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免疫学作业题_第1页
(有用)免疫学作业题_第2页
(有用)免疫学作业题_第3页
(有用)免疫学作业题_第4页
(有用)免疫学作业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二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对机体是:(E )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2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是(C )A.维持时间较长;B.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有免疫记忆;C.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作用迅速,无免疫记忆;D.主要参与的分子是特异性抗体;E.以上均不是。3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A)A. 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 E.免疫识别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C )A.肿瘤B.超敏反应C.反复感染D.自身免疫病 E.移植物排斥反应5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 )A.肿瘤B.超敏反应C.反复感染

2、D.自身免疫病E.移植物排斥反应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功能。2. 在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种是固有免疫,另一种是适应性免疫。3. 特异性免疫应答有特异性、记忆性和耐受性三大特点。4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有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和作用快四大特点。1. 免疫、免疫学的概念?答:免疫即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功能的实现过程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与失调的科学,其目的是防、治、诊病。2. 免疫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答:(1)免疫学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深化对生命过程基本特性的认识;拓宽

3、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免疫学技术促进了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2)促进了生物技术及生物产业的发展。(3)现代生物学进展促进了免疫学的深入研究。3.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答: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1)中枢免疫器宫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分别分化为 B细胞和T细胞的场所。(2)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 淋巴组织。它们是成熟的 T细胞和B细胞定居以及对抗原应答的场所。免疫细胞:分为(1)、免疫活性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2)辅佐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是呈递抗原,故又称 抗原呈递细胞(APC ),主要有树突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4、B细胞是抗原特异性呈递细胞。(3)、其它细胞三类,如 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免疫分子:(1)免疫球蛋白,即又 B细胞转化而成的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分为IgG、IgA、IgM、IgD和IgE五类。(2)补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称补 体系统。(3)细胞因子,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免疫反应 的小分子蛋白类因子。(4) HLA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即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自身耐受和免疫调节的功能,其中自身耐受和免疫调节统称为免疫自身稳定

5、。第三章抗原1、半抗原:指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不完全抗原。2、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完全抗原,又称免疫原。3、 抗原表位:指存在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像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4、 T细胞表位:被 TCR识别的抗原表位称为T细胞表位。表位成分为蛋白质降解后的多肽,多存在于抗原分子内部,类型大多属于线性表位,T细胞对其的识别具有MHC限制性。5、B细胞表位:被BCR识别的抗原表位,表位成分为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类型属于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B细胞对其的识别不需要 MHC分子参与。6、免疫

6、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7、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 异性结合的性能。8、 TD-Ag :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 T细胞辅助,又称 T细胞依 赖性抗原。9、 TI-Ag :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 T细胞非依 赖性抗原。10、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其它抗原之间的反应。11、共同抗原:两种不同的物质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12、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与人类,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

7、同抗原。13、 超抗原:浓度极低即可刺激一大批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14、佐剂: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齐注射到机体,能增强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 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15、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并增殖。在体外:可以非特异性地刺激多克隆的淋巴细胞活化(使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1抗原的概念、特性;为什么说医用破伤风抗毒素既是抗体又是抗原?答:抗原的概念是能与 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的特性是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8、,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因为医用破伤风抗毒素属于动物免疫血清,动物免疫血清对人体具有两重性。提供了特异性抗体,中和细菌的外毒素,防治疾病。是异种动物蛋白质,可引起超敏反应,有免疫原性。2、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答:(1)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抗原与机体之 间种系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同种异体间,由于遗传类型不同、组织细胞结 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凡胚胎时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自身成分也具有免疫原性。(2) 理

9、化状态: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10KD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 免疫原性越强;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 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BCR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强。(3)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4)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3、T与B细胞表位、TD-Ag与TI-Ag比较 答:T与B细胞表位的比较特性丁细胞表位B细胞衷位表位受体TCR捕HC分子必需先需倉位性质

