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前乳腺癌诊治中的病理学新发展关键词:乳腺癌;病理学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 而位居第二位,且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据XX市统计,乳腺癌 发病率已从1972年的17/10万上升至1993年的37/10万。近年来, 在有关乳腺癌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与乳腺癌发生、发展 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变化等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关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需要病理科、外科和放射科医师的紧密协 作:以往的早期乳腺癌病人多因能触与肿块,而肿块较小,被认为 尚处于临床早期,实际上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早期诊断。早期诊断 应是针对在临床上触与不到肿块的乳腺癌病人而言,即亚临
2、床状 态。乳腺X线检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方法。某些临床触与 不到的病变,在 X线片上可表现为小结节、微小钙化或局限致密 区,结合病理学检查可在这些病变中发现早期乳腺癌。乳腺X线 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是90年代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在常规乳腺 X线片的基础上,通过在电子计算机立体定位仪的导引下,将乳腺 穿刺针直接刺入可疑病变区,取得活体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 检查。该技术具有先进、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病人痛 苦小,准确率高的优点。应用此技术为常规检查无法确诊的某些乳 腺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病理医师来说,该技 术的优势在于弥补了外科切取活检和针吸细胞学检查定位困难的
3、不足。由 于所取标本有一定体积,组织量多,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 查,所 以价值颇大,既可为临床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又可望 提高乳腺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水平。立体定向进行乳腺活检的方法也在日益更新,如由传统的传统 针芯活检(conve ntional core bi opsy , CCB ),真空辅助针芯活检 (vacuum-assi sted core biopsy , VACB)发展到今 日 的高级乳腺活检 (advanced breast bi opsy i n st rum ent at i on , A B BI) 1 。 A B B I 具有 一次性取材,组织块大且结构完整的特点,可
4、使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大大提高。相比较而言,传统的细针穿刺活检只能依据细胞学特征 做诊断。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不适用于判断肿瘤边缘是否切 除干净以与不典型增生、放射状疤痕的诊断。病理学上,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与导管内癌(DCIS)、小叶不典型增生(A LH )与小叶原位癌(LC I S)的鉴别一直是一个 难题。严格来说,A DH增生的单形性圆形细胞累与的导管或聚集 的小导管横切面不应超过2 mm,有时肌上皮也参与增生。当增生 时导管内有少量癌细胞特征出现,而整个结构仍象典型的导管内上 皮增生时,仍应诊断为ADH。按Page等的标准2 , DCIS应至 少在2个导管腔内具有下列特点:(
5、1)细胞一致性;(2)细胞之间腔 隙圆而规则或形成微乳头的细胞形态一致;(3)细胞核深染。A LH 与LC I S相比细胞较粘着。ALH往往只是部分小叶单元被累与,而 LC I S常累与1个或多个小叶单元的大部分。ALH腺泡腔不完全消 失,仍清晰可见,而LC IS腺泡腔常完全消失。不典型增生与原位 癌在形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且有报道在ADH中发现部分上皮细 胞的克隆性增殖,因此从形态上鉴别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往往带有 一定的主观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依赖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新技术:通 过传统病理形态来早期诊断乳腺癌的概念已逐步发生了改变。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研究由细胞病理学进入分子病
6、理学领 域:乳腺癌中越来越多的分子缺陷被揭示,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被 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分子病理诊断已逐步成为乳腺癌诊断的一 个重要内容。国外已有报道,通过针吸活检组织或细胞学穿刺进行 乳腺可疑病变中微量DNA或RNA的提取,并从分子水平检测基因 异常,可早期发现乳腺癌。较多的报道还包括对有家族性乳腺癌病 史的特定人群进行BRCA1、BRCA2基因异常的检测3,对高 危人群进行端粒酶活性、8q染色体短臂缺失的检测4等。有家 族性乳腺癌病史的女性,如果携带BRCA 1基因突变,在40岁左右 约2 0%发生乳腺癌,到50岁左右达51%, 70岁左右达87%。检测 BRCA 1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利
7、于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从我国国情来看,大规模普查费用昂贵, 且有家族史的乳腺癌病人BRCA1、BRCA2基因突变率报道不一, 因此某些检测的实用价值还需探讨。对普查阳性者如何进一步处 理、对这些人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与某些伦理问题该如何解决等还 需进行大量深入的工作。乳腺癌的预后指标淋巴结转移仍是目前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指 标。然而单靠淋巴结转移状况来评估病人的预后,将影响对相当数 量病人的正确判断。目前已经明确,不利于乳腺癌预后的因素包括 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A)等增殖指数增高,c-erbB-2蛋白的 过度表达、p53基因突变、癌胚抗原(
