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构造地质学复习题1-答案_第1页
(完整版)构造地质学复习题1-答案_第2页
(完整版)构造地质学复习题1-答案_第3页
(完整版)构造地质学复习题1-答案_第4页
(完整版)构造地质学复习题1-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 习 题-1 答案一、名词解释(共 204分,每题 2 分)1. 地质体:人们观察和研究的具有一定体积的天然岩石单元2. 走向线与走向:走向线为倾斜构造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为走向线的地理方位,一个倾斜构造面有两 个走向3. 倾向线与倾向、倾角:倾向线为倾斜构造面上垂直于走向线的直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 向为倾向线指向构造面倾斜方向的地理方位;倾角为倾斜构造面上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 角。4. 面向:倾斜岩层变新的方向5. 沉积岩层:被两个平行或近平行的界面限定的具有同一岩性的层状地质体6. 原生构造:沉积岩或岩浆岩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7. 层面:限定沉积岩层的界面

2、,可分为上层面(顶面)和下层面(底面)8. 层理: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构造、颜色及厚度表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性9. 岩层厚度:包括真厚度、视厚度和铅直厚度。对于水平岩层,真厚度、视厚度和铅直厚度相同,为岩层 顶、底面之间标高之差;对于倾斜岩层,真厚度为在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 距离,视厚度为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铅直厚度则为岩层顶、底面之间 在铅直方向上的距离。10. 出露宽度: 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 岩层出露地表界线的水平投影宽度 (上下层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称为露头宽度 (出露宽度 )岩层顶、底面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11. 水平岩层:倾

3、角小于 5°的岩层12. 倾斜岩层:倾角大于 5°、小于 85 °的岩层13. 埋藏深度:从地表某一点到地下某一岩层(矿层)之间的铅直距离14. 应力:应力 是在面力或体力作用下, 物体表面或物体内部单位面积的内力。 是作用在该面上内力的大小 的度量15. 全应力,物体内任一截面上某一点的应力, P=lim P/ A=dP/dA ( A 0)16. 平均应力:物体内任一截面上单位面积( A)上的内力(P), Pm= P/ A17. 正应力:由全应力分解的垂直于作用面的应力分量18. 剪应力:由全应力分解的平行于作用面的应力分量19. 剪应力互等定律:在平衡力系中,

4、互相垂直平面上相互垂直的一对剪应力大小相等,符号相反20. 静水压力或流体静压力:当c 1= d 2= d 3时,为均压,称作静水压力或流体静压力。这种状态只引起物 体体积变化,不改变其形状21. 差应力: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量,称为差应力(d 1-d 3)22. 在平衡力系中, 虽然在一点附近可以有很多上述六面体, 但总可以找到其中的一个, 在三个互相垂直的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这种面称主平面(或主应力面),其上的正应力称 主应力23. 应力椭球与应力椭圆:一点 P 的应力状态可以用以一个椭球体表示,即应力椭球。椭球体的球心为P;半径分别为三个主应力。过任意两

5、个主应力轴可以确定一个椭圆,称为应力椭圆24. 地壳内岩石受到应力作用,内部各个质点经受了位移,从而使岩石的初始形状、方位或位置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通常称为变形25. 应变:岩石变形的度量 -岩石形变和体变程度的定量表示26. 线应变:变形前后物体中线段的相对伸长或缩短称为线应变27. 伸长度:度量线应变的一个变量,指变形前后单位线段长度的改变量(L1 - L0 ) 与原长度之比28. 泊松比:在弹性应变范围内,横向线应变与纵向线应变之比的绝对值为一个常数。称为泊松比。 属于物质的一种物理常数,与外力无关。 =| e0/e |29. 长度比:度量线应变的一个变量,指变形后与变形前线段长度之比,

6、 s=L/L0= ( L0 + L )/L0=1+e30. 平方长度比:度量线应变的一个变量,指长度比的平方,= s2= (1+e)231. 剪应变: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 )为角剪应变,其正切为剪应变32. 体积应变:变形前后体积的变化量与原体积之比。=(V-V0 ) /V033. 应变椭球体:变形物体内一点上变形前的一个单位圆球体在变形后变成一个椭球体 称应变椭球34. 应变主轴 (应变主方向) :应变椭球体内有三个互相垂直的主轴, 沿主轴方向只有线应变而没有剪应变, 称之为应变主轴(应变主方向)35. 应变主平面:包含应变椭球体的任意两个主轴的平面叫做应变主

7、平面36. 应变椭圆:通过椭球中心包含任意两个应变主轴的应变主平面与椭球相交为椭圆,称为应变椭圆37. 平面应变:如果应变椭球体的中间应变轴长度不发生变化,变形只发生在 XZ 面上,称为平面应变38. 旋转与非旋转应变: 旋转应变也称非共轴应变, 指物体内变形前与应变主轴平行的直线, 在变形后方向 和长度都发生变化 。 通常是由简单剪切变形或一般变形造成的。39纯剪切与简单剪切:纯剪切指变形前与应变椭球主轴平行的直线在变形后仍保持其平行性,体积不变 且中间应变轴应变为 0 的变形;简单剪切指平行于剪切面方向上的平面在变形前后保持其平行性的变形, 单剪变形是一种等体积变形,也是一种平面应变40.

