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汇编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汇编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汇编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汇编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卷10. 解释月色入户户怀民亦未寝 寝11. 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参考答案: 10. 答案:门 睡觉 11 答案: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3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思念 )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

2、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3 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 分 )参考答案: 3(2)A 4 ( 3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 概括:庭中月色 (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 6 旷达三、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1 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 分 )盖 竹 柏 影 也7 、解释 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8 、子翻译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 分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参考答案: 4、苏轼,唐宋。 6、盖竹柏影也 7、考虑,想到 散步 (或漫步、走、行走 )8、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自我排遣的旷达四、17. 解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18. 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 分)参考答案:17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18. 只是

4、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五、19 、解释(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怀民亦未寝(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 、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1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 分)22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3 分)参考答案 :19 、遂:于是,就 寝:睡觉 但: 只 3 分,每题 1 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 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

5、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六、7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 (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 C怀民亦未寝 (睡觉)D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

6、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 )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参考答案 :7A 8 D 9C七、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 分 )作者描绘的世界:作者的心境:10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 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3 分)9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10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

7、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对比阅读一、(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 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 任诞)注释山阴:今浙江绍兴。皎然:洁白的样子。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剡( sh àn ):县名,今浙江嵊县。就:拜访、访

8、问。经宿:一整夜。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 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 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19 、解释(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 、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2 分)21 、作者发挥奇特的

9、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 的诗句或语句吗?( 4 分)3 分)22 、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23 、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 分)参考答案: 19 、(1)愉快地,高兴地( 2)想,思考( 3 )共同,一起( 4)只是20 、(2 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1 、(2 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22 、(3 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

10、描写;(A )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23 、(3 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 A 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 B 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 游记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

11、之际, (有了它们)才把西湖 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 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8 解释月色入户。户: 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9翻译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 分8、门 评分:每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9、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10.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

12、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解释月色入户 。盖竹柏影也。止 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安可为俗士道哉?8. 【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 分)写月语句 描写方法9. 【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 分)【答案】 6. 窗户原来仅仅,只是美妙7.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8.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甲】直接描写与

13、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9.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三、【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 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 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

14、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 红粉笙歌: 指歌女奏乐唱歌。 钩月矶: 在虎丘山顶。 风铎: 悬于檐下的风铃。 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用斜线 ( )为乙文中下句标出两处停顿。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答:翻译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答环境幽静,人烟稀少,月色优美 。四、【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

15、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 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 影子,只

16、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 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 闲情雅致)的人呢 !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 (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 ”20. 解释 念无与为乐者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相与步于中庭21. 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 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雾凇沆砀

17、,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2.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 分)选文时间景情甲文月景闲情乙文更定答案】 20. 考虑、想到我在 21. 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22 、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五、【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 , 与幼子过 2 游白水佛迹院 , 浴于汤池 , 热甚, 其源殆可熟物 . 循山而东 ,少北, 有悬水百仞 , 山八九折 ,折处辄为潭 ,深者磓石五丈 3, 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 ,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 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 ,击汰中流 ,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

18、,复与过饮酒 ,食馀甘煮菜 4, 顾影颓然,不复甚 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 1 白水:山名 ,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 舆地纪胜说: “山有瀑布泉二十丈 ,下有石坛 ,佛迹甚异 . ”2 幼 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磓( zhuì):当作“缒” ,音同字误 .3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4 馀甘:即橄榄 . 1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 (划一处)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解释顾影颓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浴于汤池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引喻失义 , 以塞忠谏之路也 投以骨 C循山而东 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不得其所止

19、其如土石何4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 , 但表达感情却不同 ,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与幼子过 / 游白水佛迹院 2顾:回头看 但;只 3A5 / 74月光照在院中 ,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5甲、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 赏月的欢喜 ,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 (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 )六、【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 ,予在儋州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 “良月嘉夜, 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

20、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 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 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 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 无得, 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 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海南一地名),有几个老 书生来来拜访,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出去游玩一趟?我欣然答应了。走出城西门,进入和尚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少 数民族混杂,屠夫、卖酒的很多,回到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同宿的人关门熟睡,已经都打鼾声了。我放下拐杖大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 问我为什么笑;自己笑自己,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钓不上来,打算离开。其实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

21、的上来大鱼。 【注释】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 民族。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再:同“在”。 过:苏轼的小儿子。韩退之钓鱼:韩 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B 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C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经过 D 归舍已三鼓矣鼓【答案】 C【解析】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意思。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22、B. 放杖而笑三大白而别C. 予欣然从之 山间之朝暮也 D. 相与步于中庭 徐公鼓:动词,击强饮皆以美于7 / 7B 项中的“而”都“表修饰''; C项中的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 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 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 D 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B 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C 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

23、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D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答案】 DD项中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不正确,从甲文最后一句、乙文“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七、 【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 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

24、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 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参考译文】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 , 从南清河溢出 , 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 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 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 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 始

25、,一直连接到城墙。 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 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 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注】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箕畚铁锹。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 分)(1)相与 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 散步,漫步 只,只是 到去 最终,终于10、用斜线( /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 、将文中画横线

26、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12【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 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4 分)答: 宦途失意的苦闷。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八、【甲】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传

27、 (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案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 !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光、黄:光州 (今河南潢川 )、黄州 ( 今湖北黄冈 ) 。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 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9.解释 (1)遂至承

28、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BA. 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 )D. 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 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 (或陈慥 ),为什么在这里 ?12. 请

29、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 )(2 分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13.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4 分)苏轼:被贬官 ; 方山子:“不遇”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九、【甲】 记承天寺夜游【乙】 喜雨亭记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

30、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 “五日不雨可乎? ”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 “十日不雨 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 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此文难度超过 课内文言文。)【注释】 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 1061 年)到任。 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 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

31、卦。 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 (动词)。 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荐,重。荐饥,重 复地遭到饥荒。 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7. 解释念无与为乐者 念:_ 怀民亦未寝 寝: _志喜也 志: 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 ,考虑、想到; 寝:睡觉 志:记(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8.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8. 【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 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