8、CEA)、组织蛋白酶D阳性 等;有利于预后的因素有雌激素受体(ER)、PS2阳性、nm23高表 达、p27高表达等。国际上最新报道抗细胞凋亡的多功能蛋白BAG-15、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 I-1) 6、血浆血小板反 应蛋白(PT SP)也是与乳腺癌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但是直到目 前为止,即使某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染色体、基因结构改变或蛋白表 达的异常,也还没完全成为适合于临床常规应用的检测指标。其原 因有如下几方面:(1)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较多,而各种报道中 分析的肿瘤类型不尽相同。(2 )检测的预后指标种类广泛,包括 蛋白或其他抗原、染色体、mRNA、DNA等。(3)各种检测技术
9、的规X性还欠隹。(4)研究标本来自新鲜组织还是细胞系,是否 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也可能造成实验结果的差异。预后因素 研究的种种复杂性,要求我们立足于大样本材料,用统一的诊断标 准和规X化的技术进行分析,必要时可开展多单位、多部门的协 作。我 们认为c-erbB-2、ER、Ki-67、DNA倍体数这 几个指 标的临 床意义明确,检测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一般病理医师均能掌 握,应加以开展普与。三、乳腺癌的淋巴结清扫一一前哨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检测早期诊断手段的提高使得大量早期乳腺癌病人被发现。对于早 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检查虽然可以了解乳腺癌的预后情况,但意 义不大,尤其是对于那些体检未扪与
10、腋窝淋巴结者需要寻找新的预 后判断方法。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方法7, 8。 所谓前哨淋巴结即引流某一原发性肿瘤的第一站淋巴结(乳腺癌中 包括腋窝淋巴结或内侧象限乳腺癌病人的乳内淋巴结)。它接受淋 巴液的引流量最大,最容易含有转移的肿瘤细胞。由于淋巴结转移 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前哨淋巴结的情况可以反映整个腋窝淋巴 结的状态。如果前哨淋巴结有转移,则应进一步进行腋窝淋巴结清 扫,如果前哨淋巴结阴性,则不进行清扫。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向 肿瘤四周注射一种放射性物质或蓝色染料,一定时间后在肿瘤同侧 腋窝下部作一切口,切除摄取了蓝色染料或放射性物质的淋巴结 (即前哨淋巴结),进行石蜡切片判断
11、有无转移9 o前哨淋巴 结的状态与整个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高度一致,两者的吻合率可 达95%98%。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对前哨淋巴结进行连续切片、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可在 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没有发现转移的淋巴结中找到转移。不过在应 用前哨淋巴结活检进行冷冻切片诊断时可出现一定的假阴性,因为 一些微小的转移癌可能会被忽略。国际上对该项工作的开展已较为广泛,但在国内仅少数医疗单 位刚起步。我们倡议用前哨淋巴结切除来代替常规的淋巴结清扫 术。这样可以使某些不必要进行淋巴结清扫的病人避免因此而带来 的一些并发症,使腋窝淋巴结切除由原来的治疗性切除转变为诊断 性取
12、材。四、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检测骨髓是乳腺癌转移的常见部位,而且常常是乳腺癌发生远处转 移首先累与的器官。目前常规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往往不能发现早期 病人骨髓中的微转移,骨扫描、骨骼的X线检查等对早期骨髓微 转移的检测意义也不大。如何提高骨髓微转移的检出率具有重要意 义。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乳腺癌为 上皮性肿瘤,而骨髓属间叶来源,本身无上皮性抗原的表达,故可 应用针对上皮抗原如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EMA)等单克隆抗 体进行染色。Osborne等10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按不同 细胞浓度与正常骨髓细胞相混合,然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 检测出2 X 105骨髓
13、细胞中的一个癌细胞。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 测乳腺癌微转移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某些正常骨髓细胞可能会出现 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不均一性也可能影 响对转移细胞的正确评判。故在实际应用中,目前用多种抗体组成 所谓的鸡尾酒方法”,既可降低假阴性率,又可减少假阳性。2 .禾I用RT-PCR技术检测乳腺癌骨髓微转移:RT-PCR在检测 肿瘤隐匿性微小转移灶方面,无论是敏感性还是特异性均优于以往 的方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比,敏感性可增加10100倍。 Datta等11运用 RT-PC R检测外周血和骨髓中细胞角蛋白19 (CK19)的 mRNA,结果6例淋巴结阴性的W期乳腺癌病人中
14、5 例发现骨髓微转移。Schoenfeld等12将MCF-7细胞与正常骨 髓细胞按不同浓度混合,结果免疫组织化学能检测出1/105的 M CF-7细胞,而 RT-PCR方法能测出1/106的 MC F-7细胞,其检 测敏感性比免疫组织化学提高10倍。当然,RT-PCR检测最好能 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这样可以给肿瘤细胞以正确的定位,排除 上皮细胞污染所导致的假阳性。骨髓微转移与乳腺癌的预后、复发、 转移有明显相关性。确定具有早期复发、转移危险的高危人群,在 其发展为临床转移之前,给予积极辅助治疗,可以降低乳腺癌病人 的复发、转移率。此外,骨髓微转移检测还可作为判定治疗疗效的 指标和预测复发、转
15、移的依据。五、乳腺癌治疗的新方法抗HER2/neu单克隆抗体除传统治疗方式外,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治疗方式是针对HER2/neu基因(即 c-erbB2基因)位点的生物治疗。20%30%乳腺癌病人有HER2/neu基因的过度表达,此类肿瘤更具浸润性, 对化疗较不敏感且容易转移12。美国已推出经FDA批准的新 药Herceptin,这是第一个已在临床应用的人抗HER2/neu单克隆抗 体13。临床研究显示它能有效抑制体内HER2/neu高表达乳腺 癌细胞纳裨兽飨匝映域ER2/neu阳性乳腺癌病人的生存期。每周白后对用作注射抗细胞外 HER2/neu蛋白的 单克隆抗体,对于13%HER2/neu 过度