8、 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 均匀应变指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其特征是: 变形前的直线, 变 形后仍是直线,变形前的平行直线,变形后仍然平行。物体内各点的应变性质相同(大小和方向相同) ,否 则为非均匀应变41. 有限应变:在 e或 超过0.01时称为有限应变。42. 无限小应变:在 e或 不超过0.01时称为无限小应变43. 递进变形:变形初始状态至最终状态之间,增量应变的叠加过程。用于理解和描述变形过程44. 应变硬化: 是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当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 应变持续增加时还需要相 应增大应力的现象45. 应变软化: 是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但应

9、力超过屈服极限后, 仅需要少量增加应力就可 引起应变急剧增加的现象46. 脆性变形: 岩石在弹性变形域发生破裂的变形, 即破裂前没有发生显著永久变形。 脆性变形与弹性相关 (应变 <5%) 。47. 韧性变形:岩石破裂前(或未破裂而)发生了显著的永久变形。韧性变形与塑性相关(应变>10%)48. 比例极限:在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应力 -应变曲线从开始的直线向曲线转变的点对应的应力值为比例极限(或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符合虎克定理应力-应变曲线极限对应的应力为比例极限)49. 弹性极限:在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能够在卸载后样品还能恢复原状的最大应力值为弹性极限50. 屈服极限:在岩石变形

10、试验过程中,当超过某一应力值后应变迅速增加时,这一应力值为屈服极限51. 强度极限:在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岩石发生破裂时的极限应力值,或称临界应力值,或称强度极限52. 蠕变: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变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增加的变形行为53剪裂:沿最大剪应力作用面发生的破裂,通常共轭产生,理论上与主应力b 1之间的夹角为45°但实验和野外观察表明小于 45°。剪切面通常平直,延伸较远54. 张裂:垂直最大张应力方向形成的破裂面,粗糙,延伸距离短,通常形成于地壳浅部或表部55. 剪裂角:剪切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夹角,称为剪裂角56. 共轭剪裂角: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锐夹角,称为共

11、轭剪裂角57. 褶皱枢纽:褶皱要素之一,为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为曲线58. 轴面:褶皱要素之一,包含各个相邻褶皱面枢纽的面59. 转折端:褶皱要素之一,从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位,也是褶皱弯曲较大的部位60. 轴迹:褶皱要素之一,轴面与包含地面在内的任一平面的交线61. 褶皱系:一组在空间上和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褶皱群称为褶皱系62. 包络面:一个褶皱系中的几个褶皱或所有褶皱枢纽的切面63. 对称褶皱和不对称褶皱:轴面与包络面垂直, 两翼长度相等的褶皱为对称褶皱,反之,轴面与包络面不垂直,两翼长度不相等的褶皱为不对称褶皱64. 背斜和向斜: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的褶

12、皱为背斜,相反,核部地层新,两翼地层老的褶皱为向斜65. 平行褶皱:垂直褶皱面方向上所量得的同一褶皱层厚度各处相等66. 同心褶皱:平行褶皱一种特殊类型,同一岩层厚度相等具有同一曲率中心而不同曲率半径67. 调和褶皱和不调和褶皱:在横剖面上,各层褶皱面弯曲形态保持不变时为调和褶皱;各层褶皱面弯曲形态不一致时为不调和褶皱68. 隔挡式褶皱:由一系列紧闭而窄的背斜和宽缓向斜构成。以欧洲侏罗山最为典型69. 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闭向斜及其间平缓开阔的背斜组成的褶皱组合70. 日耳曼式褶皱:由等轴或短轴褶皱(背斜为主)组成的构造组合,断续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 盖层中,独立发育或或组

13、合成雁行式71. 阿尔卑斯式褶皱:称全型褶皱,一系列线性褶皱呈带状产出。72. 侏罗山式褶皱:由隔档式与隔槽式组成,也称过渡型褶皱或半形褶皱。73.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为纵弯褶皱作用,地壳中的褶皱大部分是纵弯褶皱作用的产物,多是成群产出,产出的规律性明显74.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岩层面垂直的作用力而褶皱的作用75. 剪切褶皱作用:岩层沿着与层面不平行的细密的剪切面有规律差异剪切滑动形成褶皱的作用76. 同沉积褶皱:在沉积作用的同时,伴随着地壳差异隆升而形成的褶皱77. 主动褶皱:褶皱面发生弯曲形成的褶皱78. 被动褶皱:在垂直或高角度斜交的细密的剪切面有规