10、主要是线性茅肽天然的爹駄、茅糖*脂务糖、 有机址合搁表位大小8-12个孰基酵(CD8 T细胞) 12*1 7个氨基酸细胞£亠15乎麵基理、5了个单耦 或57个檢昔酸表位类型线性表位匏彖表位:线性表拉表位位偎抗愿分芋任意部位抗原分子去S1重链具有5个功能区的lg分子是(C E )A.IgG B. IgA C.IgM D.IgDE.IgE2可与在免疫家兔中制备的抗人 IgA抗体反应的是( A.兔IgMB.人k轻链C.兔IgG3、McAb ( A B C D E )A.可应用于导向药物; B.区分不同的细胞膜分子 的B细胞数目;E.白血病分型4、McAb的特点包括(A B C D E )A

11、.由一个抗原表位刺激产生;E.单克隆性,效价高B D E )D.人入轻链C.检测T细胞亚群B.具有高度特异性;E.人 IgA HVR 区C.具有高度均一性;D.检测外周血D.可大量生产;TD-Ag 与 Tl-Ag 比较TD-AgTl-Ag组成B和T细胞表位重复£细胞表位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免疫应答体液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多种leH免疫记忆有无第四章免疫球蛋白i.抗体分子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E )A.CH1B.CLC.CH2D.CH3 区E.VH与VL区2.可将IgG分解成F(ab'2 和 pFC '的酶是(C )A.木瓜蛋白酶B.胰酶C.胃蛋白酶D.激肽原酶E.

12、脂氧化酶3.抗体(E )A.都是IgB.由浆细胞产生C.均为糖蛋白D.多数是丫球蛋白E.以上均对多项选择题:1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桨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 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2、 免疫球蛋白(l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3、lg超变区:在l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 为超变区。4、lg可变区:在lg多肽链氨基酸(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 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5、 lg恒定区:靠近 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

13、域,称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的3/4和1/2。6、 Fab: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 Fab段有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 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7、Fc: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 l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 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8、抗体分子的Fc受体:lgG和lgE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 学作用。9、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lgG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 Fcy R与靶细胞表面lgG的Fc段结合,杀伤靶细胞.10、 mAb

14、:单克隆抗体,是由一克隆B细胞-骨髓瘤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单一表位的,类与型均一的高 度特异性抗体。11、基因工程抗体:将部分或全部人源抗体的编码基因,或克隆到真核或原核表达系统中,体外表达 人-鼠嵌合或人源化抗体,或转基因至剔除自身抗体编码基因的小鼠体内,主动免疫诱生人源抗体。主 要包括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完全人源抗体、单链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1试述抗体分子的分子结构、功能区和酶解片断。答: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四肽链结构,由两条相同的轻链和两条相同的重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结形 成一“ Y”字型的结构。重链有 卩、3、丫、a和&五种,其组成的lg分别为IgM、IgD、lgG、IgA 和

15、IgE五类;轻链有两种,分别为 k链和入链,据此可将lg分为两型,即k型和入型。抗体分子的功能区:lg可分为可变区、恒定区和铰链区。可变区为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各有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lg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恒定区则为靠近 C端的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具有激活补体、亲细胞性和穿过胎盘和粘膜的功 能。铰链区位于 CH1和CH2之间,使lg易伸展弯曲,也是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水解部位。抗体分子的酶解片段:lg分子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裂解为2个完全相同的Fab段和1个Fc段,而经蛋白酶作用后可获得1个F ( ab' 2片段和一些小片段 pF

16、c'。2、简述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外毒素、病毒,阻止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2)、激活补体,发挥溶细胞活性(3)、亲细胞性(固定细胞)lgG Fc受体(Fc y R):存在于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NK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细胞上。与调理吞噬、ADCC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有关。IgE Fc受体(Fc R):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4) 、通过胎盘和粘膜:lgG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slgA能穿过粘膜。(5)、抗原性(6)、免疫调节功能3、简述五类lg分子的特性及功能。答:

17、试述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功能。答:1 )、lgG : (1)多为单体,有四个亚类(lgG14); (2)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3)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达成人水平。(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5)能发挥重要的生物学效应:调理作用、ADCC、激活补体、抗菌、抗毒和抗病毒作用、参与II、山型超敏反应。2) 、IgM : (1)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lg,称巨球蛋白。2)半衰期短,约510天。(3)天然血 型抗体是IgM。(4) IgM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能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示该儿曾有宫内感染。(4)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5)

18、参与II、山型超敏反应。3) 、IgA : (1)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2)血清型IgA多为单体,存在于血清中。(3)分泌型IgA (SIgA )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液中。(4)分泌型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5)部位在粘膜,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4) 、IgD : (1) 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2) 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SmIgM,后来出现SmIgD,其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了。5) 、IgE : (1)又称亲细胞抗体参与I型超敏反应(2)是抗寄生虫的主要抗体 (3)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

19、少的lg。4、抗体分子的Fc受体主要有哪些?各有何作用?答:抗体分子的Fc受体主要有IgG- Fc受体和IgE- Fc受体,功能是:IgG- Fc受体:IgG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 FcR结合,发挥调理作用;与 NK细胞结合,发挥ADCC作用;与葡萄球菌 A蛋白结合。IgE- Fc受体:IgE的CH2、CH3能够与肥 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与抗寄生虫感染有关。5.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比较?单克隆抗炼多克隆抗体抗原刺激一个抗原表位务个抗原表位抗体来源小鼠E细胞与骨髓瘤细 胞形成前杂交瘤技术 制备而来"体内罢个B细胞克曜被歆 活井产生钛

20、对苹同表位的 密种抗怛=特点特异性高+效价高, 可大呈生产.但鼠源 性对人具有免疫源来源广泛,制备容 易,但特异性不高. 易发生交叉反应第五章补体系统1.补体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B )A.溶菌和细胞毒作用B.中和毒素作用C.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D.炎症介质作用E.过敏毒素作用2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E )A.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B.所需离子相同C.激活物相同D.C3转化酶的成分相同E.膜攻击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的作用相同3、MBL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D )A、抗原抗体复合物;B、脂多糖;C、聚合IgA; D、甘露糖;E、酵母多糖4、可激活经典途径的复合物分子是( D )A、lgG4与

21、抗原的复合物;B、一个IgG与抗原的复合物;C、一个IgD与抗原的复合物;D、IgM与 抗原的复合物;E、一个sIgA与抗原的复合物5、不参加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是( C )A、D 因子、P 因子 B、C3 C5 C、C4,C2 D、C5,C6 E、B 因子,C86、补体系统激活必须参加的成分是( D )A、C1s C1r B、C4和C2 C、B因子和 D因子 D、C3 C5C9 E、D因子和P因子7、MBL激活途径发生在(D )A、感染刚刚形成;B、抗体产生之后;C、脂多糖的激活 D、感染早期的急性期反应E、感染恢复期1关于补体系统描述错误的是( BDE )A、溶解细菌B、37 C,

22、30分钟可被灭活 C、可经血清被动转移D、都是B球蛋白E、与抗原刺激相关2、属于补体系统固有成分的是( A B E )A、C1C9 B、B因子,D因子;C、H因子、I因子 D、DAF MCP HRF E、丝氨酸蛋白酶 (MASP )3、C3是补体系统中最重要的组分原因是( A B C D E )A、C3在血清中含量最高B、C3参与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C、为旁路激活途径的第一个成分D、它是激活效应扩大的主要因子E、是3条补体活化途径的汇合点4、 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活化阶段有关的组分是(A B C D )A、C4 C2 ; B、C3 C5 ; C、C1 ; D、C5 C9 ; E、B 因子 P

