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_第1页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_第2页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_第3页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姓名:血、害学号学号:9901090094班级:粉冶工程试验班0901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摘要:团聚是纳米粉体材料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表面改性是有效解决 此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了纳米表面改性材料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介绍了国内外改性材料的一些实例,并对表面改性的前景作出了展望。纳米粉体是指线度处于1100n此间的粒子聚合体,包括金届、金届氧化物、 非金届氧化物和其他各种各类的化合物。 与普通纳米粉体相比,纳米粉体的特异 结构使其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在催化、磁性材料、医学、生物工程、精细陶瓷、化妆品等众多领域显示

2、出广泛 的应用前景,被誉为面向21世纪的高功能材料,成为各国竞相开发的热点。近年 来随着粉体制备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成功制备出各种纳米粉体,制备方法多种 多样,如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法、物理气相沉积法、沉淀法、微乳液法、 溶胶一凝胶法、高能球磨法等,并且许多己经实现了工业化。我国现在已能生产 铁、钻、锐、镁、银、铜、铝等金届纳米粉,二氧化硅、二氧化铁、二氧化错、 三氧化二铝、氧化钙、氧化锌等氧化物粉末,以及碳化硅、氮化硅等陶瓷粉末川。 但制备出纳米粉体还只是第一步,最艰巨的一步是针对不同使用介质、 不同使用 场合的表面改性和处理。因为纳米粉体粒径小、比表面积和表面能极大极易团聚 而不能发挥

3、纳米粉体的优异特性,纳米粉体团聚已经给粉体技术及相关工业领 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是其应用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川。另外,纳米粉体与介质的不相容性导致界面出现空隙,存在相分离现象,所以必须 对纳米粉体进行表面处理。1纳米粉体团聚的原因由于纳米粒子所具有的特殊的表面结构,所以在粒子间存在着有别于常规粒 子(颗粒)间的作用能,即纳米作用能(F n )。定性地讲,这种纳米作用能就是纳 米粒子的表面因缺少邻近配位的原子,具有很高的活性,而使纳米粒子彼此团 聚的内在届性,其物理意义应是单位比表面积纳米粒子具有的吸附力。 它是纳米 粒子几个方面吸附的总和:纳米粒子间氢键、静电作用产生的吸附;纳米粒子问的量子隧道效

4、应、电荷转移和界面原子的局部产生的吸附;纳米粒子巨大的比表 面产生的吸附。纳米作用能是纳米粒子易团聚的内在因素。要得到分散性好、粒径小、粒径分布窄的纳米粒子,必须削弱或减小纳米作用能。当采取适当方法对 纳米粒子进行分散处理时,纳米粒子表面产生溶剂化膜作用能(F s )、双电层静 电作用能(F r )、聚合物吸附层的空间保护作用能(F p )等。在一定体系里,纳 米粒子应是处于这几种作用能(力)的平衡状态:当Fn F s + F r+ F p时,纳 米粒子易团聚;当F n Fs + F r + F p时,纳米粒子易分散。要使纳米粒子分 散,就必须增强纳米粒子间的排斥作用能:(1)强化纳米粒子表面

5、对分散介质的 润湿性,改变其界面结构,提高溶剂化膜的强度和厚度,增强溶剂化排斥作用;(2)增大纳米粒子表面双电层的电位绝对值,增强纳米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3)通过高分子分散剂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产生并强化立体保护作用。2纳米粉体的表面改性表面改性是根据需要对粉体的表面特性进行物理、化学、机械等深加工处理, 控制其内应力,增加粉体颗粒间的斥力,降低粉体颗粒间的引力,使粉体的表 面物理、化学性质,诸如晶体结构、官能团表面能、表面润湿性、电性、表面吸 附和反应特性等发生变化,从而赋予纳米粉体新的功能,并使物性得到改善。表 面改性的目的包括阁改善或改变粉体粒子的分散性。提高粉体粒子的表面活性。

6、使粉体表面产生新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及新的功能。改善粒子与其他物质之 间的相容性。改善纳米粉体的耐久性,如耐药、耐光、耐热、耐候性等。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的方法很多,分类的方法也很多,其方法主要有:包覆改 性法、表面化学改性法、机械化学改性法、沉积化学改性法以及新发展的微胶囊 改性法等。2.1包覆法包覆改性是一种较早使用的传统改性方法,是用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水溶性或油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及脂肪酸皂等)对纳米粉体表面进行包覆,对纳米 粒子的团聚起到减弱或屏蔽作用,而且由于包覆物产生了空间位阻斥力, 使粒子 再团聚十分困难,从而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根据包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面活 性剂法和无机包覆

7、等1)表面活性剂法根据纳米粒子表面电荷的性质,可采用加入阳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 其表面形成碳氧链向外伸展的包覆层。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亲水亲油结构, 可 降低表面张力、减小表面能,并能对溶液进行乳化、润湿、成膜等功能的有机化 合物。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对固体的吸附性、 化学反应活性及其降低表面张力的 特性可以控制纳米粉体的亲水性、亲油性、表面活性,同时对纳米粉体的表面进 行改性: 亲水基团与表面基团结合生成新结构, 赋予纳米粉体表面新的活性; 降低纳米粒子的表面能使纳米粒子处于稳定状态;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 在粒子表面形成空间位阻,防止纳米粒子的再团聚,由此改善纳米粉体在不同介 质中的