14、律差异剪切滑动时,褶皱面发生错动而表现的弯曲的为被动褶皱79. 接触应变带:在夹于软弱岩层的强硬岩层发生褶皱时,其周围弱岩层发生不同的效应,接近硬岩层受到硬岩层影响而一起弯曲,远离硬岩层时则弯曲变弱而消失的范围成为接触应变带。80. 主波长及主波长公式:褶皱主波长是毕奥(M.A. Biol,1957年)和兰姆伯瑞(H. Rambery,1963年)根据野外褶皱观测资料以及模拟实验、数理分析得出,岩层在受侧向压力时,因材料失稳导致了各种波长褶皱的生成,这些不同波长褶皱的生长速率是不一致的,其中某一初始波长发育最好、波幅增长最快,最 终控制着褶皱的成长和发育的称主波长。主波长Wi的公式为n皿瓦7莎

15、,式中d为强硬层的厚度,m和遊分别为强硬岩层与软弱岩层的粘度,小 w或者:褶皱主波长是毕奥(M.A. Biol , 1957年)和兰姆伯瑞(H. Rambery , 1963年)根据野外褶皱 观测资料以及模拟实验、数理分析得出,当夹在软弱层之间的强干层受到顺层挤压作用时,强干层自身的内聚力促使强干层形成较大波长、较小波幅的褶皱,而软弱层的阻力又促使强干层形成较小波长的褶皱, 岩层将按照最小功原理,达到1)做功最小;2 )抵消二者的阻抗,而发生弯曲。此时所形成的褶皱的波长称为主波长(Wi)(初始波长)。岩层最易形成这种褶皱。主波长Wi的公式为:,式中d为强硬层的厚度,和烬分别为强硬岩层与软弱岩层

16、的粘度,m烬81. 弯滑褶皱作用:多层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平行于层面的顺层剪切作用来调节,顺层剪切作用的方式之一为弯滑褶皱作用,表现为顺层剪切应变集中在层面之间,促使顺层剪切滑动而形成弯曲82. 弯流褶皱作用:多层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平行于层面的顺层剪切作用来调节,顺层剪切作用的方式之一为弯流褶皱作用,表现为顺层剪切应变均匀分布在岩层中引起岩层内部质点相对位移形成弯曲83. 压扁作用:岩层在顺层挤压作用下,在压应力方向上岩层均匀缩短及垂直压应力方向上岩层均匀加厚的 效应84. 劈理折射: 在强硬层与软弱层相间的情况下, 顺层挤压是压扁作用形成的劈理将在不同的岩层中发生折

17、 射,这种现象称劈理折射。85 底辟作用:地下深处的高塑性物质(岩盐、石膏或岩浆等)在重力差异作用下,呈圆柱状向上流动刺穿 上覆岩层或使上覆岩层拱起,形成底辟构造86. 膝折:褶皱两翼平直,且转折端呈尖棱状的褶皱。87. 节理:无明显位移的裂隙,成群成组发育。在地壳岩石中广泛存在88. 张节理:垂直最小主应力形成的破裂面89. 剪节理:平行剪切面形成的的破裂面,与最大或最小主应力有一定的夹角(45° -0 /2)或(45 °+$ /2)90. 节理组:是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91.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

18、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为节理系92. 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的节理93. 横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垂直的节理94. 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的节理95. 顺层节理:节理面与所在岩层面大致平行的节理96. 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的节理97. 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垂直的节理98. 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的节理99. 羽裂:主剪裂面(剪节理)由一系列羽状剪裂面(小剪切节理)组成100. 左列:组成剪节理的羽状剪裂面(小剪切节理)有两种排列方式,之一称为左列,即沿小节理走向向前 观察,后一条小节理重叠在前面一条小节理左侧101. 右列

19、:组成剪节理的羽状剪裂面(小剪切节理)有两种排列方式,之一称为右列,即沿小节理走向向前 观察,后一条小节理重叠在前面一条小节理右侧102. 共轭节理:沿着两组共轭剪切面发育的剪切节理组二、判断正误(正确打",错误打X) (共42分,每题1分)1. 在平行轴面方向的视厚度处处相等的褶皱是相似褶皱。(V )2. 产状是指构造面或构造线在空间的位态,通常用构造面、线与水平参考面及地理方位的关系来表示。( V )3. 泥裂的尖端指向上层面。 ( X )4. 一个平直的构造面只有一个倾向;但视倾向是无数的,并且视倾角永远大于真倾角。( X )5. 同沉积背斜的同一岩层的厚度在褶皱的核部较翼部薄