16、表达的乳腺癌有效。若同时给予HER2/neu抗体和顺粕治疗, 总有效率提高至25% ,且部分疗效将保持一年以上。Burris总结了 Hercepti n与 D ocetaxel联合应用的效果,总有效率可达85.7%。 HER2/neu单克隆抗体新治疗方式的出现既给乳腺癌病人带来了希 望,同时也对病理医师提出了严峻的要求。该项治疗费用昂贵,病 理医师应尽可能提供准确的HER2/neu基因状态,以指导选用最隹 的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HER2/neu基因检测方法有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FI SH )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14。FISH能 直接和准确地判断HER2/neu基因是否存
17、在扩增,但较为昂贵和繁 琐。免疫组织化学因其简便、快速、经济,已成为最常规的检测方 法,但其中有许多问题应该引起注意:首先免疫组化的判断标准不 一,使HER2/neu基因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不一致,而且是否蛋 表达阳性就可进行H erceptin治疗,还是需达到一定的阳性程度 再进行,目前尚无一致的结论。其次石蜡包埋,甲醛固定可能会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假阴性。第三,采 不同公司的HER2/neu抗体,检测结果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 出准确的HER2/neu基因状态判断,首先要对上述问题进行统一Hercepti n治疗具有一定的心脏毒性,而且就我国研究现状来看, 要开展此项治
18、疗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消耗较大,有待进一步的研 究。参考文献1 Wong AY , Sa l i sbu ry E, B i l ous M. Recent devel opments i n stereotactic breast biopsy methodol ogies: an update for the surgi cal pathologist. Adv Anat Pathol, 2000,7:26-35.2 Page D L, D upont WD , Roge rs LW , et al. Atyp ical hyp erplasti c l esi ons of the fe
19、male breast. A l ong -term fol l ow-up st udy. Cancer 1985,55:2698-2708.3 N euhause n SL, Ost rander EA. M utati on test i ng of earl y-onset breast cancer genes BRCA 1 and B RCA 2. Genet Test, 1997,1: 75-83.Y arem ko M L, Recant WM , We st bro ok CA. Lo ss of heterozyg osi ty f rom the sh ort arm o
20、 f c hromosome 8 i s an earl y e vent i n breast cancers.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1 995, 1 3:1 86-1 91.5 Tang S C, S haheta N, C hernen ko G , et a l. E xpressi on o f B A G -1 i n i nva si ve breast carci nomas. J Clin O n co l, 1999,1 7:1 71 0-1 719.6 Foekens JA , Peters HA, Look MP, et al. The
21、u rok i nase sys tem of pl asmi nogen activati on and prognosi s i n 2780 breast cancer pati ents. Cancer Res, 2000,60:636-643.7 T u rner RR, 011 i l a DW, Stern S, et al. Opt i m al hi stopathol ogi c exam i nati on o f t he se n t i nel l ym ph n ode for b reast carci noma stag i ng. Am J Surg Pat
22、hol, 1999, 23:263-267.8 Sn ider H , D owl at shahi K , F an M , et al. Senti nel node b i opsy i n the stagi ng of breast cancer. Am J Su rg, 1 998,1 76: 305-31 0.9 Crossi n JA, Johnson A C, Stewart PB, et al. Gamma-probe-guided resection of t he senti nel lym ph node i n breast cancer. A m Surg, 19
23、98, 64: 666-668 ; discussion 669.10 Osborne MP , Wong GY, A si na S, et al. Sensiti v i ty of i mm u nocyt ochemi cal detecti on of breast cancer cel l s i n h uman bone marrow. Cancer Res, 1 991, 51: 2706-2709.11 1 D atta Y H , A dams PT , D robys ki WR , et al. Sensi ti ve d etection o f occul t b
24、reast cancer by the reve rse-transcri ptase polym erase chai n reaction. J Cli n Oncol, 1994,12: 475-482.12 2 Schoenfe l d A , Kruge r K H , Gom m J, et al. The detecti on of mi crometastases i n t he p er i pheral blood and bone m ar row o f p ati ents wi th breast cancer usi ng immunohistochemistr
25、y and reverse transcri ptase p ol ym erase c hai n r eacti on for k erati n 1 9. E ur J C ancer, 1997, 33: 854-861.13 3 Shak S. Overv i ew of the trastuzumab ( Hercepti n) anti - H E R2 monocl onal anti body cl i n i cal prog ram i n H E R2 -overex pressi ng metast ati c breast c ancer. H ercepti n
26、Mu l ti national In vesti gator Study Group. Semin Oncol, 1999,26(Suppl 12): 71-77.14 4 Ji menez RE, Wa 11 is T, Tabasczka P, et al. Determi nati on of Her-2/N eu st at u s i n breast carci noma: parati ve an al ys is of i mmunohi stochemi stry and fl uorescent i n si tu hyb ridizati on. M od Pathol
