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3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4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1、能到室外亲自观察土壤,能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3、知道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土壤里的生命。难点:挖出一棵完整的小草,测量小草根的总长度。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学校花园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板书课题)

2、讨论:1 、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 、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二、学习新课 1 、自主学习 ( 1 )说文解字:“土”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 2 )小结,激发学生实地观察的愿望。 ( 3 )提问: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 1 )、注意安全;( 2 ) 、不要破坏环境 , 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 3 ) 、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 ( 4 ) 、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2 、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 ( 颜色 形状 湿润度等 ) ;

3、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 , 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 ( 颜色 形状 湿润度等 ) 。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 3 、回到教室,交流汇报 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收获。 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前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三、全课总结,课后延伸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在回家后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 也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

4、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下节课带来)。 四、板书设计1 、我们周围的土壤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土土壤里有:蚂蚁、蜗牛、蚯蚓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五、教学反思备注课题1-2了解土壤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的不同。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 ( 每组一份 )

5、、白纸(3 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 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 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

6、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 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 、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 、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

7、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 、 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 、 土块要轻放。 2 、 搅拌要彻底。 3 、 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 、 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 、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

8、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 5 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 、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 1 :倒入量杯;方法 2 :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采用后者更方便,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 分组实验,教师

9、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 、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 6 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福州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学研究是个

10、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四、板书设计2 、了解土壤由空气、水、沙、黏土、动植物残留物等构成。种类:沙土、黏土、壤土(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五、教学反思备注课题1-3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

11、成过程。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铲子 学生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 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给每组准备三份颜色差异明显的土壤样本(或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土壤,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颜色、湿度等方面进行交流)。 教师指出这是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某农田、某小区、某工地等。让学生将土壤样本与采集地点进行预测配对,并说说理由。教师公布答案,请学生将其和预测结果对照。 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会有这么

12、明显的差别呢?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活动 1 、初步了解枯死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提问:还记得上节课在校园里观察土壤时看到的情况吗?被落叶覆盖着的土壤有什么特点?没有被落叶覆盖的土壤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汇报。 谈话: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 出示一组落叶在土壤表面腐烂、分解的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落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激趣: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

13、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注意提醒学生: 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 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 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第 2 课时2、了解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出示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的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 谈话:经过你这段时间的观察,你认为蚯蚓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吗?理由是什么? 阅读资料,了解更多土壤动物对改变土壤肥力的作

14、用。 谈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你是否能肯定植物对土壤的肥力有影响? 学生汇报。 3、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 出示图给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其知道: 图中有两层内容:一、土壤是分层的;二、表层土的形成是各种土壤动物工作的结果。另外,图中甲虫等小生物的图片使用的是逐一放大的效果,本身并没有这么大。 三、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拓展题 四、板书设计3 、肥沃的土壤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的肥力不同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统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肥力越强。五、教学反思备注课题1-4土壤的保

15、护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3、3、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4、4、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试验中的条件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准备:事先查找相应的课外资料。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你知道土壤和我们人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吗? 二、谈话交流 1 、 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6、( 1 )谈话: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 2 )重点讨论:土壤里生长的哪些物体直接提供给人类?土壤里的哪些物体被动物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来自土壤?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 3 )把你知道的填写在课本 P65 。 ( 4 )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 、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 1 )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 2 )学生分小组交流

17、、讨论。 3 、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 1 )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 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 、了解植物对土壤蓄水功能的影响 请学生思考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变量:有草皮和无草皮;公平的因素: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等) 分组实验、观察水流冲过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 汇报实验结果和受到的启示。 5 、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 1 )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 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 3 )小结:除了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不乱扔废电池等)做起之外,我们小学生还应该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 4

18、)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板书设计4 、土壤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人类和动植物共有的家园每个人都应关心、爱护它五、教学反思备注课题2-1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1、 认识果实和种子。2、 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3、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4、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5、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6、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

19、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教学具准备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 小组实验、交流。 4、 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5、 讲述:同学们发现

20、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3、 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4、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

21、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4、 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 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6、 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 7、 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8、 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 9、 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

22、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4、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3、 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 4、 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 5、 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6、 小组讨论: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 7、 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 8、 课后进行实验。 六、教师发

23、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七、板书设计1、果实和种子 种子传播的方式:1、借助外力,如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2、依靠自身所产生的力量。 种子萌发的条件: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八、教学反思备注课题2-2根和茎教学目标1.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3.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教学具准备1.带根的的菠菜和葱2.一些有根的植物3.一棵杜鹃花和一盆水4.图片资料变态根5.一株养在墨水中的植物(有根、茎、叶)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

24、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植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植物朋友,谁给大家介绍一下。2.教师出示连根拔起的菠菜和葱。3.指名两个这生向大家介绍这两种植物。二、认识直根和须根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菠菜和葱的根,找找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把不同的地方记录下来,看谁观察得最仔细。2.学生观察并作记录。3.汇报观察并作记录。4.教师小结:像菠菜这样,有一根明显的长长的,粗粗的主根,在主根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侧根,这样的根。我们叫它直根。(板书:直根)像葱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