20、。( V )6. 波痕的尖端指向下层面。 ( X )7.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X )8. 一个断层面上擦痕的倾伏向为90°,倾伏角45°,可表示为90° Z 45°O ( X )9. 30 ° Z 50°所表示的面状构造的产状是:倾向30度,倾角50度。( V )10. 在地形地质图上, 水平岩层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倾斜岩层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斜交。( V)11. 倾斜岩层的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和视厚度。( V)12. 如果上下两套地层岩性差异巨大, 之间存

21、在地层缺失, 并且地层产状明显不同, 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为角度不整合。 ( X)13. 应力为一个矢量,有大小、方向,可以合成和分解。( V )14. 当截面与应力方向不垂直时,全应力可分解为垂直于作用面的正应力和平行于作用面的剪应力。( V)15. 应力椭球中有三个应力主轴,包含其中两个主轴的椭圆称为应变椭圆。( V )单轴应力状态中,在b 1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的绝对值最小;与b 1平行的截面上,正应力的绝对值最大,剪应力的绝对值最小。(X)。(17. 应变椭球体的圆切面为无伸缩面(剪切面) 。( V )18. 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指岩石的变形特性和岩石的强度, 变形特性即岩石受力后发生变

22、形的性质:韧性。( V)19.20.21.22.23.脆性和围压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是,围压增加,岩石的韧性增加,强度减小。( X温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是,温度增加,岩石的韧性增加,强度增大。(空隙流体压力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是, 空隙流体压力增加, 岩石的韧性增加, 应变速率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是,应变速率增加,岩石的脆性增加,强度增大。 只有轴面倾角是 90°,枢纽倾伏角是 0°的褶皱才是直立水平褶皱。) X) 强度增大。V24 当沿着倒转地层倾向方向前进时,地层变得越来越新。 ( X25 .张节理垂直b 3。( V )26共轭剪切节理的交线方向总是平行中间主应力轴的

23、方向。( V27. 在一个褶皱中,如果同一层真厚度处处相等,这个褶皱是相似褶皱。28. 纵弯褶皱的主波长与所受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 ( X )29. 在剪切褶皱作用过程中,岩层的层面对褶皱作用没有任何控制意义,只是30. 在一个褶皱中,如果同一层真厚度处处相等,这个褶皱是相似褶皱。31. 主应力就是正应力。 ( X )32. 同沉积背斜的同一岩层的厚度在褶皱的核部较翼部薄。( V)(X个标志面。(33.34.35.36.37.38.39.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30° Z 50°所表示的面状构造的产状是:倾向30度,倾角50度。(

24、V断层面上擦痕的侧伏是在断层面上度量的。 ( V)按照接触应变带理论,接触应变带宽度等于初始波长。( V )左列式节理所反映的剪切方向为左行,右列式节理所反映的剪切方向为右行。 雁行状排列的张节理是剪切变形过程中形成的。 ( V)横向节理就是横节理,纵向节理就是纵节理,斜向节理就是斜节理。(40. 在应力分析中,b 1 >b 2 >b 3,说明b 3的绝对值小于b 1或b 2° ( X41. 在里卡德的分类中,斜卧褶皱的特征是:轴面倾角 10° -80°,枢纽倾角(X)42. 全形褶皱指的是横截面上背形和向形的波形一致的褶皱,半形褶皱则相反。10

25、76;)-80°。三、 填空(共 203 分,每空 1 分,多个连续括号时可以忽略其中的顺序,只要内容答对就行, 不计算在内) ,1. 岩层或构造面产状三要素包括( 走向 )、( 倾向 )和( 倾角 )。2. 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受( 岩层产状 )、(地形坡度 )和(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之间关系3. 一倾斜岩层产状为:走向 60°,倾向南东,倾角 50°。用象限角表示产状为( N60 方位角表示产状为(150°/ 50° )。4. 20°, S45° 为( 倾伏向 )或5. 40° E , N90 E)的缩写。45-

26、47的空)E,影响。50 ° SE),用E 表示的是( 倾伏 )或( 视倾斜 )的产状,其中 20°为( 倾伏角 )或( 视倾向 ),并且 S45° E 也可以为( 直立面 )的一个走向。E, 30 ° S表示的是(侧伏),其中40°为(侧伏角),而“ 40° E”的E实际上是(N90 °视倾角 ),S45° E6. 利用原生构造派别顶、底面的目的是( 确定地层的层序 )和( 确定构造尤其是褶皱的类型 )。7. 斜层理的收敛端方向的层面为( 底面),开口端方向的层面为( 顶面)。8. 递变层理也称( 粒级层理 ),

27、( 碎屑粒度变细 )的方向为( 地层变新 )方向。9. 在垂直倾斜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真厚度) ,铅直距离呈( 铅直厚度 )。倾斜岩层出露宽度的影响因素有( 岩层的厚度 ) 、(地面坡度 ) 、 (和地层产状的关系 )。10. 原始倾斜岩层形成于(沉积盆地边缘)、(岛屿周围)、(水下隆起)和(火山锥)附近。11. 平行不整合代表一次(造陆)运动,反映了(下降、沉积)一(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一(下降、再沉积)的过程。12. 角度不整合代表了一次( 造山)运动,反映了(下降、沉积)(褶皱等变形、变质、岩浆侵入、隆起、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下降、再沉积)的过程。1

