,把 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Y 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时, X电极上有气泡生成;Z、W相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电子由 Z流 向W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 Y>X>Z>W B. W>X>Z>Y C. X>Y>Z>W D.

10、 Y>Z>X>W28、在2A(g) + B(g) _ 3c(g) + 4D(g) 反应中,下面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 (A)=0.5mol/(L- s)B.v (B)=1.8 mol/(L- min)C.v (C)=0.8mol/(L s)D.v (D)=1.0 mol/(L s)第II卷(40分)填空题(共4个大题,总分40分)29、(1)(2)该反应为若要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下列措施可行的是(填字母)。反应Fe+HSO=FeSO+Hd的能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改铁片为铁粉 B .增大压强C .升高温度D ,将稀硫酸改为98%勺浓硫酸(3)若将上述反应设计成原电

11、池,铜为原电池某一极材料,则铜为 极(填“正”或“负”)。铜片上产生的现象为 ,该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30、在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填写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压强、反应温度、反应物接触面积、催化剂等)(1)黄铁矿煨烧时要粉碎成细小的矿粒 ;(2)熔化的KCQ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则很快产生气 ;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块,产生气体有快有慢;(4)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在0.1 mol L -1的盐酸和 1 mol L -1的盐酸中反应速率不同;(5)夏天的食品易霉变,冬天就不易发生该现象 ;(6)葡萄糖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较高的温度,

12、可是在人体正常体温(37 C)时就可以被氧化。31、下表列出了九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I A1II A1I1A-AVAVIAMIA2一3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的名称是 ,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 ,元素 形成的单质具有 (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2 2)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用化学式表示)。(3)写出元素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的: 。(4)写出元素单质与 NaBr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2、在2 L的密闭容器中,SO和Q在催化剂500c的条件下发生反应。 SO和SO的物质的 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物质的量/皿/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方

13、程式是 。(2)在前2 min内,以SO的浓度变化表示的速率是 mol/ (L - min)。(3)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a.单位时间内消耗 1 mol SO 2,同时生成1 mol SO 3b. SO 2的浓度与SQ浓度均不再变化c. SO 2的浓度与SQ浓度相等20XX-20XX学年度XX学校XX月考卷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单项选择(注释)1、下列属于同位素的一组是 ()A. Q、Q B . Na>O NaQC.4019K、402oCaD . H a T【答案】D【解析】解: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同位素是

14、核素不是单质、不是化合物,A选项是单质、B选项是化合物,所以 A、B错误;C选项是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所以 C错误;D选项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所以 D正确。故答案选 Do2、考古上用于断代的14C是一种核素,这里的“14”是指该原子的()A.质子数 B. 质量数 C. 中子数 D. 原子个数【答案】B【解析】解:14C是一种核素,这里的“14”是指碳原子的质量数,故A错;B对;C.D都错。本题答案:B。3、氢有三种同位素: H河和;H ,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是()A.中子数 B. 电子数 C. 原子序数D. 质子数【答案】A【解析】解: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所以

15、氢的三种同位素之间存在差异的是中子数,答案选Ao4、下列各组元素中,属于同一周期的是A. Na、Al B. C 、Cl C. C. N 、Mg D. O 、S【答案】A【解析】A. Na、Al的原子结构中均有 3个电子层,均位于第三周期,选项 A选;B. C、Cl分别在第二周期、第三周期,选项B不选;C. N、Mg分别在第二周期、第三周期,选项C不选;D.。S分别在第二周期、第三周期,选项 D不选;答案选 Ao 5、下列几种物质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酸,在相同条件下,酸性最强的是A. H 2CO B. H 2SQ3 C. H 3PO D. H 2SQ【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元素的非

16、金属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详解:四个选项分别为 C、Si、P、S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非金属性S最强,因此酸性H2SO最强,故选D6、23592U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在自然界的含量很低,它的浓缩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下面列出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的数据正确的是:A. 51 B. 92 C. 143 D. 23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会订质子数为92,质量数为235,对于原子来说,核内的装置数等于核 外的电子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所以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的差为(235 92) 92=51.因此选项为 A。7、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化合物是A.