25、它是须根。(板书:须根)5.在活动记录上画下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6.小组内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直根,哪些是须根。7.汇报比较分类结果。三、根的作用(一)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1.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2.学生回答。3.讲述:在上学期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根能吸收水分,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4.小组讨论实验方案。5.汇报实验方案6.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汇报。(二)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1.提问:根除了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还有没有其它的作用呢?2.学生回答。3.讲述: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那你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我们来观

26、察一株植物的根来验证一下。4.老师出示一盆杜鹃花,先让学生预测“这盆花的根可能是什么样的”?5.学生对杜鹃花的根进行预测,并画下来。6.教师演示:把杜鹃花的花盆去掉,洗净植物根部的呢。7.组织学生观察杜鹃花的根,量一量最的根,根的长度与植株长度进行比较。8.教师质疑,看到杜鹃花的根,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说的?9.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10.教师小结:一株小小的植物,却有如此庞大的根系,是为了能够支持和固定整棵植物体,使它不会倒下,植物体越高大它的根就扎得越深,分布越广。这就是根的另一个作用固定植株。四、拓展延伸1.讲述:除了我们研究的直根和须根你还知道一些什么形状的根。2.学生汇报交流。3.

27、教师出示图片资料,展示一些变态根。 萝卜、甘薯、甜菜等贮藏根玉米、高粱长有的支柱根热带植物的气根菟丝子具有的吸根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种不同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观察植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茎。它也是植物身上一个很重要的器官。2.提问:关于植物的茎,你了解多少?3.学生说说自己对茎的认识。二、认识形态各异的茎1.谈话:茎除了一般植物上的茎,还有很多形态很特殊的,你都知道些什么形状的茎。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20页的图画。认识牵牛花,竹子、爬山虎、西瓜的茎。4.教师讲述: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竹子的茎是直立茎,爬山虎的茎是攀援茎,西瓜的茎是

28、匍匐茎。5.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和牵牛花、竹子、爬山虎、西瓜的茎相似的植物?6.学生讨论交流三、认识茎的作用1.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2.学生猜想,交流3.讲述:同学们的想法真多,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呢?4.小组内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茎的作用。5.汇报讨论结果。6.教师出示实验装置(一株养在墨水中的植物)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棵植物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子有什么变化?7.学生观察并汇报自己的发现。8.师质疑:它的叶子为什么会变红?你能预测它的茎会有什么变化吗?9.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猜想。10.教师讲述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

29、就把它的茎切开看一看。教师示范茎的斜切和横切,边示范讲解,解剖和观察方法。11.每小组发一段植物的茎,进行斜切和横切。用放大镜观察茎的内部变化,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1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体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平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送到叶子中去,并且把叶子制造的养分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四、拓展延伸1.教师讲述: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茎有运输的作用,那你能不能想办法让同一棵植物的花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开出双色花呢?2.生讨论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4.师生共同小结。取一朵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养在红色的水

30、中,一半养在蓝色的水中,过一段时间花就会现出一半篮色,一半红色。五、课堂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课下观察:在两棵小树之间拴上铁丝,晾晒衣服日子久了,就会在拴铁丝的树皮上方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六、板书设计2、根和茎一、根 二、根的作用直根:有主根 1.吸收水分和养料须根:无主根 2.固定植株七、教学反思备注课题2-3叶和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2、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3、 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

31、决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叶的构造与功能。难点:理解植物是怎样自己制造“食物”的。教学具准备各种树叶、蒸腾实验装置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植物体的一部分-叶(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4、 课前大家也采集了一些树叶,现在请你们

32、拿出来,每个小组仔细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写在活动记录上。5、 各小组汇报,对观察仔细的同学给予表扬。6、 你能在这个基础上给这些树叶分分类吗?7、 小组进行分类活动。提醒学生每次只能按一个标准分。8、 汇报分类结果。(二)研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 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2、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3、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说明实验目的,学生猜测会有什么现象。4、师两天后根据现象小结。(三)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

33、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4、 各小组设计实验。5、 交流并确定实验方案。重点解决:做这个实验要保持哪些相同的条件?不同的条件是什么?6、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可在实验了以后交流)7、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三、交流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板书设计3、叶分类要有自己的标准,每次按一个标准来分类。 叶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光合作用: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五、教学反思备注课题2-3叶和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描述花的形态,比较它

34、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2、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知道花的构造; 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3、 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花的构造与功能。难点:理解植物是怎样自己制造“食物”的。教学具准备花的构造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 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各种花卉的图片,问:这些花漂亮吗?(揭示课题并板书)二、探究新知(一)认识花的构造1、 根据出示的花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