28、3. 当在三个互相垂直的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这种面称(主平面)或(主应力面),其上的正应力称(主应力 )。14. 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量,称为(差应力)。15. 当6 1= (T 2= (T 3时,为均压,称作 (静水压力或流体静压力)。这种状态只引起物体( 体积变化),不改变(其形状)。16. 应力椭球和应变椭球体中有三个主轴,根据主轴半径的大小分别称为(6 1)、( 6 2)、( 6 3)和(1)、(2 )、 ( 3)。17. 应变椭球体中的三个主轴称为(应变主轴)或(应变主方向),沿三个主轴只有(线)应变而没有(剪)应变。19如果中间应变轴长度不发生变化

29、,变形只发生在XZ面上,称为(平面应变)。20. 单轴应力状态下,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呈45交角的截面上(剪应力)最大。称为(最大剪切面)。在平行于挤压或拉伸方向的截面上,既无(正应力),也无(剪应力)。21. 双轴应力状态下,在与1和3成450交角的截面上,(剪应力)最大,是(主差应力)的一半。22. 应变椭球体中的圆切面为(无伸缩面)或(剪切面) 。圆切面与 1之间为(拉伸应变区)区,岩石遭受到(拉伸)变形;圆切面与3之间为(挤压应变区)区,岩石遭受到(挤压)变形。23. 1与构造岩中的拉伸线理方向、擦痕方向(平行),与张节理面(垂直);3与褶皱轴面(垂直)24.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有(

30、围压)、(温度)、(流体压力)、(时间或应变速率)等。25. 岩石变形主要可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破裂)变形阶段26. 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变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增加的变形行为称(蠕变)。27. 在应变保持不变(或保持固定的应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变化,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称(松弛)。28. 岩石破裂的两种方式为(剪裂)、(张裂)。29. 在铅直剖面上,根据轴面和两翼岩层的产状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和(平卧)褶皱。30在地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倾斜岩层与地形等高线( 斜交)。31.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

31、)和(角度不整合)。32. 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为角剪应变,角剪应变正切为(剪应变)33.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为(纵弯褶皱作用)。34. 根据褶皱面的弯曲方向,可把褶皱的基本类型分为( 向形)、(背形)、(中性褶皱),根据核部地层新老可把褶皱分为(向斜)、(背斜)。35. 根据枢纽的倾伏角可把褶皱描述为(水平褶皱)、(倾伏褶皱)、(倾竖褶皱)。36. 根据褶皱翼间角可把褶皱描述为(平缓褶皱)、(开阔褶皱)、(闭合褶皱)、(紧闭褶皱)、(同斜褶皱),这类褶皱的变化可以反映(变形的强度)。37. 根据转折端形态可把褶皱描述为(圆弧型)、(尖棱状)、(

32、箱状)、(挠曲)。38. 根据同一褶皱岩层在平面上出露的的纵向长度和宽度比可把褶皱描述为(线性褶皱)、(短轴褶皱)、(等轴褶皱),其纵向长度和宽度比分别为(>10: 1 )、(10: 1- 3: 1 )、( <3: 1)。39. 侏罗山式褶皱由于(过渡型褶皱、又称(半形褶皱、,是(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的总称40. 纵弯褶皱的主波长与所受作用力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岩层厚度、和(粘度系数比值、有关系。厚度大,波长(大);厚度小,波长(小)。41. 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紧闭而窄、的背斜和(宽缓)的向斜组成。42. 线状构造的产状是在包含线状构造的( 直立面 )和( 构

33、造面 )上测量的,可分别定义为( 倾伏 )和( 侧 伏 )。43. 按照力学性质可以把节理分为( 剪 )节理和( 张 )节理。44. 沿着与岩层层面不平行细密的剪切面有规律差异剪切滑动形成褶皱的作用称为(剪切褶皱作用 )。45. 如果断层错动过程中有牵引褶皱形成,牵引褶皱的轴迹与断层面之间的锐夹角指向本盘的运动方向。(X )46. 在应变分析时,褶皱的轴面对应于应变椭球体的入1入2面。(V)最大剪切面 )。);粘度比小于 10 时,可形成( 尖园47. 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中,虚脱现象是弯流作用的结果。( X48. 在与主应力呈 45°夹角的截面上, ( 剪应力 )最大,该截面称为

