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理论分析_第1页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理论分析_第2页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理论分析_第3页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理论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论”的提出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W.鲍莫尔和V.富克斯最早提出了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的理论观点。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在解释美国经济中日益重要的服务业就业时,探究了三个设想的主要原因:(1)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 1,结果当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实际人均服务将以大于收入增长率的比率增长。因此,服务不仅消耗了国民收人的越来越大的份额,而且吸纳了国民就业的越来越大的 份额。(2)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的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原先在公司或家庭内部提供服务转变为从市场上购买服务。服务的提供量可能与以前没有什么两样,但不同的是,这些服务变得市场化了。而

2、且,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还导致了服务的较高质量和较低的平均成本,进而导致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和生产的增加。(3)服务业相对于农业或制造业的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说明了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就业的日益重要性。低于平均水平的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率意味着服务业平均成本高于平均水平。如果服务需求对于上升 的价格相对不敏感,那么,随着经济的扩张,总就业中服务业的比重将增加。富克斯回顾了 19291965年的史实,得出结论:虽然每一种设想都是有根据的,并且都解释了服务业增长的一部分,但对于美国经济中日益重要的服务业就业的最主要解释,则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鲍莫尔则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两部门增长模型,说明服务部门生产

3、率增长落后于制成品部门。无论是鲍莫尔的一般均衡分析,还是富克斯的宏观计量分析都得出了相同的一般性结论:1929 1965年期间美国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滞后。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悸论”:一方面,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另一方面,如果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应该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既然人力资本密集,又怎么会出现生产率增长滞后的现象呢?“悸论”的出现,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第一,现代服务业的状况与该理论提出时服务业的状况是大相径庭的。现代服务业是一些新兴的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而那时的服务业则以传统服 务业

4、为主导,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第二,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来看,新兴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紧密,而传统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松散。可以说,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作出 了很大贡献。因此,不仅要从服务业本身,而且还应该从与服务业有紧密联系的制造业的角度,去综合评判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应该说,人力资本较丰裕的服务业必然拥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相反。第三,一般来说,人力资本越密集的产业,污染就越少或根本就没有污染。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很少具有负的外部性,而制造业就比较复杂了。如果将此因素考虑在内,服务业的生产率就不一定滞后,况且随着能源与原料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保护的加强,制造业

5、面临的限制将越来越多于服务业,从而使生产率发生有利于服务业的变化。第四,一些因素造成的扭曲。首先是统计方面的扭曲;其次是人们对服务业的歧视;再次是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市场的政府行为使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劳动力过度膨胀,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本缺乏,劳动生产率低下。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低与该行业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很明显,如果一个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膨胀、质量低下,那么,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该行业的生产率无疑是低下的。这就是一些发展中 国家服务业的现状。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关于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规律,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历程所证实。但在第三产业

6、活动中就业增长比较分析一书中,萨博洛等人指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服务业(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现象,即大批剩余劳动力不是先从第一产业即农业转向第二产业即制造业,然后再转向服务业,而是直接从农业转向服务业。具体说,服务业的劳动力不仅在比例上远远高于制造业,而且在增长速度上也高于制造业。这一现象显然有悸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为了论证上述结论,萨博洛及其合作者搜集并分析了阿根廷、巴西、智利、埃及、西班牙、印度、日本、墨西哥、菲律宾、葡萄牙和土耳其等 12个国家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的有关资料。这些国家在上述时期内基本上属于发展中国家。在 1900 1950年间,除了葡萄牙以外,这些国

7、家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平均已超过20%,高于制造业劳动力的比例。到 1960年,这一比例已超过30%而且,服务业劳动力比例的增长速度也都高于制造业。这些情况在当时的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则明显不同。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这些发展中国家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入了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在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的制造业普遍发展缓慢,但服务业部门却不断涌现,并吸收了大批劳动力。萨博洛继续解释道,发达国家服务业吸纳劳动力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引起对服务业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取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也就是说,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和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速度是影响服务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的两个基本因素。

8、一般来说,一国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其增 长越迅速,服务业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就上升得越快。制造业由于本身所存在的技术障碍,对非技术人员 的需求数量就比较有限。因此,就业压力更多地在服务业,特别是那些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生活性服务 部门。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劳动力的增长与实际需要大体上还是相适应的,但这种适应是以损害居民储蓄和制造业产品的增加为代价的,即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这种适应是与较低的服务业劳动生产 率相伴生的。总之,服务业劳动力的过度膨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时首先流入城市,而不是首先确定流入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萨博洛所引用的都是1970年以前的

9、数据,那么,以后的情况如何?也就是说,服务业就业人口过度膨胀 的现象是否仍然存在呢?国内有些学者进行了一些考察,得出结论:除了原来实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国 家外,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们在继续。从1970 1988年,有关埃及、巴西、智利、哥伦比亚、秘鲁、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12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郡高于制造业,而且农业劳动力比重都有明显下降,其中有6个国家下降了 10个百分点以上,另外6个国家也下降了 510个百分点。这些国家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没有被制造业所吸纳。在这12个国家中,韩国工业劳动力增长最快,也仅

10、为9.2个百分点,而有5个国家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在同期甚至有所下降,如智利下降了 6.8个百分点,菲律宾下降了 2个百分点,巴西下降了 1.1个百分点。这些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服务业吸收了。在这12个国家,服务业劳动力都程度不等地增加了,智利和哥伦比亚的这一比例在 80年代甚至超过了 50%这些事实雄辩地说明,服务业劳动力过度 膨胀现象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中继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劳动力过度膨胀并不是与工业化密切相关的,而是与城市化紧密联系。城 市化会直接引起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比例的变动,在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地说,城市化的程度越高,

11、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就越低,城市化程度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呈负相关。工 业化则是一个比城市化更复杂、更漫长的过程。城市化或多或少与一些外部因素有关,一个城市的形成与 发展,往往与一定的政治、历史、地理等条件相联系,而工业化则更主要地表现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的内在要求。所以说,城市化进程往往易于且快于工业化迸程。对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来 说,如果缺乏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则很容易产生盲目城市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农业剩余劳 动力涌大城镇。相对而言,城镇服务业也较易于向这些新来者包括文盲和缺少技术培训的普通劳动力提供 就业岗位。因为,这些新的就业岗位比起创造制造业就业岗位需要较少的

12、资本,也往往没有过高的知识和 技术要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并不代表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是不同步的。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正常情况下应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能够提供新增城市人口所必需的 食物,即必须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在城市中必须真正存在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战之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情况并非如此,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出现了城市化热潮,似乎“一城就 灵”。结果,城市化往往是以损害制造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的,这也正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 人口比例上升,服务业劳动力比例上升,但人均收入却仍然较低的原因。这些国家服务业劳动力过度膨胀 现象,并不是经济增长所应追求的目标。如果这种现象盲目地持续下去,即资本有机构成低、科技含量低、 生产率低下的服务业部门的扩张,不能同时伴随农业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应提高,那么最终将制约国 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应该是:首先,城市化的发展应该循序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