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学贾雪莉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课标的理解:地球的外部和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特点。同时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标准解读: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的隐性要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 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
2、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一地球一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
3、(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容。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对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制定的举例)(1) 了解地球部圈层的分界线,绘制、标识地球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2 )概括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主要特点;(3 )正确认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大气圈关键是掌握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递减;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最活跃的圈层。(特点)课标拆析: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
4、结构” 部分提出的要“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 运用,都是本章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一、知识要求:1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 使学生了解各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二、能力要求:1 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 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5、2了解地球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 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学习(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2、了解地球的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4、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及于人类活动的关系。5、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分两部分容: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部圈层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地球部探测的主要手段一地
6、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外部圈层部分主要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在这几个外部圈层中,重点介绍了大气圈气的垂直分层,因为大气的垂直分层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特征,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大气的热量、运动以及许多大气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这部分容是学习后面容的基础。在本教材中,将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合并,统称为高层大气。这样处理基于:一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人类关系相对密切的对流层 和平流层,二是因为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跨中间层和热层两层,很难将它划在其中的任意一个圈层,所以只有放在高层大气中讲述才显得较
7、为合理。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尤以对流层最为重要,因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而且对流层的天气变化最大,也 是众多天气现象的发源地。教学重点:地球的部结构及地壳,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难点:地幔,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部圈层结构教学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第二课时:通过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
8、解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容时,最好是突出重点和大的结构而尽量高度概括。教学安排:(第一课时)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 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容的核心知识,只要 学生了解了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第二课时)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
9、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尤其是外部圈 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要交代清楚。2 、本课时对大气圈、 水圈两个圈层的介绍是重点,而生物圈和岩石圈并没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用描述性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他们的关系。3 、结合实际案例“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课后对生物圈 进行自主学习,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创意。教师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案例, 开展学生的研 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对生物圈的了解会更加直接。1 、案例研究是教学中的关键。本节教学容较多,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将“区 域”和“区域差异”这两个概念始终把握住。2 、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国情
10、知识渗透进每节课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上的 巨大差异,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因应策略,都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3 、利用图表知识进行绘图分析的练习,体现了能力训练的课堂化。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从教人员备课中要用心准备的一项工作。往往很多知识点,学生看、老师讲,好象并不难,但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分析时,效果却不理想,其实就是没有很好 地进行配合训练的缘故。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部构造图,地球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
11、学准备:课前布置作业:查找地壳、地幔、地核的相关资料,准备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学法指导: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 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一一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1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 判断划分的依据。教学过程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
12、状一一球体,但它既不同于 篮球一一空心,也不同于铅球一一均质体, 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一一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 一一地壳、“空气” 一一大气圈、“水” 一一水圈、“食物” 一一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部圈层:【引发思考】 地球部因地壳的阻挡, 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自学问题:1、各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2、各层的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师
13、生互动】师:同学们,你们说一个煮熟的鸡蛋从里到外可以分成几部分?生:蛋黄、蛋清、蛋壳。师:那么你们是如何知道答案的呢?生(笑):吃过。师: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大家吃过的鸡蛋有一些相似之处。板图:地球圈层结构圈层示意图。【板书】一、地球的部圈层【板书】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讲述】地球从外到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者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些圈层是我们目前可以比较直观地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后三者为地球的部圈层,显然,我们不能象剥鸡蛋一样地对它们进行观察和研究。我们对地球部圈层的研究需借助于地震波。【讲述】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14、,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 (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板书】(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2) 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师生互动】投影:地球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 1-4-1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部圈层的划分。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 P波速较S波快) 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
15、深度。 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n),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 2900Kn)师:大家注意观察,从地面往下随着深度的变化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注意)此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必要时教师需进行讲解。生:(归纳整理)师: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界面称为不连续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在2900km深度处,横波和纵波波速出现了什么明显变化?生:横波波速突然变为零,纵波波速从约13.5km/s突变为约8km/s.师:所以2900km深度处存在一个“一级不连续面”,我们将其称为古登堡面, 以上为地幔, 以下为地核。另一个一级不连续面叫莫霍洛维奇面, 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请大家继续 观察
16、还在哪里波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生:1000km我们把根据不连深度处。师:对了,这里也有一个不连续面,但这个不连续面我们称为次级不连续面,其以上为上 地幔,以下是下地幔。同样的道理,地核也可以分成两部分,请大家观察应该从多少千米深 度处分开。生:大约是5000km=师:对,这里地震波的波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板书】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 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活动:同学们根据课前作业说明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主要物质构成和特征。生(归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地
17、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 镁等,它们占整个地壳的 98%以上。地壳的厚度在各处是不均一的,一般来说,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只有7km,主要由玄武岩之类密度较大的岩石组成,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35km表层主要由花岗岩之类密度较小的岩石组成。与地壳相比,地幔的化学组成变化不大, 但其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加变化较为显著。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处于熔融状态的软流层, 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的化学组成主要是铁和镍,外核物质呈熔融状态,核为固体金属球。总体来看,各层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到地核温度已达到 20005000 C之间。师: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上地幔顶部也是由