35、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让学生大胆说说。3、 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4、 看课本第23页下面,小组合作推断出各部分构造的功能。5、交流汇报并总结:花的每一部分都有它各自的作用,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能结出果实。花瓣能利用鲜艳的色彩吸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萼片能保护未开的花。(二)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果实。2、 提问:雄蕊

36、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3、 交流总结:植物传粉有哪些方法?4、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或上网浏览。(三)交流种植日记。对坚持观察、记录的同学给予表扬。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板书设计3、花 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 保护未开的花 吸引昆虫 制造花粉 接受花粉 五、教学反思备注课题2-4植物和我们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2、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3、 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4、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7、,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教学具准备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总结自己的种植活动和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及作用1、谈话:大家的种植活动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也有了收获,先请在小组交流种植的收获。2、汇报交流,积极表扬。3、教师出示番茄的整株植物图片,学生指认各部分并总结各部分的形态和功能。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植物的局部。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

38、吗?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4、 讲述: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带来的植物,讨论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5、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6、 小组汇报,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我们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物我们要吃它的多个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相应食用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二)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

39、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25,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3、 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进行介绍。(三)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3、 学生回答。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6、 各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

40、汇报,进行简单小结。如可以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7、 提问: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8、 同学们抒发感想。9、 讲述:是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需要植物、热爱植物。三、课外调查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四、板书设计4、植 物 和 我 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供给我们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五、教学反思备注课题3-1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3.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4.知道不

41、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5.知道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6.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难点: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教学具准备文具盒、铅笔、小刀、粉笔、沙子、水、石块、螺帽、玻璃、橡皮、黄豆、绿豆、玉米粉等。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回答。二、自主学习1、出示文具盒、铅笔、小刀、粉笔、沙子、水

42、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以上都是什么物体?你能分类吗?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3、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三、探究新知1、探究固体的性质。谈话:用看、闻、尝、听、摸等方法观察准备好的四种固体:石块、螺帽、玻璃、橡皮,把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里。(见课本29页表格)师让生活动,并汇报。师小结。a.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b.你同意他们的

43、说法吗?说出你的理由。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a.师引导生看教材上的图,通过实例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b.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混合与分离的例子。讨论固体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a.重量是否发生变化。你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b.体积是否发生变化?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让生实验:师把生分两部分,一部分用天平测量大豆和小麦混合前后的重量;另一部分学生用量杯或量筒测量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并做好记录。通过前后两次数据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你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让生讨论并实际操作。四、师生共同总结1、先让生回顾一下本课的练习。2、谈话:这节课我们

44、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法,全面地认识了固体,大家了解了固体的哪些性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五、板书设计1、认识固体物体分类:固体、液体、固体液体混合物 固体的性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改变很小。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六、教学反思备注课题3-2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里有沉浮和溶解现象。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45、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

46、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后的情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71的圆圈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

47、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糖、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71。 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33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它的例子吗? 4、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分别倒进小碟子里 。 (4)把小树枝分别

48、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小结本课,布置作业1、 预测下列物体放到水里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玻璃球、橡皮、树叶、塑料瓶、一个橙子、一片橙子、铅笔、铝勺子、螺丝帽。会沉:会浮:2、下列物体能在水中溶解的是( ) A、沙子 B、方糖 C、味精 D、面粉3、能把固体从水中分离出来的常用方法有:_、_、_。四、板书设计2、把固体放到水里(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3)、制作彩色树枝五、教学反思备注课题3-3认识液体教学目标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3

49、、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4、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难点: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教学具准备油、水、牛奶、蜂蜜、滴管、蜡纸等。教学过程及反思(包括:导入环节、新课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全课总结环节、布置作业环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四种液体:油、水、牛奶、蜂蜜提出问题:你能说说都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液体。(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让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有层次的观察。提出要求:a.观察这

50、中种液体有什么不同?b.出示表格,作好记录并填在表格中。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这四种液体?2、创设探究情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液体性质。比较“谁轻谁重”a.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提问:水和蜂蜜比,谁轻谁重?(让生猜测)b.启发学生讨论:如果想知道水和蜂蜜比,水和油比,谁轻谁重,应该怎样做?师生共同研讨、观察。利用斜坡观察不同液体流动的快慢。生活动,并总结交流。认识液体都有表面张力。师演示:用滴管在蜡纸上滴不同的液体,拿着蜡纸左右摇晃,让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进行描述。3、谈话:想一想,我们知道了液体的哪些性质?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密度不同,都有表面张力。黏稠度不同,形态相同,都能流动。4、师总结: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方法。三、课后拓展你能继续寻找认识液体的方法吗?试一下四、附录一些液体的密度液体名称密度(克/毫升)液体名称密度(克/毫升)水银13.6海水1.03蜂蜜2.3水1硫酸1.8植物油0.9牛奶1.1酒精0.8四种液体的密度液体名称密度(克/毫升)油0.9水1牛奶1.1蜂蜜2.3五、板书设计3、认识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都能流动,流动速度不同,密度不同,都有表面张力。六、教学反思备注课题3-4 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教学目标1、意识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