34、(49. 根据主波长理论,粘度比值大于 50 时,强干层可形成( 肠状褶皱 褶皱 )。50. 依据尖圆褶皱, 可以确定相邻岩层的强干性或粘度系数, 尖圆褶皱尖棱状转折端指向 ( 强干层或粘度系 数大的岩层 ),圆弧状转折端指向( 软弱层或粘度系数小的岩层 )。51. 岩层的( 软弱岩层和强干岩层的粘度系数比 )、(厚度 )和(相邻能干岩层间距 )对褶皱的形成有重大影 响。52. 根据接触应变带理论, 强干层的间距大于主波长半长度时,形成( 不协调褶皱 );小于主波长半长度时, 如果强干层粘度相近、厚度相同,则形成( 协调褶皱 ),反之则形成( 复式协调褶皱 )。53. 弯滑褶皱作用过程中,可以

35、形成( 旋转剪节理 )、( 同心节理 )等伴生构造,可在层面上形成( 擦痕 ), 还可在褶皱转折端形成( 虚脱现象 )。54. 弯流褶皱作用过程中,软弱层物质向(褶皱转折端 )流动,形成( 相似)褶皱或( 顶厚 ) 褶皱,但强干层形成( 平行 )褶皱。还可在软弱层内形成( 层间小褶皱 )、(层间劈理 )和( 线理)等伴生构造。55. 岩层间的韧性差较小而平均韧性较大时,前褶皱压扁作用(显著)。56. 随着压扁作用的增强, 褶皱岩层内部各点的 ( 应变椭圆长轴 )方位逐渐旋转到与轴面平行的方向上,并 在岩石中形成新的( 轴面叶理), 使整个褶皱从( 等厚 )向( 顶厚 )褶皱发展。57. 同褶皱

36、压扁作用作用过程中,如果褶皱岩层为强硬层与软弱层相间,劈理将在不同的岩层中发生(劈理折射 );并随着褶皱的进一步紧闭, (强干层 )被拉断形成石香肠构造 (或构造透镜体) 和无根钩状褶皱。58. 兰姆赛( J. G. Ramsay, 1967)根据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各部位厚度变化和(等倾斜线 )所反映出来的褶皱层面曲率变化特征将褶皱划分为三类五型。其中Ib型褶皱为(平行褶皱)褶皱,n类褶皱为(相似褶皱)褶皱,川类褶皱为( 顶厚褶皱)褶皱。59. 雁行状排列的张节理是( 剪切 )变形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反映( 应变椭球体的应变主轴方向 )60. 由一组呈雁行状斜列裂隙形成的构造,常被脉体填充而形

37、成雁列脉,实质是沿(剪裂方向 )方向发育的一组( 张裂隙 )61. 张节理法线与b 3方向(平行),与应变椭球体入1方向(平行)。62. 共轭剪切节理的交线可代表主应力(62. 在里卡德分类中,枢纽侧伏角在63. 在里卡德分类中,枢纽侧伏角在皱)64. 在里卡德分类中,枢纽侧伏角在b 2 ),锐角平分线可代表( b 1 ),钝角平分线( b 3)。80°-90°的褶皱类型有( 倾竖 )、( 斜卧褶皱 )。0°-10°的褶皱类型有( 直立水平褶皱 )、(斜弯水平褶皱 )、(平卧褶10°-80°的褶皱类型有( 直立倾伏褶皱 ) 、 (斜歪

38、倾伏褶皱 )。65. 在兰姆赛的 3类 5型中,第一类中 3 个亚类的共同特征是( 外弧曲率小于内弧曲率 )、(等倾斜线向内 弧收敛)、(T a> TO )。66. 多层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时, 往往需要通过平行于层面的顺层剪切作用来调节, 顺层剪切作用的调节 方式可分( 弯滑褶皱作用 )和( 弯流褶皱作用 )。67. 横弯褶皱形成时的可能动力源有( 盐岩底辟 )、(岩浆的上拱 ) 、 (基底地块的差异升降 )。68. 根据节理与岩层产状之间的关系, 可把节理分为 (走向节理 )、(倾向节理 )、(斜向节理 )和(顺层节理 )。69. 根据节理与褶皱轴之间的关系,可把节理分为( 纵节理

39、)、( 横节理 )、(斜节理 )。70. 根据节理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和节理的特征可分为( 张节理 )和( 剪节理 )。四、简答题、论述题(共 70 分)1. 解释和说明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产状的表示方法?( 4 分) 答题要点 :( 1)面状构造的产状由走向、倾向和倾角反映出来,有两种表示方法:象限角法和方位角法,象限角法由走向+倾向+倾角组成,如N30W, 50 °SW;方位角法由倾向+倾角组成,如240°/ 50°线状 构造产状有两种表示方法:倾伏和侧伏,倾伏是在包含线状构造的直立面上测量的,直立面走向线与构造 线之间的锐夹角为倾伏角, 锐夹角开口方向的直立面走向