8、分散性、纳米粒子的表面反应活性、纳米粒子的表面结构等11-12。陈东丹等13用三乙醇胺、聚丙烯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乙二醇等四种表面 活性剂对纳米TiO 2进行表面改性,改善了纳米TiO 2的分散状态,并有效的阻 止了其团聚。马运柱14等用N , N一二甲基甲酰胺、十六烷基三甲基漠化铉对 (W、Ni、Fe)复合氧化物进行有机包覆,大大降低了在十燥过程中的毛细管 作用,减少了颗粒间团聚的机会,阻碍了颗粒向硬团聚转化。2)无机包覆改性用无机物作改性剂,无机物与纳米粒子表面不发生化学反应, 改性剂与纳米 粒子间依靠物理方法或范德华力结合。一般利用无机化合物在纳米粒子表面进行 沉淀反应,形成表面包

9、覆,再经过一系列处理,使包覆物固定在颗粒表面,可以 改变粉体在不同介质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提高其耐候性,降低了纳米粒子的活 性并阻止其团聚。通常用SiO 2、A 120 3等金届氧化物对无机纳米粉体进行表 面改性。0 hmori等15用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通过优化水解条件可以在Fe2O3表面均匀包覆一层SiO 2,使其易于分散在非水介质中。利用同样的方法,Giesche等在碱性碳酸切的表面包覆了SiO 2层,有效的阻止了颗粒的团聚并防止其水 解。2.2表面化学改性表面化学改性法是利用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在无机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 或化学反应对颗粒表面进行局部包覆,使颗粒表面有机化而达到表面改性的

10、方 法。表面改性剂的选用原则是必须能降低粒子的表面能、消除粒子的表面电荷及表面引力。常用的有偶联剂、高级脂肪酸及其盐、不饱和有机酸和有机硅等。1)偶联剂改性纳米粒子表面经偶联剂处理后可以与有机物产生很好的相容性。偶联剂分子必须具备两种基团,一种与无机物表面能进行化学反应,另一种(有机官能团)与有机物具有反应性或相容性。常见的偶联剂有硅烷偶联剂、钛酯酸偶联剂等。 偶联剂都可用一个通式来表示:R A X .A通常是硅原子、钛原子或铝原子等;X是某些易水解的基团,比如 卤素、烷氧基、丙烯猷基等,这些基团与粒子表面的某些基团发生作用,在粒子 表面化学成键;X为有机基团,可以是甲基、乙烯基等,与聚合物分

11、子有很强的 亲和力和反应能力。蒋红梅等17用钛酯酸偶联剂对纳米M gO进行表面改性, 表面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镁粒子表面呈疏水性, 在有机溶剂中分散性变好,降低了 其团聚程度。刘卫平等18用硅烷、钛酯酸偶联剂对氧化锌晶须(ZnO w)进行 表面改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疏水化处理疏水化处理是选择有疏水化基团(如长链烷基、链轻基和环烷基等)的有机 物取代粉体表面羟基,使烷基等牢固地结合在粉体的表面,呈现出较强的疏水性。 该方法适用于表面有羟基的粉体, 处理后粉体的分散性好,不易团聚,同时减水 效果好。在制备纳米金届氧化物时,加入PV A(聚乙烯醇),PV A包含大量自由 的强极性羟基基团,在水溶液

12、中这些基团与金届离子之间形成螯合键,紧密包覆在金届离子周围,形成一个有PV A链限制形状的有限结构,使合成的纳米粒子 的大小被限制,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3)聚合物表面接枝聚合物表面接枝也是常用的表面改性方法。 有些无机粉体粒子表面具有可以 发生自由基反应的活性点,在适当条件下,高分子聚合物活性单体可在这些活性 点上反应接枝于粒子表面上,再引发聚合反应。将聚合物长链接枝在粉体表面, 聚合物中含亲水基团的长链通过水化伸展在水介质中起立体屏蔽作用,这样粉体在介质中的分散稳定除了依靠静电斥力外乂 依靠空间位阻,效果十分明显。这种处理方法可使得接枝前团聚程度大的粉体, 接枝以后团聚程度显著降低,不易再团

13、聚,分散稳定性增加。与颗粒表面接枝的 接枝反应一般有3种:1.颗粒表面的接枝反应。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完成聚合的同时, 被无机粒 子表面强自由基捕获,使高分子的链与无机粒子表面化学连接, 实现了颗粒表面 的接枝。此法仅适用于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捕捉能力的炭黑等,对于其它无机颗粒 的接枝聚合反应不太有效。2.由颗粒开始的接枝聚合。这种方法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直接从无机粒 子表面开始聚合,诱发生长,完成了颗粒表面高分子包覆。3.在一定条件下, 丙烯酸单体可以直接接枝在炭黑颗粒表面,从透射电镜(TEM)观察中发现,由于接枝上去的聚丙烯长链含有亲水基团,在水介质中能较好地伸展空间位阻屏障作用,阻止了炭黑粒子

14、的再聚集,使得炭黑粒子分散均匀, 分散稳定性增加。2.3胶囊化改性胶囊化改性是在颗粒表面覆盖均质而且有一定厚度薄膜的一种表面改性方 法。由药品药效的缓释性需求而出现的固体药粉的胶囊化是胶囊化改性的最初发 展原因。胶囊化改性工艺中一般称内藏物为芯物质或核物质,包膜物为膜物质。 胶囊的作用是控制芯物质的放出条件, 相间隔离,达到稳定分散的目的。采用原 位(In-situ)聚合法可制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包裹的氧化钛和氧化硅颗粒,颜料的无机质壁的改性也常采用胶囊化方法。3展望由于纳米粒子的团聚,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直接关系到纳米粒子的应用。目 前,表面改性的方法比较多,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较少,须进一步 研究探讨。另外,在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时,还应考虑改性剂的复合使用, 以期达到更好的改性效果。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是纳米粒子应用的主要领域 目前不同的表面改性方法只是集中于处理方法的本身,忽略了处理方法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