23、 因子1. 补体系统的组成?答:补体系统是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C1C9,B、D、P因子,MBLMASPC1INH ,C4bp,H、I因子,MCP,DAF 和 HRF 等C1qRC3b/C4bR (CR1)C3dR(CR2)H因子受体C3a和C5a受体等2. 补体灭活的温度和时间是多少?其对免疫学技术的指导意义是什么?答:补体对热不稳定,56° C、30min即被灭活,010 ° C条件下活性只能保持 3-4天。 其对免疫学技术的指导意义:3.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区别和意义?答: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区别和意义:比较项且户

24、MBL塗径7旁路谨径J免疫复合物等卫細茵表面甘霭精口鈿菌脂环酵母多犍等参与的补体成分口蛙-久WBL.丝贏酸蛋白舗C3- B因子*氐因子f F因子s CS94 所需离子门Ca2+ 叱+心卅畝+匸d转化酶QC4b2bC4b2bPC3bBb'C5转化酶C4b2b3bC4b2t3bC3bBb3b柞用卩参与特异性怀液免疫效应阶段,在参号非特异性免疾,可直接榭活,在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口直接徼活自身疾病的持裁过程中起歳妾ft用.Q染早期起重要作用P放大,在感染早期起直要件用.7第六章细胞因子1、 恶液质素主要由哪种细胞产生(E )A、T细胞B、B细胞;C、中性粒细胞; D、树状突细胞E、单核巨噬细胞

25、2、MCP-1可趋化哪类细胞(C )A、活化T细胞;B、B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纤维母细胞;E、树状突细胞3、IL-2的产生细胞主要是(A )A、活化T细胞B、B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 D、NK细胞E、中性粒细胞4、 a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典型代表是(E )A、IL-1 ; B、IL-2 ; C、IL-3 ; D、IL-4 ; E、IL-81、关于CK的描述错误的是(B E )A、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在局部发挥效应;B、作用于靶细胞具 MHC限制性 C、一种CK可由不同细胞产生;D、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 CKE、具有抗原特异性2、IFN- 丫具备的生物学作用是( A B C D E )A

26、、促进APC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B、增强CTL作用C、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D、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杀伤功能E、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3、CK参与的免疫作用有(A B D E )A、 A、直接造成肿瘤细胞调亡;B、具有抗胞内寄生菌和原虫的作用;C、与神经内分泌激素一样发挥作用;D、参与移植物的排斥反应;E、具有抗病毒作用4、下列哪些作用特点是 CK所具备的(A B C E )A、多效性;B、协同性;C、多向性;D、特异性;E、旁泌性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人类的白细胞分化抗原是( D )A、Lyt抗原 B、Ly抗原C、CD抗原 D、HLA抗原E.粘附分子2、LFA-1分子在整合素超

27、家族中属于(D )组A、3 1组;B、VLA组;C、血小板粘蛋白组;D、白细胞粘附受体(3 2)组;E、3 4组3、LFA-2的配体分子是(D )A、LFA-1 B、VLA-1 C、ICAM-1 D、CD2 E、LFA-34、MHC分子属于哪类 AM分子(B )A、整合素超家族;B、IGSF; C、选择素家族(SeLeetin) ;D、钙粘素家族;E、其它未归类 AM1、可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细胞包括( A B D E )A、单核巨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血小板E、血管内皮细胞2、整合素分子的主要功能包括( A B C D )A.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B.使粘附细胞形成整体C

28、.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D.参与免疫细胞间的识别;E、介导淋巴细胞的归巢。3、FcrR的功能不包括(C E )A、介导NK细胞的ADCCB、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C、介导IgE与肥大细胞结合,促过敏介质释放D、介导中性粒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E、不依赖Mg2+和LFA-1分子4、 有关粘附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A B C D E )A、属于一类CD抗原B、表达在细胞表面或血液中C、是一类重要的白细胞分化抗原D、可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E、参与创伤的愈合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人类中能引起强而迅速的,针对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是(D )A、组织相容性抗原B、

