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主要成分_第1页
病毒的主要成分_第2页
病毒的主要成分_第3页
病毒的主要成分_第4页
病毒的主要成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病毒的主要成分一、病毒的结构包膜:蛋白质、多糖、脂类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裸露病毒。包膜的主要作用: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核衣壳:1、核心:核酸2、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复合对称性。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1、病毒核酸:DNA或RNA,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部分核酸偶感染性。2、病毒蛋白质:

2、病毒的主要成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具有病毒的特异性。3、脂类和糖:脂质主要存在包膜中。病毒的致病作用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杀细胞效应:2、稳定状态感染: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引起的感染细胞融合:具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上常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3、包涵体形成:4、细胞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损伤机体。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

3、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4、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病毒的免疫逃逸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病毒可能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的方式逃脱免疫应答。三、病毒感染的类型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1、显性病毒感染:2、隐性病毒感染: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隐性感染者称为病毒携带者。急性病毒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1、潜伏感染:潜伏期查不出病毒。凡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因素均可激活潜伏病毒使感染复发。2、慢性感染:感染后未完全清除,在血中科持续检测出病毒。3、满发病毒感染: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病毒感染。较为少见但后果严

4、重。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呼吸道病毒正粘病毒包括甲、乙、丙型流感病毒一、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1、核衣壳:由病毒分节段的单负链RNA与核蛋白(NP)组成。其上还附着有RNA 依赖的RNA复合酶复合体蛋白。甲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节段。流感病毒的核酸无感染性。NP是主要的结构蛋白,抗原结构稳定,与M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型特异 性,很少发生变异,其抗体中无中和病毒的能力。根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2、包膜:由内层基质蛋白(MP)和外层脂蛋白(LP)组成。其作用为:维持病 毒外形和完整性。MP蛋白抗原结构较稳定,呈型特异性,其抗体中无中和病毒的能力。刺突:血凝素(HA

5、)和神经氨酸酶(NA)。HA和NA的抗原结构很不稳 定,易发生变异,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抵抗力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培养特性1、细胞培养2、动物接种3、鸡胚尿囊腔培养二、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传播迅速,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病毒。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免疫性机体可形成特异性免疫应答。呼吸道粘膜局部分泌的sIgA抗体有阻断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但只能短暂存在几个月。血清中抗HA特异性抗体为中和抗体,有抗病毒感染、减轻病情的作用,可持续 数月至数年。副粘膜病毒副粘膜病毒科包括: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验病毒、尼派病毒、人偏肺病毒等。一、麻疹病毒抗原

6、性较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储存宿主为人, 主要通过费米传播,感染性极强,易感者接 触后几乎全都发病。二、腮腺炎病毒主要引起腮腺月中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储存宿主,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桃拉综合征病毒病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属于RNA病毒,二十面体,无囊膜,有包涵体。症状: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病情后期身 体出现黑斑。感染对象:主要感染南美白对虾,主要发生在虾的蜕皮期传播方式:主要是水平传播我国由于引进南美白对虾并进行了规模养殖, 该病在南美白对虾养殖密集区中已 有发现

7、。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在特急性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 弱,外壳柔软,消化道空无食物,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 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较大规格的病虾步足末端有蛀断、 溃疡现象,两根触须、尾扇、胃肠道均变红,胃肠道月中胀(肠内有少量食物),肝胰脏月中大,变白。透过部分病虾的甲壳,发现肌肉由原来的半透明变成白浊, 尤其是腹部末端,似甲壳与肌肉分离状。部分病虾的头胸甲处出现白区,镜检发 现甲壳和胃肠壁压片红色素细胞扩散。 染病初期大部分病虾头胸甲有白斑, 久病 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由于病毒病的来势较快,感染率较高,死亡率较大,因此,对病毒病

8、的预防工作尤其重要:1、生石灰,一次量,每667m3水体,100150kg,彻底清塘、曝晒池底。2、生石灰,一次量,每 1m3水体,0.10.2g或1520g,全池泼洒,15 20天1次。3、聚维酮碘对受精卵浸浴消毒。4、养殖过程中一般采用益水宝、高能氧、亚硝酸盐降解灵等,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池塘消毒,杀灭抑制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饲料中添加 维C、免疫多糖、生物酶添加剂等提高虾体的免疫力,改善肠胃的微循环;同 时添加对虾病毒净、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控制虾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繁殖。5、投优质饵料,定时定量投喂。双生病毒科双生病毒科的病毒粒子为双联体结构,无包膜,由两个不完整的二十面体组成