17、Ba(OH) 2 B. CaCl 2 C. H 2O D. H 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Ba(OH)2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错误; B. CaCl2 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错误;C. H2O是共价化合物,只含有极性共价键, 正确;D. H2 是单质,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错误。8、下列金属单质,活泼性最强的是()A. Na B. K C. Cu D. Zn【答案】B【解析】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解答。9、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A.相对原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B.相对原子质量和最外层电子数C.电了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D.

18、电子层数和次外层电子数【答案】C【解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电子层数二周期数,则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它因素无关,C正确;正确选项Co10、碳(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H2化合的能力:At2>I2 B.碳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C.碳原子的最外层有 7个电子 D.磁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解答。详解:A.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氢气化合越容易,At的非金属性较弱,所以与 H2化合能力:I 2>At2, A

19、错误;B.卤素单质均有颜色,所以做不可能为白色,B错误;C.卤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均是7个,因此碳原子的最外层有 7个电子,C正确;D.卤素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则破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D错误;答案选Co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同一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侧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氯元素为例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分析解答即可,注意掌握同一主族元素、同一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题目难度不大。11、第三周期里,关于同周期主族元素的下列变化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B.从左到右,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C.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数从 +1递增到+7,负价由-4递变到-1D.

20、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答案】B【解析】A.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A正确;B.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B错误;C.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数从+1递增到+7,负价由-4递变到-1 , C正确;D.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 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D正确,答案选Bo12、S、Cl是常见的两种非金属元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最外层电子数:S<Cl B. 原子半径:r (S) < r (Cl)C.热稳定性:H2S<HCl D. 非金属性:

21、S<Cl【答案】B【解析】A.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6,氯原子电外层电子数为 7,故最外最外层电子数:S<Cl, 选项A正确;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r (S) > r (Cl),选项B错误;C.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热稳定性: H2S<HCl,选项C正确;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 S<Cl, 选项D正确。答案选Bo13、已知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J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nA族 B.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皿族C.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零族D.该元素位于

22、第三周期HA族【答案】D【解析】已知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Mc2+,镁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2,位于第三周期n A族,答案选Do14、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A. CO2 B. NaF C. HCl D. NH3【答案】B【解析】A. CO2分子中碳氧原子之间是共价键, A错误;B. NaF中含有离子键,B正确;C. HCl分子中H与F之间是共价键,C错误;D. NH3分子中H与N之间是共价键,D错误,答 案选Bo15、下列物质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2O>H2s B. 碱性:NaOH>KOHC.非金属性:Si>P D. 酸性:H2CO3>HN

23、O3【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判断。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 O> S,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2CO HS, A正确;B.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Nav K,则碱性NaCK KOH B错误;C.同周期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非金属性SivP, C错误;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 N,则酸性HkCCvHNC, D错误。答案选Ao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条件是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B.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不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D.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

24、要加热就能发生【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清条件和反应热的关系是关键和易 错点。详解:A.反应条件为加热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吸热反应,有些放热反应也用加热条件,故错误;B.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同时还有能量变化,故错误;C.物质燃烧是放热反应, 故正确;D.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条件,故错误。故选Co点睛:反应条件和反应是否放热还是吸热没有关系,很多的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或点燃的条件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是看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关系。17、下列过程吸收热量的是()A.浓硫酸稀释B.酸碱中和反应C.硝酸俊溶于水D. 碳的燃烧25、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