29、移植抗原 C、白细胞抗原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E、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人类HLA-I类抗原3链编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 A )A、第15号染色体短臂B、第6号染色体长臂C、第9号染色体长臂D、第2号染色体短臂 E、第6号染色体短臂3、TNF的编码基因位于(D )A、HLA-I 区; B、HLA-B 区C、HLA-II 区 D、HLA-III 区 E、HLA-DR 区4、 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C )A、异种抗原B、改变的自身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D、隐蔽抗原E、异嗜性抗原5、HLA-I类抗原的主要功能是( D )A.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B、向Tc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C、向TH

30、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D、 向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E、向丫 S +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6、多次接纳同一血液供体输血的病人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哪种抗体有关(D )A、ABO血型抗体;B、抗Ig抗体; C、Rh血型抗体;D、抗白细胞和血小板 HLA抗体;E、抗核抗体;7、HLA抗原多态性的原因是(E )A、HLA 基因重组B、HLA基因的突变;C、HLA的基因转换;D、HLA 基因呈共显性E.以上均对1经典的HLA-II类基因包括(A C D )A、DR B、DN C、DQ D、DP E、DO2根据HLA的单体型遗传方式,在器官移植供者的选择、 法医的亲子鉴定中应用, 机制是(A C

31、 D )A、HLA单体型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B、同胞之间两个单体型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机率各占25%C、孪生兄弟的HLA两个单体型完全相同E、同胞之间一个单体型相同或不相同机率各为D、亲代与子代之间必然有一个单体型相同50%MHC复合体:哺乳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不仅决定了机体的组织相容性,也参与了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的处理,加工和提呈,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HLA抗原: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人白细胞抗原( HLA ),人类的MHC称为HLA复合体。 代表 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一一组织相容性抗原;凡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一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32、1比较HLA-I类和HLA- H类分子在结构、组织分布和提呈抗原肽方面的特点。 答:HLA-I类和HLA- H类分子在结构、组织分布和提呈抗原肽方面的特点:HLA抗原类别分子结构肽结合类型表达特点组织分布功能I 类(A , B, C)a 链 45kD(3 2-m 12kD )a 1 + a 2共显性所有有核 细胞表面识别和提成内源性抗原 肽,与辅助受体 CD8结 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 作用H 类(DR, DQ ,DP)a 链 35kD3 链 28kDa 1 +3 1共显性2. 试述MH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答:MH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抗原提呈,MHC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

33、 形成MHC 分子-抗原肽复合物,以MHC限制性的方式供 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其中MHC-I类分子 提呈的抗原肽由 CD8+T细胞识别,MHC-II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由 CD4+T细胞识别。(2) MHC分子 决定个体的组织相容性。(3) MHC分子参与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1. 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特点是(D )A.杀伤作用受MHC-I类分子限制;B.杀伤作用依赖抗体;C.杀伤作用依赖补体;D.杀伤作用不受MHC限制;E.与Tc的细胞毒作用一样有特异性。2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受 MHC限制的是(D )A.CTL杀伤肿瘤细胞;B.CTL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4、C.DC向Th细胞递呈抗原;D.活化的吞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E.巨噬细胞向Th细胞递呈抗原。3既无MNC-I类抗原,有无 MNC-II类抗原表达的细胞(E )A.单核一巨噬细胞;B.B细胞;C.浆细胞;D.Tc ; E.红细胞4. 巨噬细胞表面不存在的受体是(C )A.甘露糖受体;B.Toll样受体;C.抗原识别受体;D.清道夫受体;E.IgG Fc受体1.N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包括(A C D)A.分泌细胞因子,如IFN-Y、TNF- B干扰病毒复制;B.识别自身细胞表面 MHC-I类分子,产生抑制信号;C.分泌穿孔素;D.ADCC 杀伤;E.吞噬杀伤2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有(B C D E)A