9、。双生病毒科的病毒一般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科下共有3个属。中文学名:双生病毒科拉丁 学名: Geminiviridae界:病毒界科:双生病毒科特征病毒粒子为双联体结构,每个粒子大小为 18nmX30nm,无包膜,由两个不 完整的二十面体组成(T=1),共有22个五聚体壳粒。病毒的外壳蛋白由单个多 肽组成,分子质量为2834kDa,每个壳粒结构估计有5个外壳蛋白分子。该科是植物病毒中惟一具有单链 DNA的单分体或二分体基因组病毒。病毒 包裹单分子或两分子闭环状 ssDNA,每分子 DNA 长2.53.0kb,总基因长约 2.55.2kh编码区分布于DNA的病毒链和互补链,其中间为基因间隔区

10、。病毒 复制是经一个双链复制中间体,通过滚环复制,ssDNA合成起始于基因间隔区的一段保守序列TAATATT/AC ,病毒基因双向转录,在基因间隔区具有转录起 始点。大多数双生病毒的增殖部位局限于植物切皮部组织,在细胞核中形成病毒粒子聚集体,细胞核膨大并形成颗粒状结构和纤维状结构,纤维状环可能是病毒复制装配的场所。双生病毒科的病毒一般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科中的玉米线条病毒属 主要限于侵染禾本科单子叶植物,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和曲顶病毒属侵染双子叶 植物。自然界中,玉米线条病毒属和曲顶病毒属通过叶蝉以持久方式传播,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通过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 病毒在介体昆虫中不繁殖,虫卵不带

11、 毒。有些种也可以通过机械传毒,但通常较难。病毒具有效的免疫原性,菜豆金 色花叶病毒属内病毒之间有血清学关系,曲顶病毒属与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的一 些病毒有远缘血清学关系。玉米线条病毒属(单分体基因组、叶蝉传播、单子叶植物寄主)曲顶病毒属(单分体基因组、叶蝉或角蝉传播、双子叶植物寄主) 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多为二分体基因组、粉虱传播、双子叶植物寄主)病毒的分类地位病毒(VIRUS)被认为是一种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长期以来,病毒的分类地位一直很不清晰,生物界大约有两种大相径庭的分类方法:1认为病毒结构简单,并且 大多数以RNA为遗传物质,起源于最原始的有机化学结构,是产生于细胞之前的 原始地球的

12、一种生命形式.因此,按此学说,其产生从发生时间看,要早与细胞生物, 2认为病毒缺乏自主的生命活动,只有在细胞内才能体现生命现象,并且全部为胞 内寄生,依靠寄主合成自身物质.因而,病毒的发生应晚于细胞,它们可能是细胞在 进化中扔掉的核酸片断.近年来,因对病毒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发现了大量证据支持第二种学说,因而现 在一般把病毒的起源定在细胞生命体之后.以上是前人关于病毒的看法,下面使我 的观点.在下对于物理学略有研究的基础上,又接触到了 DR.考夫曼的著作,具上病毒被 认为是一种趋于最低能量的稳定结构,其遗传物质的排布几乎都达到了最低能量 水平,病毒体就成为了一个低嫡物质,这就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

13、使病毒可以耐受 极为苛刻的环境,二是使其不具有主动的生命活动.而一切细胞生物一一包括 我们自己一一都是一个不断在向外排嫡的物体 ,我们的嫡是无时无刻不在增大的 只是我们在不停的将其转移到环境中去,我们自身才保持了一个动态平衡,疾病从 本质上来讲,就是此平衡遭破坏,因而,我们乃至整个生物圈实际上都是一种耗散 结构,不断得注入能量,不断的消耗才能不断的生息繁衍.由此,我们大概也能看 出其中不同了从本质上来说,病毒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因而,细胞与病毒有可能并没有先后问题 ,它们完全有可能是平行进化的.只是它 们走得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是主动的稳定与被动的稳定.而两者都达到了生存的目的两者都是

14、自然选择的成功者EB病毒概述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 epstein和 barr 于 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 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 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 乂 104bp子量108. 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 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

15、细胞融合等功能。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 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 早期抗原(esj),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j),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 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 vca 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 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EB病 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 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大染色体内。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

16、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 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 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 b淋 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 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 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人体 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 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 却不能 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 t淋巴细胞的细