25、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甲乙丙A.用装置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B.用装置乙制取 CO2气体C.用装置丙蒸发 CH3COONB液得CH3COON1体D.用装置丁模拟工业制氨气并检验产物【答案】C【解析】分析:A.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B.纯碱易溶于水;C.醋酸钠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钠难挥发;D.碱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详解:A.装置甲中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不能进行中和热的测定,A错误;B.纯碱易溶于水,不是块状固体,不能用装置乙制取CO气体,B错误;C.醋酸钠水解生成氢氧化钠和醋酸,但氢氧化钠难挥发,因此醋酸又转化为醋酸钠,所以 可用装置丙蒸发CHCOON溶液得CHCOON01体,C正确;D.碱能使石

26、蕊试液变蓝色,氨气是碱性气体,因此不能用装置丁模拟工业制氨气并检验产 物,D错误。答案选Co27、某金属不能跟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A. Mg B. Fe C. Al D. Cu 【答案】D 【解析】分析:分析:某金属不能跟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说明该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氢元素后面;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不如负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 作正极。 详解:某金属不能跟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说明该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氢元素后面;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不如负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在该金 属和锌形成的原电池中,锌作负

27、极,该金属作正极,所以该金属不如锌活泼。A、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镁不符合条件,选项 A错误;R虽然锌比铁活泼,但铁与稀盐酸 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铁不符合条件,选项 B错误;C铝比锌活泼,且铝能和稀盐酸反应生 成氢气,所以铝不符合条件,选项 C错误;H锌比铜活泼,且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所以铜 符合条件,选项 D正确。答案选D=28、将铜纳米颗粒和银纳米颗粒相隔一定距离固定在同一石墨片上,然后浸在AgNO溶液中,可构成一种纳米型原电池。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A. Ag + e =Ag B. Cu 2e =Cu2 C. Cu + 2e =Cu D. 2H + 2e =H2 T【答案】B【解析】

28、试题分析:将铜纳米颗粒和银纳米颗粒相隔一定距离固定在石墨片上,然后浸在AgNO溶液中,构成的纳米型原电池中,金属铜是负极,负极反应是Cu-2e-Cu2+,答案选B。29、下列反应中可用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A. CaO + H2O=Ca(OH) B. NaOH + HCl=NaCl+ H2O mo:C. 2KC1O 3 A - 2KC1 + 3QT D. Zn + 2HCl=ZnCl2+Hd 【答案】D【解析】分析:能够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必须属于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据此根据各选项中是否存在化合价变化进行判断。详解:A. Ca» H20= Ca(OH)2为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

29、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A错误;B. NaOH+HC=NaCl+HO为中和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B错误;C. 2KCQ 2KCl + 3QT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C错误;D.Zn+2HCl=ZnCl2+H4为置换反应,属于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设计成原电池, 正确;答案选D。30、下列装置属于原电池装置的是B.【答案】A乙醇C.D.【解析】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判液中,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 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断。详解:A符合原电池的卞成条件,故 A正

30、确;R乙醇属于非电解质,没有电解质溶液,故 B错误;C、没有构成闭合回路,故 C错误;D两个电极相同,没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故D错误;故选Do31、右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铜片逐渐溶解B.烧杯中溶液逐渐呈蓝色C.电流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D.该装置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答案】C【解析】解:根据原电池原理,活泼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所以A、铜的活泼性弱于锌的,故锌失去电子而溶解, 而铜上析出氢气,故A错误;B、反应的实质是Zn+HSO=ZnSO+ HT,所以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故 B错误;C在外电路中,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 片,则电流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

31、锌片,故 C正确;D该装置是把化学反应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 C32、X、Y、Z、W是四种金属单质,把 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Y 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时, X电极上有气泡生成;Z、W相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电子由 Z流 向W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 Y>X>Z>W B. W>X>Z>Y C. X>Y>Z>W D. Y>Z>X>W【解析】由题意可知,将 X和Y浸入稀硫酸中,X电极上有气泡生成,说明 X为正极,Y为 负极,Y比X活泼;将X浸入的Z硝酸盐溶液中,在 X表面有