40、为构造线的倾伏方向, 表示方法为倾伏角 +倾伏向, 如20° S45°E;侧伏是在包含线状构造的构造面上测量的,构造面的走向线与构造线之间的锐夹角为侧伏 角,锐夹角开口方向的构造面走向为构造线的倾伏方向, 表示方法为倾伏角 +倾伏向 /构造面产状,如 40° E , N90° E, 30 ° S。2. 说明视倾斜与倾伏的异同?( 3分) 视倾向与倾伏的表示方法相同,但定义的对象不同,前者指构造面,后者指构造线。3. 说明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包括 “V ”字型法则)和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特点(6 分)答题要点 :(1)水平岩层:为倾角小于 5

41、76;的岩层 , 主要特征为 地层时代老下新上; 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的出露 形态随地形等高线弯曲而弯曲,二者平行或重合;岩层厚度为顶、底层面标高差;出露宽度受地形和岩层厚度影响;( 2)倾斜岩层: 为倾角大于 5°、小于 85°的岩层, 主要特征为 倾斜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斜交; 倾斜岩层的出露形态受“ V”字型法则控制;岩层露头界线的形态影响因素:岩层产状、地形坡度和岩 层倾向与地形坡向之间的相互关系 。(3)“ V'字型法则:“相反相同”,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 方向相同,但地质界线的曲率(弯曲度)小于等高线的弯曲度;“相

42、同相反”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并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相同相同”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而地质界线的 曲率(弯曲度)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4. 简(详)述如何利用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确定地层变新的方向(4分)答题要点 :( 1)斜层理,斜层理收敛端代表岩层的下层面,开口端指向上层面;( 2)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中碎屑粒度变细的的方向为地层变新的方向;( 3)对称波痕的尖棱状波峰指向地层变新的方向,圆弧状波谷指向地层变老的方向;( 4)泥裂的尖端指向地层变老的方向;( 5)雨

43、痕的碗形凸起方向指向地层变老的方向;( 6)冲刷面及有含砾粗碎屑沉积一侧为新地层;( 7)泻水构造逐渐尖灭的一端指向地层变老的方向;( 8)生物化石, 叠层石是由蓝藻等微生物沉淀堆叠形成的柱状、 分枝状或圆锥状体, 剖面上弧形微层, 有, 其中叠层石的微层凸起方向和分叉方向指向地层变新的方向;贝壳的弧形凸起方向也指示地层变新的方向;相反植物根系则指向地层变老的方向。( 9)火焰状构造和负荷印模, 产在软弱层和强干层之间的界面上, 火焰状构造的舌尖指向地层变新的方向,5. 说明地层不整合的类型、特征和地质意义?( 4分)答题要点 :( 1)地层不整合有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2) 二者共同的特

44、征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层缺失;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性 和岩相常有很大差异;生物演化具有不连续性;不整合面上常常有因长期风化形成的底砾岩和一些特殊的矿产(铝土矿等)。(3) 二者的区别是: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不整合面露头界线与地层界线平行,代表了一 次造陆运动,反映了下降、沉积t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t下降、再沉积的过程;角度不整合上下两 套地层产状不同;上覆岩层的底部层位覆盖在下伏岩层的不同层位上;上下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 史,角度不整合代表一次造山运动,反映了下降、沉积T褶皱等变形、变质、岩浆侵入、隆起、沉积间断、 遭受剥蚀T下降、再沉积的过程。6如

45、何利用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判定岩层的顶底面?确定岩层顶底面有何意义? (6分)答题要点:(1) 第一个问题参照第 4题(2) 第二个问题答案:确定地层的层序;确定构造尤其是褶皱的类型7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识别角度不整合?(4分)答题要点:(1) 平行不整合代表了一次造陆运动,反映了下降、沉积t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t下降、再沉积的 过程;角度不整合代表一次造山运动,反映了下降、沉积t褶皱等变形、变质、岩浆侵入、隆起、沉积间 断、遭受剥蚀T下降、再沉积的过程。(2) 角度不整合的识别: 古生物标志,古生物演化是连续的,如有间断或古生物群截然变化,反映地层缺失;地层(或古风化壳)标志,两套地层之

46、间存在古剥蚀面、古土壤层、风化剥蚀矿产、底砾岩等,反映隆起、侵蚀、风化; 构造变形差异,地层 产状、构造线、褶皱样式和变形强度的差异,断层类型、 产状和和构造截切关系,比如下伏地层中发育的断层被上覆地层覆盖;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差异8岩层与岩体有几种接触关系?具有什么特点?(4分)答题要点:(1) 两种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和沉积接触;(2) 侵入接触关系具有下列特征:岩体穿切围岩,可有冷凝边、烘烤边或接触变质和蚀变现象;岩体 内往往有围岩的捕掳体;与侵入体有关的岩墙、岩脉穿切围岩。(3) 沉积接触关系具有下列特征:岩体与上覆围岩的接触带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或矿化蚀变现象;岩体内的定向排列