18、岩石组成的,二者合称为岩石圈,因此,岩 石圈和地壳所指的围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注意区别。【板书】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个圈层。(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地壳'岩石圈 软流层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平均17 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上地幔1000 固态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 的发源地幔下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 可能为固态 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地外核5000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熔融态)核
19、核6370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固态)【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围。 【难点讲析】(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 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 转化成液态。(2) 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纵波在地下 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图 上未表现出,横波在 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
20、,进一步证明核为固态。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地壳 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 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 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 越薄。 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 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地幔 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
21、类矿物 组成。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核呈固态知识地尧I;地唱1地球的部圈层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 它的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有人说, 如果我们向地 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吗?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 因为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地球半径的 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同 时利用地
22、震波揭示了地球部的许多秘密。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 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一般厚33公里(大陆)或 7公里(海洋)。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是康拉德面,在 10公里左右。上部地壳只有大陆有,海洋基本缺失。上部地壳主要为 花岗岩层,下部地壳主要为玄武岩
23、层。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870公里左右。地幔也分为上下两层,分界面约在1000公里左右。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 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为3473公里左右。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核则是固体物质。地核的物质成分同陨铁相似,所有有时又叫“铁镍核心”。地
24、球部不是均质的, 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 2.63.0克 /厘米3。由此,地球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 球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 C, 300公里处为2000 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 C,地心处温度为 55006000 C【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一、地球的部圈层1、划分依据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新课】 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
25、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围和作用是什么 呢?【板书】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师生互动】 师:地球的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请同学们阅读2627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密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2、低层大气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水汽和固体杂质有什么特殊作用?3、分别说明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臭氧对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影响。4、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将大气分为哪三层?投影: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师:请大家观察,
26、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如何变化?为什么?生: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师:一般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多少C?生:0.6 C。师:由于对流层大气上冷下热,所以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师: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 3/4和几乎整个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又因为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因此,对流层天气状况复杂多变。讨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对流层厚度一样吗?为什么?结论:由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地表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对流层的厚度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是逐渐变薄的。师:我们从温度变化、大气运动状况和天气现象三个方面了解了对流层的特点,下面请大家就从这些方面了解平流层的特点。生(归
27、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主要原因是其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强 烈吸收。大气稳定,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师:高层大气又可以分为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等,其密度非常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相当 接近。在该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 能够反射无线电波,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板书】1、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 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 为大气圈的上界。大气圈包围着地球, 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它的主要成分是 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查】 让学生完成下表1、大气圈(1)组成:大 气 的 组 成氮生物体的
28、基本成分干洁空气氧维持生命活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条件(原料)固体杂质凝结核(2)垂直分层:厚度直接热源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大气的运 动形式与人类的关系高层大气20003000KM无线电短波通讯平流层50 55KMO3层吸收 柴紫外线升高平流O3吸收紫外线 有利于飞机飞行对流层1718KM (赤道)89KM (极地)地面降低(0.6 度 /100 米)对流与人类关系最密 切(生活于其中) 天气现象复杂多 变【指导学习】 阅读“水圈”部分课文,了解地球上水体的组成。水圈有哪些组成?海洋水、 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
29、下水、矿物水)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2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水自身、水溶解营养物质)(4 )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合理用水。【师生归纳】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分循环可以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板书】2、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
30、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 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 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板书】3、生物圈:自主学习:生物圈在地球上的围?(最高到达哪里?又可以深入至哪里?)描述“宇宙环境一一地球一一地球圈层”分析:什么是自然环境?它应该包括多么大的围? 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一人类活动的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围 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 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因此自然环境应该包括这些容。自然环境的围:大气层下层、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上层地球表层学
31、。这个围也正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交汇的位置,也正是生物圈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案例研究】 阅读案例研究美国“生物圈 2号”实验。讨论:“生物圈2号”实验的意义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实验的失败? 师: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这样一个可供人类生存的环境, 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地球一一我们惟一的家园。知识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
32、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 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 二氧化碳和不到 0.04 %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 X 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围,其中 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围。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高层大气等。水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 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 X 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六年级数学下册 二 圆柱和圆锥第四课时 圆柱的体积教案 苏教版
- 租赁仓库合同(2篇)
- 自担风险的合同(2篇)
- 西南林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艺术鉴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摄影摄像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别克新一代君威按键操作课件
- 西京学院《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训》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风力发电 课件
- 浣溪沙课件图片
- 锁骨下动脉 (1)讲解
- 退役军人就业培训课件
- TCLPA 002.1-202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评估规范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框架及编写规则
- 20世纪时尚流行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第四章-国防动员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除法练习100题及答案
-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协同研究
- 系统升级报告
- 财务会计理论 第7版 课件 第9、10章 冲突分析、管理人员薪酬
-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讲座课件
- 甘肃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