35、.由表达CD4或CD8分子的细胞参与;B.不经过克隆扩增和分化;C.有MHC限制型;D.无免疫记忆;E.吞噬细胞和NK细胞是主要效应细胞1.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识别特点比较。识别共同成分-LPS/多糖识 别 特 占 八、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1.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1) 模式识别受体(PRR)(2)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2.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1. BCR可直接识别多种天然抗原物质(1) BCR识别抗原无需 APC的提呈(2) BCR识别抗原不受MHC限制2.阴T细胞识别抗原具有 MHC限制性:CD4+ PotT细胞识别 APC递呈的MHC II-肽 复合物

36、;CD8+ PaT细胞识别APC递呈的MHC I-肽复 合物。2.简述M $在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固有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作 用(1) 摄取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通过氧依赖 和氧非依赖杀菌途径杀伤病原体(2) 分泌多种趋化因子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和 其他炎性介质,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3 )有效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1)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2) 在特异性抗原参与下,借助ADCC效应杀伤 靶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 B、T细胞活化3. 简述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1) 识别并消灭病原体,使机体抗感染(2) 参与区分和清除体内多种“有害”成分,如代谢产物、凋亡细胞和自身异变

37、(3)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DC和巨噬细胞直接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4) 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识别不同种类病原体,分泌不同类型的细胞因 子,从而决定特异性免疫细胞分化及适用性免疫应答的类型。(5) 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益。第十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1. NK细胞杀伤作用不依赖抗体的存在,也不需抗原的致敏,它是机体固有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2对靶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有吞噬细胞,DC和NK。3. B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有 mlg, Ig a , Ig B。Th1 和 Th2.4. CD4+T、 CD8+T细胞都不是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分泌细胞因

38、子谱的差异,分别分为1. Th的CD标志是( B )A.CD3 + CD4 CD8 B.CD3 + CD4 + CD8 C.CD3 + CD4 CD8 + D.CD3 + CD4 + CD8 +E.CD3 CD4 + CD8 2. T细胞表面没有的受体(E )A.SRCRB.HIV的受体C.PWM受体D.协同刺激分子受体E.IgGFc受体3. 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是( E )A.需要抗体参与 B.杀伤作用不具备特异性C.需要抗原预先刺激D.受MHC-II限制E.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自身不受伤害1. 试述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及其意义。答: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及其意义:标志卡配体遵意义卓|TIR

39、 "多tt-MHC复合 物卢T细胞菰原受体,特征性标记门CD3 *穗定TCR及抗原识别悟号传递*CD4 fMHC II类分子丁细胞识别抗原飾共受体、H门病勇的受体-CD8中MBC 1类分子+T细胞识别抗原的共受体"|CD28 *B7-1/B7-2 -T细.胞活化的协同剌激分子中LFA-3(CD58) *介导T细胞旁路激活途径及效应阶段的激活罐径*CTLA-4 *B7-1/B7-2 小提供活化T细胞抑制倍号*CD40L 。CD40R麵胞活化的协同剌徹分子护LFA1 申促进T细胞与靶细册之间的相互作用丘丝裂原受体卢PRA. ConA. PWM促进T细鮒贈殖.用于檢测T细胞的功能

40、门细胞因子受体卩细胞因子沪调节T细胞的功能*2.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其各自的杀伤机理有何不同。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 胞杀伤机理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途径和TNF- a /TNF I途径杀伤靶细胞。NK 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杀伤机理与CD8+CTL 类似);丫 S T细胞对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杀伤机理与CD8+CTL类似);效应T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杀伤靶细胞。CTL (细胞毒性T细胞)发生非特异性结合或特异性结合作用后,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