32、Z析出,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 比Z强;Z、Wf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电子由 Z流向W则Z为负极,Z的活泼性比 W强,所以X、Y、Z、WW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Y>X>Z>W故选Ao3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B.甲中铜被氧化,乙中锌被氧化C.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快D.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解析】分析:甲为原电池,Zn比Cu活泼,Zn为负极,Zn被氧化,Cu为正极,Cu片表面产生气泡;乙不组成原电池,Zn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2, Cu与稀硫酸不反应;形成原电池加快产生 H2的速率。详解:A项,

33、甲为原电池,Zn比Cu活泼,Zn片为负极,Cu片为正极,乙不组成原电池,A项错误;B项,甲中Zn为负极,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Zn-2e-=Zn2+, Cu为正极,Cu电极上的电 极反应式为2H+2e=H2T,乙中Zn失电子,被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f=Zn2+H4 ,甲、乙中都是Zn被氧化,B项错误;C项,甲为原电池,乙不组成原电池,甲、乙中总反应 都为Zn+2H=Zn2+H2f ,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快,C项正确;D项,甲中Cu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d,甲烧杯中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D项错误;34、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不能形成原电池的是ABCA. A B. B

34、C. C D. D【答案】D【解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为:两个活动性的材料作电极;要有电解质溶液; 要形成闭合回路;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正确选项D。35、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反应速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 B. 浓度 C. 催化剂 D. 反应物的性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即所谓的内因,D正确,其余选项都是外界因素,答案选 D36、用锌片与1mol”-1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不能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是A.改用锌粉.B.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C.加入少量1mo1 - L 1稀硫酸

35、 D.加入少量NaCl溶液【答案】D【解析】A.锌片改为锌粉,增大了锌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 A不选;B.加入 几滴硫酸铜溶液,Zn置换出Cuu构成Cu-Zn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 B不选;C.加入 1mo1/L的稀硫酸,增大了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故C不选;D.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钠离子和氯离子不需要锌与氢离子的反应,而原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 导致反应速率减小,故 D选;答案为D=37、已知反应 A(g)+3B(g) =2C(g),在10s内,A的浓度由4mo1/L变成了 2mo1/L ,则以 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A. 0.2mo 1/(L - s) B

36、. 0.3 mo1/(L - s) C. 0.4 mo1/(L - s) D. 0.1 mo1/(L ' s) 【答案】A【解析】分析: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反应速率,结Ac合U =以解答。详解:已知在 10s内,A的浓度由4mo1/L变成了 2mo1/L , A的浓度减少了 4mo1/L 2mo1/L = 2mo1/L ,则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2mo1/L + 10s=0.2mo1/(L s),答案选 A。点睛: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和表达式是解答的关键。关于化学反应速率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反应速

37、率,且无论用反应物还是用生成物表示均取正值;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其数值不同,但意义相同;计算反应速率时,若给出的是物质的量的变化值,不要忘记转化为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38、在2A(g) + B(g)_ 3C(g) + 4D(g)反应中,下面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 v (A)=0.5mo1/(L ? s) B.v (B)=1.8 mo1/(L? min)C. v (C)=0.8mo1/(L ? s) D.v (D)=1.0 mo1/(L? s)【答案】C【解析】如果都用物质C表示其反应速率,则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 比可知选项 AD分别

38、是mol/(L ? s)0.75、0.09、0.8、0.75 ,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选项 C,答案选Co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A H<0B. 体系的温度升高一定是放热反应造成的;体系的温度降低一定是吸热反应造成的。C. 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 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无关【答案】A【解析】分析:A、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日体系的温度高低不仅与吸热放热有关,还与反应条件有关;C放热反应有的需加热,有的不需加热;D.反应热和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有关。详解:A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

39、大于反应物吸U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H< 0,选项A正确;日 体系的温度高低不仅与吸热放热有关,还与反应条件有关,不能依据反应吸热放热 确定反应体系的温度变化,选项B错误;C、放热反应有的需加热,有的不需加热,如木炭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但需要点燃,点燃的目的是使其达到着火点。再如铝热反应也是,选项C错误;D.物质的量不同,物质的状态不同能量不同,反应放出的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有关,选项D 错误;答案选A。点睛: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都有能量变化、焓变的大小与放热吸热的关系、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题目难度中等。评卷人得分实验题(注释)39、反应Fe+H2SO与FeSO4+H2的能

