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整理精简版第一部分 1 土地: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 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的特性:物质的自然性、数量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位置空间性、属性的两重性。功能: 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进行干预的活动。包括开发、利用、保护和整 治。途径:广度扩展(粗放型开发利用)深度挖潜(集约利用)。 4 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 5 土地利用规划:对特定区
2、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 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特性:政策性:政府利用法律和政策进行干 预。整体性:着眼点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全部的土地资源.兼容性: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系统各目标而言应该是兼容的。 折中性:各部门在保证利益的同时制定的折中方案。动态性:具有时效性 6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一)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 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二)具体 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
3、盾是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 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 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规划(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 7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对象)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范围)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 位土地利用规划。(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8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动态平衡原则(常表现为比例关系)2)逐级控制原则(先进行关系到全局的具有控制 作用项目的规划,再进行土地利用细部规划)3)集约利用原则 4)公众参与原则
4、(途径:让公众参与了解规划的性 质、内容和职能吸取广泛的社会公众意见;参与规划编制和监督过程之中)5)综合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合理利 用土地,协调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经济效益:从深度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生态效益:土地利用 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的消耗)6)因地制宜原则(体现为土地特性与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9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不同种类、 类型和级别的各类土地利用规划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我国的分类: (等级层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规划深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 用施工。(区域性质)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
5、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完全性原则:指标要全面反映各方面特性,不能有轻重之分;非相容性原则:指标不存 在重复;简捷性原则:尽量选这简捷指标,但要全面反映,概况方案;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不存在主观因素。 评价指标体系组成:社会、经济、生态。 10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对方案加以全面审查和论证,判别方案的综合效果优劣,并 在多方案中选择综合效果最佳的方案,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内容)包括政治、国防、社、 会、技术、经 济、环境和资源等七个方面。 第二部分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
6、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 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 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 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核心: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 局。作用: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 时空分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编制主体:各级人民政府。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资源配置、分配等方面都具有整体的特性。规划 对象:规划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一块用地;资源配置:规划过程中全面考虑土地
7、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时 间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分配:综合各部门对土 地的需求,协调部门间的用地矛盾,对土地利用结构、方式做出调整。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 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时间性:一般已十年或更长时间为时段;具体规划工作: 对土地利用做远景预测;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措施。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 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各部门用地总供给、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局 的调整问题;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化。4)控制性:体现在纵向(上下级)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横向(区域内)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纵向上: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上一级的指导、控制;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又是对上一级的反馈,互相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横向上: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本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 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任务:1、 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2、土地利用的合 理
9、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 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3、土地 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 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查清土地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性普查工作,通过调查,可以查清一定区域内各类用地数 量及分布、利用结构、开发程度、利用水平、利用效果、利用的自然经济条件、存在问题等,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 要基础和依据。(关键:保持资料的现势
10、性(动态监测) 4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或可能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5 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 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6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的:通过对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布局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等分析,找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 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充分发挥土地的各项功能。 土地质量评价的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
11、价;土地的经济评价;内容:1)适宜性评价 2)土地生产 潜力评价 3)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7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标 A(12)土地节约经营程度指标 B(11)土地利用综合效 果指标 C(7)。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垦殖率:耕 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用 地单位产值:土地产出价值/
12、用地面积;交通密度: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单位 农用地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用地总面积。 土地需求量预测:对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各类用地规模及其动态所做的测算,是协调各类用地矛盾、实施土地供需 平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 8 人口预测:根据规划区域或单位现有人口状况和可以预计到的未来发展趋势,测算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的状况,包 括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等。 1) 部门预测法:预测数据可靠且易于获得。用计划生育主管部门预测的总人口数量作为总控制指标,在一定时期 的总城市化水平下,对城镇非农业人口进行预测,总人口控制指标减去城镇非农业人口,即为农业人口。 2)自然