17、胞毒反应)对病毒 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 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 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淋巴瘤(即 burkitt淋巴 瘤)、鼻咽癌。所有的病毒感染都是不可能根除的,也就是从体内彻底清除,只能加强锻炼,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一、免疫性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 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 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 T淋巴细胞的细 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二、微生物学诊断EBV分离培养

18、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 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一)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出血清中 EBVlgG抗体,可诊断为EBV近期感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测出 VCA-lgG抗体 达90%左右,病情好转;抗体效价不降,因此对鼻咽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尤其我国学者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抗 EA-lgA效价上升,极大地增加了得鼻咽 癌的危险性,为该癌月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二)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 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

19、 1: 100有诊断意义,但只有6080%病例呈阳性,且少数正常人和血清病病人也含 有此抗体,不过正常人和血清病人的抗体经豚鼠肾组织细胞吸收试验,可变为阴性。三、临床表现CAEBV发生在非免疫缺陷个体,CAEBV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可发生在任 何年龄.由于EBV可使不同部位各种类型淋巴细胞感染及克隆增生,临床表现 多种多样,其病理改变几乎可涉及到各个器官。T细胞类型的CAEBV主要表现为发烧、VCA-IgG及EA-IgG抗体滴度升高;NK细胞类型的CAEBV主要表现 为蚊虫过敏及相应的皮肤损害,骨髓或外周血中大颗粒细胞增多及IgE滴度升Mi。四、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烧(92.7%),可呈现低烧、中

20、等度烧及高烧,合并 HLH时常常出现高烧 不退。发热原因主要与 CAEBV时IFN- 丫、月中瘤坏死因子(TNF- a)及白介素等 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有关,也可能和继发感染有关。肝脏月中大(79.3% ),脾脏月中大(73.2% ),肝功能异常(67.1% ), 血小板减少症(45.1% ),贫血(43.9%),淋巴结病(40.2%)。蚊虫过敏, 表 现为蚊虫叮咬后局部皮肤的红斑、水疱及溃疡形成,并且伴有高烧。皮疹,皮肤 牛痘样水疱,腹泻及视网膜炎。其他少见表现Ohga S等报道1例在14个月龄时诊断为CAEBV的患儿,8 岁时出现肌无力和感觉异常,脑组织活检显示大脑广泛分布 EBV感染的T淋

21、巴 细胞,证实EBV引起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LPD) 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其他表现还有结肠炎、皮肤肌炎、 T细胞型多肌炎、肾 脏损害等。另有报道8岁男孩因眼内直肌NK细胞浸润造成双侧眼球突出。I.下述情况持续6月以上:a)从EBV原发感染开始症状一直持续b) EBV 抗体滴度异常(包括抗 VCA-IgG > 1 : 5120,抗EA抗体1 :640或EBNA抗体 <1 : 2. II.主要脏器受损的组织学标志:a)淋巴结炎b)噬血现象c)脑膜脑炎 d)持续性肝炎e)脾月中大f)间质性肺炎g)骨髓增生不良h)视网膜炎II

22、I.证实 受损组织或外周血中EBV数量增多:a)受损组织中EBV的DNA、RNA或蛋白 增多b)外周血中EBV的DNA水平增高。诊断CAEBV需满足上述每一项中的至少一条并排外任何免疫缺陷包括HIV感染CAEBV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诊断 CAEBV的同时需要加上主要病理损 害器官的疾病,如:恶性淋巴瘤、HLH、冠状动脉瘤、心肌炎等。如果临床疾病 与EBV相关,但外周血中抗体滴度或 EBV的DNA拷贝数不增高,则只能诊断 为慢性EB病毒感染(CEBV)。合并严重合并症的CAEBV称为严重慢性EB病 毒活动性感染(SCAEBV),包括淋巴瘤、心肌病、冠状动脉瘤、HLH及肝功能衰竭等。EB病毒感染

23、首发症状及其相关性疾病,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 断水平。方法:对255例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EB病毒感染多数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占 63.1%),其次以咳嗽(占13.7%)、颈部 月中块(占4.7%)、眼睑浮月中(占3.5%)、肝脾月中大(占3.1%)、咽痛(占2.7%)、 皮疹(占2.0%)为首发的亦有较多,较少见的尚有以头痛(占 1.6%)、黄疸(占 1.2%)、口腔溃疡(占0.8%)、肝炎(占0.8%)、皮肤出血点(占0.8%)、腹胀(占 0.4%)、心律失常(占0.4%)、腮腺月中大(占0.4%)、惊厥(占0.4%)、声嘶(占 0.4%)为首发症状的

