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_模板_第1页
《三顾茅庐》_模板_第2页
《三顾茅庐》_模板_第3页
《三顾茅庐》_模板_第4页
《三顾茅庐》_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三顾茅庐模板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 力的好课文。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二、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2、简介课文时代

2、背景。(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3)谈谈 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2、交流。(三)理清文章脉络。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 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四)学习一顾。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2、交流。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第二课时一、教学理念: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2、以语

3、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2、能力目标一一培养学生良好的 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 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3、情感目标一一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4、发展性目标一一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 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三、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四、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4、。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 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刘备(言、行、神态)问又问 失望而回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 句子填入表格。(2)如果对刘备感兴

5、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

6、,随机板书:反衬(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 诚意。(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 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一、分辨文章的详略。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四、.总结全文。20三顾茅庐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3 .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4 .正确、流利、有

7、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激发兴趣,揭示课题三味书屋。在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5 .板书课题:13早二、范读课文(听录音)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6 、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7 、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 记号。四、检查自学效果:8 、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

8、读正确。9 、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1 .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 .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 .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复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精读讲解: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2、小组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东面正中-画画前面-先生座位四面-学生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

9、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 书桌又想到了什么?(2)鲁迅在桌上刻 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自由读思考: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 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 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b.指名说c.理解 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d.腊梅花美在哪儿?e.指导朗读这段话。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三.朗读全文四

10、.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1 .朗读课文。2 .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13早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26课*关尹子教射.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2、体会交流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看注释、猜读和文白对照等方法,阅读理解文字浅显的文言文。教学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对列子有更多的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激发自信这是小学阶段唯一一篇文言文的略读课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比如,老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略读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关尹子教射,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11、二、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和感觉不一样的句子。三、学生熟读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把短文读熟。 四、猜读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对课文进行大胆的猜读,把短文的意思连贯地说下来。如:清于关尹子”,学生可能会解释为:向关尹子请教。又如:又以报关尹子”,学生可能解释为:又把它报告关尹子。 怎样解释才能上下句意思连贯,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应让学生猜读之后再通过文白对照自己去理解。学生要把自己的猜读在小组内交流,对同一个句子有不同理解的,要讨论一下,看谁的解释合理。五、文白对照学生通过猜读和交流, 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此时,可让学生一句一句地文白对照,即看一句文言,再看一句白话是

12、怎么说的。遇到跟自己猜读时的理解不同的,要停下来想一想。六、体会道理在学生理解了短文的意思以后,老师可就列子作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悟出什么道理。(为激发学生兴趣,可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北大的一个教授在学生毕业离校时,给学生讲了列子学射的故事,你们知道教授的的用意吗?) 对短文所要说明的道理, 学生只要能从某一方面领悟即可,如可以从列子的学去体会, 学无止境,做学问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如可以从关尹子的教去体会,老师的教要循循善诱, 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不能包办代替等等。 还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一句话: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和提升

13、个人修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引导学生去体会做人的道理。26课*关尹子教射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7个生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 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2 .学习第一则寓言。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 是寓言两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4、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 矛“和 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 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2 .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出即可。)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 .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2 .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誉之日"中 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 之”字均可理解为 的“。物莫能陷也“莫" 是 没有什么”意

15、思。意思是: 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3 .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4 .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5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6 .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16、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五、布置作业1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2 .熟读课文,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第二则寓言。2 .学习生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背诵矛与盾全文。2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 .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 提出来讨论。2 .检查自学情况。指读短文。(要读通

17、句子)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 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 .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2 .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巴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 日”是 于是说”的意思。 及反”是 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 为什么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 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 ”那个人说: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 .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 具体的办法。)4 .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四、.总结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