27、, 2000,1 3:37-45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时间:2007-11-22 14:19: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姜乃光李秋霞单景军X玉英石青岭【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 )与乳腺癌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 VEGF蛋白的表达与平均微血管密度( miscrovessel density, MVD )。结果 癌 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 75.93%。VEGF表达与MVD值与组织学分级 (P<
28、;0.05)和淋巴 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 ;VEGF阳性组MVD值明显高 于VEGF阴性组(t=2.220, P<0.05)。结论 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并能促进 其生长、浸润与转移。检测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目前的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是肿瘤血管 生成过程中作用
29、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生长因子1。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 VEGF和MVD的表达情况,分析 VEGF与微血管密度(miscroressel density, MVD )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为临床预后判定和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根据。1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选取我院普外科 19962003年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切除标本54例。病理与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浸润T癌40例,其他特殊类型癌 14例。组织学分级:1级9例,n级32例,出级13例。有淋巴结转移者 30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4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3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未经任何治疗。1.2 主要试剂
30、所用VEGF、CD34单克隆抗体与超敏(鼠)S-P试剂盒,均购自 XX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1.3 S-P免疫组化染色 操作步骤从略。其中鼠抗人 VEGF单克隆抗体采用高温高压进行 抗原修复。每次试验以 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以已知 VEGF阳性的切片作为 阳性对照。1.4 结果判定1.4.1 VEGF表达根据阳性细胞数与染色强度进行综合判定,即按5%以上细胞浆或细胞膜呈棕黄色染色者为 VEGF蛋白表达阳性。1.4.2 MVD计数 参照Maeda等报道 2的方法,即低倍镜下,全面观察CD34染色阳性的血管,选取肿瘤微血管密度最高区域,然后在高倍镜下(X200)选取5个不重复视野进行
31、计数,求其平均数即作为该病例的MVD值。统计的微血管标准:单个的棕黄色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团均计数为一个血管;肌层较厚与管腔红细胞数 >8个的血管不被计数。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x 2检验、t检验、F检验与q检验。2结果1 .1 VEGF蛋白表达 VEGF蛋白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与胞膜,阳性表达为胞浆或胞膜染为棕黄色,呈弥漫或散在的颗粒状。 在54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41例(75.93%), 癌间质内皮细胞不表达或呈弱阳性表达,癌旁组织几乎不表达。2 .2 MVD检测CD34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呈棕黄色。所有的病例的血管内皮细 胞均为CD34染色阳性。癌组织 MVD值111
32、06个不等,平均为(49.5 ± 25.4)个。3 .3 VEGF蛋白表达与 MVD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3.1.1 组织学分级 VEGF表达阳性率与MVD值随组织学分级增高而逐渐增加。VEGF表达在I级与n级、I级与出级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均<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三组间MVD值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1级与n级、I级与出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 )。而n级与出级间 VEGF表达阳性率与 MVD值差异均 无显著性(P>0.05)。3.1.2 淋巴结转移VEGF表达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
3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MVD值在两组间差异也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3.1.3 组织学类型 VEGF表达阳性率和 MVD值在两个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4 .4 VEGF表达与MVD值的关系 VEGF表达阳性组的 MVD值明显高于 VEGF表达阴 性组(P<0.05)。3讨论VEGF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基质血管形成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有重要影响。VEGF也称血管渗透因子(VPF),是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因子,它 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同时还可促进血管内物质的泄露,导致血
