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数字时代说明文含答案露_第1页
(完整版)数字时代说明文含答案露_第2页
(完整版)数字时代说明文含答案露_第3页
(完整版)数字时代说明文含答案露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字时代,我们的 大脑被改变了晓辉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 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 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 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科学家认为,对网络 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 思维方式。这在 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 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 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 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

2、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 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 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 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 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 到书本。”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 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 兴趣关键词、点击阅读一一这个过程因为信息 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 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

3、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 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 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 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 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 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 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 指在使用手机时,大

4、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 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 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 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 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选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1 .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4分)2 .文章第

5、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 、。(4分)3 .文章第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3分)4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5分)(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3分)(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2分)5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 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8 .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 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

6、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 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 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目9 .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4分)10 文章第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 、。(4分)11 文章第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分)12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5分)(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3分)(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2分)1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

7、正确的一项是(4分)()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 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B.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 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 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 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2017年中考说明或阅读答案一、1.(4分)数字时代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大脑结构。(每点2分)【解析】文章共五个段落,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段总领下文,尾段 总结全文,中间三个段落可分为两层,

8、第段为一层,第段为另一层。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所需信息应在第段中提取。第段首句“科学家 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引出下文内容,第 段内容由此展开;第段首句“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引出下文内容,第段内容由此展开,因此我们从这两句话中提取信息即可。2 .(4分)持久思考(每空2分)【解析】首先理解“深阅读”的含义:“深阅读”的“深”有持久阅读、 深入思考的意思,“深阅读”即“持久地、能深入思考的一种阅读方式”。 再联系文章第段中“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 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第段中“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来看,深阅读不同于对网

9、络页面的浏览,而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的阅读方式。综合 以上分析,再品读第段画线句,从中找出与“深阅读”的“深”字意思相吻合的词语,即“持久” “思考”。3 .(3分)示例一:举例子,举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实验的例子具体 说明了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改变人类大脑。示例二:列数据(字),准确说明参与此项实验的人数、组别和持续时间,使结论更具科学性。示例三:作 比较,将智能触屏手机用户和按键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后大脑相关区域的不同 反应作比较,突出了使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的大脑。(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解析】第段画线部分中,“在一项实验中”表明此处使用了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列举的

10、例子,具体说明了” 的句式来表达,此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经常使用智能手 机可以改变人类的大脑结构;“37位” “26人” “11人” “10天”等数字, 表明此处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列举了数 字,准确地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达,此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 有力地证明了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们的大脑;“大脑皮层更高的 是用触屏手机的人,没有明显变化”表明此处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对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将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句式 来表述,此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智能触屏手机用户和按键手机用户 使用手机后大脑皮层的不同反映进行比较,说明了使

11、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的 大脑。4 .(5分)(1)运用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数字阅读对耐心的危害程度之深。 (比喻1分,语言特点1分,说明对象的特点1分)(2) “不断”表示连续、不间断,准确说明在智能手机上频繁地敲打会持 续改变人的大脑。(释词1分,分析1分)【解析】第(1)句中“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堪称”是一个 比喻词,连接其本体“数字阅读”和喻体“耐心杀手”,将数字阅读对耐心 的严重影响表现得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第(2)句中“不断” 有“连续、不间断”的意思。联系前文,“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 指的是在智能手机上反复敲打,“不断” 一词说明了这种看似简单的反复敲 打会塑造、改变人们的大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4 分)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A项的内容在文中第段,原文是“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 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文中并没有指定是“翻阅网页”,故A项前半句表述错误,后半句原文为“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 本”,文中并没有把大脑拽回去的意思,故 A项错误。B项的内容在文中第 段,联系文章看,应该是: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这种跳跃性阅读导致 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甚至谈不上逻辑。B项误用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