40、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若要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填字母)。A.改铁片为铁粉 B .增大压强 C .升高温度 D .将稀硫酸改为 98%勺浓硫酸(3)若将上述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铜为原电池某一极材料,则铜为极(填“正”或“负”)。铜片上产生的现象为 ,该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答案】放热AC 正有气泡产生2H +2e-=Hd【解析】【分析】(1)图中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2)根据外界条件对速率的影响分析,升温、增大压强、增大浓度、加入催化剂会加快反应速率,但注意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钝化;(3)铜、铁、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铁易失电子作负极,铜作正极,负极上失电子发

41、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详解】(1)从图像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2) A.改铁片为铁粉,增大了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增大,A正确;B.反应物没有气体,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C正确;D.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钝化不能继续发生反应,D错误;答案选AC。( 3)铜、铁、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铁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T ,因此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分析、原电池原理的分析判断,属于基础知识的

42、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易错点是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尤其要注意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浓度引起的,且只能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40、在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1) 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碎成细小的矿粒;(2)熔化的KC1O3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则很快产生气体;(3) 同浓度、 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块,产生气体有快有慢;(4)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在0.1 mol L -1的盐酸和 1 mol L -1的盐酸中反应速率不同(5) 夏天的食品易霉变,冬天就不易发生该现象;(6) 葡萄糖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较高的温度,可是在人体正常体温(37 ) 时就可以

43、被氧化【答案】(1) 反应物接触面积(2) 催化剂(3)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4) 反应物的浓度(5) 反应温度(6) 催化剂【解析】解:(1) 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碎成细小的矿粒,其目的是通过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2)熔化的KClQ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则很快产生气体,说明少量的催化剂就能明显加快化学反应速率;(3) 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块,产生气体有快有慢,说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4)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在0.1 mol - L -1的盐酸和1 mol - L -1的盐酸中反应速率不同,说明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44、(5) 夏天的食品易霉变,冬天就不易发生该现象,说明反应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37 C)时就可以被氧化,(6)葡萄糖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较高的温度,可是在人体正常体温说明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人体有专门催化葡萄糖氧化的酶。41、下表列出了九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I A1II AII1A1VAVAVIAVIIA3©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的名称是 ,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 ,元素形成的单 质具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2)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 (用化 学式表示)。(3)写出一条能说明元素的金属性比元素强的事

45、实: 。(4)写出元素形成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 。(5)用电子式表示元素与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答案】(1). 氮(2).第二周期VI A族(3). 氧化性(4). PH 3VH2SVH2O(5) .钠能与冷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气,镁与冷水反应缓慢或与沸水反应迅速;碱性:NaOH>Mg(OH)(6). 2Na + 2 HbO=2Na + +2OH + H2 T. * 一 一:口,+>ri: 一学©: 【解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知元素的名称是氮,元素为氧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第二周期VI A族,元素形成的单质为 Q,具有氧化性。答案:氮第二周期VI A族氧化性

46、。(2)元素为。为P、为S,他们的气态氢化物为 H2O PH H2S,他们的稳定性由弱到 强的顺序:PH3VH2SVHQ(3)元素为Na、元素为Mg,钠能与冷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气,镁与冷水反应缓慢或与沸水反应迅速,所以说明 Na的金属性比元素Mg强。(4)元素为 Na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其离子方程为2Na+ 2 H2O=2Na +2OH+ H4。(5)元素为 Mg与元素为 Cl,两者形成的化合物为MgCl2,其电子式的形成过程为:cb + Cci: 一丁* * * « « »4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I AAIVAVAVIA5 A01A2DFH3BC