34、管形成和新的基质形成,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提供了合适的基础。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 35,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都表达较高水平的VEGF ,而在周围正常组织中无或仅有极低水平的表达6,因此可以说 VEGF对肿瘤组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试验结果显示,在54例乳腺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占75.93%,而癌旁组织阴性,提示肿瘤细胞可分泌VEGF ,通过VEGF刺激微血管形成,肿瘤增殖速度加快,反映了恶性肿瘤的特征。 Toi等的研究也证实了 VEGF表达与血管生成过程与乳腺癌预后不良有关。另外,我们发现 血管内皮细胞不表达或个别呈弱阳性表达,与文献一些报道相似,进一步证实了VEGF主要以旁分泌途径作用于血管内
35、皮细胞的推测。肿瘤细胞的微血管数量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Wei-dner等的研究发现:乳腺浸润性癌间质中,具有突出的血管成分者更具有侵袭性。本研究显示 VEGF表达和MVD值均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和淋巴结的转移而明显增加,与多数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反映了 VEGF、MVD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极为密切,提示血管形成是乳腺癌发生转移的重要条件。已有研究表明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本研究中 46例乳腺癌组织 VEGF阳性表达组 MVD值明 显高于阴性表达组,显示了肿瘤组织中VEGF状态与MVD值的密切关系,说明 VEGF可以通过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从而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不
36、仅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肿瘤生长、浸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探讨肿瘤的预后与治疗也具有重 要的意义。综上所述,VEGF可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进而促进乳腺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VEGF、 MVD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联合检测VEGF和MVD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判断预后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5 Deroanne CF, Hajiton A , Calberg CM , et al.Angiogenesis by fibroblast growth facter4is mediated through an autocrin up-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
37、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Cancer Res, 1997, 57 (24) :5590-5597.6 Maedak, Chung YS , Orana Y,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eression in gastric carcinoma.Cancer, 1996, 77:858-863.7 Takanami I , Tanaka F, Hashizume T, 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38、and its receptor with angiogenesis and survova in pulmonary ade-nocarcionma.Anti Cancer Res , 1997 , 17 (4A) :2811-2814.8 Suzuki K, Hagashy N , Miyamoto Y , 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ancer Res, 1996, 56 (13
39、) :3004-3009.9 Da Silva ID , De Lime GR , Gerbrim LH , et al.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fibroadenoma and adjacent breast stroma-angiogenesis: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rphometricoal study.Bull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时间:2007-11-22 14:19: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Google提供的广告四年脑萎缩老年痴呆治好了.naoweisuo.国内首个治疗脑萎缩老年痴呆专用药益智康脑丸
40、原名脑萎缩丸成功问世心脑血管检测仪 一利康医电.swd123.心脑血管检测仪 一亚健康检测专家 全科亚健康检测仪,各类亚健康检测仪 化学定量.watson-marlow.全球大型蠕动泵和软管泵厂商拥有专业的知识、服务和产品姜乃光李秋霞单景军X玉英石青岭【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 )与乳腺癌血管生成与 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 54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 VEGF蛋白的表达与平均微血管密度( miscrovessel density, MVD )。 结果
41、 癌 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 75.93%。VEGF表达与MVD值与组织学分级 (P<0.05)和淋巴 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 ;VEGF阳性组MVD值明显高 于VEGF阴性组(t=2.220, P<0.05)。结论 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并能促 进其生长、浸润与转移。检测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目前的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42、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是肿瘤血管 生成过程中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生长因子1。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 VEGF和MVD的表达情况,分析 VEGF与微血管密度(miscroressel density, MVD )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为临床预后判定和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根据。1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选取我院普外科19962003年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切除标本54例。病理与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浸润T癌40例,其他特殊类型癌 14例。组织学分级:1级9例,n级32例,出级13例。有淋巴结转移者 30例,无淋巴结转移者