13、增长法: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确定预测末期的总人口数, n P=N(1+R) +G。P:预测人口数;N:人口现状数字;R:人口增长率;n:预测年限;G:人口机械增长数(迁入与迁 出之间的差数)。人口增长率 R 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R= 总数;N0:某一阶段初人口总数;m:该阶段的年数。 3)人口性别构成预测 4)劳动平衡法: P: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的 -1 式中:P0:某一阶段末人口比重;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指人类社会逐步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14、 9 城市化水平预测衡量指标: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土地利用指标(非城市用 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例)、2)复合指标法: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人口密度(单 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城市的大小;城市之间的距离(与城市化水平呈反比) 10 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B 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C 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 D 农业人口转化预测 A 法 E 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综合预测应用:某地 2001 年末总人口为 116 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 4.5、机械增长率为 16,人 均粮食占有量 420kg,蔬菜占有量 160 kg,
15、预测到 2010 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 15000kg/hm2,蔬菜平 均播种单产将达到 30000kg/hm2,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 15 万 t,调出蔬菜 10 万 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00%,蔬菜复种指数为 350%,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 整到 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 125m2 和 96m2,测算该地规划年:答: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镇人 口和村镇人口:总人口 P=116*(1+0.0045)9+116*0.016=122.64 万城镇人口=P*62%=76 万农村人口=122.64-76
16、=46.6 万(2)耕地需求量:需粮食总量:122.64*420kg=51508.8 万 kg=51.51 万 t 需蔬菜总量:122.64*160kg=19622.4 万 kg=19.62 万 t 需该地生产粮食:51.51+15=66.51 万 t 需该地生产蔬菜:19.62-10=9.62 万 t 粮食用地 =66.51/(15000*2)=2.217 万 HM2=22170HM2 蔬 菜 用 地 =9.62/(30000*3.5)=96.62hm2 耕 地 需 要 量 =22170+96.62hm2=22266.62hm2(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居民点用地=76*96+46.6*125
17、=13121m2(4)规划年人均土 地和人均耕地指标: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居民点面积=22266.62+13121 人均土地面积=35387.62hm2/122.64 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22266.62hm2/46.6 万(农村人口) 土地供给: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土地供给量: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 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土地需求: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 11 土地供需分析: 在土地供给量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 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据, 分析供需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
18、径和方法。 结构:是从静态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内部多元的对比关系。 12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及作用: 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相互关系的总和, 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 式的集合。作用:1)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2)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供选方案拟定原则:切实保护耕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三效益统一;公众参与。 13 拱选方案的选优常规方法:(概念)在单项用地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土地总面 积固定不变,土地面积总体性表现为其内部构成的各类用地之间的此消彼长。土地内部构成的平衡关系:A=B 期内 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期内各类用地面
19、积减少量之和。B(t)=B(o)+C-D;B(t):期末用地面积;B(o):期初用地 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 14 常规方法确定土地利用结构:1)利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计算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2)利用土地利用现状 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计算各类用地期内增加、减少量;各类土地利用结构。 15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分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16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 地域分异规律(具有差异
20、性和同一性双重特征)。分类: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差异性);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同一 性)。 差异性:由于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客观上存在区域差异性,而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 济条件的影响,因此也具有区域差异性,是土地利用分区的重要依据。具体表现: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利用 潜力、利用特点、利用方向等。同一性:进行地域分区时,同一区域、范围的归为一类,虽然在这同一区域内有若 干小区、单位,可能在土地利用现状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根据某种衡量准则的差别标准来看,在 一定范围内又有相似与接近,存在同一性,也是土地利用分区的重要依据。 17 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
21、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 合;土地质量差异;土地适宜利用;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 18 用地分区:概念: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 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性用途一致性; 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类型:重点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基本农田保护 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土地利用类型模式:依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考虑土地适宜性条件和各类用地对土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 时空中选择适宜各种用地的地段。 用
22、地布局:是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 实现的现象,称为土地利用现状。 第三部分 1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 某一地段、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具有单一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等 特征。编制原则: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与环境协调;因地制宜。分类及主要类型: 1)(规划作用):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开发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2)(详细规划的对象):居民点用地规划、 交通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耕地规划
23、、园地规划、林地规划、牧草地规划、水产用地规划等。4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1)卫星式 2)带状式 3)多边形式。原则: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有利生产,方便 生活;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方法: 1)居民点最优位置的确定:实质是寻求符合居民点用地要求和标准 的运输费用最低的地点。2)方法(线性规划法)在两点条件下(选择货运量大的点);在多点条件下(大于去除 断点后各点的货运量之和的平均货运量的点)。方案优化:居民点布局实质就是确定规划区域居民点的最优位置。 指标比较法:经济服务半径;交通运输条件;居民点占地面积;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安全卫生条件。运输重 心法:当其他因素基本相同,运输费用
24、作为厂址的重要因素,可用中心法来选择厂址。分级评分法:对不同的厂 址方案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优厂址的一种方法。 5 城镇化:(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度量方法: 1)主要指标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镇化相关的多项指标考察城镇化的进展情况。 城镇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密度(城镇中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城镇面积(人口规模)城 镇面积和城镇之间的平均距离.我国的特点: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与工业化;呈现区域差异性。 6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系统,是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