47、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9什么是剪应力互等定律? (3分)在平衡力系中,依据剪应力互等定律,有:t xy二t yx t xz二t zx t yz二t zy即互相垂直平面上相互垂直的一对剪应力大小相等,符号相反。10. 简述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及影响(4分)答题要点:(1)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围压、温度、孔隙流体压力、应变速率等;(2) 围压,围压增加,增加岩石的强度,增加岩石的韧性;(3) 温度,温度升高,降低岩石的强度;增加岩石的韧性;(4) 孔隙流体压力,孔隙流体压力增加,降低岩石的强度

48、,增加岩石的脆性(5) 应变速率,应变速率降低,岩石的强度降低,韧性增加,易发生韧性变形11. 绘图说明里卡德位态分类的依据、主要类型及特征及其意义(8分)答题要点:(1) 理查德(M J Rickard , 1971)在总结前人褶皱产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轴面倾角、枢纽倾伏角和侧 伏角三个变量绘制出一个类似岩石命名分区图的三角投影网图,将褶皱划分为7类:I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 (倾角80。一9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0° 10°n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 (倾角80° 90°,枢纽倾伏(倾伏角10°80° ;川 倾竖

49、褶皱(竖直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直立,倾角和倾伏角为80° 90°IV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 (倾角10。一8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0° 10°V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水平,倾角和倾伏角为0° 10°W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 80°枢纽倾伏,倾伏角 10° 80°vn斜卧褶皱(重斜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一80°二者倾向一致,倾斜角度大致相等,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 80° 90°(2) 图如下:AftUl<»

50、;O駆担齐倾伉馆经(i(r71/Vn J*曲i 勺i 1if fi.12. 绘图论述兰姆赛所划分的“ 三类五型”褶皱的依据、特征及意义(6分)答题要点:(1) 兰姆赛(J. G. Ramsay, 1967)根据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各部位厚度变化和等倾斜线型式所反映出来的褶皱层面曲率变化特征划分褶皱类型一一三类五型(2) I类可分为三种类型,共同的特征是,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外弧曲率小于内弧曲率, Ta>To。其中I A为顶 薄褶皱,t a> t0,I B为平行褶皱,t a =t0,I C为平行褶皱 向相似褶皱过渡类型,t aV t0(3) n类为相似褶皱,等倾斜线与轴面平行,外弧曲率

51、等于内弧曲率,Ta =T0, t aV t0(4) 川类为顶厚褶皱,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外弧曲率 大于内弧曲率,Ta V T。,taV t。(5) 图如下C13.简述阿尔卑斯式褶皱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时的构造背景 (3分)答题要点:T-<T.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型褶皱,一系列线性褶皱呈 带状产出,其基本特点是: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 致;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 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通常产于造山带中。3分)14. 简述侏罗山式褶皱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时的构造背景( 答题要点:由

52、隔档式与隔槽式组成,也称过渡型褶皱或半形褶皱,其成因是沉积盖层在刚性基底的软弱层上滑脱 变形或薄皮滑脱的结果,属于造山带前陆的构造现象15. 简述日耳曼式褶皱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时的构造背景(3分)答题要点:由等轴或短轴褶皱(背斜为主)组成的构造组合,断续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独立 发育或或组合成雁行式。16. 简述叠加褶皱3种基本型式的特征(4分) 答题要点:(1)第一型-横跨叠加,早期为水平直立褶皱,后期也为水平直立褶皱,但后期褶皱枢纽或褶皱轴与 早期褶皱枢纽或褶皱轴垂直或大角度相交,叠加的结果形成穹窿和构造盆地,简称穹盆构造;(2) 第二型:新月形、蘑菇形,早期为常为紧闭或等斜

53、的斜歪褶皱或平卧褶皱,后期为水平直立褶皱, 后期褶皱枢纽或褶皱轴与早期褶皱枢纽或褶皱轴垂直或大角度相交,叠加的结果形成平面上的新月型或蘑菇型褶皱;(3)第三型:共轴叠加,第二期直立褶皱“共轴”叠加于第一期平卧或斜卧褶皱之上,第一期褶皱轴 未发生波状弯曲,只是两翼被再次褶皱成波状弯曲。所以在平行褶皱剖面上难以见到叠加现象。但是在横 剖面上,则出现明显两次转折图形17. 简述单层褶皱作用的主波长理论(4分)答题要点:(1)褶皱主波长是毕奥(M.A. Biol ,1957年)和兰姆伯瑞(H. Rambery, 1963年)根据野外褶皱观 测资料以及模拟实验、数理分析得出,当夹在软弱层之间的强干层受到顺层挤压作用时,强干层自身的内聚力促使强干层形成较大波长、较小波幅的褶皱,而软弱层的阻力又促使强干层形成较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