41、as/FasL途径和TNF- a /TNF I途径杀伤靶细胞,能特异性和连续杀伤 靶细胞。CD8 +杀伤性T细胞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主要通过1、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及淋巴毒素等直接杀伤靶细胞;2、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1.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区别?细胞弟疫体液鬼疫介导的细胞T细腿"奉与的细胞卩T堀胞、AFOB 细胞、TH. APGNDIC- PR 制性有卩无.弓1虢的杭原TD-AgTD*Ag* TI-Ag*2皴应产物TH细舱、T细舱Ab*1效应方式+特异性堀胞介导细胞莓DTH*忻细胞內感染;质肿瘤:DTH;特楂

42、物排斥斥应A-Ab物舷成抗愍染;抗脾瘤CADCC) ; I、IL m越融 反应;移植物超级縛斥反应兑疫调节*2. 抗原分子中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的定义与区别?答:抗原分子中的 T细胞表位是指能被 TCR识别的抗原表位,B细胞表位是指能被 BCR识别的抗原 表位。它们的区别特性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表位受体TCRBCRMHC分子必需无需表位性质主要是线性多肽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表位大小812个氨基酸(CD8 + T细胞)1217个氨基酸(CD4 + T细胞)515个氨基酸、57个单糖或57个核苷酸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线性表位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3. 获得

43、性免疫的主要特点?答: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特点:(1)特异性强,只对引发免疫的相同抗原又作用,对其他抗原无作用;(2)后天获得,不能遗传给下一代;(3)应答缓慢,机体在接触抗原后需要一定时间识别异物,作出反应,免疫应答;(4)具有免疫记忆,机体在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后,如再次接触相同抗原,能产生免疫记忆作用,增 强免疫效应;(5)存在个体差异,种间个体,种内个体及同一个体不同情况下均存在明显差异。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1下列哪种标志出现于 T细胞表面(D )A. BCR B.CD19 C.CD28 D.PHA-R E.CD402. 下列哪种标志不出现于B细胞表面(E )A.MHC-I 类分

44、子 B.MHC- HC.PWM-RD.C3b受体E.CD2分子3. CD4分子存在于(C )A . TH1、Tc 细胞;B.Ts、Tc 细胞; C.ThO、TH1、TH2 细胞;D.所有成熟 T 细胞;E.肥大细胞1. T细胞因何特点区别于 B细胞(A B C E )A.可被PHA活化;B.具有MHC限制性;C.无胸腺不能发育成熟;D.均由骨髓产生;E.对TI-Ag是否有应答性2. T a B细胞又可称为(B C )A.抗原提呈细胞; B.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C.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D.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E.免疫细胞 3成熟的T细胞(A B C D E )A.可表达CD3分子;B.有E受体

45、;C.可接受PHA刺激;D.对抗原识别具 MHC限制性;E.可针对异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4. TCR a B 是(A C E )A.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B.只能识别多种病原体表达的共同抗原成分;C.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液和外周淋巴组织;D.直接识别抗原的分子;E.体现了 TCR多样性。5. 巨噬细胞使TH细胞活化的物质是(A D E )A.抗原肽-MHC-II复合体;B.抗原肽-MHC- I复合体;C.多肽-粘附分子复合体D. IL-1;E.CD40L1. 简述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答: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一)皮肤粘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物理屏障:由致密的上皮细

46、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有效阻挡病原 体侵入机体。化学屏障:皮肤和黏膜可分泌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在皮肤和黏膜表面形成抗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抗御作用。(二)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生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 组成。能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对中枢神经起保护作用。(三)血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不妨碍母 子间的营养交换,但可防止母体内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

47、保护胎儿免遭感染。2. 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 答: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7固有性免疫(非特异"适应性性免疫(特异)X薮与咸分*1、哎肤黏膜£型肘肚冃臥C.吞噬二NK 3.分于(补惨h T钿胞©细胞免疫2、B细胞(俸液免疫)3, APC1 05作用特点r快° !|T.期®1不径克隆扩増分化2、非特异性 识期反应炎症 3、无免疫记忆丿4r退* 961 T、B细胞经克隆扩增冷让 氛特异性诣TCR. BCR. MHC 豉应 Thh CTL、 Ab 3=免疫记忆”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应答的相互关系:1固