47、G根据AG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化学式填写空白。(1)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 ,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 ,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单质 是。(填相应的化学式)(2)最稳定的氢化物是 。(填相应的化学式)(3) 一个E原子的核外电子总共有 种运动状态。(4)按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的顺序,将B、C E、G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排列成序是 。(填相应的化学式)【答案】 (1). F 2 (2). Na (3). Ne (4). HF (5).15 (6). NaOHAl(OH) 3 H 3PO HClO 4【解析】根据 AG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是H, B是Na, C是Al , D是

48、N, E是P, F是F, G是Cl , H是Ne。则(1)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则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F2,所给元素中钠的金属性最强,则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 Na,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单质是稀有气体分子Ne(2)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则最稳定的氢化物是HR(3) P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5个,因此一个P原子的核外电子总共有15种运动状态。(4)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则按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的顺序,将B、C E、G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排列成序为NaOH Al(OH)3、HPO、HClO4。43、短周期元素 X、Y、Z、

49、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1) Z位于周期表中的位置。(2) X、Y元素的氢化物中,较稳定性的是 (填化学式)。(3) X的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存在的化学键类 型为。(4)请写出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与少量铁粉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答案】(1).第三周期第IV A族(2). H2。(3).离子键、共价键(4).Fe+4H+NO- = Fe3+NOT +2H2O【解析】(1) Z是Si ,位于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第IVA族。(2)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是O> N,则X、

50、Y元素的氢化物中,较稳定性的是HbQ(3) X的气态氢化物氨气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硝酸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硝酸钱, 其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共价键。(4) 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是稀硝酸,与少量铁粉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为 Fe+4H+N0- = Fe'+NOT + 2H2。44、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在表中的位置,回答问题:族周期I AnAmAWAVAVIAVHA012(1)表中用于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的原子半径最小是 (用元素符号回答)。(3)、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用化学式回答)。(4)、的气态

51、氢化物,稳定性最强的是 (用结构式回答)。(5)和按原子数1:2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该晶体气化的过程中克服 的微粒间作用力为。(6)和形成的化合物属于 (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该晶 体属于晶体(填“离子”、“分子”,“原子”)。(7)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互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答案】 (1). 第 3 周期 IVA 族 (2). F (3). NaOH (4). HF (5). f «:OcCc:O (6).分子间作用力(7).共价化合物(8). 原子 (9).Al(OH) 3+NaOH =NaAlO+2Ho【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52、(1)半导体材料应在金属与非金属性交界处寻找,根据上述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结构,半导体材料是晶体硅,位于第三周期第IVA族;(2)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因此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Mg>O>F即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F; (3)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越强,其最 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即NaOH>Mg(OH>Al(OH)3,碱性最强的是 NaOH (4)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因此氢化物的稳定性:HF>HO>CH,最OuCuOc稳定的氢化物是HF,其结构式为H F; (5)组成化合物是CO,其电子

53、式为:,CO属于分子晶体,熔化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6)和构成的化合物是SiO2,属于共价化合物,其晶体为原子晶体;(7)是钠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NaOH是Al ,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 3, Al(OH)3表现两性,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 NaOH=NaAlO 2H2O。45、工业合成氨的原理为N2(g)+3H 2(g) 12NH(g),请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拆开1mol H- H键、1mol N 1mol N- H键分别需要吸U的能量为436kJ、946kJ、391kJ。则由N2和H2反应生成1mol NH3需要放出 的热量。(2)若N2、H2、NH的起始浓度依次为 0.2mol/L、0.3mol/L、0.2mol/L ,当反应达平衡时, 浓度分别是a、b、c (mol/L),则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的是 。A. c=0.5mol/LB. b=0.5mol/LC. c=0.4mol/LD. a=0.3mol/L(3)若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 1 mol N2和3mol H2, 2min时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时N2的浓度为 0.3 mol/L 。2min 内 v ( NH) =。平衡时容器的压强与起始时压强之比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