24、。EB病毒感染大多数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51.8%), 其他相关性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占22.4%)、扁桃体炎(占9.0%)、淋巴结炎(占 4.3%)、病毒性心肌炎(占2.0%)、病毒性脑炎(占1.6%)、噬血细胞综合征(占 1.6%)、肝炎(占1.6%)、川崎病(占1.2%)、镜下血尿(占1.2%)、恶性淋巴瘤(占0.8%)、溃疡性口炎(占0.8%)、腮腺炎(占0.4%)、喉炎(占0.4%)、组织 细胞增生症(占0.4%)、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占0.4%)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占 0.4%)。结论:EB病毒感染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医生 应综合分析,结合相关实验室检

25、查,尽早明确诊断,减少误诊。五、防治原则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无环鸟音(AC)和丙氧鸟音(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病毒的致瘤机制人乳头瘤病毒为例HPV能引起人类皮肤和粘膜的多种良性乳头状瘤或疣,某些型别感染还具潜在的致癌性。HPV与生殖道月中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与口腔、咽、喉、气管等处的乳头状瘤和皮肤的疣等良性病变有关,其中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最引人关

26、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迅速发展,病毒感染与月中瘤的关系受到广 泛重视。自Durst等应用核酸杂交技术在宫颈癌组织中检测到 HPV16型和18型 DNA以来,众多学者从临床到分子生物学等不同方面对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具与宫颈月中瘤的病因学关系也日益明了, WHO于1992年宣布 HPV是引起宫颈癌的首要因素,是仅次于乙肝病毒与肝癌相关强度的一个病毒致 癌因子。E5蛋白HPV16的E5蛋白是一个含84个氨基酸的疏水膜蛋白,主要散在分布在内质 网及高尔基体上。HPV16E5不能永生化原始的人角质细胞 C;但能协同E6和 E7,发挥很重要的补充作用。E5蛋白主要生物活性是

27、通过结合溶酶体 ATP酶上16 kD的脂蛋白l2o J,抑制H通过,使EGFR降解受阻,EGFR数目增多,EGF与EGFR作用后所激活的 各种信号通路兴奋时间延长。如表达HPV16E5的细胞在予以EGF后,可观察到MAP激酶活性增强, C - FOSC-Jun的表达增加。这提示E5可能通过MAP激 酶途径来发挥其致癌作用。大多数HPV的上游调节区域包括AP.1的结合位点, 并存在于表达E5的细胞中,由于C. Fos和CJun的表达增加,HPV的上游调 节区启动子转录水平有所增加,因此 HPV E5蛋白对于E6和E7蛋白的产生非 常重要。另外,EGF是人角质细胞通过 G期所必需的细胞因子,E5的

28、活性提示它可通过EGF来促进细胞周期进展HPV11和16 E5蛋白在N1H3T3细胞株中能抑制p21抑癌基因的表达,并使 人角质细胞永生化。提示p21基因的表达受抑可能是癌基因所介导的生长刺激的 机制之一 21。E6蛋白E6蛋白是一个含151个氨基酸的蛋白,包才S 2个锌指状结构。E6蛋白能有 效地使人乳腺上皮细胞永生化,与E7协同作用使人包皮角质细胞(HFK)永生化。E6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与p53和一种泛素连接酶E6. AP形成复合物,使p53 泛素化分解而失去作用。E6还能通过将p53阻滞在胞浆内来阻止p53作用。E6 对p53的抑制作用在HPV感染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HPVE7单独表达时,

29、可以 提高p53含量;HPVE2能诱导依赖p53的凋亡作用。p53升高以及诱导依赖p53 的凋亡很可能在病毒复制前即可杀死感染细胞。表达E6的细胞能阻滞p53所诱导的细胞周期停滞及凋亡,因此,E6对p53的作用是增殖感染的重要部分,它 的这一功能使有基因异常的细胞得以持续增殖。有文献报道,HPV16E6蛋白能通过抑制p53的联合兴奋因子CBP/p300来抑制p53的作用。由于p3O0, CBP 的一些目标基因参与细胞因子及免疫信号的产生,如IL-6, IL-8。HPVE6对0300/CBP的抑制作用,是HPV感染的免疫抑制机制之一除了与p53作用,HPV18E6还能通过E6-AP蛋白泛肽作用降