48、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APC的抗原提呈等2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类型:(1)固有免疫细胞的 PRR受不同PAMP刺激,(2)产生不同CK:细胞分化方向、应答类型3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作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ADCC、调理吞噬等第十四章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应答感应阶段,巨噬细胞的作用是(E )15A 摄取抗原 B 加工处理抗原C.释放IL-l,促进淋巴细胞活化D .产生协同刺激信号#E. 以上均是2参与调理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受体有(D )E.抗原识别受体D .有 SmIg E.参A . PHA受体 B . Con A受体C. IgE的Fc受体 D. C3b受体3

49、关于树突状细胞的论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 .是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B .无吞噬功能C.表达MHC II类分子与机体的免疫调节4. 下列哪些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A )A . Ab B . IL-1 C . IL-2 D . IFN E . TNF5. 能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细胞有一个重要标志是:(B )E .抗原特异性受体A .表达 MHC I类分子 B.表达 MHC II类分子 C . FcR D . C3bR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1 .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指:(E )16A . CD4与MHC II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B . CD8与MHC

50、I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C. IL-1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D . IL-2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E.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2. 活化的人T淋巴细胞表达哪类 MHC分子? ( CA .只表达 MHC-I类分子 B .只表达D .同时表达MHC - n、川类分子3. 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 MHC限制的是:A . Tc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胞D . Th细胞与B细胞E .4. Thl细胞在Tc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是:A .协助传递第1信号D. 促进Tc表达MHC- n类分子5.T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递是通过哪项进行传递的:A.CD2 ;B.CD3;C.SmIg ;D.Ig a , Ig 3 ;E.M

51、HC-I/MHC-II 类分子6.人T细胞可根据下列哪个特征区别于 B细胞及其它细胞( A.形态;B.Fc受体的存在;C.胞浆颗粒的是否存在;1. 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哪些?各有何作用?答:1.DC,M等抗原递呈细胞 一一摄取、处理、递呈抗原;表达表面协同刺激分子 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8,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2分)此外,吞噬功能还有产生 CK和参与细胞免疫效应阶段、DTH引发炎症反应的作用。(12. TH细胞一一识别Ag-MHC- n类分子,并分泌IL-2等细胞因子,促进 T细胞增殖分化;通过释放细 胞因子IL-2、TNF- 3、IFN- 丫等发挥效应。(3分)3. TC细胞

52、一一直接杀伤靶细胞(特异性、受MHC限制)。(2分)第十六章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1.Ig类别转换:B细胞在IgV基因重排完成后,其子代细胞均表达同一个IgV基因,但IgC基因(恒定区基因)的表达,在子代细胞受抗原刺激而成熟并增殖的过程中是可变的。每个B细胞开始时均表达IgM,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 IgM。但随后即可表达和产生 IgG、IgA或IgE,尽管其IgV不发生改 变。这个变化即为类别转换。1. 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应答A.E.2.B.)MHC- n类分子C .同时表达 MHC-I、n类分子E.同时表达 MHC-I、川类分子(E )M与Th细胞C. Tc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

53、A.NK(B 分泌促进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E.促进Tc细胞释放穿孔素 )疋:细胞与肿瘤细胞B )C.能促进Tc细胞TCR的表达D.CD2 ;E.lg表面标志号。DTH引发炎症反应的作用。B7等,(2分)结合M不仅有非特异性 分)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TI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抗原需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 只引起体液免疫B.? ( A淋巴细胞C.巨噬细胞D.树突状细胞( DB.可产生各种类别的免疫球蛋白E.可以引起细胞免疫? ( DC.可发生再次应答D.3. 在抗体形成过程中,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 D )A.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B. B-1细胞活化没有双信号刺激细胞和Th细胞参加D. Th细胞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受4. 再次应答时机体产生抗体的特点是:A .产量高B .亲和力弱间短5.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AA. 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C.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