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_第1页
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_第2页
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_第3页
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_第4页
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张兰芳年海王静摘要: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有十多年之久。在教学一线,教师们积极地采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但是总有不足之处。通过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的调查,总结了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以期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多的帮助。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实践;信息技术;课程整合:g622.3文献标志码:a:1001-7836(2014)04-0083-03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

2、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1。自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被国家从政策层面提上了议事日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和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实践现状多年来,随着各地“校校通”、“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全国90%以上有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现在都能够上网共享教育资源,多媒体教室、数字化设备的投入更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硬件基础。

3、同时,各地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一线教师学习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技术和教学手段,适应了新课改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科研工作,如:“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等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和案例,对于进一步指导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2。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的探索推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一系列比较有影响的关于课程整合的文章从

4、各个角度和方面对课程整合进行阐述和分析。同时,随着各地课程整合教学实验、观摩教学、现场研讨等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被一线教师逐渐接受并认可,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1.观念认识方面在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中,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何种模式和方法、如何实施整合教学,这些大都是从教师角度来考虑的问题,而忽略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应该考虑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是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仅仅是使用了信息技术设备和素材,并无实质性突破和革新。例如:教学中计算机被作为教学对象和工具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5、,抑或是被用作演示工具,直接展示教学内容或问题的答案,而学生的学习依然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整合教学只是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上,并没有深入到所有学科中,整合也仅限于信息技术与教科书中内容的整合,并没有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人们对整合教学的评价也通常集中在是否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促进了学习效果,是否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人们对于有效整合的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课堂之外的学校日常事务处理及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教材和资源库建设方面我国现行的学校教材大都存在内容条块分割严重的问题,致使各学科内容缺乏联系,难以形成课程整合的知

6、识布局,不能给学生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此外,教学资源缺乏制约了课程整合的普及和推广。中小学生在上网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学习、交流、娱乐方面的教育资源,致使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存在困难,使得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无从下手。3.教师进行技术整合的困难当前,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存在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支持的问题。许多教师拒绝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一些教师不喜欢、不习惯应用技术;一些教师认为学习、使用技术整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使用技术整合对教学支持的力度和帮助不够大;最重要的是教师们缺乏恰当地应用技术整合的能力。另外一部分教师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的作用,认为信息技术将

7、会代替教师的工作和角色。在实践教学中,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致使课堂教学混乱,不仅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连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1.全方位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面实施在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与家庭负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应用技术的社会责任;教师应充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道德素养,教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自己的学习,陶冶自己的情操;学生要有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正确科学、理性地使用信息技术。2.组织中小学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教育主管

8、部门应通过多种方法组织一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并使之成为长效机制。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强调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317。我们要倡导教师自然地、本能地,在需要时使用技术,而不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 3.加强教师整合技能的培养,提高中小学教师

9、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具备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研究能力316。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前提,只有具备的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整合教学才有坚实的技术支持。培训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我们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上机实践和参与课题项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科教师在项目研究中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具体范例提升自己的整合能力,还可以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以诊治具体教育情景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改进教育实践问题为根本目的,有利于教育

10、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行动研究中有学科专家、理论技术专家的指导,教师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对教师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针对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讨论、进行专家指导,由教师做出改进,使教师获得能力的提升和发展4。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采用行动研究能够加强教师的技术整合能力,使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将所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4.以信息技术课为基点,丰富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根据我国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目前在我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可以从信息技术课入手,在信息技术课中融合学科知识,丰富学生的

11、信息素养,使学生既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又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因为信息技术教师有熟练、逻辑严密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信息技术执教经验,我们可以倡导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目标整合教材,就是以信息技术课程操作点为基点,为其填充适合学生年龄、性格特征的学科课程内容,使学生融进文化知识里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一般比较有效和操作性强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操作点设计融合操作点技能的知识任务,任务设计要求精、准、小。精,即任务设计要体现知识的挖掘路径,以便培养学生养成明晰的逻辑思维;准,即任务设计要体现学科知识间逻辑的紧密关系,不能出现知识的错误和不确定性;小,

12、即任务设计要小,一个任务能阐明一个知识问题。这是一条从技术入手整合学科文化知识的方法,与传统的从学科文化知识入手整合技术的方法正好相反,但是两者有异曲同工之效,因为从信息技术教师和教材的角度入手,这种方法更有操作性和说服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excel时,可以选用数学素材“棋盘上的麦粒”引出问题5,既掌握了excel的操作技能,又学习了复杂的数列知识,体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带来的学习优越性。在这种驱动任务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操作技能,身心沉浸在学科知识的海洋里,丰富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信息素养会促使学生在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中不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来获取、分析

13、、加工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从而获得有用的知识。这种技能的长期运用将会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5.改革教材和丰富资源库建设教师要善于整合改编教材,拓宽各科教材之间的联系,使教材贴近生活,学有所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云技术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云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和指导学生共享教育资源自主学习。在共享资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优质资源库的建设、维护管理及运营。专门的教育机构、研究人员、学者和优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形式将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们,创建一些专门的中小学学科课程整

14、合学习空间,为中小学整合教学提供资源支持。中小学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自己整合教学的优质教学案例和设计上传到各个学校的校园网上,来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6.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标准,拓宽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方面,我们要在技术整合的标准上多下功夫。目前,我国中小学用于技术评价的标准是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在各方面的要求不够细化,缺乏对一线教师的直接指导性要求和考核量化指标。同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研究不完善,缺乏对信息素养共识的理解和对具体技能培养目标描述不细致的问题。目前,我国缺乏关于整合标准体系的研究,这一点

15、的缺失造成我们的一线教师在整合教学中缺少有力的参照标准。因此,在整合标准体系的研究中,我们要多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并结合本国的特色,制定出符合我国教学实际的整合标准规范,把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整合到学科课程目标中,或是设立整合单元的课程标准,使这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技术整合的工具和方法,使得整合课程的评价拥有坚实的标准依据。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倡导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自然地”、“天赋地”使用技术,使信息技术教育向文化和人文环境中渗透6。21世纪,人类进入了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信息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中我们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

16、化,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就是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信息化教学的文化环境中,养成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参考文献: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1-06-08.2李洁芳.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傅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邱晓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行动

17、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张利波.素材承载: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新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9):19-20.6樊春运,董玉琦.应用整合渗透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0):52-55.abstract: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practi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as been on for more than 10 ye

18、ars. in teaching, teachers actively adopt various kin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s to improve their classroom teaching, but there are shortcoming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tatu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