30、解凋亡前蛋白Bak,这种与Bak的作用可能是不依赖p53的凋亡抑制作用。另有实验表明 E6 通过形成Cmyc E6 E6. AP复合物来阻止C. myc所介导的凋亡,以保证 病毒感染的持续存在。与E7类似,E6同样也能绕过多种细胞周期负性因子的调控,如pl6和p27所致的G期细胞周期停滞,使细胞进入 DNA合成期(S期)。22-25E7蛋白E7蛋白是包括98个氨基酸的磷酸化核酸蛋白,共分为3个功能区CR1,CR2, CR3。E7通过位于c末端的锌指状结构形成二聚体;N末端的CR1和CR2区对 E7蛋白的体外转化有重要作用。E7是HPV的主要致癌蛋白,高危型 HPV(16、 18 31)E7单独

31、即能使人角质细胞(HFK)永生化。E7通过CR2区的LXCXE结构特异地与Rb第649-772位氨基酸的口袋结构 结合,并释放核转录因子 E2F,使细胞进入DNA合成期。有趣的是LXCXE结 构的氨基酸序列在许多病毒蛋白及细胞内Rb结合蛋白中亦存在?,如腺病毒的E1A蛋白、猿病毒40大T抗原(SV40LTAG)、CyclinD和组氨酸去乙酰化酶 (HDAC)等。这个区域的高度保守性提示,病毒蛋白与 pRb结合在其致病过程中 具有重要作用,且E7能与细胞内蛋白竞争结合pRb。最近的研究表明,E7 c末 端区域(CR3能与pRb的第803位氨基酸至第841位氨基酸之间的区域相作用, 导致E2F因子

32、游离,游离的E2F因子进入核内,与一系列具有共同特殊序列的基因启动子结合,如 C. Myc, C. Myb, CDC. 2,腺甘酸激酶,二氢叶酸还原 酶和DNA聚合酶.Or.基因,结合后的复合物不仅能诱发 DNA复制(S期)所需 基因的转录;同时能诱导产生 G期调节因子,包括CyclinA和CyclinE,进一步 对pRb磷酸化,导致G期的调节失控。E7对CyclinE和CyclinA的影响。能延 长宿主细胞终未分化时间,有利于病毒自身复制。高危型HPV和低危型HPV E7与Rb的结合力是不同的E2。这与LXCXE结构 附近的序列有关,HPV6E7蛋白第20位氨基酸是甘氨酸,而HPV16E7蛋

33、白在相 应位置则为天冬氨酸。E7对E2F的影响,除了依赖pRb途径,E7还能直接结合E2F,并兴奋其转 录活性E2。E7还能通过结合组氨酸去乙酰化酶复合物(HDAC . 1)组成部分Mi2. B 来抑制HDAC . 1作用E4, HDAC . 1能与pRb协作抑制E2F转录因子活性,在 细胞周期调控中有重要作用。E7与HDAC之间的作用提供了 E7能减弱基因转 录抑制的另一个机制。除了对E2F转录因子的作用,E7能与AP-1(acti. vator protein-1冲专录因子家族 作用。AP-1转录因子家族包括C-Jun, JunB, C-Fos等,AP-1转录因子介导早期 有丝分裂。有研究

34、发现,一方面 E7锌指状结构能与C. Jun的第224-249位氨 基酸结合,激活细胞周期早期进展基因,在E7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E7的LXCXE结构能抑制pRb对C. Jun转录的兴奋,使细胞分化脱离细胞周 期进展。HPVE7对细胞分化及细胞周期进展的影响是通过一个复杂的模式进行的。E7还能与一些基本的转录因子结合(如TATA结合蛋白TBP和TBP相关因 子-110球介导它对基因转录的影响。E7蛋白的表达导致多种细胞周期负性调控的信号失效,包括p53介导的生长停滞,TGF-p介导的生长抑制、p16所介导的细月fi周期停滞p21和p27所介导G /S期阻滞等。体外实验表明,HPVE7能结合并灭活p21,克服p21介导的对 CyclinE和CyclinA相关激酶CDK2的抑制,并能阻滞p21对依赖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DNA复制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弱 p21的双重抑制作用。由于p21也可不 依赖pRb来抑制E2F活性,因此导致p21抑制作用的进一步丧失。尽管E7能使 细胞免于p53所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但表达 E7细胞凋亡水平升高,这可能与 DNA复制末期E7直接与CyclinA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