43、24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3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未经任何治疗。1.2 主要试剂 所用VEGF、CD34单克隆抗体与超敏(鼠)S-P试剂盒,均购自 XX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1.3 S-P免疫组化染色 操作步骤从略。其中鼠抗人 VEGF单克隆抗体采用高温高压进行 抗原修复。每次试验以 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以已知 VEGF阳性的切片作为 阳性对照。1.4 结果判定1.4.1 VEGF表达 根据阳性细胞数与染色强度进行综合判定,即按5%以上细胞浆或细胞膜呈棕黄色染色者为 VEGF蛋白表达阳性。1.4.2 MVD计数 参照Maeda等报道 2的方法,即低倍镜下,全面观察CD3
44、4染色阳性的血管,选取肿瘤微血管密度最高区域,然后在高倍镜下(X200)选取5个不重复视野进行计数,求其平均数即作为该病例的MVD值。统计的微血管标准:单个的棕黄色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团均计数为一个血管;肌层较厚与管腔红细胞数 >8个的血管不被计数。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x 2佥验、t检验、F检验与q检验。2结果1 .1 VEGF蛋白表达 VEGF蛋白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与胞膜,阳性表达为胞浆或胞膜染为棕黄色,呈弥漫或散在的颗粒状。 在54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41例(75.93%), 癌间质内皮细胞不表达或呈弱阳性表达,癌旁组织几乎不表达。2 .2 MVD检测CD34定位于血管
45、内皮细胞胞浆,呈棕黄色。所有的病例的血管内皮细 胞均为CD34染色阳性。癌组织 MVD值11106个不等,平均为(49.5 =25.4)个。3 .3 VEGF蛋白表达与MVD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3.1.1 组织学分级 VEGF表达阳性率与 MVD值随组织学分级增高而逐渐增加。VEGF表达在I级与n级、I级与出级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MVD值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1级与n级、I级与出级 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 )。而n级与出级间 VEGF表达阳性率与 MVD值差异 均无显著性(P
46、>0.05)。3.1.2 淋巴结转移 VEGF表达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MVD值在两组间差异也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3.1.3 组织学类型 VEGF表达阳性率和 MVD值在两个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4 .4 VEGF表达与MVD值的关系 VEGF表达阳性组的 MVD值明显高于 VEGF表达阴 性组(P<0.05)。3讨论VEGF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基质血管形成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有重要影响。VEGF也称血管渗透因子(VPF),是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因子,它 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同时还可促进血管内物质的泄露,导致血管形成和新的基质形成,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提供了合适的基础。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 35,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都表达较高水平的VEGF ,而在周围正常组织中无或仅有极低水平的表达6,因此可以说 VEGF对肿瘤组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试验结果显示,在54例乳腺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占75.93%,而癌旁组织阴性,提示肿瘤细 胞可分泌VEGF ,通过VEGF刺激微血管形成,肿瘤增殖速度加快,反映了恶性肿瘤的特征。 Toi等的研究也证实了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全面剖析
- 舞蹈动作数据挖掘-全面剖析
- 4K8K电视技术发展-全面剖析
- 金融市场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全面剖析
- 数字化教材在2025年教育行业中的实践与教学效果改进分析报告
- 海上风力发电场运维设备检测与技术创新应用案例分析报告
- 新学期六年级数学课程教学计划
- 一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计划
- 202年高压电工考试题库:高压设备维护保养计划核心要点解析试题
- 高校专项计划面试个人陈述准备
- 顶管工程验收表
- 房地产行业公关策略创新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课件
- 双块式轨枕总体施工方案
- 高中英语:倒装句专项练习(附答案)
- 学校食堂供货商选择、评价和退出管理制度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全册)
- 2024年江西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DZ∕T 0217-2020 石油天然气储量估算规范(正式版)
- 长春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四)四模 英语试卷(含答案)+听力材料
- 【大数据在会计领域的影响和应用探究98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