25、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 有机整体。 7 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 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在已确定的居民点用地范围内进行功能地段和骨架工程用地的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 得其所,组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任务:在其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界线范围内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实现各类用地 的合理结构和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居民点用地的应有功能和作用 投资回收期法: T=(I1I2)/(C1C2)T:增加的投资回收期,I1,C1:方案 1 的投资费用和经营费
26、用,I2, C2:方案 2 的投资费用和经营费用。若 T 值小于国家和部门规定的标准回收期,则表明投资大的方案较好,反之投 资小的方案较好。 8 有效库容:水库的供水量。死库容:取决于水库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沉淀泥沙和水库养鱼等因素的要求。主要满 足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所要求的引水位高程,以保证放水建筑物泄放渠道设计流量具有的最低水位。 9 耕地规划:1)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分类:I 轮作田区(作物轮换 种植的基本单元)组织形式 (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耕作田块 II (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换顺序, 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组织形式(普
27、遍采用单田轮作)2 )耕作田块配置: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 和管理单位,它的要素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田间灌排渠系、田间道路、护田林带等作用的发挥以及机耕效率 的提高。内容:长度、宽度、规模、外形、方向、质量组成。3 )田间灌排渠系配置:是指末级固定渠道以下及耕 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 第四部分 1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 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 成部分。特点:针对性、局部性、具体性、专一性。任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各类专门问题
28、的规 划,如开发规划、复垦、整治、整理、保护规划等,是对总体规划的完善和补充。原则:服从总体规划;生态保护 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可行性;讲求实效,重点突出。分类及类型:(作用和地位):1)为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 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保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主的专项规划;2)属于产业部门用地的专项规划。(对 象):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保护规划。 2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 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3 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29、规划的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2)综合协调的原则 3)双轨并行的原则 4)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4 划区定界: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本农田 保护区规划,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后的一、二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建设预留地的范围,在实地确定界线,并落实 保护标志位置。 5 土地整理:是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和治理。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消除土地 利用中的各种限制因素。范畴:农地整理;市地整理。 6 农地整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 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
30、、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内容:农田整治;农地改造;地块调整;土地结构调整;宜农荒地的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7 市地整理: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改善城市用地环境,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 持续发展。实质:合理组织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用地的有序化、集约化,提高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和土 地收益率,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控制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展,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城市土地整理潜力
31、:1)城市闲置土地 2)城市用地结构 3)城市空间利用 4)人均用地面积。 8 土地整理规划程序:1)土地整理的规划管理程序 2)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运作程序: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 进行土地整理规划方案设计;审批土地整理方案;组织土地整理的实施;检查验收并确权登记。 9 土地整理的关键 1)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科学编制土地整理规划 3)建立土地整理专项基金 4)加强土地整 理统一领导 5)注重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6)加强土地整理的法律、法规建设 10 土地整理的要点 1)处理好四种关系:短期和长远的关系;节约挖潜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土地管理与其他部门的 协作关系;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的关
32、系 2)掌握四条原则:节约和合理利用空间资源的原则;政府同意组织、各部 门协调、群众民主监督原则;因地制宜,保持区域特色,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 3)注重四大要素:时间、空间、数量、质量。 11 土地复垦: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 利用状态的活动。广义是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是专指对工矿 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12 土地复垦规划:一种服务于复垦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了实现一套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提供未来 复垦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
33、威通过对复垦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复垦发展复杂背景中特 定问题的社会活动过程,是复垦管理的一种形式。分类:矿山开发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交通水 利等工程压控地复垦规划;废气宅基地复垦规划。 13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内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农用地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土地复垦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任务: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农用 地转为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土地产出率。 14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 划、规定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云区】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班组长如何做好的安全管理工作(5篇材料)
- 11 种树郭橐驼传第2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刑法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刑法保护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湘潭大学
- 修理厂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35篇)
- 粮油长期供货合同模板
- 放牛合同到秋简单
- 合同收款审计方案
- 隶书-课件教学课件
- 《哲学复习课件》课件
-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
- 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等级签证表
- 2025蛇年年终总结新年计划工作总结模板
- 劳动用工风险课件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乘除法口算题800道
- 语 文病句专题讲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北京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2
-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校一策方案
- ASTM-D3359-(附著力测试标准)-中文版
- 高校实验室安全通识课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DBJ15-22-2021-T 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程技术规程(广东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